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国庆节 >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高校队伍建设的方式创新_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高校队伍建设的方式创新_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来源:国庆节 时间:2019-10-07 07:55:19 点击: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高校队伍建设的方式创新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高校队伍建设的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 (2014)09-0008-02 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实力和层次的重要 标准。从学科建设的内外因素来看,学科的基础设施、学科 建设经费、图书资料等因素体现了学科的硬实力,学科队伍 的人员结构、学术骨干、科研水平则决定了学科的软实力。

[1]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 当前,学科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学科发展的 一大趋势。一方面,随着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学科 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
另一方面,学科的交叉融合已成为当 代学术发展的重要生命力所在,也因此成为提升学科建设水 平的突破口。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改造、整合传统学科成 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这也对高校的学科队伍建 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高校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挑 战 1.学科带头人的遴选与定位 作为学科队伍的龙头,学科带头人的遴选是学科队伍建 设的重要工作。合格的学科带头人要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个 人品质,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突出的学科前瞻性,要有较 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一方面, 新兴、交叉学科对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各种跨学科的组织和单位不断涌 现,学科带头人如何合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也面临新的挑 战。

2.学科队伍结构的整合和优化 为适应新兴、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的新形势,高校内部 必然要对原有的学科资源、队伍进行整合。[3]在整合学科 队伍的过程中,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难免 暴露,与此同时,新学科队伍中学科人员的知识结构千差万 别,科研方法不尽相同,难以快速形成合力,承接大项目, 培育大成果。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兼顾学科 队伍结构的优化和学科成果的培育,保证学科健康可持续发 展,是新兴、交叉学科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环节,也是当今 国内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3.学科人员的考核机制 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各种跨学科平台、组织人员 “成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4]学科人员归属单位由传统 的院、系、所、课题组不断向交叉性学术组织、平台过渡, 归属单位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种学术组织、平台的差异 性使得学科人员的工作任务和重点不尽相同,在对学科人员 进行考核时,就要跳出传统学科考核机制的窠臼。如何建立 科学合理、公正公平、可操作性强的学科人员考核机制,充 分调动学科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激发学科队伍的活力,也就 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难题。二、加强学科队伍建设的针对性举措 近年来,随着学科向相互交叉渗透的整体化趋势发展, 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整个学科队伍要有 强有力的领导、严密合理的队伍结构和健全的体制机制,这 样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才能 提高效率,减少学科资源浪费甚至学科人员各行其是的不良 现象。要做好上述工作,就必须有一支富有团队精神、战斗 力强的学科梯队。

1.针对性调整学科带头人的遴选条件 新兴、交叉学科的带头人遴选工作应注重“德高望重、 学术精湛、领导有方”的基本原则。其中,“德高望重”指 的是学术带头人要有高尚的学术道德和个人品质;
“学术精 湛”指的是学科带头人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准确把握 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
“领导有方”指的是学术带头人要具 备优异的组织领导能力,善于引导学科队伍形成合力。新形 势下,学科的交叉融合又赋予了“学术精湛”和“领导有方” 更多的内涵:一方面,学科负责人不但要在本学科领域有较 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还要善于掌握临近相关学 科国际国内发展的动态,对于学科前沿突破点有较强的洞察 力,能够根据该学科的发展情况凝练好的研究方向,具备高 水平的学术前瞻性。另一方面,新兴、交叉学科的学科负责 人要具有大局意识和谦逊宽容、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以及较 强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善于对单位归属相对分散的学科队伍进行系统管理,善于激发团队活力,增强团队凝聚力, 带领本学科全体成员完成任期内的学科建设任务。

2.积极培养、引进学术骨干 学术骨干是学科队伍的中坚力量,学术骨干的水平和影 响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学科的档次。培养、引进高水平的 学术骨干,完成学科队伍的“骨架”建设,是学科队伍稳定 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否及时通过学术骨干的培养和引进建设 一支结构稳定、战斗力强的学科队伍,是新兴、交叉学科能 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决定因素。

(1)自身培养。通过加强现有的学科队伍建设,做好 学术骨干的培育工作。第一,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培养优秀的学术骨干;
第二,制定青年教师培育计划、科技 新星奖励计划等,鼓励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第三,设立面向 青年教师的课题、项目,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支持青年教师出国深造、访问,帮助其夯实科研基础, 开拓国际视野。

(2)人才引进。人才引进可以在短期内解决学术骨干 缺乏的问题,也是优化学科队伍结构的重要手段。首先,可 以在年龄、职称等方面对人才进行针对性选择,优化学科队 伍的年龄、职称结构。其次,可以通过人才引进丰富学科队 伍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有效解决学科队伍的“同质性” 问题,更有利于思维创新、学术争鸣和学科队伍内部的团结。

3.鼓励跨学科人员的交流新兴、交叉学科本质上就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不同学科之间人员的交流往往能给学科发展带来新思路、新 方法,为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1)建立跨学科组织、平台。通过成立跨学科课题组、 跨学科研究中心和交叉研究院等形式,拓展不同学科之间人 员的“松耦合”交流方式,为学科人员丰富知识结构提供新 途径。同时,跨学科的组织、平台能够有效提高学科资源的 利用率。目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均 成立了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或者研究院,为其他高校提供 了参考。

(2)建设复合专业。复合专业不仅是拓宽学生基础、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不同学科之间深层 次交流的重要途径。复合专业建设涵盖了课程体系建设、培 养方式建设等各个方面,[5]这些工作环节要求不同学科之 间的人员彼此深入了解、密切合作,为其了解相关学科的内 涵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复合专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后 备力量的同时,也为学科队伍本身培养了生力军。

(3)丰富交流方式。组织跨学科学术沙龙,吸引不同 学科的人才进行学术讨论,激发学科人员的学术创新灵感;

举办跨学科学术报告会,邀请权威专家介绍当前各学科领域 的新成果、新动态,为学科人员提供参考价值强的理论信 息;
鼓励跨学科研究立项,积极推动申请重大项目,促进跨 学科人员的深层系交流;
重视与国内外跨学科研究机构及专家的学术交流,帮助学科人员及时掌握前沿信息,吸收先进 经验。

4.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1)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根据新兴、交叉 学科的实际情况,通过政策法规对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 予以明确,依责定权,依绩定利,使学科带头人有所为有所 不为,同时也为学科成员对学科带头人的监督提供了客观依 据。

(2)建立健全学科成员的考核制度。对学科成员进行 岗位目标责任制考察,根据新兴、交叉学科人员“成分”多 元化的特点,依据学科人员的不同层级、平台和组织制定灵 活的考核标准,注重“努力即可做到”的原则,切忌“漫天 要价”。考核制度要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并 且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学科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为学科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3)其他制度建设。根据新兴、交叉学科的特点,合 理制定、完善相关制度,促进跨学科人员合理有序的流动, 保障跨学科组织、平台健康高效的运转。勇于发现问题,大 胆开拓创新,探索加强新兴、交叉学科队伍建设的新机制, 切实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论 学科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学科交叉融合 的背景下,高校学科队伍建设在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学术骨干的培养和引进以及体制机制建设方面都遇到了新的挑战。

面对挑战,应该统筹考虑,大胆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健全 体制机制,促进高校学科队伍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科水平的 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虹,马桂林.高水平大学学科队伍建设的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3). [2]雷召海.关于高校学科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J].云 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6). [3]关辉.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碎片化”及其整合[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 [4]程新奎.大学跨学科组织的主要运行模式及其特征 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07,(5). [5]廖冬梅,等.建立学科交融式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