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妇女节 > [新闻媒体要正面直击谣言]新闻媒体都有哪些

[新闻媒体要正面直击谣言]新闻媒体都有哪些

来源:妇女节 时间:2019-11-21 08:34:18 点击:

新闻媒体要正面直击谣言

新闻媒体要正面直击谣言 重大灾害、重大事故、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腐败大案、名人绯闻等等都是 老百姓关注的焦点,这些很容易成为民间“口头舆论场”的中心议题,特别是敏感 事件、负面事件发生以后,民众急切希望了解事件情况。因此,很容易造成小道消息 或“马路新闻”,这些所谓的“消息”“新闻”大多捕风捉影、没有事实根据,这就形 成了我们所说的谣言。本文着重分析谣言的形成与危害,主流新闻媒体应积极行 动起来,旗帜鲜明地打碎谣言,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瑶言的形成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 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 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谣言隐匿于社 会的许多角落。谣言起初通过朋友、同事或亲戚口头传到我们的身边,而且传播 者并不是所述事件的直接见证人,只是觉得新奇、好玩拿出来说说,并没有目睹、 了解事情的真相。后来又有手机短信、QQ留言、网上微博、微信甚至部分网站、 报纸等也在传播。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受经济利益诱惑,低俗广告、虚假信息、 有偿新闻在一些地方和媒体存在,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网站成了造谣、传谣的 栖息地。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是在利益驱动下蓄意捏造谣言,恶意炒作。如前段 时间的网络“大V”“秦火火”“立三拆四”“薛蛮子”等为了攫取钱财恶意制造谣言,甚 至利用网络“大V”身份干起敲诈勒索的犯罪勾当。

谣言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如果沿着谣言 传播的途径进行探究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个涉及者都应对谣言的传播 负责,但又不能对它最终的结果负责’因为它本身是被卷人或嵌入其中的每一个 人共同“编织”的结果,是一系列传播行为累加的结果。

谣言主要以“道听途说”“与人交谈”与“网络”传播为主。信息的不及时 披露,使人际传播这一最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延续至今。“道听途说”的人群比例很大,而且比其它媒介通道更缺少传播的信度,有人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发 挥想象”“添油加醋”经过若干个环节后大多成了“以讹传讹”。所以,谣言在信息 封锁之中更可能演变为谎言甚至危言。例如,有些关于官员腐败案件传闻与其它 普通刑事案件的传闻不同,特殊的环境使其具有了不同的生态特征:版本繁多、 数量惊人、类型各异、无从辨别。有时甚至“在一个办公室就有几个不同版本”, 各种说法真伪难辨,几乎人人都成了谣言的受众,同时又都是谣言的播者甚至制 造者。煽动民众的谣言有之,恶意为之的谣言有之,因判断能力不足而形成的误 解性瑶言也有之……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

二、谣言的危害 (一)破坏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谣言如果蔓延,就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危 害。谣言是社会的毒瘤,无中生有、无事生非,迷惑性和欺骗性较强,如果任凭 潘言流行,将会扰乱视听、搞乱人心、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和谐与稳定,影 响国家发展大业。在诸多网络谣言中,针对社会公众人物、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 基本制度的谣言,危害是最为广泛的。这类谣言从根本上破坏公众对政府、社会 和政治制度的信任,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影响群众对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信 心。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如果任谣言肆无忌惮地传播,不 注意引导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难以成为社会共 识。

(二)致使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的公信力下降。虽然人们容易接受和传 播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谣言,但只要能够及时获得值得信服的权威信息,听者 一般会顺从权威声音,而不会被谣言所蛊惑。现在的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 一些地方政府遇到突发事件,担心群众了解真相后弓I发恐慌,往往不愿及时发布 准确全面的信息,等到实在无法隐瞒和封锁的时候,才“羞答答”地发布简短的信 息,这就会给社会上的谣言以可乘之机,结果不仅给社会稳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 响,而且也严重影响了这些地方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的公信力。大而言之,网络 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 象。2011年3月,在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后仅一周,中国多地发生群众抢购食盐的 事件,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则“食盐能抵御核辐射”的网络摇言。“抢盐”闹剧不但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活,甚至闹成了国际笑话,被外国媒 体广泛报道,给国家形象造成了损害。

(三)侵害了当事人个人名誉。散布谣言经常会侵害当事人的名誉权, 损害当事人的形象,给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困扰。对当事人名誉权的侵犯, 行为人应负法律责任。常见的有关名人的绯闻、官员的腐败传闻传播速度极快, 而这之中许多是捕风捉影,毫无事实根据。还有一些谣言是针对某一单位或某一 部门的,散布这类谣言无非是给这一单位或这一部门“抹黑”。

三、主流媒体要旗映鲜明的正面直击谣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深刻转型,利益 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多发。群众对于贪污腐 败、分配差距、公权滥用等现象深恶痛绝。网络谣言正是利用这种社会心理,捏 造、夸大、扭曲相关事件,误导公众。这时就需要主流媒体要坚持党对新闻宣传 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前进方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不断增强政 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正确分析和对待社会思潮,正面直击谣言。

如何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应对谣言的传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笔者认 为主流媒体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做好信息把关人。把关人的概念最早由传播学先驱之一库尔特 •卢因提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信息的进 出流通。在网络时代,很多网民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对信息的来源和 真实性进行甄别,仅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人爱好、心理情绪或个人价值判断来 发布或转发信息。这就需要主流媒体承担起“把关人”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对事 件的真相进行辨析,确定事件的来源与真实性,对虚假信息做到及时过滤;另一 方面要以新闻职业道德为准则,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而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做出刻意迎合受众心理的报道。主流媒体首先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做 到不盲从、不跟风、不信谣、不传谣,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

(二)要增强应急报道反应能力。主流新闻媒体要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 新闻报道,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方针, 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弓I导机制,规范各项工作流程,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在重大 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社会事件等报道中,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发 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有效回应社会关注问题,做到在重大问题 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制高点。

心理学原理揭示,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留下的印象,在头 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即所谓的首声效应。首声效应是指新闻媒体对某一人物或 事物的首次传播、报道,在受众头脑中形成的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印象和烙印。

在信息传播和信息接受这一社会认知过程中,第一次传播和接受的信息,对受众 的作用最强、影响最大,并形成第一印象。后续信息居服从和从属地位。在新闻 传播过程中,第一时间、第一声音、第一报道、第一现场等,均属首声效应范畴。

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接受,首声效应形成的、先人为主的印象和概念十分顽固, 很难得到根本扭转和完全消除。主流媒体要牢记首声效应对于新闻传播效果的重 要性,在特别事件发生后,要实事求是,先声夺人,争取信息发布主动权。要积 极探索把握新形势下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新闻信息量,提高现场直播直报能力, 增强引导和回应群众参与互动的能力,让谣言在事实真相面前彻底瓦解。

(三)要形成攻击谣言的强大合力。打击谣言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 连续发布新闻,形成积极舆论的叠加效应。新闻媒体的合声效应,是指多种类型、 多个数量的新闻媒体,按照科学的分工和特定的规律,对同一事实,围绕相同的 目标和任务,运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同时进行阶段性报道形成的舆论传播效果。

谣言一般都是由负面事件引起,当负面事件发生时,就产生了两个舆论场,即新闻 舆论场和公众舆论场。党报、党台、党刊,都市文化媒体和新兴媒体,三者共同构 成新闻舆论场。广大公众的街谈巷议、口口相传,形成公众舆论场。新闻舆论场 和公共舆论场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两者共同形成的社会舆论场中, 新闻舆论场居主导地位,新闻舆论场传播的内容和情绪,公众舆论场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公众舆论场对新闻舆论场又具有反作用,公众舆论场中的 传播情绪,也会影响新闻舆论场。

各种新闻媒体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如电视画面直接、现场感强、 视觉冲击力强,但说理性差;报纸图文并茂说服力强、理论性强,但版面有限、 时间滞后;广播可以直播、听出新闻真相,但没有画面图片,且语速快了听不清 楚;新兴媒体集各种媒体的优势,但可信度没有传统媒体口碑好。主流媒体在报 道负面事件时要充分调动,各类媒体的积极性,扬长避短、方法各异、形式多样、 相互配合,为实现同一目标和任务,在同一时间段开展大容量、高密度、多层次、 全方位的新闻报道攻势。主流新闻媒体的合声效应可以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迅速 化解一些社会矛盾和公共危机。在谣言蔓延时,主流媒体的和声效应像一只铁拳 直击瑶言软肋,合理引导大众舆情。

(四)要运用法律武器震慑造谣者和传谣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 调“依法治国”,主流新闻媒体要多做普法宣传教育’多报道公安机关惩治网络谣 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典型案例。给谣言制造者、传播者敲响警钟,也给普通群众 灌输理性分辨谣言的方法。群众的法律意识强了,就不会人云亦云,盲目听信谣 言,对于打击谣言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岳龙泉,男,青海日报社出版中心编辑。研究方向:新 闻传播学。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