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端午节 > 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监控引导艺术|群体事件的舆情防控

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监控引导艺术|群体事件的舆情防控

来源:端午节 时间:2019-10-29 07:53:07 点击:

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监控引导艺术

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监控引导艺术 摘 要:
群体性事件 网络舆情 监控 群体性事件,泛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 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 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 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 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 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 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1]。具有偶发性和强对 抗性,极易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一、 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 网络舆情,泛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 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 向的集合[2]。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突发性、倾向性、聚集 性、匿名性、无疆域性、组织性、串联性等多个特点。以上 这些特点,造就了网络舆情的广覆盖和全方位,使信息的传 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通过互联网络快速辐射到世界各 地,模糊了地域空间的概念;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法律 并未对网民上网进行强制的身份认证,因此,推动网络舆情 背后的网民身份虚拟,自我道德要求不严格,可能会使网络 舆论讨论的焦点偏离事件的真相,产生虚假信息和错误观点。

二、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分析对于因群体性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而言,由于所处立场 或观察角度的不同,容易形成极强的倾向性过激言论,而这 些言论中隐藏的错误观点容易使普通民众造成误解,并对百 姓的固有认知造成强烈冲击,会错误的将民众的情绪引入阴 暗的角落,侵蚀社会主流的积极健康心理,加重民众对政府 或相关管理部门的猜忌,使社会形成一种抱怨、愤懑的群体 心理,而这种心理的存在又容易诱发其他的群体性事件,因 而造成恶性循环,使群体性事件不但不能消弥,反而愈演愈 烈,呈现多发、高发态势。

三、 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监控引导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当下要务是要切实加强因群 体性事件而引发的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具体来说,就是贯彻 “快、稳、化”三字真言。一谓“快”,即是要及早发现, 快速介入。一般来说,网络舆情的形成十分迅猛,短时间内 就可以成就辽源态势,此时,可通过设立网络观察员的方式 快速而准确的捕捉网络舆情,事前预警,根据舆情的轻重缓 急逐级上报,使政府管理部门掌握第一手的舆情资料,为后 期的舆情引导工作做好铺垫;
二谓“稳”,即是要稳定网民 情绪。网络舆情既有正面言论,亦有负面消息,将采集到的 舆情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分类,分拣出意向强烈、针对明显, 容易使网民产生偏听偏信、群情激愤,诱发诸如以讹传讹等 不理智行为的负面言论,并针对这些不实言论一一释疑,利 用有理有节的网络评论形成意见领袖,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有利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
三谓“化”,即是要充当 消防栓、安全阀、排气筒,网络舆情监控引导艺术的最高境 界在于化危机为转机,消危害与无形。由群体性事件引发的 网络舆情能否有利应对,检验的是政府的政治智慧和执政能 力。其关键在于能否在第一时间将事件的真相公之于众。透 明公开、有效及时的政府信息发布对网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 安抚,这能使矛盾对立的双方在相对平和的环境内各自舒缓 紧张的情绪;
其次,重视网络媒体,主动与其形成良好的互 动关系,建立双赢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保刚.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方略 [M]. 2009-3-1 [2] 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 工作,2009(18):79-82 本文系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监控 的景德镇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探索》(编号10ZS03)的 阶段性研究成果。

柳炳祥(1966- ),男,江西九江人,教授,博士,研 究方向:突发事件预警及管理 耿健(1983- ),女,江西景德镇人,助教,硕士,主 要方向突发事件危机干预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