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春节 > 论文范文 推荐优秀的新闻炒作论文范例欣赏(共3篇)

论文范文 推荐优秀的新闻炒作论文范例欣赏(共3篇)

来源:春节 时间:2019-11-20 08:37:07 点击:

推荐优秀的新闻炒作论文范例欣赏(共3篇)

推荐优秀的新闻炒作论文范例欣赏(共3篇) 第1篇:摈弃新闻炒作,做好新闻策划 当今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新闻大战”已经成为媒体间的家常便饭,而 要报道出有独特角度和思想的新闻报道就需要做好新闻策划。随之借着“新闻策 划”名义的“新闻炒作”行为也应运而生,并成为一些媒体追求暂时眼球效益的有 效手段。将“炒作”当成“策划”,在导致新闻低俗化的同时也是对新闻资源的不合 理配置。

一、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的不同 1.尊重客观事实程度不同 新闻的最大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新闻策划以客观新闻存在策划为前提 条件,虽然在具体报道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总体是一种客观的、被动的、 “第二性”的行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传媒有天然的使命,要及时准确地为受 众证明和核查那些芜杂的信息。”不同的是,“有时以客观存在的实事为报道依据, 但新闻不反映事实的本质和全貌,只反映其局部和某些细节。有时甚至以主观伪 造的实事为依据。” 2.期望达到的目的不同 新闻是有目的、有导向性的舆论传播手段,因此,每一篇新闻的采写 都必然有其目的性。新闻策划的出发点是立足长远的。成功的新闻策划能有效地 将传播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受众的需求结合起来,成为媒体竞争中有力武器之 一。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办出特色,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当 前许多新闻炒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人为地制造“卖点”, 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它虽然在竞争伊始吸引了部分受众,但从长远利益来看,由 于它不合理地配置新闻资源,最终也将影响媒体美誉度,失去受众。

3.选择题材不同 新闻策划选题的题材一般情况下意义都比较重大,选题具有一定的新 闻价值、社会价值。所谓重大包括重大政治题材、影响广泛深远的社会题材、典型性题材、即时性或短期性的重大题材等,着重于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时效性、 显著性。新闻炒作是一种反常的新闻价值观,偏重轰动的市场效应和卖点,完全 不考虑责任感。新闻炒作往往是无病呻吟、小题大做,在选材上往往偏重于社会 新闻、灾害新闻、娱乐新闻和名人隐私等通俗题材。

4.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同 当今媒体竞争之激烈同业均有目共睹。这种竞争催生了新闻策划,裂 变出新闻炒作,它们的出现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者都是媒 体应对竞争措施,但由于出发点不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自然不同。

二、如何摈弃新闻炒作,提高新闻策划质量 1.找到信息的切入点 ①搜集信息。搜集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大量与事实相关的线索和资 料。在制定报道方案以前,最重要的是调查研究。要事先摸底。搜集与报道有关 的各方面资料,对要报道的事件做全方位的了解,如果不熟悉情况,就不能制定 出切合实际的报道计划。这种调查研究需要平时的信息积累和临时的突击调查。

②找准报道切入点。在新闻策划的定义里,“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 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指的是找切入点的过程。

2.运用好的创意 ①产生好的创意。好的创意也许是某一时某一人头脑中的灵光一闪, 而这一闪念也许就能搞出好的新闻策划。因此要动员全体采编人员多动脑筋,人 人出主意,而不要局限于某几个领导或某一层领导。当然,好的创意不是凭空而 来的,而是来自对国情、省情和各种实际情况的准确详实的了解。来自丰富的经 验积累,来自创造性思维的充分调动,厚积薄发。因此要注重学习,注重积累, “灵光一闪”只能源于努力的学习、充分的实践。

②把持专业态度。有好的策划方案同时还要在采访和制作中把持用心、 细心的专业态度,才能将一个客观事实以鲜明独特的视角、精致细腻的制作手法 展现给广大的受众,全盘皆赢。有的点子虽不算新,却做出了新意,主题鲜明突 出,选材眼光独到,稿件短小精当,充满故事性,深寓导向性,耐读耐回味。所 以,对新闻策划来说,仅有一个好点子是远远不够的,有了好点子,抓好题材,必须精作,才有可能出精品。

3.把握新闻策划的原则 新闻策划的怀疑者认为新闻策划背离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而新闻 策划推崇者认为,新闻策划可以赢得受众和市场。大量实践说明,新闻报道不是 不能策划,而是如何策划的问题,想要提高新闻策划的质量必须遵循以下几个重 要的原则,避免新闻策划走入误区。

①坚持真实性原则。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此新闻报道 策划必须建立在“实事”的基础之上。杜撰事实、炮制假新闻是策划新闻的主要表 现形式。2003年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策划的“拯救女兵林奇”的新闻,是一条典型 的杜撰的虚假新闻。为了达到涣散伊军心,获得国内国际支持以及鼓舞士气的目 的,美军制造出了联军部队成功营救出美女大兵杰西卡·林奇的新闻。真相大白 后,世界舆论哗然且为世人所不齿。

②坚持客观性原则。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取得更大的轰动效应,许 多记者常常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变“客”为“主”,参与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中,干 预或改变事实的发展方向,导致出现不良的社会影响。

③坚持适度性原则。新闻报道策划时分寸把握不好,很可能弄巧成拙。

刘海洋伤熊本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很多媒体对此报道挖地三尺还欲罢不能,从刘 海洋成长历程及对其母亲及同学的采访报道,扩大延伸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甚至我 国教育体制问题等,给读者一个刘海洋伤熊是必然的错觉。

作者:张艳楠 第2篇:浅析新闻炒作的危害及对策 一、新闻炒作的界定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炒”字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一系列和“炒”相 关的词语接踵而至,令人应接不暇,比如:“炒股”、“炒房”、“炒作”甚至“炒蒜”。

《现代汉语词典》中,把“炒”解释为一种烹调方法,指把食物和材料放在锅里并 加热,那么,“炒作”的含义也就显而易见了,就是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添油加 醋,以引起注意。“所谓‘新闻炒作’就是新闻传媒有意通过与事实的新闻价值不相 称的报道规模,对某些人和某些事所作的渲染式报道,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 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① 新闻炒作尤其是社会娱乐新闻表现得更为突出。从木子美性爱日记到 芙蓉姐姐、从凤姐名校征婚到明星乞丐犀利哥、从“艳照门”事件到“艾滋病女”事 件,一个又一个不应该被大肆宣传的人、一件又一件不应该被广为流传的事,在 网络和各种媒体的竞相挖掘和传播下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甚至普通受众茶余饭 后的谈资。不难看出,新闻炒作最感兴趣的是“星”闻、“性”闻、“腥”闻和“奇”闻。

“而这些所谓‘新闻’,常常与某些报道虚假化、低俗化捆绑在一起。”② 无论是从动机、流程还是操作方法上,新闻炒作都和新闻策划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传媒和记者越来越渴望抓住报道的先机, 抢得一个“好彩头”,以吸引更多受众的目光,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 新闻策划也越来越得到媒体和记者的青睐。可以这样说,“新闻策划这个新时期 新闻运作的‘宠儿’,若宠过了头,就成为‘炒作’。”③ 虽然,新闻炒作和新闻策划联系密切,但是,仔细分析,它们之间的 界线还是十分鲜明的:新闻炒作是以吸引受众注意为前提的,而新闻策划则是以 客观存在为前提的;
新闻炒作是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而新闻策划则尊重新闻 价值规律,讲求新闻特性的;
“新闻炒作的对象主要是一些新奇、反常,有针对 性的‘软新闻’,而新闻策划的对象一般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硬新闻’。”④ 二、新闻炒作的危害 现在,媒体竞争日渐激烈,加之网络媒介走进普通受众的生活,新闻 炒作已经成为屡见不鲜的新闻运作方式。但是,无论新闻炒作给媒体抑或炒作对 象带来了多少客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的危害还是不容忽视的。

1、对新闻真实性的危害 当代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不再有单一的文化主宰社会 发展,大众文化通俗性、娱乐性、商业性兼备。因此,“在以市场为取向的新闻 价值观念中,越离奇的消息越能吸引受众的目光,也越容易被媒介所报道。而在 这些异常性十分突出的信息中,虚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⑤这就违背了新闻的 首要特性——新闻真实性原则,也就犯了新闻报道的大忌。

比如2009年10月12日的“艾滋病女”事件。其实,事情很简单,就是男友不甘分手的报复之举,但是因为媒体的不断炒作让事件不断升温,受关注度也 不断增强。事实证明,在警方介入后查出的真相和新闻报道并不相符,闫姓女士 根本没有患艾滋病,“艾滋病女”事件更是子虚乌有,这又是一则假新闻。可见, 不问来龙去脉的炒作是很容易犯错误的,违背了新闻客观真实性原则势必会对以 后的新闻报道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

2、对媒介公信力的危害 “所谓公信力,是传媒发布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力, 也是传媒内在品格的综合反映。”⑥简单来说,公信力就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首要因素,就是大众传媒的“生命线”。新闻炒作或许会让媒体成为受众竞相关 注的对象,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但是,“假新闻”的出现或是无价值新闻的不断 刊登播出,最终会使媒体失去信誉、失去受众的信任。可见,新闻炒作对媒体来 说是弊大于利的,而且是应该经常用来自省并必须坚决杜绝的。“有调查显示, 公众认为当前新闻媒体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广告太多(5.747%)、热衷新闻 炒作(43.74%)、信息质量不高(42.59%)、虚假报道太多(25.93%)。当下 新闻媒体的过度炒作已经引起了公众的不满。”⑦ 然而,即使明知新闻炒作不利于长远发展,不少媒体记者为了眼前的 蝇头小利,还是愿意抱着侥幸心理去冒险一试。正如轰动一时的“杨丽娟追星事 件”,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甘肃女孩十三年如一日的盲目追星梦想,但其父为满 足女儿梦想而卖肾甚至到后来的自杀却成为媒体广为炒作的噱头。翻开报纸,整 版报道铺天盖地,因父亲之死伤心沮丧的画面、杨丽娟和华仔的合影照片充斥各 大电视、网站。

或许,媒体借这一事件“赚足了眼球”,也确实尽到了传播信息的责任, 但是,追星事件发展到悲剧的结局也确实有媒体炒作的一份功劳。虽然,杨氏母 女向某知名媒体索赔最终败诉,但这还是难免让受众对媒介的公信力和信誉有所 质疑。“新闻曝光是‘双刃剑’,在曝光他人的同时,媒体自身也在被曝光。公正才 能深得读者的信赖和尊重,随心所欲自毁形象的做法,万不可取。”⑧ 3、对受众的危害 新闻炒作对传媒来说弊大于利,而它对于普通受众甚至炒作对象的危 害也是不容小觑的。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普通受众而言,“由于 受众逆反心理的作用,新闻炒作并未达到其目的,相反却使受众对整个新闻媒体充满疑虑和怀疑。”⑨第二,新闻炒作使得一些被炒作对象以很快的速度家喻户 晓,这也给那些被炒作对象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的时候甚至危及生命。

网络上流传这一种这样的说法:“不管你长相如何、无论你出身怎样, 只要媒体愿意‘炒’你,你就会‘红’。”网络明星“凤姐”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凤姐” 真名罗玉凤,本是一名普通的超市销售员,后来因为“高调征婚”和“雷人语录”走 入人们的视线,接着又是“整容事件”和“选秀风波”使其“爆红”于网络。真相很明 显,没有媒体的配合,她或许还是一个过着平淡生活的普通人,但是,新闻炒作 却使她走上了骂声和谴责相伴的“成名路”,她现在是成名了,但立足长远对其自 身而言也不见得是件好事。即便是这样,又有多少普通的受众依然在受这样的毒 害,想着借助媒体一举成名呢?这种炒作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人生理想规划的 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4、对社会环境的危害 具体到媒体受众,宏观到整个社会环境,新闻炒作的危害是很具杀伤 力的。对于整个社会环境而言,和谐的社会基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无疑是非常重 要的,而新闻炒作的频频出现所破坏的正是这两个方面。

新闻炒作所追求的只是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影响。无论经济怎么 发展,社会基调的积极向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信息充斥的今天,新闻炒作 越多,对这种基调的不利影响就越大。

过多的新闻炒作容易混淆视听,不利于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为了 吸引最大量的受众,新闻界强调例外甚于常规,强调煽情甚于重要性。”⑩这样 的新闻往往容易忽略重要性和客观公正性,尤其是娱乐新闻中炒作更是铺天盖地。

还是上面曾提到的“艾滋病女”事件,若不是当时媒体不分青红皂白的炒作,网民 也不会激愤;
若是最后公安机关没有及时出来澄清事实,民愤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谁都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是不利于社会舆论的引导的,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 亮的”,如果是不慎重的炒作蒙蔽了群众的眼睛,后果不堪设想。现在科技飞速 发展,网络人肉搜索,找一个人并不难,错误的舆论很容易给无辜的人造成伤害。

三、新闻炒作泛滥呼唤正确的引导 新闻炒作的泛滥,在科技和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给社会和人民生活带 来了诸多困扰,这样的现状也呼唤得当的措施来引导当下的新闻运作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市场需要的是能够挖掘新闻价值的策划,而不是无聊恶俗的八卦 炒作。当然,新闻策划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也有可能异化成为新闻炒作。那么, 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格调,加强正确的引导呢? 第一,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遵守新闻报道相关法律和道德规范。媒体 记者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中, 从业人员要时刻铭记新闻传播规律,并严格遵守。尽管,我国的新闻法律法规还 不够健全和完善,但在很多时候还是能够有法可依,媒体从业者应时刻以相关法 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

第二,把握好新闻策划活动的“度”。好的新闻策划活动,贵在全面得 体,既能满足受众知悉新闻事实的要求,又不会太过张扬,混淆视听。这个度, 很重要也很难把握。因此,在新闻策划中务必谨慎小心,广泛了解和分析整个新 闻事件以后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得当的新闻策划。

第三,新闻运作中,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新闻不同于 其他的一般商品,媒体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任何时候,在新闻策划和报道中, 要时刻考虑到社会效益,考虑到新闻报道给社会和受众所造成的影响。当然,重 视社会效益并不是排斥经济效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世界上一些非常严 肃的媒体,非常重视社会效益,策划了很多经典的新闻报道,最终它们也得到了 丰厚的经济回报。” 作者:胡顺越 第3篇:论网络新闻炒作现象的危害与应对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 律,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 性策划活动。(1)新闻报道策划重在先期的智谋投入,其明显的优势是有利于 掌握新闻报道的主动权,提高新闻报道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新闻炒作是指新闻媒 介在参与设计某一新闻主题时,利用自身优势,最大限度的渲染事件、致其存在 不真实情况或纯粹捏造新闻事件,从而达到吸引眼球、取得轰动效应的目的。(2) 二者均有“预先设计”的成分,但新闻炒作的预先设计是扭曲的、虚假的,是违背 新闻真实性的,所以说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炒作只有一步之遥。

一、网络新闻炒作现象的危害2016年2月15日一篇题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返乡 日记》的文章经微信、微博转发,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事实上,这篇报 道被证实纯属虚构杜撰,文中用凄凉的语调描绘的“礼崩乐坏”的时间、地点、人 物都是假的。(3) 原文作者财经杂志社高胜科承认这是一篇新闻稿,是该社要求记者返 乡做的新闻专题记录,又称“返乡日记”。这篇报道一出,顿时被推上话题之巅。

其带来的后续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1.新闻炒作是对报道对象的“吞没”,给其带来不可磨灭的声誉损害。

就是这篇虚构杜撰的“春节纪事”,让邻村的人介绍时都会用“那村老 多破烂事了”、“就是组团约炮的那个村”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其无端的抹黑让这 整个村庄乃至整个东北都忿忿不平,很多读者在阅读此推送时,惊讶之余,也不 禁会问,“印象里的美丽乡村,还有淳朴憨厚的乡里人,真的已经变成这样了吗?” 公民有言论自由,但被报道者也享有人格尊严,我国的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利用网 络作为侵害他人的手段。这样一篇自由发挥的虚构新闻报道牺牲了该村480多名 村民的尊严,这简直是对整个东北村庄的“侮辱”,而且这“侮辱”带来的影响不是 一朝一夕就能平复的。

2.滋养虚假新闻生产,不利于新闻事业发展。

3.低级趣味浓重影响网民总体素质以及舆论环境。

据1月22日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超 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同时,智能手机的发展也使得网民的上网设备向手机 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 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 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5)报告还显示,我国70%左右的网民文化水 平处于初中以下,可见我国网民总体素质的参差不齐,新闻的不断炒作会让舆论 失焦化,将低级趣味无限放大,进一步拉低网民的总体素质,导致舆论低俗化、 跟风化。

4.新闻人专业素养以及媒体公信力再度遭受质疑。

该文作者高胜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写这篇新闻报道就是当写小说一样,写得像春秋笔法,要是对号入座,有此情况改改就可以了,如果事 前知道舆论反响这么强烈就不会写了。”(6)笔者顿时哑然,这样随意的答案让 人不禁感叹此新闻人的多么缺乏新闻专业素养。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是建立在新闻真实性的条件上的,不是文学故事。同时,《财经》杂志微信公众 号推送此文也证明杂志社审稿程序的不严格谨慎,网络平台的自由化是为了让媒 体更好的发声,而不是随意制作新闻、炒作新闻的平台。

二、做好新闻报道策划,避免新闻炒作 1.新闻报道策划要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坚持新闻真实性,避免新闻炒 作。

2.新闻报道策划要具有开创性。

笔者以为新闻报道策划万变不离客观规律是之要本,但倘若思维上有 所突破、形式上有所变化、内容上有所创新,都将为新闻报道策划带来飞跃。联 系民情、结合舆论、借鉴百姓心声都将对新闻报道策划有新的启发。1945年,日 本宣布投降当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欢呼雀跃,一位男子情不自禁地与一位美丽 的妙龄女郎拥吻,这一亲吻被记者拍下并写成新闻刊登,众人铭记之为和平象征。

几十年后,正值日本投降纪念日,此二人在时代广场重现当年的经典之吻。这条 新闻报道策划联系历史,形式创新,同样是预先的计划,基于事件的真实性,具 有非常深刻的纪念意义,创造了积极的社会利益。

3.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塑造良好的新闻报道策划环境。

“返乡日记”的作者高胜科曾表示文中的情况都是他多年来的经验总 结,“经验”一词是作者的强加的主观意志,这是在新闻报道中的大忌,媒体工作 者更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

2月22日,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多家媒体曾经转载的一篇 名为《回乡不能上桌吃饭城里媳妇掀桌子》的新闻也是假新闻,该虚假新闻被转 载之后引发网友热议,话题阅读量超过30万人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转载30万人 次后才被证实是虚假新闻呢?众多参与转载的新闻工作者都集体失明了?而之 前春节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新闻也是在持续走热半月后才被证实是假 新闻。(9)难道在新闻工作者的眼里,新闻的真实性抵不过新闻炒作带来一时 利益。媒体工作者的失明实际上是对新闻炒作的一种默认,诚然这两起虚假 新闻背后有很深厚的现实基础,有部分媒体人甚至认为虽然这是假新闻,但二者 是建立在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上而不是新闻真实性。笔者认为,一切对社会问题的 反映都将有真实的案例呈现,不能为了渲染这种社会问题而采取炒作新闻的方式, 滋养新闻炒作土壤,污染健康的新闻报道策划环境。

作者:曾婷婷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