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租赁合同 > 跨专业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计初探: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跨专业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计初探: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来源:租赁合同 时间:2019-10-12 07:52:11 点击:

跨专业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计初探

跨专业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计初探 为便于讨论,本文所说的跨专业研究生仅指硕士研究生, 由于硕本专业背景的不同,在给研究生培养造成困难的同时, 也给跨专业研究生特色化培养带来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进行 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克服研究生专业学 习基础薄弱甚至欠缺的困难,关键是要充分运用其原本科专 业背景,为其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面对众多跨专业研究生, 如何进行个性化方案的设计,如何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成为实现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专业研究生应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教育个性化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重要标志之 一。”[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 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应当培养人的 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并把它作为 当代教育的宗旨。”我国自古就强调要“因材施教”,根据 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提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 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2]我国高校每个专 业都制定有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培养方案是对整个专 业的所有学生进行培养,考试一张卷子,大家公平公正,高 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单一性、教学评价标准的统一性,有助于 考核大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但过于整齐划一,并 不利于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对于跨专业研究生由于其原本科专业的不同,决定了其硕本知识的脱节,不顾其基础用同一 个培养方案,所有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必然导致其由于基础 的欠缺造成学习困难,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在《高等教育辞典》中,培养方案又称专业培养计划、 专业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根据各层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 培养对象特点制定的实施培养的具体计划和方案,是学校指 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包括课程结构、教学 形式结构、学时分配、学历等。[3]可见,人才培养方案是 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即根据培养目标 和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课程安排、学时确定的总体方案。研 究生培养方案确定的依据是研究生所具有的本科专业基础, 不同的本科生专业基础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跨专业研 究生有自身的本科专业背景,经过四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 习,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思维模式、专业研究能力,实现 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不同。

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应刚柔相济突出个性。高校研究 生按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每个专业一般都有预先确定的人才 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整体性和宏观性,同时,人才 培养方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人才培养方案一旦确定,在一 定时间内教学计划应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人才培养方案 的刚性设计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但跨专业研究生 由于其原有本科专业的不同,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应该 关注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必须弥补研究生学习中本科知识的不足,进行个性化设计。这种个性化的设计 应根据其跨专业的特点,开设研究生学习所必要的本科课程, 形成其在课程结构、教学形式结构、学时分配等方面人才培 养方案的个性化。具体的课程,特别是选修课可以根据学科 发展、形势需要及学生补修需求进行调整,进行学时的灵活 分配。每个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修课的选择, 选择必修的选修课性质的补修课,形成刚柔相济突出个性的 学习方案。

跨专业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方案是扬长避短、有效实现人 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跨专业研究生学习难点在于对新专业基 础知识的欠缺,专业思维能力不足,造成学习能力的不足;

其优势在于他们拥有原有的本科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掌握原本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不同的跨专业研究生有 不同专业背景优势,要发挥其原学科背景优势,进行新专业 的研究,将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融入到新的专业领域中, 形成跨专业领域的问题研究,而学科专业的交叉领域往往存 在很多新的学科发展生长点,其研究易于产生新的突破,这 种跨科学专业的研究往往是非跨专业研究生研究所不具备 的,所以,对跨专业研究生设计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方案, 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有助于扬长避短,不仅能产生交叉学科 领域的创新成果,也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阶 段,来自本学科专业或跨学科领域的学生,他们研习一门学 科中较深入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更容易发挥自己的天资和思维优势,也更容易突破固有的思维范式,产 生新的思想。”[4]如本科为计算机专业读高等教育管理学 硕士,应侧重培养其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能力,使其形成 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特长。

二、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个性化课题体系构建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内容,课程体系是组成人才 培养方案的主体,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 构的养成,主要以不同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形式的实施而实现。

跨专业研究生具有个性化的专业背景、个化性的专业思维基 础、个性化的研究志趣,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个性化的 课程衔接,因此,跨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应该以课程群的形式清晰地体现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等环节,清晰地反映出课程教学与实践 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反映出课程与课程 之间的衔接与互动关系。[5]所以,跨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 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课程体系的设计。

(一)设计选修补修课程 选修课直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个性化发展。课程根 据其性质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作为学生必须学习 和掌握的内容,体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基本素质要求,直接 决定人才培养的层次,而选修课则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 求,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学校给予一定 学分,这类课程不局限于学生所学的学历层次。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应考虑开设课程所必须的知识铺垫,这 些知识铺垫虽然不是研究生层次而是本科层次的课程,却是 学习消化研究生专业知识不可缺少的课程,为使人才培养方 案能有效实施,这些课程也应开设出来,没有这些本科层次 的研究生专业的选修课程,再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也难以落到 实处。但这些课程不是研究生层次课程,因此,不应列入必 修课,只能列入选修课程。

跨专业分为跨学科门类、同一学科门类下的跨一级学科、 同一一级学科的跨二级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本科专业不同, 与研究生专业知识的相关性不同,有的相关性强,有的相关 性弱,由此也造成了跨专业研究生需要弥补的本科层次的知 识不同,所以,这意味着要满足各个跨度的每位跨专业研究 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需要,学校应给他们提供较多数量的本科 层次专业课,作为选修课给跨专业研究生提供足够的课程选 择空间。只有在跨专业研究生掌握新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研究 方法的基础上, 才能促进其实现专业知识的移植。[6]一般 课程体系中的选修课都是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 生在选择过程中由于对专业课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并不 了解,对研究生专业的本科专业并不熟悉,因此,在课程选 择中往往带着很大的盲目性,他们多半倾向于选择感兴趣的、 易学的、易于取得学分的,而对是否为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 必须的基础知识则并不了解。需知,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开设 的选修课不同于一般的选修课,而是为弥补研究生专业本科专业知识的不足专门开设的。从跨专业研究生能顺利完成学 业视角,高校应改变现有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方案的模式,帮 助跨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的本科专业背景选修补修课程。

为使研究生能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研究生 入学考试都要考专业综合课,将研究生学习所需的一到两门 本科课程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促使学生进入研究生阶 段能顺利进行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但由于本科专业学习是 一种由理论到实践,由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系 统学习,其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模式不是一两门课所能 替代的,所以,即使学生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并不能代 表其掌握了研究生学习所需的本科专业知识,具备了研究生 学习和研究所需具备的专业思维能力。因此,为保证跨专业 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在他们入学后必须弥补本科课程,这 些课程包括理解研究生专业知识所必须的本科层次的专业 课或专业基础课。

(二)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7],学习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 为基础进行意义建构,而非从零开始。学习并非对现有知识 的一种简单接受,而是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概念重 组与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 课和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及相应的学分结构组 成的课程体系的集合,这些课程一方面要满足跨专业学生弥 补专业学习所需本科层次基础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个性化方向发展的需要。如前所述,跨专业研究生的补 修课应纳入选修课,所以,从课程结构来讲,跨专业研究生 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有占比更大的选修课,其中包括相当本科 层次的研究生专业学习必备的课程。研究生导师直接为学生 学业负责,导师不仅负责学生课题的研究和学位论文的完成, 也应关心学生完成课题所需的知识,所以,导师应帮助学生 确实选修补修课,肩负起学生个性化方案设计的责任。

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跨专业研究 生专业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必须建立在系统掌 握研究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跨专业研究生的基本 知识结构特点在于本科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生专业知识结构 不一致,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要补修哪些本科专业课程 呢?仔细分析硕士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发现,基础课程如英 语、计算机、政治等在文、理、工、医各类学科专业中基本 相同,这些课程基本不存在跨不跨专业,不需要弥补,所以 跨专业研究生所欠缺的本科课程主要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 课,也就是说,跨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程中应有相当量的新 专业本科层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跨专业研究生都有自身原有的本科专业背景,但并不是 所有研究生专业都有本科专业。由于我国本科生与研究生是 两套目录体系,本科生培养是按照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组织实施的。该目 录有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506种专业(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研究生培养是按照《学位授予 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版)》组织实施的,该目录分 为13个学科门类和110个一级学科,由于两套目录体系的差 异,必然造成有些研究生专业本科生没有相应的专业。如高 等教育学硕士专业,本科就没有相应的专业。这类专业研究 生都是跨专业培养,缺乏本科教学,这种带有普遍性的跨专 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应从整体上关注课程体系的设 置,或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高等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上, 应改变传统的分门教学,将基本理论等课程整合为一门高等 教育学基本理论综合课程,这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授课环节, 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8] (三)注重核心课程的设计 跨专业研究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既要完成研究生必修课, 还要补修必要的本科课程,在学制一定的情况下,面对研究 生专业学习与补本课程的时间冲突,如何以最短的时间弥补 本科知识的不足,科学设置核心课程是一个有效抓手。将外 围课程与核心课程区别开来,强化对研究生培养必备课程的 学习,可以瞄准重点、击中要害。核心课程侧重“专业层面”, 解决专业层面“共性”问题,以奠定学科研究基础,指引学 生探索知识途径,培养学生研究意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获得充分的创造性思维训练。[4]面对有限的时间,既要进 行研究生层次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又要 弥补必要的本科层次的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确定的精减高效原则成为高校科学确定其补修本科课程的依 据。由研究生专业的核心课程来确定其本科专业所对应的课 程可以减少弥补本科专业课程的门数,从而减少跨专业研究 生补修本科课程的门数,有效降低跨专业人才培养难度。

硕士研究生专业和本科专业都有其核心课程,由于研究 生专业相对的本科专业应有多门核心课程,而研究生专业口 径较本科专业口径小,因此,硕士研究生专业的核心课程只 对应少量的相应本科专业的课程。开设本科层次的课程目的 是为了弥补研究生专业对应的本科专业知识的不足,实现硕 本专业的衔接,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由硕到本进行推导,根 据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准确筛选确定3~5门本科层次的核 心课程,帮助跨专业学生弥补本科专业学习的不足,培养专 业思维能力。例如,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的 核心课程主要有高等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管理学等,而其 对应的本科课程是教育学原理和教育管理学,这样,通过对 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的逐一分析,得出其前续的本科课程, 可以做到点对点弥补本科层次的课程,确定其补修课程。同 时,往往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都是跨专业,即使是本科没有 的研究生专业如高等教育学专业,各跨专业研究生的本科专 业与研究生专业的跨度也不同,有的同一学科门类下的两个 不同专业,有的是同一级学科下的两个不同专业,为使研究 生精准确定其补修课程,高校也只需开设研究生专业核心课 程所对应的本科核心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硕本跨度进行个性化确定必须补修的课程。在课程开设的时间方面,补修课 程目的是弥补跨专业研究生知识的不足,实现硕本专业课程 的衔接,因此,跨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补修课程应在第一学期 与研究生教育不冲突的情况下或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因为 第一学期是研究生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期,第二学期往 往是专业课程学习期。否则,即使对跨专业研究生开设了补 修的课程,将起不到对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支撑和衔接作用。

三、进行跨专业研究生培养 个性化方案实施的建议 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各高校都精心拟订了各专业的 人才培养方案,跨专业研究生由于研究生专业所需的本科专 业知识的缺失,同时,又有自身的本科专业,原有本科专业 与研究生专业的跨度不同,决定着跨专业研究生所需修学的 本科专业课程不同。为充分利用原本科专业知识,扬长避短, 进行复合人才的培养,在实施个性化方案设计时建议采取以 下措施:
1.扩大选修课与必修课比例。跨专业研究生本科专业背 景多样,需要弥补的知识不同,为使学生能根据自身本科专 业特点顺利进行研究生专业学习,要求学生能选修到自已需 要补充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就要求学校能提供更多的 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为此,建议一方面高校要为学生开设用 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培养学生个性化兴趣的选修课,另一方 面,应开设用于弥补本科知识不足的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硕本跨度进行选择的选修课性质的补修课。跨专业研究生的 硕本跨度不同,高校应给跨专业研究生开设更大比例的选修 课,扩大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

2.优化课程体系的结构。课程结构决定人才培养的知识 结构和能力结构,跨专业研究生由于本科专业课程的薄弱, 专业思维能力欠缺,在选修课弥补本科专业基础知识不足的 同时,应加大研究生层次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重, 强化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为,研究生层次的专业课程 往往含有方向性强的选修课,这些课程主要为满足学生专业 方向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在跨专业思维能力比较弱的情况下, 建议高校适当增加研究生层次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必修 课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跨专业研究生专业能力。

3.改革授课方法和手段。将课堂教学与课后的研究相结 合,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以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把握专业领域的研究手段 和方法。将课题研究贯穿于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 中,根据跨专业研究生的特点设计研究课题,促使研究生在 研究中查找、学习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运用课堂所学理论 知识和原本科专业知识、研究方法,解决课题中的问题,促 进研究生专业思维模式的养成,理解并掌握研究生专业知识。

4.根据学生个性化特点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跨专业研究生原本科专业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方 案应更加重视个性化设计。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不仅应注重刚性的一面,适当强化研究生层次的专业课和专 业基础课的比例,更应注重柔性的一面,以硕到本的核心课 程思路确定补修课程,并增加包括补修课程在内的选修课的 比例。由研究生和导师共同设计跨专业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方案,对于个别课程因为学生选修人数太少而无法开设的, 导师应指导其自主学习,做好督查考核,确保学生能按照个 性化的培养方案进行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程水英.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研究[D].南京:东 南大学.2005:32. [2]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N].中国教育报,2010-7-30(001). [3] 朱九思.高等教育辞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2003: 54. [4] 赵昌木.谈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J].研究生教育研 究,2014(5):45-47. [5] 周德俭,莫勤德.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 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 2011(3):63-66. [6] 周叶中.关于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思考[J].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2007(8):7-11. [7] 袁维新.科学教学概论:建构主义观点[M].徐州:中 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33-55.[8] 萧琳.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长 沙:湖南农业大学.2006:5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