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转让合同 > 【立德树人背景下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境遇与现实路径】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背景下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境遇与现实路径】 立德树人

来源:转让合同 时间:2019-10-14 07:53:37 点击:

立德树人背景下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境遇与现实路径

立德树人背景下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境遇与现实路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对“育人 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立德”与“树人”是 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作为 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力量和民族文化有了新的、丰富的内涵, 并渗透到民族的整个机体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的 中华民族精神的表达,中华民族精神也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得以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源于传统的民族精 神,又创新了当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即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一、当代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境遇 当前,我国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 “整个社会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对峙与融合, 同时,也带来了道德的断裂与虚无,使人面临深刻的精神危 机,人与社会陷入另一种陷阱:民族精神缺失与民族道德危 机”。青少年民族精神生态环境面临新的境遇——传统与现 代、民族与世界、批判与建设、冲突与挑战并存。

(一)多元文化冲突: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不 清当前,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民族文化、民 族精神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融合与大冲击。“多元文 化”带来了多元思潮、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 响和改变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

课题组针对中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共发出问卷 300份,收回256份,回收率为85.3%。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对在校学生进行了实地调查与采访。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 更加倾向“物质享受”,淡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部分否 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他们崇尚“个性”,把玩各种“酷” 和“时尚”,挑战既成规范和约束,逃学、吸烟、酗酒甚至 自杀等,有的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在调查表项:“你有没 有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偶像’或者‘伟人’”, 89.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8.3%的被调查者认为“可能 有”;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正在崇拜的人:日韩和港台“明 星”明显多于大陆的“明星”(三者的比例分别为68.8%、 24.2%、7%),“伟人”最少,仅占2.3%。多数青少年把“偶 像崇拜”现象视为普遍、正常的人生追求。尤其是网络时代 的到来,加剧青少年民族精神意识的淡化,一些低俗、暴力、 恐怖、色情的东西蔓延于网络中,将灰色文化与消极情感混 杂在一起,使得原有的国家意识、民族情感和价值共识逐渐 淡化,在较大程度上导致中学生民族精神缺失。(二)等价交换法则: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面临市场经 济的考验 “市场经济有两个起点:每一个经济的个体,都追求利 润的最大化;
每一个真实的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市 场经济有两个相反的方向:既排斥道德又需要道德。”市场 经济进程中“等价交换”“物质至上”“效用最大”等为基 本特征的经济原则,迅速渗入到青少年生活的各个领域。另 外,社会贫富差、就业难、看病难、贪污腐败等事件的不断 曝光等,使一些青少年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思想上出 现疑虑、困惑,甚至对国家、民族的信任度下降。

市场经济的“物质至上”深刻地以各种特定的方式影响 和改变着青少年价值目标的不断重构,最直接的体现是“利 益最大化”和“等价交换”,经济领域的法则深刻地影响和 改变着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和行为。在调查中,表项:“发现 营业员多找了钱”、“遇见跌倒老人扶不扶”时调查发现:
75.5%的人不会退还多找的钱,14.1%的学生认为营业员发现 并要求退还时才还;
78.2%的学生表示对跌倒的老人不应搀 扶(98.5%认为怕讹),12.4%的学生表示有证人或监控时搀 扶,仅9.4%的学生表示愿意搀扶。当被问及“什么是幸福” 时,68%的选择“高收入、高物质基础”,24%的选择“健康 美满的家庭”,8%选择“为国家、社会作贡献”。当调查表项:“你认为‘成功者’最主要的标志是?”回答者中拥有 较高的职位和地位,即‘官高权重’”的学生比例占到了49%;

拥有可观的收入占37%;
婚姻家庭美满幸福的占7%;
回答拥 有高学历和丰富的学识的占5%;
回答具有受人尊重的崇高人 格品质的占2%。这一调查结果客观反映的是当代青少年社会 主流价值观,因为家长、社会都是以“物”和“权”的标准 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的选择 上,大多青少年比较关注个人的利益获得,由此助长了青少 年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导致 国家、民族价值削弱。

(三)路径受阻: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失真 学校、家庭、社会是青少年接受教育最重要的三个途径, 但目前三者相互抵触、不相协同……导致青少年在思想上产 生了混乱,削弱了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正面影响。在 “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一些初、高中学校的德育生态处 在一个以“分数”为中心的“控制和规训之中”,学生成为 “知识的容器”、“分数标准件”。这种“千人一面”的教 育方式,严重阻碍了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情操的历 练。初、高中的思想品德课虽然是很有渗透教育价值的课程, 但教师践行的是“说教方式”,采取武断、强制和灌输手段, 学生被动地答问、讨论、辨析、选择,不能对民族精神进行正确的理解、渗透和内化。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开端,社会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大舞 台。然而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使得大多数的家庭变了模 样,家庭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 育;
社会越发走向媚俗、浮躁、功利,一切“向钱看”,道 德弘扬与培育被“经济优先”取代。

二、当代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实路径 民族精神不是自发形成和传承的,而是要靠宣传、弘扬、 培育,尤其是在外来文化广泛传入、猛烈冲击的今天,弘扬 和青少年民族精神的自信、自觉、自立、自强尤为重要。

(一)以优秀民族文化为载体,增强青少年学生民族精 神培育的“自信”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 体,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是实现青少年民族精神自 信的前提。一方面,要利用全球化,借鉴和吸收外国优秀的 文化成果,丰富和充实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巨大宝库;
另 一方面要坚守、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警惕和抵制西方文化糟 粕、腐朽思想的渗透和破坏,建立文化自信。要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作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城市精神、公民道德紧密结合,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 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着眼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学 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和自信。

(二)形成和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增强青少年学生民 族精神培育的“自觉”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 支持,需要民族文化的滋润和支持,丢掉自己民族的文化传 统和民族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就丧失了根本。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弘扬民族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为此, 学校要把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中,以 素质教育为抓手,形成弘扬、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的良好氛 围,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民族精神培育走 向“自觉”。应以德育培育为依托,采取多样化、富于吸引 力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 逐步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和行为习惯,并形成 “自觉”。如:围绕民族精神召开“主题班会”、“读书活 动”、“爱国主义宣传”、“国防教育”等活动,在活动中 为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感悟能力。利用法定节日 或重大事件弘扬促进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不断自觉,例 如:以北京申奥、上海申博、载人航天、抗震救灾等重大国 家事件为契机,又如:以“五四”、“七一”、“八一”、 “十一”等重要纪念日为契机,为民族精神教育提供鲜活载体和良好时机,具有重大意义和广泛影响。

(三)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机制,增强 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自立” 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学校德育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民族精 神培育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实践中学校应把民族精神培育 渗透和融合到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创新教育的内容和 形式,强调和注重参与性、体验性;
坚持和创新升降国旗制 度、新生军训制度、爱国教育制度等让学生理性地了解民族 精神;
充分利用“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 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 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 和精神品格”。其次,家庭是民族精神教育的起点。要把家 庭教育和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结合起来,将中华民 族的优良传统在“家庭的滋养”中以“潜默移化”方式注入 学生的心灵,在其心灵深处埋下民族精神的种子。同时,社 会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大课堂。要形成全社会关注青少年民 族精神培育的格局,将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革命 道德教育的结合,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凝聚起和谐向 上的社会“正能量”。

(四)依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 培育的“自强”中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包含有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 材,为此要利用好思品政治德课这个主渠道,在教学各环节 中潜默移化地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磨砺坚强意志拒绝不良 诱惑”、“知耻近乎勇,人格不可辱”、“自强自立,优良 意志品质”、“民族精神,民族魂”等都渗透“民族精神” 的教育,这些内容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精神、诚信意识、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都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渗 透、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要挖掘课外资源,通过建立参 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帮助 同学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树立献身现代化建设的远 大理想。要遵循知识教育和体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民族 精神的形成、发展、弘扬、培育和创新为脉络,不断丰富、 拓展思品课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夯实思想品德课民族 精神培育的阵地基础。

事实证明,民族精神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 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在基础教育“新常态”下,我们民族精 神的弘扬和培育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青少年学 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内化,使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灵 深处得以生根、发芽。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