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承包合同 > 社区德育资源开发模式问题与趋势的综述|德育改革的趋势

社区德育资源开发模式问题与趋势的综述|德育改革的趋势

来源:承包合同 时间:2019-10-06 07:47:27 点击:

社区德育资源开发模式问题与趋势的综述

社区德育资源开发模式问题与趋势的综述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社区德育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 重视。本研究主要从我国现行社区德育资源开发的模式出发, 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社区德育资源开发的现有模式 1.以学校为主体的资源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由教育系统内部发展起来的。其具体运 作方式是中小学作为区域性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协调者,利 用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发社区内的德育资源,并进一 步形成校本德育课程。其具体运作方式是以学校为主体带动 本校学生参加社区内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该模式有三个特点:(1)以学校为主体。中小学校作 为区域性社区资源开发的组织者或牵头单位,组织本校或社 区内的中小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德育活动。(2)以学 校德育为中心。学校根据所在社区的具体情况,积极主动地 组织开发社区德育资源,丰富学校校本德育课程内容,并以 此促进学校德育的发展。(3)社会广泛参与。邀请社会各 界参与校内或社区开展的德育活动。

2.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资源开发模式 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社区德育资源开发模式。其具体 运作方式是建立社区学院,接受街道办事处或区域内单位委 托,社区学院在利用自身的师资、设备和场地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开发、课程资源开发、项目开展等多种手段组 织校本德育社区资源开发活动。[1] 该模式具有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 等特点,它是一种综合性社区教育机构,用以满足居民较高 层次的学习需求。当前我国创立较早的有上海长宁社区学院、 上海金山社区学院及北京朝阳社区学院等。

3.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的资源开发模式 这是我国社区德育资源开发的主要模式,它也被称为政 府主导型模式,是指以政府的统筹管理为主导, 街道作为 所辖行政区域资源开发的组织者、实施者,它带动社区各界 人士,以社区服务及社区文化为着眼点进行的各种文化宣传、 资源开发的社区活动。其具体运作方式为:由当地政府部门 领导,成立社区资源开发委员会,并设置有关职能部门及单 位,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社区资源开发的工作,这种模式带有 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

该模式有两个特点:(1)以政府为主导。街道办事处 作为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在社区德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占 据主导地位。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作为街道办事处的一项重 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来逐步推进。

(2)社会人士广泛参与。动员社区内各界人士参与社区资 源开发的事宜,充分发挥社区内榜样人物、社区的图书馆、 博物馆、传统文化等资源的优势,力求形成“共建、共享、 共管”格局。[2]从以上三种模式来看,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开发模式是 以学校为主体的开发模式的延伸和发展。这两种模式共有的 优势在于学校积极主动地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利用校外资 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的社区德育资源已成为学校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这一模式的优势是:一方面,它 易于政府机构或街道办事处发挥主导作用,提升社区资源的 开发力度,并可在一定限度内充分调动各界人力资源的共同 协作。另一方面,社区作为除学校教育影响之外的又一种非 正规的教育影响环境,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最后,社区教 育活动的开展和教育基地的建立,使学校德育逐步向社区、 家庭及社会延伸、扩展,使社区也成为一种德育阵地,真正 实现生活化德育,这是学校德育实践的一种新模式。

二、社区德育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社区德育资源开发在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诸 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进一步关注与解决。

1.公民教育还未普遍引起重视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与之相应的“世界公民”观的出 现,公民教育理念开始受到普遍关注。公民教育已成为我国 传统德育历史性转型的一种崭新的教育目标,也是当代学校 道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3]新的德育课程标准闪现着公 民教育思想,学校德育也逐渐将儿童参与实践活动作为其接 受道德规范的重要方式。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诸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德育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品德 教育与所处生活、社会的衔接与融合,也体现了德育对公民 生活的关注。这既是现代民主社会的诉求,也是学校德育乃 至整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现有的社区德育资源开发 中,公民教育内容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缺乏相关研究。

2.社区德育资源开发的经验不易普遍推广 尽管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已成为我国德育改革的热点, 但国内关于社区德育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社区德育 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较少,大多数方法和途径都是实践 者在特定社区实践中,根据当地实际不断摸索而来,经验的 地域特色很强,不易普遍推广使用。从事社区德育资源开发 的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多是社区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因 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环境的限制以及意识的缺乏,研究 内容主要以开发实践经验的提炼与总结为主,或是从某一局 部或环节展开;
即使在开发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新思 想、新方法,新模式,也很难上升到新理论的高度。

3.资源开发的主体意识与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课程处于国家课程的“大一统” 局面,学校和教师执行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加之考 试的压力,使得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动力,更谈不上让 教师走进社区开发德育资源。许多学校、教师认为德育课程 资源的开发是上级主管部门和专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甚 至将社区德育资源开发等同于学校一般活动的开展。

4.学校与社区协作不足 由于传统学校德育的封闭意识导致学校与社区长期分 离,使学生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生活世界,也限制了学校教师 的思维方式。这使得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于走出校门有一种 陌生感和恐惧感(主要担忧学生安全责任),不愿走出校门, 导致社区(社会)资源很难得以开发利用——甚至处于闲置 状态。另一方面,社区人员及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家长普遍 将精力、财力主要集中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升学考试和多种 兴趣特长的培养上,而轻视“做人”的教育,对于学校开发 社区德育资源的做法很难作出积极的支持与配合。其结果是 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缺少相互协作的 共生状态。[4] 三、社区德育资源开发的趋势展望 1.走向公民教育是德育资源开发的时代趋势 学校德育“走向公民”,其实是走向具体的公民个人, 走向公民的现实生活。这就要求在社区德育资源开发过程 中:第一,要注重公民参与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 构建公民教育社区实践模式。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主旋律,以“中国梦”为价值导向,以学校和社区为活 动范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作为活动引导 者;
通过参与体验社区服务工作,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他们参与社区生活的能力,并加深他们对保护自身利益, 促进大家利益的理解,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的公民。

2.走向课程是德育社区资源开发的实践取向 走进课程即指社区德育资源应进入现代学校德育课程 体系,为学校德育课程内容的丰富、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德 育目标的实现服务。社区德育资源走向课程,不仅有利于指 导社区德育活动的协调运行,还能改进学校德育课程的不足,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5]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主旨,围绕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从国家、社 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以富强、民主、文明、爱国、敬业、诚 信及友善等为内容,丰富校本德育课程。这有利于实现社区 德育资源的体系化与整体化,使社区德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走向生本是德育社区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 在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核心,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发展需求,去粗取精,分阶段分步骤 开发与实施相关德育资源。在开发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学 生实际为出发点,建立具有不同教育功能的教育基地。例如, 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活动,如参观社区博物馆、访问社区模范 人物、退休干部等、慰问孤独老人、参与社会调查和劳动实 践等,并在活动中接受道德教育;
或建立德育基地、知识的 技能训练基地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基地等,根据各年级 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作系统的安排使之形成系列,形 成制度,使社区德育资源的利用得以强化,以增强德育效能,使德育社区资源真正为学生服务。[6] 4.走向网络是德育社区资源开发的新路径 在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与交往中有着广 泛的应用,并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方式与生活空间。在社区德 育资源开发过程中,学校可通过组建一个内涵丰富、文化多 元、结构严谨、关系协调、德育效果良好的德育网络,借助 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社区)德育资 源和德育力量,实现全员参与,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在学 校德育中日益形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网络体。[7]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网络建立过程中,可借助各种组织 和沟通手段,统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确保教育影响的一 致性,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逐渐成为德育发展的一个主要阵 地。在特色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敞开胸怀,积极 走近社区,与社区协作共同开发社区德育资源。如此,既能 用课程资源的方式保存当地、本土文化;
又能以课程资源的 形式,形成开放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任宝利.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J].北京教育 (普教版),2003(6). [2]文锦.面向未来的社区教育模式探究[J].教育探索, 2005(6). [3]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4]杜时忠.论德育走向[J].教育研究,2012(2). [5][7]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