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实习总结 > 普通高校大学体育优化实验研究_什么是大学体育

普通高校大学体育优化实验研究_什么是大学体育

来源:实习总结 时间:2019-11-30 07:45:21 点击:

普通高校大学体育优化实验研究

普通高校大学体育优化实验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淮北师范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作为研究 对象。根据研究需要,将实验人群分为两个组。一组为实验 组,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为随机选取的淮北师范大学2013 级周四下午体育课的的学生,男生241人,女生152人。对照 组为淮北师范大学2013级周二下午上体育课的学生,男生 263人,女生146人。实验时间:2013年9月-2014年6月,包 括2013-2014学年度两学期。实验地点:淮北师范大学各体 育场馆。2.研究方法。(1)教学实验法。为了便于实验操 作,选取两组在不同时间上课的学生,实验前借用大学生入 学体制测试数据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身体 主要基本素质指标的T值检验,结果均显示P>0.05(表1,表 2),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试验步骤:实 验组采用的是选项分层式教学模式,即将各个供选项目都按 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类,依次为娱乐健身类、技术技能类、 竞技训练类,每个学期都不能重复上一个项目,教学实验时 间为连续两个学期。对照组采用的是在现行选项教学模式, 即率先确定上课时间和班级,然后提供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 供双方互相。最后通过期末大学生体制测试获取各指标,将 实验组跟对照组进行比较。(2)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1.0 软件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身体素质状况和运动技术的熟 练运用程度进行数理统计和测量评估。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主要选取50m跑、800m跑(女)、1000m跑(男)、引体向上(男)、 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跳远和肺活量,能集中反映 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和有氧耐力练习情况,由于大学生身体 形态发育基本趋于平稳而未选取身高和体重指标。

二、研究内容 1.教学现状及误区。淮北师范大学的体育课程改革在基 于本校实际和学生身体素质等整体情况进行了探索,开展了 小范围内的双向选项体育教学模式,它有利于体育教育教学 活动的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也能增强体能素质、培养学 生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与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 目标相符合。但是随着体育课堂教学的进行,这种根本上还 是按照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很难从源头上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大部分学生被迫学习自己毫无兴趣的运动项目和内 容,过程很是煎熬,总体学习内容过多且练习时间不足,久 而久之,体育课反而成了很多学生的负担,造成了学生喜欢 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水平逐 渐呈现多元方向发展,发展状况良莠不齐;
很多学生在大学 期间,没有对运动产生兴趣,更没掌握一项体育运动。因此 小范围内学生自主选课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体 育需求,对于养成体育学习的兴趣、爱好和观念想法有着较 大阻碍。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认为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而设定,抹杀了学生对于学习体育知识和进行锻炼的积极性, 证明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2.课程模式的新构想。教学模式应该在明确教学目标、基本教材以及学习者的发展 水平之后提出最优化合理的教学设想。这种以教学目标变量 作为参考依据的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目标,即高级目标和 初级目标。高级目标为了突出主体性学习,也是为了培养学 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精神。初级目标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为了 为更好地理解特定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更好更熟练的运用技 巧。多种教学模式虽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每一种教学模式 只是在目标和功能上略有不同而已,实际上并没有好坏之分。

随着大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也逐渐呈 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大一统模式”过渡到“俱乐部 模式”和“三自主模式”,力图实现课程教学中的学生参与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显示与之相反的过 程性和目标性。本文主要结合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以淮北师范大学体育教学实例,尝试将把原有的教学模 式改变成分层式教学模式。3.教学模块分组及实验操作。

(1)模块分组。将教学内容根据所属阶段性质进一步细分 为三个不同的运动技能板块,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科学合理的 融会贯通,已求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一是娱乐健身类,以 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为主,除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术和 技能,还要将健身和娱乐巧妙的融会到一起,培养学生终身 学习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思想。二是基本技术技能类,这 个板块主要是补充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用来 补充因中学课改所造成的不同地区的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弥补在中学时代技术技能上的落后与不足。这也是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熟练运用一至二项体 育运动技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三是竞技训练类,在加强对 学生运动技术和技能培训的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对 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在实战训练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 作精神和灵活反应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思想。

(2)实验操作。实践组把实践和理论分开。在理论课方面, 从健康教育、运动处方理论和体育人文社会学过渡到终身体 育理论、竞赛与欣赏和体育美学欣赏等。实践课上由学生自 主选择项目,而学校则为实验对象提供一些比较普及的常规 体育项目,例如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还 有一些富有时代特色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体育舞蹈、散 打、跆拳道等,还有一些带有休闲娱乐性、吸引学生注意的 项目。所有的项目按照教学目标划分为三种板块结构体系, 即娱乐健身、基本技术训练和竞技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 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进行自主选择。开学前两周作为技术评 测时间,然后确定项目人数。并且把身体耐力时间短和力量 素质下降明显的学生,强制性的把800m-1000m作为体能训练 的方式让学生经常性的去训练。在期末进行测试,把测得的 800m-1000m跑成绩记入学期末的体育成绩中。对照组的内容, 按以前的一定范围内的选项课教学模式进行练习。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分析。从表3、4的主要身体素质指标测试不难看出,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部分指标上 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在男女生的50米跑和立定跳远上 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学生在 爆发力方面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男生的引体向上两组的差异 也较为显著,实验组整体水平好于对照组;
在体现学生有氧 耐力和无氧能力的中距离跑方面,实验组在男女生方面都优 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学生这 方面的能力。在其他指标上,两组虽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 实验组的数据相对集中,也反映了实验组教学效果比较好。

综上,进行模块教学后的学生,实验组的学生整体身体素质 要高于对照组的学生。证明了在学期初引入技术测评和训练 对学生没有副作用,并没有影响学生进行专项课程学习,也 证明了学生不能因为想要熟练的掌握某一项运动技术,从而 单独去培养与运动技术相匹配的身体素质。2.实验组教学优 势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长时间实验之后发现,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首先强调了学生参加体育学习主动性和 积极性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充分 发展学生个性。学生对技术的学习有很大的提高,弱化了传 统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了以学生 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 更快地掌握体育运动技术。着力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 课内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训练比赛为拓展和延伸的递进式教 学思路,促进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接受体育运动知识,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进步。

3.课内外体育参与的有机结合。通过实验,明显发现运用新 的教学模式的学生,在课后参加的体育锻炼的次数明显的有 所提升。从男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的比例上看,女生参 加体育锻炼不管是人数还是次数上都有很大的提升,证明了 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女生对体育锻炼缘由的看法,从真 正意义上感受到了到运动所带来的愉悦,在锻炼中找到了快 乐同时也加强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在调查中,虽然女生锻炼 次数不断增加,可身体素质并没有提高很多,造成这种情况 的原因女生大多参加的健体项目强度属于中等,难度并不大。

而男生通常更喜欢选择强度大的体育运动项目。致使对各器 官组织的影响并不相同,所以产生的效果并不一样。逐渐形 成了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强化体育锻炼的自主参与度,为 实现体育终身化起到了启迪作用。4.实验组教学模式推动的 障碍。实验组对大学生体育课堂有效开展和延伸起着有力的 推动,为学生的接受体育知识和技能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验调查中反映出来的 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的感兴趣的新兴、时尚项目开设不 足,场地场馆等硬件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大学体育课程目 标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未能体现大学体育课堂特点,亦不 能满足大学生体育教学的需求。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学期初体制测试和技能评定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步骤提供依据,科学指导 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要充分了解大学体育教育目的和任务, 制定科学可行的测量与评价标准,从而从整体上把握学生体 质状况和技能水平。分层教学模式引入三个运动技能板块, 能在项目特点上产生优势互补的作用,满足不同身体素质和 运动水平的学生的锻炼身体的需求;
层次教学模式的推进使 得学生逐渐由建立体育兴趣过渡到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进而 掌握和运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与不同层次的 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推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实验组学生 在课外参与体育活动次数增加,表明了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 性形成,课堂课外一体化得以构建。体育课外锻炼能将体育 课教学内容运用于体育课外的实践,为实现终身体育打下良 好的基础。女学生的体育参与度较男学生有更大的提高,说 明层次教学模式有利于女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的传播和接 收。科学配置体育资源,解决场地器材的失衡状态,满足日 益增大的体育活动方面需求;
发挥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特长, 充分调动教师的专业潜能;
不能盲目跟从,要着眼于培养大 学生体育素养,科学规划和制订大学体育课程目标。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