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实习总结 > 高校感恩教育模式新探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高校心理健康工作

高校感恩教育模式新探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高校心理健康工作

来源:实习总结 时间:2019-10-12 07:55:21 点击:

高校感恩教育模式新探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

高校感恩教育模式新探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 当代大学生感恩心理的表达是其情感健康的一个重要 方面,文章根据大学生感恩心理缺失的主要表现和感恩教育 现状的不足,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提出“知情意行” 模式来探索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 要:
感恩;
感恩教育;
“知情意行”模式 感恩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古代就有“滴水之恩,当 涌泉相报”等古训。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 西方文化思潮的不断涌入,现代人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言行越 来越淡薄,就连遨游在知识海洋中的大学生都不例外。

1 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研究表明,人际交往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 因素之一。当前很多大学生表现出程度不等的人际交往问题,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大学生缺乏感恩心有关。相互感谢、 相互尊重从而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归其原理正是这种同构 守恒的感恩意识[1]。

当前,报纸、新闻上经常报道一些受过资助的大学生不 知道感恩,对别人曾给过自己的帮助没有感激、感动、感恩 之心。虽然各高校一直强调诚信教育,但大学生拖欠银行助 学贷款的人数仍是有增无减。笔者认为,拖欠助学贷款人数 一直居高不下与学生感恩之心的匮乏有着密切关系。

此外,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还表现在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上。父母本是给予我们恩情最大的人,然而,很多人把父 母对我们的照顾和养育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一点也不 知感激、感恩,部分大学生在校的生活花费明显超出家庭的 承受能力。

2 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简述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媒介,传授相 关的道德观念对于教育对象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 的人文教育;
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 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自爱与他爱相结合的生命教育[2]。

尽管感恩教育已经引起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但 感恩教育的实效性仍不高。要想真正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首先就必须认清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很多研究均已表明, 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大背景与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密 切相关。目前,教育学界多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强调 学校应该重视感恩教育。但事实上,很多高校在开展德育工 作时忽视了感恩教育,或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或在教育内 容和方式方法上存在欠缺,以致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其次, 忽视了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第三,没有充分调动报纸、 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可见,建立感恩教育的完善体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 “三位一体”的共同努,本文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探 讨开展感恩教育的策略。

3 大学生感恩教育模式探索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体验和表达感激能力是情感 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然而却被严重忽视的一个方面。因此,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建构大学生感恩教育体系是可行的。

人的高级行为受其心理过程所支配,概括为“知”、“情”、 “意”三个方面。“知”,即认知,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
“情”,即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意”, 即意志,指有意识地克服困难和挫折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 过程。而感恩教育是以“识恩、记恩、感恩、报恩”为内容 的一种人性教育,“识恩”、“感恩”、“报恩”分别对应 “知”、“情”、“行”,而在“记恩”和“报恩”中也需 要人的意志的参与,因此,笔者构建“知情意行”模式探索 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

3.1 知——培养大学生的识恩心理和责任意识 古训“知恩图报”,可见“图报”的前提是“知恩”。

感恩教育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养成知恩,懂恩的心理。在心 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养育、 老师的教育、同学和朋友的帮助是一种恩情,即别人有意或 无意为他付出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而应该对此怀有感恩 之心。

“百事孝为先”,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是对我们恩情最 大的人,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可先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始, 尤其是突出其中的孝道文化,注重传统文化熏陶,逐渐培养 他们的感恩意识。3.2 情——言传身教,开展情感教育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 学会该种行为,且学习效率高。因此,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 最有效的方式是需要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做好 知恩、感恩的榜样示范作用,身体力行地感化学生。比如, 以各种方式向学生班委表达感激之意,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老 师的感恩之心。这也就是严加银所提出的情感交流。他认为, 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非纯粹的知识传授,因此, 情感交流是贯穿整个感恩教育的纽带,只有在情感上激起学 生的感激之情后,才能够使其懂得如何去感恩他人,感恩社 会[3]。

3.3 意——逐渐内化感恩意识,使“感恩”成为个性品 质的一部分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建立在情感交流基础上的感 恩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化感恩知识,从而逐渐形成感恩的心态 和习惯。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引导学生时刻体会现 实生活中的感恩场景,铭记当时的感激、感动之情,并恰当 地表达给对方。这种正向反馈也有助于增强对方施恩的动机, 使“施恩——感恩——报恩——施恩”不断良性循环下去。

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和生活的学生,感恩会逐渐成为他们不自 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3.4 行——发展感恩品质,实践感恩言行 感恩教育是否行之有效、落到实处,最方便快捷的检验方式就是察看学生是否推行恩行,即是否将感恩意识转化为 报恩或施恩的具体行为,为感恩对象及他人做实事。比如, 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真诚的感谢,并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 给予帮助。

感恩教育的“知情意行”模式是一种需要长期不懈的心 理历程,学生是在深入了解和认可感恩知识,即“知恩”的 基础上产生“感恩”之情,进而形成感恩的思维意识和行为 习惯,并回归生活,在生活中践行恩行。

参考文献:
[1] 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J].江苏高教, 2007(1):138-139. [2] 金妍妍,李建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反思与建 构[J].现代大学教育,2010,(4):91-95. [3] 严加银.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以传统孝道 为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2008,34(4):152-15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