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年度总结 > 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哲学理念分析:大学生集体主义

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哲学理念分析:大学生集体主义

来源:年度总结 时间:2019-10-05 07:55:37 点击:

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哲学理念分析

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哲学理念分析 集体主义思想首先强调的是集体利益至上,这实质上却 是维护个体利益的客观需要,其中涉及集体与个体的辩证关 系问题。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增强大学生的集 体主义观念和维护集体利益的自觉性。但在现实中,存在着 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差别或矛盾。要取得集体主义教育的 良好效果,需要在正确认识这一差别的基础上,找到恰当的 角度,将大学生个体利益需求的实现与集体的作用相联系, 从追求个体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明集体的重要作用。

一、从维护个人正当利益的角度入手来彰显集体的 作用 这一角度的最大好处是从大学生的利益需求出发来 认识集体的作用,实现从正面教育的角度向侧面帮助角度的 转换。单纯的正面教育存在诸多弊端:首先,它违背学生的 自然心理要求。学生的自然心理是追求自由和舒适,正面的 直接说教是为这种心理所排斥的。我们知道,教育要想起作 用,需要教与学双方的良好沟通,特别是在心理层面上的沟 通。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学生渴望知道的内容,正面的教育 都会受到来自心理上的抵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影响教育作用 的发挥。要做好与学生在心理上的沟通,就要了解学生的心 理要求,并用正确的方法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显然,放弃 正面的直接教育,与学生站在同一个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 会使学生逐渐认识到集体的重要作用,进而实现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的沟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维护他们的利益,要满 足他们的心理要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 作用。其次,它违背需求层次理论。人格心理学之父马斯洛 创立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并呈现出 由低到高依次产生的规律性。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当学 生的心理产生某种需求时,给予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而学 生是否具有某种需求则取决于客观条件。集体主义思想是较 高层次的思想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集体主 义教育虽然可行,但必然会面临“学生没有心理需求”这一 障碍,影响最终的教育效果。从维护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 可以启发和诱导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需求。最后,它还违背情 感交融规律。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是人们之间相互联系 最稳定的纽带,在教学中这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生活实践中,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运用情感因素去处理问 题,那么问题的解决就会更加接近理想的程度。在教学实践 中,教师能够正确地运用情感因素,就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 量,有时甚至能够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反之,如果忽视 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离开了情感因素, 人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脆弱,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很多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如知识、 品德、教学能力等,其中情感因素应排在首位。教师在教学 中没有情感的投入,其教学效果一定不会理想,也一定不会 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可,集体主义教育尤其如此。从维护学生利益的角度怎样达到对其进行集体主义 教育的目的呢?我们需要把这个过程具体化。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维护集体利益的目的正是为了实 现自己的个人利益。这是我们强调要从维护学生个人利益的 角度来强化集体主义观念的理论依据。什么是集体利益?集 体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而大家的利益就是每个人的利益。

这样看来,每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很清楚了,两 者本来就是一回事。那么为什么人们还常常认识不清这个关 系,甚至还把两者对立起来呢?这主要是由眼前利益与长远 利益的差别所致,或者说是由个体的认知差异决定的。集体 利益强调的是个体的长远利益(或叫根本利益),是每个个体 长远利益的集中体现。如果每个个体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 么问题就解决了。我们所说的教育活动,就是通过提高个体 的认知能力来达到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在教师这方面,如何 通过恰当的调控来确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这是有一定难度 的。对于学生来说,如何使自己的行为与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要求相一致,这既与个体的认知因素相关,更离不开教师的 具体调控。

个人加入一个集体组织的主观动机与维护自身利益 紧密相关。从维护大学生个人利益的角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与这样的主观动机是一致的,会大大提高每个大学生接受集 体主义观念的自觉性。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不断端正这种 动机,把个人追求的利益提高到符合集体利益要求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以法律规定为标准,即必须通过合法的手 段和途径追求个人利益,这样的利益才是为集体组织所认可 的。

二、用传统道德思想说明“大义”的社会价值 这是通过传统道德思想将学生个人与学生集体相联 系的方法。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大学生具 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正是我们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恰当地 利用传统道德思想对大学生施加影响,再结合实际情况正确 地引导,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在传统道德思想中,“小 利”与“大义”是代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两个词,“见 利思义”是处理这两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要求。要正确认识两 种利益关系,真正做到“见利思义”,只能从自身的修养开 始,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线索。这无论对于我们的集体主义 教育还是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为此, 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是要把道德看作一种能力。道德是处理人际关系 的行为准则,“己”与“人”的关系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强 调这一点,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而 且有利于启发大学生对道德问题关注的兴趣。道德能力是一 种更重要、更高层次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思想境界来实现。

孔子认为道德是人们对天理(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 这自然需要较高的认识能力。我们用知识和能力来吸引大学 生关注道德问题,通过解决道德问题来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能力,这就为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确地 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也就更容易了。培养道德能力要 着眼于全局和整体,要在自己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中考 虑问题,要以正确处理这种关系作为解决问题的原则。

第二是正确认识“仁德”的要求。仁德是一种善的品 格,其基本属性是关爱他人。对于“仁”的内容,孔子是在 与其弟子们的交流中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的。孔子善于因人 施教,不同的人在向他请教同一个问题时,他会因人而异, 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概括来把握“仁”的基 本内涵。孔子认为仁德与天道(客观规律)有关,客观的标准 就是天道。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有仁德,要看他的行为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做就是具 有仁德的表现。这种思想符合集体主义的要求,集体主义思 想的内容就是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就 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结果,因此,正确地处理个人与 集体的关系,就是天道的要求,就是具有仁德的表现。从个 人的修养出发,启发学生对仁德的追求愿望,能够较容易地 与集体主义教育问题相连接,使集体主义教育以一种更为自 然的方式在学生的思想深处起作用,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是正确认识整体利益在传统道德中的核心地位。

在我国传统优良道德的内容中,最重要的是注重整体利益, 特别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基本思路是在人伦关系中强 调责任意识,把维护整体利益作为个人最重要的责任,以此确保整体利益的实现。《尚书》中提出了“五教”的思想, 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些角色都是家庭中的 不同成员,从家庭入手来研究道德要求的内容,是由家庭在 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决定的。因为当时的社会结构较为简单, 家庭的问题解决了,达到了和谐的状态,社会的问题也就解 决了。我们发现,对不同家庭成员的要求都是从维护家庭整 体利益的要求提出的。作为家庭管理者的父亲,最重要的是 遵守道义,按照道义的要求来治理家庭。具体地说,父亲要 成为道义的化身,为家庭成员树立一个榜样,要通过自身的 修养为家庭成员塑造一个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形象,并以此 来最终征服所有家庭成员。当子女们长大成人后,再认真凝 视自己的父母时,特别是看到他们的皱纹和白发时,内心会 异常酸楚,这是由于父母为“家集体”的无私奉献所致。“五 教”思想对家庭中的不同角色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而这些要 求都是以“家集体”的发展为前提的。这一点对我们很有启 发,维护集体利益是一个总的要求,如何把这个要求具体化 到每个成员身上,就成为集体主义教育实践中必须完成的任 务。后来,孟子又提出了“五伦”的思想,即父子有亲、君 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把以集体为 核心的思想从家庭扩展到全社会,用社会责任来制约社会成 员,明确了“社会集体”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具体要求,这对 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用道德人格构建的客观需要说明集体的重要性由于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所以完整的人格一定 要符合人的社会性要求。集体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正是人的 社会性的具体体现,所以两者的联系极为密切。人格塑造是 大学生普遍关心和重视的问题,通过这一途径进行集体主义 教育,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角度的转变:把直接的集体主义 教育变为间接的集体主义教育,把外在的强制灌输变为内在 的自我需求。要使这种转变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是把 人格塑造与集体主义教育的密切联系具体化,在人格塑造中 突出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为大学生塑造 自己独立、理性、自为的道德人格创造条件,为他们早日形 成完整的道德人格提供方法上的支持。

其次,要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中培养道德 思维。社会热点问题会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争议往往是围 绕道德问题展开的,这是由不同的道德观决定的。在这种情 况下,帮助大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认识、争论、思考等过程, 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这对于培养正确的道德思维是非 常重要的。

再次,要在对现实表现的管理中培养道德习惯。对现 实表现的管理,就是把学生的现实表现纳入道德修养的考核 内容,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具体表现对道德评价具有直接影响, 以促使他们重视做人的实践。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以现实生活 为基础的,大学生的现实表现可以为我们提供他们既有的道 德人格状况。了解这一点,能够使我们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我们往往对教育活动以时间段来区分,各 类学校都以学生在学校、在课堂的时间为主,在大学教育中 更是如此。从道德人格的培养上来看,这种情况是很不利的, 虽然课堂教育也非常重要,但道德人格的培养离不开现实生 活的各个阶段,贯穿于生活实践的全过程。因此,对大学生 道德人格的培养就需要从课堂教育扩展到对现实表现的管 理,这是增强道德人格培养的针对性、取得更好培养效果的 客观需要。

最后,要明确教师在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中的主导作 用。《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这就告诉我们,宣传和弘扬高尚的品德是大学教 育中的主要内容;
把大学生塑造成为具有优秀品质的新人, 是大学教育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帮助大学生构建道德 人格是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的 道德榜样,传授道德经验和修养方法,既要教书育人,又要 为人师表,既要讲得好,更要做得好。道德经验是人们对道 德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道德经验来自教师的道德实践,与道德理论相比,道 德经验更具有直接性,也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教师在传授一 种道德观点或道德主张时以自己的道德经验为依据,会促使 大学生更容易、更迅速地接受它。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集体与个体存在着辩证关系,这 种关系的具体表现也较为复杂。要想取得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效果,必须从不同角度来寻找切入点,设法 把个体与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