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季度总结 > BBS的协作学习互动知识创建研究|

BBS的协作学习互动知识创建研究|

来源:季度总结 时间:2019-11-03 07:54:42 点击:

BBS的协作学习互动知识创建研究

BBS的协作学习互动知识创建研究 一、引言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对BBS课程论坛中异步协作学习活动 进行分析。网络互动是异步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通过 对互动过程的分析,可以探讨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力度、会话 质量和知识建构等情况。由此,本研究拟对以下三个问题作 深入的探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如何反映他们的知识建构过 程?学习者在异步协作学习活动中将表现出哪些特征?哪 些因素将成为异步协作学习互动过程的关键因素? 三、研究方法 为了能够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异步协作学 习所涉及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主 要采用三角互证法、综合运用量性分析法、质性分析法等来 处理与分析所有关数据。三角互证法作为一种以定量研究和 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多元方法研究策略,越来越引起教育学界 的关注。[3][4]这一方法不拘泥于某种单一的研究方法或研 究范式并被应用,而是主张结合利用各种研究方法的功能优 势,对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分析,以期 对问题能够全面地理解。[5][6]当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对同 一研究问题在所获得的认识趋同或一致时,不同的研究方法 所得出的结果可以用来互相证实,增加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 度。[7]因此,本研究综合运用会话内容分析法、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作为质性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作为量 化研究方法,共同构成三角互证法,来综合处理与分析所获 的数据。具体见下图1。

四、活动设 本研究活动主要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中展开,完全采用自由、开放的异步协作学习方式,由学生 自己设计活动主题,安排活动时间,协作成员分配。其中, 异步协作学习活动持续时间约为五周,活动学习的主题是各 组自行选择课程学习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所开展的异步协作 学习活动属于该课程中一个活动环节。具体的活动流程见图 2所示。

五、研究对象分析 研究对象是某大学教育技术专业2008级本科生,共有80 名同学参与了本次活动。其中,任务团队由协作组构成,每 组组长由小组成员推选出,负责活动时间安排、任务协调等 事宜。由于本次活动的人数较多,故选择了12个小组作为分 析对象,平均每组5-8人。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哪一专业的 学习者参与这一学习活动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这样 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增强了本研究的 效度,减少在活动中可能出现不必要的困难。因此,本研究 选取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仅仅是让研究者 找到合适的研究对象,在后续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也将会拓展 到其他专业。六、相关问题分析 (一)异步协作学习环境分析本研究采用了《信息技术 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精品课程网站上的BBS互动系统作为异 步协作学习活动环境。这一系统是众多的异步互动工具中的 一种,具有其它系统的一般性和通用性特征,即一种基于图 文符号的、以文本记录的方式镌刻在线会话过程的工具,其 优点是:(1)能够及时地为学习者提供课程学习资源;
(2) 有利于学习的连贯性。学习者在学习课程时已经接触了该网 站,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的各个功能,因此,他们从心理上 乐于接受此网站的风格与功能布局;
(3)BBS互动系统结构 简单、功能齐全,基本上满足了异步协作学习环境的需要。

但是,这一学习环境因其互动的延时性和匿名性也存在一些 不足,首先是在互动过程的人际关系不稳定性与会话内容的 随意性并存,容易导致学习者的“自律性”降低,其次是网 络学习环境下提供的海量学习资源,容易导致学习“迷航”, 最后,在异步协作学习过程中会存在着观望现象,即不发言 或很少发言。所以,我们在利用BBS互动系统作为异步协作 学习活动的环境时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异步协作学习的优 势。

(二)基于BBS的异步协作学习互动特征分析基于BBS的 异步协作学习的互动方式主要通过发布、浏览和编辑帖子等 形式进行,帖子分为首帖和回帖。当学习者对发布的帖子进 行回复时才能够建立一种互动的关系,因此,回帖成为异步协作学习互动存在的前提条件。具体互动流程见图3。综上 所述,互动方式的特征可以归纳如下:1.符号化特征基于BBS 的异步协作学习互动是一种借助图文符号形式进行的活动。

这意味着参与者将在“符号世界”里进行思考、交流与创造。

因而,它为这一世界赋予了符号新的功能,并使之具有双重 性。一方面,符号作为语言信息交流的工具,使人与人在现 实世界中的交流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这一语言符号经过 数字符号“0”和“1”的编码可以成为网络中传输的数字符 号,实现了网络环境的“语言”交流功能。[8]需要强调的 是,当网络技术、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介入后,引起了互 动方式的改变:从言语表达方式转向读写交流方式,从肢体 表达方式转向了图文符号结合的表达方式。以数字化符号为 中介的学习者间互动不仅仅把符号作为其沟通中介,而且还 可以作为他们进行直接操作与认知的对象。因此,符号化成 为异步协作学习互动的首要特征。2.可视化特征学习参与者 在以发帖与回帖的形式相互交换观点与意见的过程中,不可 避免地把诸如经验、操作技能、策略、心智模式等隐性知识 以显性的方式凝结在所讨论的内容之中,成为一种能够被人 们直接认知的显性学习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参与者在互 动中进行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嵌入在参与者发布的信息以及 可以转化为信息形态的非信息形态的内容之中。因此,在互 动符号化的特征基础上,形成了异步协作学习互动过程的可 视化特征。3.认知留存特征基于BBS的异步协作学习在相互交换观点的过程中,需要阅读他人的帖子信息,并且只有在 充分理解之后才能做出回应。这种阅读功能的实现主要是 BBS能够以文本的方式记录下所有的学习认知过程,避免了 在互动过程中精华信息的丢失。因此,借助于BBS工具使互 动方式具有认知留存的特征,使学习者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 并以更为缜密的方式去表达观点与建议。

(三)异步协作互动过程中的知识建构模型从互动过程 反映知识建构的情况,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分析模型。

比如,Henri等人以参与性、互动性、认知水平、社会性和 元认知技能为参数,构建一个针对网络讨论文本内容的分析 模型。[9]Gunawardena对Henri模型进行了改进,并提出知 识互动分析模型。[10]弗兰德斯从互动语言行为的视角出发, 通过互动分析模型阐明了不同的师生互动行为如何影响学 习效果,进而反映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11]Stahl在研究 协同知识建构过程中,把交互过程分为三个维度:反思、管 理和情感交流,根据这三个维度,按照交互言行的基本目的 进一步分成七类别: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反思、管理、 情感交流,并由这七个类别构成交互过程的模型。[12]对于 上述模型而言,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其一,这类 模型是一种基于会话过程的互动模型,倾向于互动行为类别 的归纳和再划分,表现了一种“说明性”理论描述,但是无 法充分对实践研究做出指导,需要向“处方性”理论转变。

其二,这些模型都考虑到在协作学习过程的知识生成因素,却忽视了对认知行为和情感行为的分析。因此,本研究通过 对有关文献的分析和对实践活动的观察与反思,构建出一个 具有了解、表达、冲突、协商和决策等五个互动操作行为的 知识建构模型。本模型不单单是对交互过程的单纯抽象地映 射,而且还包括对知识建构过程中所存在的了解、表达、冲 突、协商和决策等这五个互动行为的分析,也包括对每一种 互动行为的背后具有的认知成分进行的分析。因此,认知因 素在互动行为分析中是不能忽视的。模型如图4。其中,(1) 了解行为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在彼此之间建立良性的信任机 制,包括知道、记忆、辨认、陈述等具体形式。这是协作学 习活动的第一要义,尤其在活动的初始阶段,需要全面了解 其他学习者的情况,包括个人信息,喜好、知识背景、技能 倾向等,明确即将参与活动的目标、环境、条件、流程、方 式以及自身可能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和所分配什么样的任务。

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相互了解,必然也反映出学习者对这 些事物的认识或意识的一种内部主观状态的存在,即一种感 知认知状态的存在。(2)表达行为是通过陈述自己的观点、 主张和看法,并互相交流,将思想、情感、意义等用言语方 式或非言语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行为,包括领会、阐明、 简述等具体形式。这表明学习者在对事物的意义和因果关系 进行判断、推理和整合等基础上揭示互动信息中存在的意义, 即通过理解认知行为达到对事物的把握。(3)冲突行为是 学习者对观点所持的一种质疑、批判的态度,包括赞成、提议、反对、反驳等具体形式。冲突不仅表现对有争议的问题 进行辨析,而且将会触发学习者产生一种启发(相互启发与 自我启发)认知行为。通过冲突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让 学习者对他人和自己的观点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并超 越自身已有的见解和主张。(4)协商行为是为达成共识而 减少不一致性或不确定性的冲突与矛盾的表现形式,包括说 明、比较、组织、选择等表现形式。这不仅仅需要学习者在 心智方面进行内部协调,而且还需要在客体(学习者间、环 境、资源、工具等)之间进行外部协调。因此,协商过程中 需要协调认知行为,为保证协商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 心理支持。(5)决策行为主要体现对事件、问题、观点等 内容的一种自律性选择与确定,包括鉴定、选择、判定等表 现形式。这体现为一种互动行为上的自律,即通过自己的逻 辑推理和判断、对他人立场的考虑以及对行为的合理性和接 受性的思考来做决定,这是一种从内部认知来控制自己行为 的表现,不是由他人控制或监督自己的行为。我们知道互动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模型所描述的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各个 互动行为也并非按照线性发展的,而是互动强度与密度的不 同、不断变化的交织着的循环过程。这一点将在下述分析过 程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因此,该模型的最大优点是通过这一 模型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知识建构的结构性框架,使我们可以 深入地理解参与者在学习活动系统中所产生的各种互动行 为;
另外,该模型不仅仅强调了互动行为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性,也重视认知行为的作用,为我们分析知识建构过程提 供认知支持。

七、研究数据的收集过程和整理原则 (一)研究数据的收集本研究从17个小组中挑选出12个 小组作为研究对象,从协作学习活动记录中提取分析数据。

经统计,帖子数共625条,其中,主帖86条、独帖154条、回 帖386条,总阅读数4051次。另外,对参与的12个小组部分 成员进行了网络访谈,以作为质性分析数据。

(二)研究数据的整理原则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对于 帖子内容的长度不一的划分有句子单元、段落单元、消息单 元、意义单元和言外行为单元等方法。[13]本研究将采用意 义单元作为BBS所发帖子内容的划分标准,因为“它是单一 的思想或观点单元,是从一段内容中抽取并表达单一的信 息”。[14]本研究把所有组帖子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并按 照意义单元为划分单位把每一份帖子纳入到会话内容编码 分析表中的某一维度之中,而且每一份帖子只能归于一个维 度。当遇到很难归入到某一编码中时,采取相近的归纳原则 归类到某一维度中去。其中,会话内容编码分析表的设计是 基于上述的知识建构模型,即把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互动行为 作为会话内容编码维度。因为会话帖子内容不仅仅体现了知 识建构的历程,也体现了知识建构方式,所以内容编码通过 互动行为为中。

八、数据处理与分析(一)帖子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在分析之前简要说明一下 所使用的变量,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数据的定量分析过程。

(1)主帖:一般指在BBS中发主题帖。需要说明的是,主帖 并不一定就是首帖,因此,需要对主帖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判 断才能确定。(2)独帖:指没有回复的帖子。当一份帖子 发出后,没有任何回复的话就可视为独帖。独帖不仅能反映 发帖人对某一观点或问题进行过梳理与构思的情况,而且还 能潜在地为他人提供思考与启发。(3)回帖:是指对他人 所发布帖子进行的回复,可能是一个图像符号,也可能是一 小段话语,等等。(4)回帖率:是衡量组成员的主帖得到 回复程度的一个指标,其公式表示为:回帖率=回帖/主帖。

通过回帖率可以看出学习者对某一问题讨论的深度,即互动 的程度。但是当主题过于复杂时,可能导致学习者对问题纠 缠不清,走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是不利于知识建构的。因 此,仅从回帖率这一指标来判断是不能完全表现出小组互动 成效的,而只能判断该组的互动频度高低。(5)阅读率, 是指某一小组发布所有的总帖子被本组或其他组浏览次数 的比率,其公式表示为:阅读率=阅读数/总帖数。分析一:
各组帖子数量统计与分析各组的发帖数量汇总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帖子数总共625条,其中,主帖86条、独帖154条、 回帖386条,总阅读数4051次。其中,主帖数量最大的是“七 人行”组为12条,最小的是“熊猫”组只有1条;
独帖数量 最多的是“灰常6+1”组为30条,最少的是“悟组1”与“熊猫”组各1条帖。回帖数最多的是“404”组有65条,最少的 是“候鸟一族”组只有8条。而回帖率较高的是“熊猫”组 (回帖率=21)和“悟组1”(回帖率=13);
但是,通过进 一步分析贴子的内容,这两个小组的会话效果并不是很好, 其中,“熊猫组”在发帖内容中更多地涉及到有关活动安排、 部分作业和同步互动记录的张贴,而涉及到深入学习互动的 次数并不多。“悟组1”也是如此。另外,这两个小组的回 帖率虽然较高,但是组员总是围绕一个大主题进行回帖,回 复内容上也较为单一,因此,互动效果并不是很好。而其他 小组,如“404”组的回帖率(6.5)排第三,而且与上述两 组的回帖率值相差较大,但是该组的学习互动效果是非常好 的,在成员间存在着很好的协作学习关系。总阅读数能反映 出一个小组的参与情况。当小组的总阅读数越大,那么所反 映的学生活动参与的情况就会越好。另外,若有成员对其他 组的帖子有着积极的关注而导致阅读率提高的话,这可以推 断该组的帖子能够引起其他组成员的共鸣,并为其提供帮助 和启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量只能作为组成员的整 体参与情况的参考,而作为体现促进知识建构的有效程度的 指标参数还是缺乏可信度的。[15]在本次统计中总阅读数前 三的分别是,“非常男女”组(523次)、“七人行”组(554 次)、“404”组(423次)。另外,经分析发现,在学习过 程中主题帖数量是比较小的,独帖量居中,而回帖量是相对 较大的,这说明学习者能认真地阅读他人的帖子,并认真地回复他人的帖子,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很 多帖子仅复制了他人的观点或同步会话的记录,从而削弱了 BBS应有作用的发挥。今后对于如何提高各个小组交流主题 的多样化是开展类似学习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分析二:
各组发帖时间比较分析由表3可知,各组在每周发帖的时间 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其共性表现在:各个小组在第一周 基本上都是没有积极地开展活动,而活动开展基本上集中在 第三周后(占了8个小组);
各组在每一周学习活动中发帖 量也是非常的不均衡,有的一周发帖很多,而有的一周内没 有一条帖子,整体上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发帖趋势, 反映出了学生异步协作学习的内在规律。而差异则表现在:
除各小组的每周发帖量不同外,有些小组集中在某周讨论后 就慢慢的“沉寂”了,没有持续性。如“lock”组每周的发 帖数量分别是0、33、1、0、0。还有“七人行”组主要集中 在第二周和第五周、“蒲公英”组集中在第三、四、五周。

对于这一现象,通过对小组部分成员访谈,得知其真正的原 因是:“lock”组的成员参加英语四级考试的人数较多,因 为四级考试与学位证书挂钩,他们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 在英语考试的准备工作上;
而“七人行”组中有部分成员参 加了学校的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忙得焦头烂额,很少有统一 的学习时间用在本课程的后期学习任务上。另外,由表4可 知,在一天不同时间段发帖数与帖子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各 小组多集中在23点以后开展学习活动,而白天学习活动的时间是非常少的,尤其像“候鸟一族”、“灰常6+1”组和“七 人行”组都在晚上23点左右进行学习。对于大部分组员喜欢 在深夜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因,对各组员进行面对面随机访谈 或QQ访谈时,得到的一致性结论是:由于白天事情太多,只 有晚上的时间属于他们,而且在面临各种考试和课程作业时, 他们需要权衡任务的轻重缓急。除此之外,据了解他们都属 于“夜猫子”型,很多学习任务宁愿拖到晚上才肯进行,这 在其他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印证。[16]总而言之,从各小组的 整个活动时间流看,都比较集中在中间时段上,发帖数量也 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趋势,另外,从一天的发帖数 量看,学生比较喜欢在晚上开展活动。分析三:帖子间互动 关系分析通过帖子间的关系分析互动流,我们可以了解帖子 间的关系。本研究将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帖子间的互动关系 进行简要的分析。笔者将利用Levin等人使用的帖子间消息 参照分析法[17](Inter-messageReferenceAnalysis)对“七 人行”组的所有帖子进行互动过程分析,展示小组互动过程 中的关系,以厘清小组帖子间存在的协作关系和学习主题。

具体情况见图5。“七人行”组包括六名成员。小组以六个 讨论簇讨论有关任务,这些任务分别是教学目标设计、教学 目标细化、学习素养和信息素养、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模式 协商、论文写作讨论。其中,互动最不明显的是学习素养和 信息素养方面的讨论,最明显的是学习内容设计的讨论。从 图中很容易看出整个小组的互动关系,其中包括:主帖之间关联(用虚线连接)、讨论簇中帖子之间的关系(用实线连 接)以及小组成员的发帖的数量和讨论簇的复杂程度。因此, 这些在单网中形成的讨论簇呈现出一种复合式民主关系,即 在同一网络中,组员可以在两个以上的话题中实现彼此互动, 且沟通路径是多元的。另外,从各小组每周发帖数量的统计 表可以获悉该组集中在三个周内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发布帖 子和回复帖子的数量都比较均衡,回帖基本上是围绕主帖展 开讨论,表现出学习者讨论目标比较明确、讨论效率较高。

另外,该图还显示出指导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指导教师 让所指定的小组在固定的讨论栏中进行讨论只发布了一条 帖子,其他所有的帖子均由学习者自己发布。在最后写作任 务分配时,组长基于这条帖子进行了重申,并把协作任务具 体分配到个人。由此看来,该组的自律性较好,学习过程完 全由学生主导,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的活动模式转变。

九、研究结论与建议 异步协作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需要参与到小组的对话 之中,能够对所讨论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与他人 分享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相互了解、表达、冲突、协商、决 策等互动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判断,从而实现知 识的建构。

(一)讨论主题成为异步协作学习互动的驱动力基于 BBS的异步协作学习互动关系是通过回复他人的帖子建立起来的,帖子与帖子之间关系的存在实际上是通过主题之间的 联系而连接起来的。当成员对某一主题发起讨论时,另外一 些成员对这一主题给予回复,经过循环往复而构成了一种互 动关系。因此,主题是小组成员进行互动的共同指向,要想 帖子得到他人的回复,只有在某一线索下保持与主题有相关 的内容,也就是说,学习者的互动行为只能借助主题来实现。

[18]由此可知,讨论主题中所凝结的智慧、建议和经验等隐 性知识将成为互动的驱动力。

(二)协商将影响着知识建构的深度在异步协作学习活 动,以协商为讨论形式的发帖数量占总帖数的1/3左右,成 了主要的讨论形式。学习者在协商过程中包括与他人一起进 行信息获取、讨论并分享观点、交换和解释数据、获得意见 反馈等。当协商成为一种协作学习实践与学习资源时,它就 能够帮助学习者确立一系列广泛的重要学习目标,促进知识 建构。因此,协商的价值体现了以下几点:[19]第一,协商 活动能够加强更深层次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强化学习者逻辑 推理和反思能力。第二,由于协商是协作的一种形式,所以 能够广泛地促进学习者发展社会的觉知和协作能力。第三, 通过协商能够使各方的观点得到尊重与理解,并且在赋予个 人偏好和意见的灵活性的同时,鼓励学生采用更充分、更自 由的方式来开展持续性对话与合作,以提高个人和集体的智 慧力量。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活动中,指导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到学习的支持者,实现 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模式。这一角色的转变并没有对 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 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 的降低,反而更需要教师来巧妙地扮演这一角色,即需要了 解何时抛出的问题是合适的,学生何时偏离了活动目标,也 需要理解活动进程何时将会陷入困境,其中心任务除了精于 协调、善于理解、激发学生动机和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能力 外,还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技能才能更顺利地 帮助学生完成活动。

(五)利用知识建构模型指导异步协作学习的互动内容 编码的构建是可行的,而且借助该模型使我们能够深入地了 解到知识建构过程从本研究过程来看,知识建构模型作为理 论指导框架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异步协作学习的互动分析过 程之中,使我们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到网络异步协作学习情况, 并且从分析中发现了异步协作学习中的一些互动行为特征。

可以说,这一模型丰富了异步协作学习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总而言之,虽然这次所开展的异步协作学习活动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但是,离预期的效果仍有一定的差距,也存在 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在帖子中,部分同学把作业的初 稿往上贴;
有些组只有组长的留言,其他的同学要么附和, 要么就简单地发布一些QQ图片
还有一些组员甚至把一些同 步会话的记录也当成帖子发布在学习空间中等弊端,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将会成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时重点考虑和解决 的内容。另外,本研究结论是基于单一的案例进行分析的, 而且也只是选取了某一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使结论 更有效度与信度,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研究,选择更多 的样本数量和不同专业的研究对象,对更多的案例进行分析。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