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个人总结 >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融合模型分析]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融合模型分析]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来源:个人总结 时间:2019-10-12 08:01:09 点击: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融合模型分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融合模型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 法,对“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和“全国数 字化学习高峰研讨会”上各地区小学教师展示的优秀课例和 获奖课例进行分析,并结合领域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适 合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模型。研究 期望通过模型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学科 教学的融合理论,进而为小学一线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 导。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 (2015)07-0052-03 2000年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中首次 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2001年颁布正式文件《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迄今为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工作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众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在信息技术与 课程融合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基础教育 领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还面临一些问题,如学科 融合点把握不恰当,缺少合适的教学模型等。[1]2012年《教 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基础教 育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 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笔者通过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所提 出的教学模式和理论模型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去甚远,所以 提出了适合教学实践的融合模型,成为破解制约基础教育信 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实践的关键。

本研究采用归纳分析法、哲学思辨法、文献分析法和案 例分析法。本研究期望通过以小学学科融合模型的研究为例, 对基础教育其他类别的学科融合提供有益的借鉴。

●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内涵分析 1.整合与融合 整合原意是指将不同事物有秩序有条理地集结在一起;
融合是指将不同的事物调和在一起。整合强调的是将各事物 按照一定的秩序或规律混合;融合强调的则是各事物按照一 定秩序或规律混合后,相互渗透、彼此影响,达到水乳交融 的效果。“‘融合’要求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整 合’不要求,也不关注这种变革。”[2]因此,融合是整合 的更高层次。

2.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 “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 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且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新型教与学的方 式,从而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3] ●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融合模型 研究笔者通过观察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全国信 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优质课大赛”、“全国新技术支持下 的数字化学习高峰论坛”获奖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提炼出 适合小学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基本教学模型。在基本模型的 基础上,笔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领域的专家提出的理论 进行分析,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融合模型,如下页图 所示。

该模型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视角,教师担任帮助学生更好 完成学习目标的角色。

1.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之所以作为该模型的第一步,主要是 因为学习者的知识是自我建构的。按照信息加工理论,学习 者在将外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时,要经历信息的获取、 信息的处理加工,将知识进行编码后,转化成自己原有知识 结构中的一部分。而信息加工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应该 掌握扎实的前序知识和信息加工处理的基本技能。学习者分 析就是要让教师和学习者清楚,自己对为学习新知识起到铺 垫作用的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如信息技术等信息处理技 能和策略的掌握情况,目的是让教师作为学习帮助者,能够 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降低甚至减少学生在自我知 识构建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分析 即教师分析当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目标的深度、广度和与原有知识的连接度。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深度指 的是二者的难易程度,广度是指内容和目标的容量,连接度 是指新内容和目标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的相关程度。只有学习 内容和学习目标的深度、广度和连接度都适应前序分析确定 的学习者特征,后续的学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对于深度、 广度和连接度(简称三度)与学习者特征不相适应的部分, 可以分作两部分予以解决:对于能够通过学生后续学习弥补 上的差距(学习需要),教师不需要在此阶段予以干预;对 于属于原有的学习者特征差异,教师需要通过降低或者提高 深度,拓宽或者缩小广度,提供先行组织者等方式来弥补。

3.理想学习状况分析 即学生理想状况下的最佳学习状况。教师应该暂时放弃 现有人、财、物等教学资源的限制,从教师角色角度思考教 师在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的支持下能够取得最佳 的教学效果;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在学生的视角下思考, 自己在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中才能够更好地掌握 所要学习的知识。

4.“教学评价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点分析 即运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人、财、 物的资源限制点。目前,小学课程主要是学校教育下的课堂 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结构不得不受制于有限的资源,所以 理想状况下的最佳学习状况很难构建。但是,信息技术具有 时空延展性和可交互性等特点,寻找理想学习状况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点就成为实现建构“近乎理想学习状况”的关键因 素。根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并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点量表”工具,见表1。

表中“学习内容”一栏填写的是本堂课程学习者应该学 习的内容;“理想学习状况”一栏需要填写与之相对应的学 习内容,在理想学和理想教的状况下是该如何开展的;“传 统课堂学习”一栏是填写目前采用的传统课堂教学是如何开 展的;“媒体表现形式”一栏主要是选择在现实中不能构建 理想学习状况时,采用信息技术作为创建“近乎理想学习状 况”所需要的媒体表现形式,包括图、文、声、像、交互和 其他可以使用的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手段”一栏主要是填 写能够将前面所选择的媒体表现形式集中起来的软硬件类 别,如PPT、移动APP、实物展台、移动终端等。

5.教学策略分析 即教师根据所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 以及融合点选择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不同 的学习策略。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选择的不同策 略做出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得学生顺利地完成新知识 的建构。

6.教学评价分析 包括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开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设计过 程的实施情况展开评价。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采 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是对教学设计过程的实施情况,一定是采取形成性评价,要在教师教 学和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完成“评价←→调整”, 使得该模型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不断地向“近乎理 想教学状态”无限接近。

● 基于融合点模型的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选取一节主题为《龙里格龙》的小学四年级音乐课 作为分析对象,从基于融合点模型设计的角度对该课程的教 学过程加以分析,从而验证本模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执教教师的课堂实录如下:课堂座位布局采取统一面向 前面电子白板的传统格局。教师在课程导入部分利用发声练 习活动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白板展示今 天所要学习的“龙里格龙”节奏的乐谱,利用实体钢琴演奏 乐谱。在讲授新知部分,首先让学生演唱刚填好词的乐谱, 然后教师用iPad中的钢琴APP重新演奏,并教授学生如何使 用该APP演奏和录制所要学习的节奏。之后由学生展示录制 的钢琴练习片段,最后由学生开展自由创作。在知识拓展阶 段,教师对京剧中的几种乐器和一些音乐片段进行了讲解和 赏析。

信息技术与本节课融合点的量表分析如表2。

在这堂课中,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恰 如其分的地方,与通过基于本研究模型的分析量表所得出的 结论基本相同,只是在京剧乐器欣赏阶段,教师只展示了有 关乐器的视频,没有使用相关乐器的APP,让学生通过利用各种乐器的APP开展自由创作,从而加深学生对各种乐器结 构和音质音色的理解。在该节课的实践中笔者也发现,教师 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和选择的信息技术方式,与学生的学习者 特征有一些不适应:学生对iPad的操作能力和钢琴的演奏能 力,以及部分学生的识谱能力对于本节课的学习都略显吃力, 可见教师并没有对学习者特征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原 有知识能力做充分的分析,也没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 相应的调整,即对“三度”与学生特征的差值没做相应的弥 补。

● 总结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融合模型的提出,旨在为小学一线 教师提供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实践模型,以期 起到一个联系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桥梁作用。本研究的 最终目的是能够为基础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2][3]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2):58-6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