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班主任总结 > 从诗词中选择写作训练的切入点_写作的切入点

从诗词中选择写作训练的切入点_写作的切入点

来源:班主任总结 时间:2019-10-03 07:59:50 点击:

从诗词中选择写作训练的切入点

从诗词中选择写作训练的切入点 盛世繁华的唐朝,涌现出了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 赋极高的诗人,其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 成了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为中国灿烂辉 煌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优美、富丽、典雅的气息。优美的唐诗, 隽永的宋词,无一不散发着美的气息,无一不以其人格力量 警醒着学生的心灵。可否在诗词鉴赏与作文教学中找到很好 的契合点呢?笔者对此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以意象的组合为切入点 诗和散文都注重对意境的创造。在教学《山居秋暝》时, 我让学生将写景的部分诗句改写成散文化的语言,同时加以 写景技巧的指导。又如,可选择以下材料让学生作文:“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独坐窗前,仰望苍穹明月,这明 月可是家乡那一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小院独 酌,月光似水,一杯清酒可是那思乡的泪水?“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何等彻悟,又是何等深情,共用明月 之镜可能看到古人的面容,这轮明月照古又照今,照此又照 彼,它总能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请以《那一轮明月》为题, 写一篇散文。通过这种方式写一段散文化的语言,培养学生 叙述、抒情、描写的能力。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逐渐领悟景物的选取组合,意境的营造,提高其写作的兴趣,也培养其 审美鉴赏能力。

二、以细节的想象为切入点 好的细节描写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寥寥几笔就 能描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真实。不光小说创造中,就 是诗,尤其是叙事诗,细节描写是绝不可少的,不妨举王维 的诗为例。王维在《山中送别》中写到:“山中相送罢,日 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极其细小的 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联,而诗人却把这本互不关联 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 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 会从其中看出诗中人寂寞神态,感受到怅惘心情;
同时也会 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 漫长夜呢?至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依仗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写出了诗人的形象:柴门之外,依仗临风,听 晚树鸣蝉,寒山泉水,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 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不 是有几分相似吗?走出了盛世繁华的唐朝,褪去了春江花月夜的理想光环, 历史把宋代文人推向了一个理性主义的王国,苏轼喻理诗的 名篇,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同样是写俊秀空灵的庐 山,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的 确不凡,然而在他眼中,庐山还只是一座普通的山岳,但到 了苏轼那里摇身一变,隐去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只是在“横 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间告诉我们:只有跳出 来,客观地看问题才能有正确、明朗的判断,否则就永远挣 扎在云里雾里,较经典的还有《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明 白如话,道理颇深,事物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不能孤 立地看问题。这些经典诗句阐释了深刻的哲理,在诗词教学 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些,联系实际,谈谈个人看法,完成 一篇读后感。如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和子由渑怀旧》中的前四句:“人 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 复计东西?”苏轼《东栏梨花》中“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 看得几清明”,结合苏轼诗句谈谈对人生的认识;
再如“孔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刘勰“登山则情满于 山”,杜甫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请以“登上高 山”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再如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商隐《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结合这些诗句写读后感。

读后感是靠逻辑思维,也就是通过概念、推理、判断直接发 表对所读文章的认识、体会、收获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既 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明确方向,提供其写作的兴趣,又培 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文化底蕴的渗透为切入点 “言这无文,行而不远”,我们强调作文要有文采,有 底蕴,那么取得文采和底蕴的一条捷径就是渗透文化信息。

考察名人的作品,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文化信息。如李乐薇《我 的空中楼阁》中有不少语句,古诗词:“山如眉黛,小屋恰 似眉梢的痣一点”。“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 眉峰聚”(王观《卜算子》)。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诗词 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 甫《不见》)。化用诗句不仅使语言凝练、典雅,而且富有 诗情画意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文章开 头写道: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 象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 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了,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空荡荡的池塘因朱熹的诗句渗透而平添意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些学生能熟 练背诵许多唐诗宋词,却不能学以致用。“站到巨人的肩膀 上”就是从古人、前人、中外名人的语言中寻找与你的话题 自然贴切的名言警句,借助他们智慧的火花来照亮你的文章。

而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缺少的只是 一种渗透意识。增强渗透意识,应该成为作文训练的重点之 一。我让学生做了这样的演习:教师板书“思念”“忧愁” 二则话题,先开头:思念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月光, 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寒梅,是“夜来幽梦忽还 乡”的幽梦,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杨柳,是“征人日去 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的归雁,有的学生说忧愁是“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春水,是“白发三千丈”的白发,是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眉黛,是“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夕阳,学生思维的火花瞬间成燎原之势,教 室里满是纵横古今熠熠生辉的文句。如果学生能增强这种渗 透意识,确实能使文章与众不同,提高文章的品位。

陈爱群,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