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实习计划 > 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 [校漂对学校的影响及策略]

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 [校漂对学校的影响及策略]

来源:实习计划 时间:2019-11-30 07:52:06 点击:

校漂对学校的影响及策略

校漂对学校的影响及策略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我国每年的大 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凸显。在巨大的就 业压力下,出现了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群体。

自2002年3月《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 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文件出台后,高校有了不少把户口 留在学校的“校漂族”。根据《中国青年报》对北京、上海、 广州、武汉等地的10所重点和普通高校110个毕业班所作的 调查统计,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5%,普通高 校的“校漂族”约占10%,目前全国的“校漂族”究竟有多 少,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一“、校漂族”的定义和类型 “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经毕业但因为考研、希望找到更 理想的工作、留恋校园生活害怕直面激烈的就业环境等原因 而继续留在母校或在附近其他高校周边活动的大学生群体, 他们利用高校的有利条件,到学校听课、就餐,参加体育训 练、培训;
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参加学校举办的招聘会等。

他们与学校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却俨然成为学校的一员, 因此被称为“校漂族”。“校漂族”一般有为就业增加砝码 的刻苦考研型、准备出国深造的等待签证型、求职受挫的暂 缓就业型、回校另谋出路的创业型、逃避就业竞争的依恋校 园型、坐食家庭财富的不就业潇洒型等多种类型。

二“、校漂族”的成因(一)个人期望值过高与教育大众化的矛盾造成大学生 就业选择“极化”现象 一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去一般单位 或不太满意的单位工作。没有找到满意的单位就暂时不去就 业,等待时机,把熟悉的校园作为就业的缓冲地就成为他们 的首要选择。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 大学生面向市场就业时,优势不再明显。2003年扩招后的第 一批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这一年被称为大学生就业元年。

200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达到212万,2010年激增至631 万,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多也使得就业率逐年下降。在个人期 望与实际就业环境的矛盾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在 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进而成为“校漂族”。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课题组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显示,77.4%的毕业生希望在城市就业,45.5%的毕业生首 选到沿海地区工作。大学生就业选择“极化”现象日益突出, 即向沿海发达地区集中,向大城市集中,向毕业学校所在地 集中。

(二)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导致高端人 才“泡沫化” 大学生缺乏职业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导致自身缺少 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要求标准不断提高,特 别是一些用人单位出现“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导致高端人才出现“泡沫化”,使一部分没有就业甚至已经就业的学生 又重新回来准备考研深造,以适应社会对人才更高的能力素 质要求。由于缺乏职业规划,许多人在失业就业压力下,“找 不到工作就漂”成为最高指导原则。

(三)部分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差引起“摩擦性”失业 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大学生越来 越“不值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校漂族”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大学毕业生在发展过程 中感受到了来自环境的压力,为了缓解和消除这种压力,为 了更好地去适应社会环境,他们选择了不断跳槽,或继续深 造学习,以求更加符合社会的认同。

(四)相关就业政策出台与实际执行不力的矛盾造成 “政策弹性形变” 为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农村工作,国家出台 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是事实上,有些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 中弹性空间太大,承诺毕业生的各种待遇无法兑现,造成某 些毕业生主动违约,选择“校漂”。此外,《关于进一步深 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 “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其 户口两年内可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 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这一规定被一些已经找到工作 但不满意或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所利用,在政策 上畅通了通道,顺理成章地成为“校漂族”。三“、校漂族”对高校稳定的负面影响 (一)对高校资源分配、人员管理的影响 1“.校漂族”占用高校的有限资源。从身份定位来讲, “校漂族”已经不是在校学生了,他们多是寄居在学校周围, 依赖和主要利用的还是学校的资源,如教室、图书馆、操场、 食堂,也会在校园内经常参加考研培训、应届生就业招聘会 等。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教学资源已显匮乏,同时“校漂 族”亦在逐年增加,“校漂族”无疑充当着与在校学生争夺 有限资源的角色。

2.给高校的档案管理造成压力。由于“校漂族”不属于 在校注册学生,人员相对复杂,流动性较大,学校很难对他 们进行统一监控、管理,造成学校管理上的漏洞。另外,“校 漂族”把户口和档案留在学校,直接增加了学校户籍管理部 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的负担。按照国家规定,毕业生档案、户 口留校的只能保留两年,两年到期后必须迁回生源地。很多 学生把档案放在学校后便杳无消息,即使缓派期限到了也不 与学校联系,导致户口和档案的积压,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 度。

3.增加了高校的安全隐患。“校漂族”面对来自社会、 学校和自身的压力,普遍存在焦虑心理。求职受挫和拒绝就 业、无所事事的“校漂族”尤甚。他们情绪波动较大,往往 会把这种心理落差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和政府的不作为,容 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和做出过激的行为。大部分的“校漂族”并非来自经济环境十分优越的家庭,在没有经济来源或生活 拮据的情况下,再加上经常在高校校园内出没,不会引起太 多人的注意,对高校环境熟悉等条件,容易产生盗窃等犯罪 行为。而由于其流动性大,学校在监管上有一定难度,容易 引起安全恐慌。

4.干扰高校的日常教学。部分创业型的“校漂族”出于 提升工作技能及创造就业条件等目的,在学校内进行各式销 售活动,其中不乏将在校学生当作劳动力或“合伙股东”, 影响了学校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正常作息。长此以往,会使 在校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偏差,看待问题更为功利,进而轻视 学习,疏忽思想道德、公民素质的培养。此外,当一定数目 的“校漂族”聚在一起,容易形成亚文化,影响校风、学风 建设。

(二)对高校在校学生的影响 1.给在校学生带来毕业恐惧感。高校毕业生逐年激增,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就业受挫而回校考研或暂缓就业一类 的“校漂族”会使在校学生联想自身的就业命运,认为“毕 业等于失业”,从而产生毕业恐惧感。另外“,校漂族”游 离于学校和社会之间,缺乏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因而容易 产生寂寞情绪。如果长期如此,就会让人变得孤独、抑郁, 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自卑。“校漂族”长期在高校 周边活动,容易把这些负面情绪转移给在校学生,使在校学 生缺乏自信,甚至逃避现实社会。2.对在校学生产生错误的就业导向。“校漂族”的客观 存在,对高校中即将毕业的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就业导向。大 学生因考研或找不到工作、找到的工作不理想轻易就可以办 理暂缓就业而加入了这一群体,增加了这一群体的人数的同 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就业的“逃避性”, 使大学生不正视当今就业严峻的问题,而采用“暂缓”策略。

越来越多的未毕业学生放弃正当时候的就业机会,被这一群 体同化,成为“校漂族”。据对某高校2006届未签约的毕业 生的抽样调查显示,65%的未签约学生希望能把档案、户口 暂时留校,82%的毕业生对“校漂族”表示充分理解,85% 的学生认同“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太难了,选择在学校缓 冲算了,再学点东西”的观点。

3.影响在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求职受挫的“校漂 族”容易把原因归结于国家和社会。他们愤世嫉俗,往往会 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社会。还没充分认识社会的在校大学生 周围长期存在抱有这种心态的“校漂族”,可能会导致其个 人世界观及价值观的改变,甚至对社会丧失信心或产生敌视 心理,引发社会问题。

四、高校抵制“校漂族”消极影响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全程化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形成“五位一体” 职业观 加强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爱专业、勤 学业、能就业、敢创业、成事业”五位一体的职业观,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就业的意识。在源头上引导好大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传统的择业观、就业观,变“被 动”为“主动”,积极应对社会上的新变化。高校可尝试开 设职业规划课程、举行职业指导讲座等,帮助在校学生正确 定位自己,降低过高的就业期望,摒弃消极的逃避现实的行 为,正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将“两端延伸,全程教育” 作为指导就业工作的基本理念,前端延伸至招生宣传,末端 延伸至毕业生离校后一年,在整个大学阶段有计划地开展就 业指导与服务。具体做法是:招生宣传阶段通过专业介绍、 课程设置解读、就业去向分析,引导考生力求将未来职业发 展与填报志愿紧密结合,帮助考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新生 入学时,结合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 划,确立新目标;
在一至三年级时,开展必修课教育,提升 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职业素质;
在四年级时,安排就业技巧、 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教育;
毕业生离校之后,进行用人单 位回访和毕业生调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反馈到就业工 作中。在四年的教育过程中,除了课堂教育,再辅之以学生 组织举办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专业内部实习等活动。

(二)调整专业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 从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经济实际出发,适时调整专业设 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并做好劳动岗位需求预测,培养现时社 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自主控制招生 规模,从源头上消除“校漂族”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可在大学新生或准新生选择专业之初,举行专业介绍、专业 前景分析之类的讲座或设立咨询点,让更多的学生充分认识 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路径,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减少不必 要的顾虑及减轻思想包袱。此外,还应该根据招生规模调整 冷门专业结构,根据“拓宽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变专业对 口为专业适应”的原则,对如传统农科等冷门专业的专业结 构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改造。将原有专业进行合理的合并或 删减,对于一些需求量较小的冷门专业,要统筹规划、统一 布点,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 和低水平发展。同时利用综合大学的资源优势,结合地区发 展的需要,合理地增加新的特色专业以满足考生需要和社会 需求。同时,依托重点学科,提高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与改革。

(三)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高校应全面考虑各学科、各专业的层次结构、数量结构、 类别结构等方面的优化,使其课程体系适应时代的发展,与 社会、经济及产业结构保持基本一致和相对稳定。高校可根 据所在地区的发展和调整,使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调整、 优化,再调整、再优化”的动态过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 则,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发 展规律。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 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重视教学与科研、实践相 结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吸引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下工厂、农场等基层单位实践锻炼,使教学与科研相融合, 把学生带到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沿,使学生 学会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坚定其学习专业的信心。

(四)严格审核暂缓就业申请,将“校漂族”纳入就业 信息系统管理 实行服务专员制,对每个校园招聘或校园宣讲项目均配 置一名学生干部跟踪服务,及时解决毕业生应聘过程中遇到 的问题,掌握其就业情况,同时也对一些不符合申请暂缓就 业条件的毕业生不予办理,保证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又不 给一些人有机可乘。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实现省、校、院三 级实时信息管理,宏观上对全校、各院系、专业就业形势更 好地把握。同时也可对院系就业工作质量进行监管,对毕业 生进行个体追踪管理。通过建立就业信息手机短信平台,做 到本科生就业信息直接发到班级就业负责人,研究生发到个 人,使就业信息传播更加便捷、迅速。信息平台可向“校漂 族”学生开放,使其分享学校就业资源与就业信息,实现更 人性化的管理。加强“校漂族”信息管理,使其在离校前做 好相关登记统计工作,以便掌握“校漂族”具体人数和人员 分布情况,实现更及时地沟通和反馈。

(五)加强“校漂族”就业决策指导,促使其顺利就业 邀请在校教师在校内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讲座,教育 “校漂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早日融入社会,调整就业心 态,降低心理预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高校可为“校漂族”设立专门的求职中心,定期邀请企业单位来校召 开招聘会,帮助他们早日找到适合的岗位的同时又能让在校 学生提前认识招聘工作。高校的心理咨询师也可为就业受挫 的“校漂族”提供心理辅导,并在指导、帮助的过程中加强 对“校漂族”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实时管理工作,帮助他们早 日结束“校漂”生活。应当说,大学生就业还是有很大空间 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当前 所谓的就业难,实质上是找“好的”工作难,这也是“校漂 族”得以“漂”的心理困境。实现社会化的渠道是多样化的, 通过实践、自学都能实现社会化。选“校漂”只是一种回避 式行动反应。大学毕业生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就业观,面对 现实,对所选的学校和专业以及将来的职业,要科学地定位, 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地迎接挑战, 同时还要学会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