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城建 > 史学论文_5000字法史学论文证据制度

史学论文_5000字法史学论文证据制度

来源:城建 时间:2019-11-30 07:52:03 点击:

5000字法史学论文证据制度

5000字法史学论文证据制度 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 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编辑老师 为大家准备的5000字法史学论文。

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公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 《证据规定》)。《证据规定》根据我国原《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证据制度的有 关规定,在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国家的诉讼理念 和经验,对《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制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解释和补充。《证 据规定》自2002年4月1日施行以来,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 随着2013年新的《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尤其是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实施以来,在司法 实践中对证据制度相关规定如何理解与适用,将是我们今后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举证责任 解释第90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 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 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解释第九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应 当依照下列原则确定举证证明责任的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一)主张法律 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对产生该法律关系的基本事实承担举证证明责任;(二)主 张法律关系变更、消灭或者权利受到妨害的当事人应当对该法律关系变更、消灭 或者权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实承担举证证明责任。上述规定在原证据规定的基础 上进一步明确举证责任。笔者认为它仍然包含了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 义上的举证责任两层含义:其一、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 的主张有提供证据的责任。其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指当待证事实真伪不 明时由依法负有证明责任的人承担不利后果的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是对行为意义上举证责任最典型的概括。它是诉讼过程中 无条件出现的一种举证责任。凡有诉讼即有请求,而任何请求又必须以一定的主 张为依托;只要提出主张即会发生提供证据的责任。在民事诉讼中,一方面,民事权 益主体必须提出明确的诉讼请求和具体的诉讼主张;另一方面,民事权益主体必须 通过积极的行为提供与其主张内容相符的证据,以获取法官对其主张事实的确信,弱化和消解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避免发生不利的法律后果。②行为意义上的 举证责任随一方当事人举证程度的变化可以数次反复,是一种动态的举证责任。

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因一方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力的强弱而在当事人之间移 位,又是一种可以在当事人之间互相转移举证责任,围绕着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判断 与确信程度而不断地在当事人双方之间转移。

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指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存在与否不能确定时 应当规定由哪一方当事人对不利后果进行负担的一种风险和责任。在解决实际案 件时法官不能因案件事实不清而拒绝裁判。只要案件符合起诉的条件,法官就必 须对原告的起诉以判决或裁定的方式作出回应。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在此时就 为法官处理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案件指明了方向。尽管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 明,法官仍可对当事人主张的请求权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决。

二、关于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虽然《民事诉讼法》确立了以当事人举证为主,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为 补充的证据提出模式,但由于界限不够清晰,实践中,人民法院超越中立立场调查 收集证据的情形在很长时间内大量存在。解释在《证据规定》的基础上通过对民 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解释,明确了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问题。对当事人及 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和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 证据范围和条件作出解释,使之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审判实践的需要,在实 践中更有利于操作。

解释第94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 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包括:(一)证据由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当事人 及其诉讼代理人无权查阅调取的;(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的;(三)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当事人及其 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书面申请人 民法院调查收集。解释第九十六条将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在《证 据规定》列出的两种情形的基础上做出了更详细的规定:(一)涉及可能损害国家利 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二)涉及身份关系的;(三)涉及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诉 讼的;(四)当事人有恶意串通孙他人合法权可能的;(五)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 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程序性事项的。就诉讼的实体内容而言,人民法院如 果在民事诉讼中发现当事人的民事行为或诉讼行为可能有损国家利益或社会公 共利益或诉讼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时,可以依职权进行干预,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 据。对于诉讼的程序内容,由于与当事人实体权利没有直接关系,法院不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则诉讼程序无法推进,基于公正与效率的考虑,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 权益,更好地指挥诉讼、管理诉讼,程序性事项可以由法院依职权调查。

三、关于证人 证人证言是新《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8种证据形式之一,在民事 证据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我国实践中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则, 证人证言作用十分有限,证人出庭出庭率低,证言反复,前后矛盾的情况突出。包括 证人作虚假证言等情况也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

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 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证。因此只要 证人具备正确表达意思的能力,即具有作证的资格。证人作证的行为不同民事法 律行为,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等同。

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只要待证事实与 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也可以作为证人。

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解释第117条第120条对证人资格、证人的提出、证人出庭的费用、对证人 的询问等方面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解释第117条对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 限制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并同时规定人民法院依职权通知证人出庭作证的情 形就是涉及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解释第119条对证人出庭作证除应当告知其如实作证的义务及作伪证的法 律后果外,并责令其签署保证书,但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除外。

第120条规定:证人拒绝签署保证书的,不得作证,并自行承担相关费用。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