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实习计划 > [农业电气化发展调整模式实践思考及建设方法论文(共6篇)]农业电气化怎么样

[农业电气化发展调整模式实践思考及建设方法论文(共6篇)]农业电气化怎么样

来源:实习计划 时间:2019-11-04 08:00:04 点击:

农业电气化发展调整模式实践思考及建设方法论文(共6篇)

农业电气化发展调整模式实践思考及建设方法论文(共6篇) 第1篇: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方案的探索与构建 引言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听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国 家将出台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的新方案,目前国内600多所地方本科高 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

随着地方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方向发展,怎样调整专 业培养方案、新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相关企业需求的具 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地方高校重点思索的问题。

根据我国当前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与相关企 业合作,进行深入现场调研,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优质企业建立校外 實训基地,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共同研讨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 标、人才质量规格、课程标准等,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方 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较系统地掌握农业电气化专 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农 业电力工程领域和地方企业从事电气设计、设备安装、运行、检修、试验、技术 改造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 的志向和责任感。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计算机 应用技术、自动控制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业电力工程 规划设计和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和地方企业供 用电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二、理论教学体系 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和专业课三大类,三类课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 的作用。准确把握各类课程的特点规律,优化课程教学组织实施,使三类课程的 教学内容既不重复,又不脱节,实现无缝衔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 是农业电气化专业教学改革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方面的内容,从 人文素质、专业素质、思维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工作 岗位竞争能力。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后首先接触的课程,它是为学习后续课程作 知识铺垫,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理论先导的作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要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对公 共基础课的各门课程要合理设计,充分体现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的教学 理念,实现公共基础课知识与专业基础课内容的合理衔接。

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大学外语、高等数学、体育、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物理等12门基础课程, 其中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设置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要求每门课程都要强调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主动配合专业教学,在内容上满足专业基础课程教 学的要求。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它起着前伸后延作用,能 促进整个知识和能力系统协调发展。合理设计各门专业基础课内容,能实现与基 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无缝衔接。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工程制图 与CAD、机械基础、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路、模拟电 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 理及应用等10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自动控制原理设置为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师在讲授专业基础课过程中就要使学生逐渐感 受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在联系,认识到学好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为学生 学好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三)专业课 专业课既是将专业基础课知识拓展到专业领域的过程,也是对专业基 础课知识的深化和巩固的过程,专业知识的直观性将有助于基本概念的辨析,专 业知识的应用性将有助于基本理论的阐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 和探索精神。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电力系 统分析、电能计量技术、变电工程设计、架空线路设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 电压技术等专业课程。其中电力系统分析、电能计量技术、变电工程设计、高电 压技术设置为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利用设备实物、设 备图像或在现场实际讲解,旨在为学生提供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所必学的知识。

(四)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培 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专业方向、学科发展的趋势,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 学生知识面、贯彻因材施教、完善学生知识智能结构而开设的供学生选读的课程。

专业选修课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的外延,一般把专业选修 课安排在后几学期开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选 修课规划为四个课程模块建设。

1.学科前沿模块:包扩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等 课程。

2.专业特色模块:包扩农业电气化导论、工业用电设备、电气安全技 术、发电厂概论、电气CAD、电力英语、二次回路等课程。

3.信息技术模块:包扩数据库应用技术、Matlab基础、电气控制技术 等课程。

4.经济管理模块:包扩用电营业管理、电力工程概预算、电力法等课 程。三、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可满足不同专业层次人才培养 的需求,清晰且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建设时必须根 据学生所学理论课程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各实践教学环节之 间的相互联系与有效衔接,把实践教学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筹划、组织和 实施,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除在课程中开设 必要的实验内容外,还开设了40周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并把其规划为七个实践教 学模块建设。

1.社会实践模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2周)。

2.工程基础训练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实训(2周)、C语言程序设计 课程设计(1周)、工程制图与CAD实训(1周)、金工实习(2周)、電工实习 (1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周)、电子工艺实习(1周)。

3.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包括变电站与线路认识实习(1周)和电能计 量实习(2周)。

4.专业课程设计模块:包括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1周)、电力系 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1周)、变电工程设计课程设计(1周)。

5.专业实习模块:包括电气设备装配与检修实习(1周)、电气运行 实习(2周)、变电站仿真实习(1周)、电网仿真调度实习(1周)、毕业实习 (2周)。

6.综合实验模块:包括继电保护综合实习(1周)和电缆施工工艺实 习(1周)。

7.毕业设计模块:毕业设计(14周)。

四、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是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学校在新的培养方案 改革中,强调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并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把第二课堂规 划为三个模块进行建设。

1.特色活动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特色课 堂、科技讲座及进行科研专题调查、公开发表文章、参与科技制作等。着重培养 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竞赛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电子技术设计 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课件开发大赛、英语竞赛、体育竞赛及考取专业技能 证书等。着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高、外语应用、创新思维的能力。

3.团体活动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 参加暑(寒)假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参加综合文艺汇演比赛等。

着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乐观向上的心理性格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五、结束语 以教学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只有抓住机遇,加速改革,提 升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才能办出特色,形成优势。通过农业电气化专业综 合试点改革,系统的梳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 极性。通过课程组的建设带动教师深入学科前沿研究,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而且 激发了教师科研的兴趣,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制定出具有我校农业电 气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具有开 拓进取精神的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作者:王月志 第2篇:农业电气化专业电子硬件课程群建设方法研究 课程群指具有相同内容或者内容具有承接的课程的有机结合或是几 门能够互相促进的课程构成的有机群体。结构紧凑、内容合理的课程群能够为专 业提供更科学、更高效的教学平台,亦能够为专业的发展提供整合的教学资源, 同时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进 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国内很多高校在开展特色课程群构建 方法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3]。农业电气化是将传统的农业工作方式与电气、控制、信息等信息化手 段相结合的专业,其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特点,这就决定了专业的发展既要涉及相 关的电子信息知识,又不能像电子信息专业那样过于专注信息类的专业内容,专 业中电子信息类知识广度更为重要[4-6]。农业电气化专业课程中的电子硬件类课 程,对于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电子硬件类课程融合,构建适合农业电气化专业的 电子硬件课程群,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专业的需求,在知识的广度上对学生进行 拓展,同时整合课程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的掌握相 关的知识和技能。本文以农业电气化的三门核心电子硬件课程:电子线路计算机 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为例,着重论述了电子硬件课程群的 构建方法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一、核心电子硬件课程群建设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 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三门课均以 了解电子硬件的构成,掌握硬件基本设计原理,理解硬件设计原则,学习硬件设 计方法为目的。课程中均涉及到了处理器、寄存器,寻址方式,数据处理等电子 设计的基础知识,且具有前后承接的特点,三门课具有构建统一课程群的可能性。

授课内容方面有雷同的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感受相近,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因此对三门重要课程进行融合构建电子硬件课程群对提升学生的学习 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电子硬件课程群建设思路与方法 构建电子硬件课程群以培养学生电子硬件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着力 打造完整的学生的完整的电子硬件知识体系,利用统一课程群的知识进行农业电 气化系统中电子控制硬件的设计、开发、及基本原理的教学。电子硬件课程群的 融合构建思路以实际设计中的流程为导向,对三门电子硬件课程进行有机重构。

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主要针对电子线路的选型、设计、分析、 绘制、检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从实际硬件开发设计的流程来看,应作为课 程群的第一部分。只有掌握了电子线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才能对后续课程中的单 片机、嵌入式系统课程中的硬件仿真部分进行正确的原理图设计,而在设计电子 线路时要掌握芯片的硬件I/O接口信息,硬件寄存器的基本连接方式,故将后续 课程中的硬件方面的接口内容,放在这一部分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硬 件的电子线路设计方法。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主要针对51级别单片机的设计进行讲解,应作 为课程群的第二组成部分。为保证与后续内容稳固衔接,程序设计时应全部使用 C/C++复杂语言讲解,将面向对象的硬件程序设计思想渗透到教学中,摒弃传统 的汇编语言和C语言,重点强化包括“.h/.c”编程模式、typedef、ifndef与define等 面向对象的编程习惯,使学生掌握此类编程方法,为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打基础, 强化I/O口、LED、LCD、键盘等硬件基础部分模/数电路层面知识的讲解,为后 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嵌入式系统是课程群的第三组成部分,该部分承接前面的电子线路计 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内容,着重在嵌入式系统独有内容的讲 解。由于嵌入式系统设计体系复杂,设计层面方面包括bootloader设计,硬件线 路设计,软件开发设计等多方面,在有限的本科课程教学体系中,应将嵌入式系 统视为“高阶”单片机系统进行讲解,这样既能承接前序的课程内容,又不至于使 学生在学习中无所适从,将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系统进行对照学习,重点在嵌入 式系统的原理部分,嵌入式系统的三重抽象程度的编程、嵌入式系统的晶振的工 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软件部分则完全使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讲 解编程过程。由于有前面知识点的基础,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嵌入式编程的学习 状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实验课开设方面,打通原来的课程实验,从电子线路设计,接口设计, 程序编写到硬件调试全过程进行实验,使学生对课程群中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的 复习和知识的融合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三、农业电气化电子硬件课程群构建效果展望 通过对农业电气化专业电子硬件类的三门课程的融合,构建电子硬件 课程群,以统一的授课模式,对电子硬件课程群进行1-2个学期的连续讲授,按 照统一的教学规划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教学规划,打破培养方案、实验教学方 案之间的限制,能够为学生构建具有整体知识体系结构和技能提供保障。此类课 程群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满足農业电气化类的交叉学科培养要求,能够培养 出知识面广、知识体系完整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农业电气化专业课程群建设模式 的成熟,根据学科的特点还可以考虑构建知识结构的横向融合课程群,将不同学 科门类的课程进行融合,培养出知识复合层次更加丰富的农业电气化人才。

作者:李树强第3篇: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新模式的建设和发展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主要以研究微电子技术、电气技术、机电一 体化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为主,为农村产业、农业建设和发展、农村电力系统、新 兴农业技术应用等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推动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建设, 无疑对本学科的教研及外部科技服务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一、明确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综合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工电子、计算 机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检测与转换等多种技术,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相关电 力部门从事电气自动化设施的安装、调试、运行、设计、开发和维护工作。专业 建设锁定在自动化及系统控制、电气技术等相关范围内,包含计算机信息处理技 术、网络控制技术、传感器检测等。

由于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战略 时,切不可脱离社会实际需求,而是要在现场走访与领域调研的前提下,广泛征 求各方专家及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本校的整体教育教学环境,造就一支合 格的人才团队。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汲取和借鉴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和 实训方案,并密切联系本校的生源状况,审慎编制符合本校专业建设和发展实际 的人才培养方案。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所以,新 方案必须强调和突出宽口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要侧重本校学生整体素质和 创新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得以明确后,必须立即健全专业教学 体系,深化专业设置和调整,体现“以学生为本、倡导个性全面发展”的理念,以 逐步形成适应本地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和本校特色的教学体系。

二、积极壮大专业师资队伍 在明确专业教学新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后,还要大力加强师资力量的 建设。学校要大力引进富有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骨干,积极培育优秀的青年学术 骨干,给每位教师以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对于新引进的教师,学校要同 时编制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规划,通过选派到电力生产一线、电力调度部门进行 实践的途径,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学校除了培养骨干教师外,还要提高其他教师的综合素质,这也关乎 专业的建设和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本专业师资队伍发展中的劣势,可通过下列途径予以解决:首先,要外聘高水平的人才,并举行学术报告和演讲比赛;

其次,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
再次,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本专业在 职优秀教师进行科研攻关,前往国内知名高校乃至国外大学深造硕士、博士学 位;
最后,还要畅通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沟通渠道,输送业务水平高、教研能力 突出的教师前去进修或担任访问学者。

三、努力构建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1.以创新教学为中心环节 创新教育是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新模式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构 建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应有之义。在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专业技能塑造的同 时,要着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创新教育与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不同于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打破场地的限制,实现学生独立学习、团队学习 和创新学习,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时,教师 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的总结和指导,使学生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总 结和反省自身的教学表现,做出中肯的、客观的学习评价。

2.完善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含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 地的建设。对于院校而言,拥有一流的实验设备和高标准的实验室对学生的实践 水平、创新意识和工程素养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 业的学生必须立足于实验室,扎根于实验室。院校则要千方百计地完善校内实验 室设备,建设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实验室。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则要 保证每个实训基地具备提供实训场所的能力,以便学生出色地完成校外实训任务。

总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新模式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院校上下 协同共建、共同努力。院校要从专业教学的目标、任务、模式创新、人才培养、 硬件配套设施等诸方面入手,共同服务于合格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李凤文 第4篇:对电力改革背景下农业电气化专业转型的思考 一、背景农业电气化专业是以研究应用电气技术、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 术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为农业、农村产业、农村电力系统和新兴生物技术应用 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发展农业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和农业工程建设,培养高水平的 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拥有农业电气化专业的高校 22所,其中高校级别特点不尽相同,有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也有以职业教育为 特定点的实践型大学,其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都有很大的区别。纵观国内大学的 农业电气化专业的培养模式,目前缺少具有鲜明特色,能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 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模式。笔者研究的重点即 为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并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特色鲜 明的专业培养模式,为我国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开拓出一条新路,供同类 专业学习借鉴,同时也将为相关农业学科起到示范作用。

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出要建设有特色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具 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并且利用多种手段丰 富理论知识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设立上,要有充分的自由度和强大的实践设施, 保证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在解决就业压力、提升 毕业生竞争力方面,利用产学研合作和行业特点,进行针对企业和特定区域的就 业模式。同时,培养具有高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的农业电气化人才是电力行业现实 需求和发展需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及国家政策导向方面分析,随着电力改革的深 化,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的建设力度将转向中低压级别的农村电网。因此项目的 研究方向——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工程实践能力及扎实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 符合行业和社会需要,将具有良好的就业及应用前景。

二、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体系 1.多模式课程建设 农业电气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属于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范围, 其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的基本内容基本相同。在课程 设置上为了突出农业电气化专业的特点,农业电气化专业的专业课更偏向于电力 能量计量系统及电力设备的装配制造。经过笔者研究团队多年潜心研究和不断完 善,将电能计量和变电工程设计成为农业电气化最具代表性的课程,两门课程教 材均是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拥有特色课程的基础 上,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利用多种手段丰富教学模式成为了课程建设的关键。专 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利用资源课、微课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展开自主 学习。专业所有课程都设立25分钟的微课,通过视频让学生可以了解课程属性、内容、重点及考核方式,方便学生选修课程。同时专业核心课程建立视频资源课, 课程课件和视频相配合,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听课。同时利用网络软件手段,实 现学生网上提交作业、答疑、考核等。

2.实践环节建设 由于农业电气化专业的特点,学生实践教学实验等面临着一般为 10kV的高压输配电环境,带电操作危险性高,同时实验设备造价较高。为了达 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热情,农业电气化专业实践环境建 设采用以实际操作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结合的建设模式。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不 仅可以避免学生带电操作的危险,还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的特点,使学生自主研 发创新,针对专业所学和虚拟实验的条件,验证专业的相关设计。通过建设,农 业电气化专业实践环境包括了虚拟电工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中低压电 网仿真实验室、变电站仿真实验室、微电网实验室、电能计量实验室、电力系统 运行实验室等。通过系统的专业实验室,学生可以完成农业电气化专业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一系列工作。

3.产学研合作 纵观我国农电行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往的农电局正在与 供电局合并,农电行业专属的就业市场已经不复存在,农业电气化专业学生就业 面临着自动化相关专业的竞争。面对如此就业情况,农业电气化专业建设必须通 过合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自身的特色,让毕业生具有特有的竞争力。首先针 对保留了农电供电企业的东北、内蒙古地区,与相关农电局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模 式,设立校外培训基地,让毕业生可以提前进入相关岗位进行培训,了解企业文 化,领会企业精神,掌握企业运行,让企业和学生做到相互深入了解,为就业双 向选择打好基础。同时通过与相关装备制造业合作,丰富学生的就业口径。利用 学校和企业的环境,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将学生的相关设计和企业实际需求 挂钩,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针 对学生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可以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进行转化,实现学生和企业 的双赢。

三、案例分析及结论 研究对象为农业电气化11年入学本科生,利用上述的培养体系对学生 展开教育。经过四年的学习培养,在第八学期时,学生就业率为100%。有72%学生进入专业合作的相关企业就业,其余学生完成了升学和自主创业就业。经过 四年的建设,两本教材被评为国家本科规划教材,一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成功申报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重点虚拟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国家级、 省部级科教研项目数十项。2014年农业电气化专业被评为省级综合试点改革专业。

综上所述,农业电气化专业建设必须从课程建设入手,通过丰富的实 验实践环节建设,并辅助以专项有特点、有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才能为农业 电气化专业创出一条有专业特点的建设发展之路。

作者:许傲然 第5篇: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 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 识。而我国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培养一批理 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紧迫性。在本文中,笔者分析了专业化建 设的现状,并体系构建、加大投入等方面突出了专业发展的新思路。

1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建设现状 我国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开设已十多年,且进入新世纪以来,专 业发展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性人才。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专业建设中也还有不少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市场为 导向,提高学生就业率,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与实 践教学等。笔者认为,目前,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新模式探索中,尚存 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师资队伍学历整体较低,且能力偏低。这一状况的存在,不利于 专业发展,不利于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目前,职业化学校引进高学历教师的难度 大,无法为专业师资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也就无法提高教学水平,而基于创新 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也就无从谈起。

二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不少职业学校, 在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更多的是参考其他学校,而未能结合本学校的 实际,而也未能掌握当前市场人才需求动态,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社会需求。同时, 学校也缺乏与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的交流,未能及时统计分析就业状况,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不高,未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其教学内容,应反映新技术和新知识。因此,在教学基础薄弱环节建设中,未能 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实践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同时,专业实践教学也缺少一套 完整的学生实践能力与素质评估体系,不能反映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与教学水平, 且在教师教学考核上,随意性较大。

由于专业具有实践性特点,所以理应构建多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并结 合课程实际,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在体系构建中,加强与往届学生交流具 有重要意义,可将往届学生的经验与教学转化为体系构建的资本,使学生充分认 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当前,职业学校未能重视体系构建,还存在明显的不 足。

2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多环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对于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来说,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集电子 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电工技术,以及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和自动化专业知识 为一体的专业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可胜任自动控制、经济 管理、系统运行、电力系统装备制造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在学校的教学中, 在农业自动化人才培养中,可增加强电与弱电内容,并在理论教学当中,注重结 合实例进行讲解,而实践教学体系中多个环节的设置,也应围绕农业电气化与自 动化进行,培养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内容,建立基于创新教 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加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做到高新技术与工程创新相结合。为了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 培养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调整现行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培养方 案,根据学校实际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理论教学,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 适当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第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 二者相互独立,构建相对独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注重纵向 系统性、连贯性,教学内容不能过于依附理论教学;
第三,根据社会需要,加强 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确保教学与社会需求不脱节,并及 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设施。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而学生课余时间的创新实践训练,也是重要的内容, 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体系构建中,也可借鉴国外建 设的经验,根据本专业人才需求,制定一个完善的多环节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培养 方案,进而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专业教学体系。

3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现策略 3.1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场地 专业实践教学场地包括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实验室内 配备完善的设备,完善实验室各种配备,为学生能力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这对 于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我校建立了一个中心、五个实验室,方便学 生开展各种实践教学,且在校外基地建设中,联系了七家校外实习基地,可完成 校外实践教学任务。

3.2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构建专业创新教学体系,应首先有学校领导的重视,加大对专业教学 体系构建投入,并结合教学实际,购进实验设备和设施,并按照大学实验、实践 建设规划等,分布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并根据教师申报的课题,拟定资金资助计 划,为专业化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撑。

3.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专业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需拥有一批理论素养扎实和教学能力强的 师资队伍,进而提升教学成果。为此,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培养目 标为准,注重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和管理,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者相 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多环节实践教学可顺利开展。

3.4积极探索完善教学培养模式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 中,由于处于起步阶段,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不能因 此否定其价值。为了更好提高专业培养水平,应注重研究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制定解决方案,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促进学生更好 就业,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双赢。

4结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业方面的专 业人才缺口量越来越大,加强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成为职业教育 中的重要内容。在本文中,笔者介绍了专业培养的现状,并从增加投入、注重师 资队伍建设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提出了构建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议,为体系 构建提供参考。

作者:李慧 第6篇:新能源背景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结构调整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加强新能源产业建设。将太阳能 光伏光热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传统的能源结构 得到优化调整。为了配合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部分相关行业也需要进行优化和 调整,以保证新能源产业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更快的发展。然而与此相悖的是, 推动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呈现严重不足的现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传统的电气类专业课程涵盖面太广,虽然就业口径很宽,但是专业特色 不够明显,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虽然也是电气技术方面的人才,但未必符合新能源 发电产业对电气人才的需求{1}{2}。例如,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风力发电等需 要太阳能、风能这些特殊的技术背景,这些知识在传统的电气类课程体系中是没 有的。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原来的电气类专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 足新能源背景下对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调整的原则是以新能源应用为背景,以 原有专业为基础,立足于电气技术在新能源发电及相关产业中的应用,从培养模 式、课程体系、讲授内容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目标是培养适合新能源发电产 业的电气技术人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针对新能源产业从专业领域作出了调整,很 多电气工程类专业为了迎合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 逐渐转型到新能源教学与科研方向{3}。

在国内,新能源专业只有少数,首个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是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新能源发电技术专业,然后是上海电力学院的“电力电子和风力发 电”及“供用电技术”两个方向,都是隶属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4}。除此之 外,部分高校则是通过开设“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来使学生掌握关于新能源发电 的前沿动态及相关技术。

三、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调整 1.课程体系调整。笔者所在专业为农电电气化与自动化,是农业工程 的下属学科,同样属于电气类专业,开设电路、电工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 与拖动、电力系统分析等核心课程,同时还开设配电网规划、农电管理等倾向农 村电气化的选修课程,培养的电气技术人才不仅面向国家电网,而且面向农村电 网。

在新能源发电特殊背景下,本专业及时认识到传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 题,增设“新能源技术”课程,同时,增加了与新能源技术有关的电力电子技术、 电机与拖动等核心课程的学时,教学内容大多涉及新能源发电方面的科学技术成 果,使新能源产业需求与电气技术人才培养得到了有机融合。此外,由于本专业 培养面向农村电气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 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另外增加农村新能 源技术,从而培养出就业范围更广的新能源发电产业人才。

2.培养模式调整。传统的理论教授型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对 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实践型人才、应用型人才、 创新创业型人才,新能源发电行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是如此。为此,本专业积 极调整培养模式,大力实施应用实践、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学习理论知识后, 学生可以进入专业实验室,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参加课题小组,在动手实践的过程 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 创业训练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查资料,互相讨论,借助于TRIZ创 新理论等高级技术理论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打破常 规思维,建立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在这种培 养模式下的学生已经完成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设计、水电站闸门监控系统设计等 课题,培养了更适合新能源发电产业的电气技术人才。

3.专业教师队伍调整。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结构调整同时包括对 专业师资队伍的调整,使原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更能适应培养新能源发电技术 人才。新能源发电产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现有的教材往往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应整合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和科研成果 作为教授内容,向学生阐述新能源发电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让学 生充分接触各种知识,拓宽视野,了解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同时,年轻教师应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定期参加新技术培训或者到 企业中学习,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给学生授课时可以把 实际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都教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 学习的兴趣{5}。

四、结论 新能源背景下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的调整应以人才培养为中 心,优化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验环节、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 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新能源发电产业的优秀电气技术人才。

这个过程是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创 业技能、增加就业渠道、缓解专业就业压力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专业 结构调整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长期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不足,分析问题存在的原 因,不断完善提高,最终实现面向新能源发电产业电气人才培养的专业调整。

作者:梁秋艳等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