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实习计划 > 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研究 农村养老背景

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研究 农村养老背景

来源:实习计划 时间:2019-10-28 08:07:06 点击:

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研究

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研究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农村养 老问题在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显得格外突出, 迫于现实的 考虑,家庭养老模式依然是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主要选择。

如何因地制宜探索和实践适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发 展的农村养老新模式迫在眉睫。

摘 要:
转型;
人口老龄化;
农村家庭养老 一、相关概念界定分析 通常所说的“转型”一词是指事物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 外一种形态,有转变、变迁、转化的意思。这一概念在我国 的使用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特指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 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而“社会转型”则是所有转型中最为 特殊的一种,是指整个社会肌体发展模式的转变。一般包括 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即经济上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 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由集权专制转变为民主自治、 文化方面由僵化封闭转变为多元开放。【1】中国要实现社 会转型则是要以现代文明、经济市场化的社会形态取代原来 自然经济主导、自给自足、乡村封闭式的传统社会形态,实 现现代意义上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

在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受我国长期城乡二 元发展不均衡的结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养老模式自建立之 初就带有鲜明的特色,形成了以血缘、地缘为联系纽带,孝文化为精神内核的家庭养老模式,家庭成员之间进行资源的 代际转移,对老年成员履行生活照料、经济供养和精神慰藉 的职责。

二、农村养老体系中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 (一)我国传统孝文化对农村养老有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养儿防老”的朴素观念,可 见子女在父母老年照料中承担主要的责任。“百善孝为先”, 传统的儒家文化将孝教化为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父母与子 女代际之间有抚养与赡养的补偿义务。因此在这一观念的影 响之下,我国农村地区选择家庭养老具有广泛且深厚的文化 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主要依赖家庭养老解决老年人 养老问题。

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现实选择。在长期城乡 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下,广大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社会 保障体系完善程度方面远远落后于城镇,而农村籍老年人口 数量占到全国老年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左右,依据当前我国经 济发展水平要想实现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水平还要走很长 一段路,农村地区短时间内不可能建立起高水平、广覆盖的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 基于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土地制度,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仍就占据重要位置,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待提 高,这也决定了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农村老年人需要依靠家庭实现供养。

(三)农村老年人更加需要家庭成员的精神支持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老年人退出生产领域之后 逐渐进入老年生活,不仅仅需要生活方面的照料和满足,衣 食住行也仅仅是生存的基本要求而已,对于老年人渴望亲情 交流、享受天伦之乐、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都应该被重视 和满足。建立在血缘和婚姻关系基础之上的家庭无疑老年人 精神慰藉的主要来源,其地位和作用无可取代。从现实条件 来讲,农村生活的软件和硬件设施较城镇不是很完善,广大 的老年人也缺乏社交的场所和娱乐方式,这也在某种程度上 决定了老年人更加依赖家庭和子女的精神支持,这种生活方 式和意识形态也在农村地区根深蒂固。

三、农村家庭养老在社会转型中面临的冲击 (一)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渐弱化。

家庭职能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 也在逐渐变化,尤其是一些经济生产功能已经由家庭向社会 转移。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里,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 家庭不仅承担着某些生产、消费职能,而且是家庭成员之间 获得精神支柱的主要场所。随着家庭功能的社会化倾向越来 越明显,人们的精神寄托有了更多的选择。这种变化带来的 直接影响就是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微妙的 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能力大幅度 的提升,老年人在退出生产领域之后能够发挥的经验和指导作用相较以前大大的减弱,在传统社会家庭中所处的权威地 位也收到了严重冲击,再加上老年身体机能的老化更加有可 能增加家庭的负担。

(二)农村家庭养老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考验。

人口老龄化加快的直接后果就是对经济资源和社会 保障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比如养老金、医疗保健服务、老年 护理等。老年人口增多不仅增加子女亲属的照料负担和社会 化养老服务的投入,还有可能引发不同代际之间和利益群体 之间矛盾,最终整个国家都要受老龄化所累。【3】而且随 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 进而在城里扎根,大量的农村独生子女转移所形成的新型的 空巢家庭,使得老年人老无所依,无人照料,农村家庭养老 的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农村家庭养老负担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 渐加重。

在我国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人口增加意 味着劳动力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传统大家庭因为子女众多而 可以兴旺富足。但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生 产力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国的家庭结构朝着核心化和小 型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空巢家庭和核心家庭, “4—2—1”和“4—2—2”的家庭结构日益普遍,这也意味 着将来人口抚养比将发展重大变化,年轻的夫妇可能要同时 供养4个老人和1个或2个子女,家庭供养的负担变得异常沉重,城市中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尚且面临巨大压 力,更不用说收入渠道有限的农村家庭,这种现象带来的必 然结果就是养老能力的不足和养老需求的巨大缺口。【4】。

(四)传统文化的“孝”观念面临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及市场经 济的发展,多元的思潮也如波涛般涌入,人们的价值观、人 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意义的孝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 的冲击,尤其是农村的年青一代的家庭观念、尊老养老等观 念渐渐地开始淡化。原来农村社会里的对于子女不孝行为的 道德约束和舆论谴责变得越来越无力。传统儒家的孝道、孝 悌思想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和继承,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 方。

四、对于完善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几点思考 为了满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需要 我们正视眼下严峻的挑战和形势,真正的实现农村老年人能 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考虑到我国农村的 现实状况,主要考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健全家庭养老的法律规范。首先,应该尽快 出台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

并且在法规制定后要在全社会进行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 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其次,对于一些拒绝赡养老人、甚至 虐待老年人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惩,并且加强对于弱势老年 群体的法律援助,形成立体的保护网,切实将老年人合法权益置于法律法规的保护之下。再次,通过签订赡养协议书的 方式,具体落实老年人赡养的经济供养、生活和精神照顾问 题,依靠司法手段,增强法律保障效力,实际操作可由村委 会牵头进行签订和监督检查工作。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 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一直没有的得到真正的重视,国家以城市 为工作重心的倾向忽略了乡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投入和 支持。因此在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 下,要让农民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国家必须承担起更多 的责任,尤其是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的制度建设, 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国民 待遇【5】。

(三)强化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尊老敬老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要加强优秀文 化传统的宣传和继承,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宣扬尊老爱 老的观念和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孝敬老年人的良好舆论氛围。

以家庭传统道德为核心的行为准则,是分辨家庭问题正确与 否的客观标尺,是支撑个人优良品行的内在动力。通过宣传 先进典型、谴责和曝光反面行为等手段,可以从全社会道义 和精神上支持孝敬老人的行为。

(四)积极探索和实践农村家庭养老的新形式。一直以 来,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将家庭养老中的浓厚亲情、低廉的成本有机凝结在一起而千百年不绝。它不仅适应了中国低下 的生产力水平状况,适应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 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但从长远来看,变革传统家庭养 老方式,不断丰富家庭养老内涵,实现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形 式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6】。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养老是当前比 较合理有效的养老方式,特别是普遍养老制度尚未建立之前 依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化、城市化发展不断加 快的背景下,积极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为解决我国农村老年 人养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童星.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 保障出版社,2007(8):31-33. [2]肖金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路径依赖及创新 [J].人口与经济,2004,(3):54. [3]张旭升.农村家庭养老中的“富而不养”问题及社 会控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4]高和荣,蒲新微.论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新 问题及其对策[J].西北人口,2003,(3):35. [5]阳义南.家庭资助计划:完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政 策创新[J].人口与经济,2005,(1):17-19. [6]牛旭成.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 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3):7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