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企业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策略]

来源:企业 时间:2019-10-06 07:50:12 点击:

论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策略

论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策略 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 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为大学生表达情绪、意愿、态度和 意见提供了巨大便利,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的重要 载体。而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勇于质 疑和表达,另一方面又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思想尚欠成熟、 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不良信息的煽动而出现行为偏差。这 样,在当今社会,高校网络舆情就成为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 的晴雨表,是大学生思想动向的方向标。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 网络舆情是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异军突起而形成的 新兴事物,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在于现实中社会舆情的延伸 和表达渠道的不畅。对于网络舆情基本可以界定为一定时期、 一定范围的公众在互联网上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 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所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 和意见的总和,其核心是公众通过网络所表达和传播的对政 府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即社会政治态度。由此可以 看出,在“网络舆情”的概念中,主体是网民,客体是公共 事务,本体是网民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高校作为社会信息的集聚地和中转站深受网络的影响, 而作为高校主体的在校大学生也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构成 力量。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个性张扬、对政治和社会事务 的参与热情极高,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扩大了他们的交往圈,丰 富了他们的知识,给他们搭建了思想交流和讨论互动的平台。

网络信息的快捷、透明,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使当代大学 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大大提高,他们借助网络这一途径 公开表达对公共事务和社会事件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 这就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空间内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的特殊 网络舆情。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大学生自身的特征息息相关,它 不仅具备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还由于其主体的特定性而拥 有一般网络舆情所不具备的独有特性,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特征体现在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 自由性、隐匿性和非理性。网络媒体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给 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信息资源,扩大了人们传播新闻的速度和 发表意见观点的自由度。高校大学生与一般群体相比而言, 视野更加开阔,参与意识强烈,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由度不论 从客观方面还是主观方面都大大增强。在网络空间中,人们 真实的个人信息以及身份识别物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隐 藏,这些交往信息的隐藏使得网络使用主体的匿名程度更高, 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具有了相应的隐形性。非理性网络舆情是 大多数网民活跃网络空间时都会带有的特点,但大学生群的 非理性呈现得更为明显、更为频繁、更为强烈,当大学生产生负面情绪而又无法排解和舒缓时,在网络上进行宣泄成为 最佳的解压渠道。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表征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表征体现在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的 丰富性、多元性和表层性。网络舆情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是现实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反映,高校网络舆 情的客体是高校师生关心的或者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 会公共事务,这就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的丰富性。多元 性即分散性,高校师生对于大家关注讨论的同一个问题,由 于社会背景、文化积累、个人素质的差异而持有不同的态度 和意见,这种多元性往往是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多样化的结 果。大学生处于知识积淀、经验积累和心理走向成熟的过渡 阶段,他们大都无法对社会现实事件做出全面、客观、公正 的评价,因此舆情表达呈现出感性化和情绪化倾向,表层性 特征明显。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扩散性的特 点。时间是影响舆情价值的重要因素,在网络时代舆情的传 播和表达具备了更高的时效性,大学校园网络发达,与其他 网络受众相比,高校学生生活居住相对密集,拥有较高的计 算机应用水平,上网时间相对充裕,能够及时从网络上获取 最新发生的信息。在网络媒体时代,网络受众可以通过电子 论坛、博客和媒体评论区发帖、跟帖与其他网络受众进行交流与讨论,这是一种双向互动模式。任何网络舆情一旦在网 络空间中形成都会呈现出扩散的倾向,这也是加强对网络舆 情监控与管理的重要原因。大学生群体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 比,学习和生活的密度较大、群体认知度高、目标共性强、 交往频率高、持续时间长,这些特点使他们在网络讨论过程 中能够形成相同的群体心理情境从而产生情感上和精神上 的共鸣,并迅速扩散开来。

三、高校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一方面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空间,给 大学生思想和学习交流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其能通过BBS、 E-mail、微信、易信、QQ、MSN等随意发表观点和意见,又 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 育空间,为全方位育人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 式。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位和特征,无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当前,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 络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一方面又使思 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得更为复杂,由原来的实体空间拓展到 网络虚拟空间。由于我国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发展尚 不成熟,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网络推手”等网络环境中 的不道德因素大量存在,又加之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释放自我 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非理性表现,使得大学生很容易 在网络上发生失德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网络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工具或教育载体, 而是一种教育环境。由此种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必须进一步净化,甚至重构。因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 正在显现,但其负面效应也如影随形,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 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正确养成。如果不能引导 好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走向,放任负面网络舆情的发展,那 么大学生的社会政治态度就会有所动摇,甚至是向反方向发 展,直接销蚀教育效果。如果不重视新环境的变化,还是在 传统的环境中从事教育,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只能是 空话。

(二)理念陈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方向转变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学生个体的需要,缺 少对学生本身的人文关怀,不管学生喜欢与否、愿意与否, 教育者总是一厢情愿地向学生灌输各种道德规范、试图让学 生听话。教师“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 ‘灌输’的‘存储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完全彻底, 就越是好教师;
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 生。”这种教育方法存在种种限制与束缚,严重地压抑了学 生的创造性与智慧,不仅让学生反感,更造成一部分学生将 不良情绪转移到网络中,借助虚拟空间发泄个人不满;
同时 也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养成被动接受、随大流的习惯,不会表 达,不愿表达,在网络舆情中甘愿做“沉默的羔羊”,不利 于个性的健康与全面发展。而在信息时代中,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群体利益表达、学习交流、情感宣泄和思想碰撞的重 要平台和渠道,网络表达已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释放自我、 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在此场域中,教育者已经失去了获取 信息的优先权,主客体之间同处于平等地位,因此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的理念急需改变,要向注重大学生个体需求、凸显 大学生个体价值、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三)方式滞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体系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2][巴西]费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