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年度计划 > 机械工程研究生比较分析论文(共2篇)_机械工程硕士

机械工程研究生比较分析论文(共2篇)_机械工程硕士

来源:年度计划 时间:2019-11-14 08:04:01 点击:

机械工程研究生比较分析论文(共2篇)

机械工程研究生比较分析论文(共2篇) 第1篇:中外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分析研究 机械工程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肩负着为 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教育模式是指 在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 实践、论文撰写和其他培养环节以及论文答辩等诸方面采用的特定方式的总和。

机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依赖于机械工程专 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科学与否,直接 影响着先进制造技术进步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及提升,影响着国家加快实现工业化 和现代化的步伐。

选择适合国情、适合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 世界潮流的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笔 者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美国、欧洲的几所一流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作 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 组织管理及质量评价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现阶段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 培养工作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应对策略。

一、培养方式的比较分析 国外的机械工程研究生教育模式在相互借鉴与交流中大致形成了研 究型、教学科研结合型、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型、工业实验室型等四种主要的培养 方式,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与组织管理上各有特色。表1对四种研究生培养方 式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综合比较。

1、研究型培养方式。其特点是培养目标单一式,培养过程师徒式, 非常注重导师的作用,是一种导师指导下的自学形式。强调研究生自主学习。不 设课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进行科研和为教授当助教以及自己独立学习和钻研, 使其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获得提高。这种培养方式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精英教 育是非常理想的,尤其适合对博士生的培养,但是并不是很适合研究生的规模发 展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

2、教学科研结合型培养方式。其特点是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过程标准化、专业化。该类培养方式重视基础课程教学。重视科研。该类模式的指导 思想就是进行科学探索。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以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为最大 目标。它既强调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和理论性。更强调其应用性和功利性。

3、教育科研生产结合型培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 学和企业双方都意识到了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性。政府也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 力。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方式应运而生。这种培养方式 能够使研究生培养紧跟社会生产的脉搏,使研究生培养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 服务。这种培养方式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更大的功利性。

目前,美国高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采用教学科研 结合型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教育通常采用教学生产科研结合型培养方式。

4、工业试验室型的培养方式。其特点是培养目标层次化,培养过程 灵活性和系统性相结合。工业实验室代替大学成为主要的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 基地,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研究生在导师的分配和指 导下或在学校内或深入企业中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硕士生教育倾向于对学生应用 能力的培养。强调专业化;
博士生教育则重点突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注重 学术研究。研究生培养上由研究生院与国立、公立及民间科研机构共同进行。

此外,在培养方式上。目前国际上还出现了由丹麦的阿尔堡大学首创 的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课题为组织形式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和网络研究生院培养 方式。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家的机械类专业研究生教学与 研究的内容比目前我国的机械类专业要广。

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不严格区分硕士生课程和博士生课程,攻读博士学 位的只要求比攻读硕士学位的多修几门课而已。课程内容趋向实用化和宽广性。

譬如,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的机械工程系规定:研究生阶段要选读一个主修领域 的4(硕士生)至6(博士生)门课和两个辅修领域(其中一个必须是外系的学科领域) 的4至6门课。譬如,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机械工程学科设9个领域:生物工程、控 制系统(机器人)、设计、制造、材料、动力学和动力学系统、流体科学、热科学 以及固体力学。以主修热科学的学生为例,除主修领域外,通常以设计或材料为第一辅修,将化工、土木以至电气电子系的课程作为第二辅修。

对比美国的机械教育,我们看到,境外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研 究范围覆盖了目前国内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的机械类、能源动力类的范围。相比之 下。目前我国的机械类研究生的专业面相当窄。Akron大学机械系教授钟道藩先 生认为:“国内机械系课程专业分割太细微。”他认为。“美国的机械系必修课程 广泛但不深入”,宽泛的专业设置,为学科融合和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比如机械与流动和传热的融合、机械与信息的融合等,在美国的机械系顺理成章。

但在我国就分属不同专业类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既然境外高等学校机械工程研究生教学与研究范围如此之广,而学生 在校学习的时间又是有限的,那么如何设置有关的技术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程 呢?下面我们来剖析一下美国2所大学中机械工程系的课程设置情况。

如果一个学分按20个学时估计,则美国现在通行的120-130学分的要 求相当于2400-2600学时,这也与我国目前推行的总学分控制线基本一致,两校 的专门化课程均为12学分,相当于240个学时,充分体现了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中 重基础、薄专业的特点。值得指出,美国的机械专门课程实际上是某一方面(如 旋转机械)的基本的知识,并非十分深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机械行业较 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渐向机械 行业渗透,使传统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使得社会对机械 类人才的需求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 扩充机械类专业与课程设置内容,在我国建设大机械类专业的构想应当成为努力 的目标。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 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机械类研究生专业结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教育 特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多环节多模式的改革。譬如机械类专业 与近机类专业的融合,加强专业之间的互补、交叉与融合: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 设置涉及面很宽的课程。增加课程类别。开设新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 透等,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教学组织管理的比较分析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由于采用了不同的 培养方式,因此对研究生的组织管理也各具特色。1、以德国为代表的研究型培养方式,对研究生的管理上,导师有着 绝对的权威,在学校层面上反而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是德国博士生教育在组 织管理上的特点。博士生的招生培养计划的制订、科研指导、论文写作、博士论 文的评审等诸多事宜,主要由导师个人负责监督、管理与组织。系一级虽设有博 士学位委员会,但因不是美国、日本研究生院那样的校级研究生管理机构,故管 理与协调职能不明显。虽然设立了德国式的研究生院,但它只是一个跨专业、跨 系的有明确科研方向和课题的研究实体,不是大学对全校研究生的管理机构。

2、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普遍采用分系制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制度 化、分层化与等级化的特点。研究生工作也主要由系负责。学院(系)设有研究生 招生委员会、培养委员会。逐渐形成了校研究生管理委员会、研究生院、系研究 生教学委员会、研究生教师委员会或教学小组等自上而下的等级结构。研究生教 师委员会是一个全面具体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指导研究生 制订学习与科研计划,安排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研讨会设计、论文写作、考试组 织、论文答辩等教学事宜。导师确定后,在上述机构的领导下,与研究生教师委 员会一起共同负责研究生培养的具体事宜。

3、对于采用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型培养方式的学校,教学、科研与生 产的一体化必然要求大学与企业间合作管理与共同负责研究生培养事宜。通常的 做法是,大学的研究生院或培养系与企业的主管部门或研究所签订一份合作培养 协议书,正式确立起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关系。以明确双方在培养过程中的责任、 权利、义务与经费分担。合作方式不同,合作管理形式也有所不同。当以大学为 主体时,培养事宜一般都由大学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企业协助;
当以企业 为主体时,培养事宜一般都由企业有关部门负责,大学的研究生院与教师主要在 学术上予以协助与指导。

4、日本多数机械工程专业采用工业试验室型的培养方式,对研究生, 尤其包括机械工程学科在内的工科研究生,在组织管理上主要采取产官学一体化 的方式。研究生院是负责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主要机构,一般设在师资力量雄厚 和教学设备完善的大学里,由设在学部的研究科组成,还有的大学不设学部只设 研究生院。在管理和培养上研究生院与国立、公立及民间科研机构共同进行。

四、总体评价及对国内教育模式的启示 1、各类教育模式都是基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要辩证地分析其优缺点,在借鉴过程中,应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并 注重融合和创新,不能机械地效仿和移植。

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教育模式采用“研究型”培养方式。因其独特的学徒 式教育,人才质量较高,尤其适合于博士生培养。这种个性化教育模式有利于优 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尤其有利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然而,它不 适合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开发型的高层次人才。

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模式采用“教学科研结合型”培养方式,使研究生 教育形式化、标准化,适应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 需求:适应了其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取向,为社会成员不同价值取向的高层次求学 需求提供了可能。同时,“教育科研生产结合型”教育模式使教学、科研、生产一 体化,使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能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教育目标。

日本研究生教育模式借鉴吸收了德国和美国的长处,其优越性表现为, 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质量较高。然而,这种过于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学 位获得的难度,也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规模的发展。

2、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开发型的高层次 人才是机械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目标的 多元化,强调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与科研是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二者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使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通过实践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另一 方面也扩大了科研队伍,使学生早日接触社会工程实践,加强科研力量。科研成 果的系统总结必然会充实教学内容,而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又必然有助于科学研究 深入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人才培养要 注重向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工程各方面的要 求。麻省理工学院已建立了42个跨学科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教师和学生在这里 进行尖端科学研究项目,打破了各学科、各专业、各学院、各系的界限,正朝着 “通力合作”、“联合攻关”的方向发展,这是培养人才、早出人才的理想途径。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科学研究和 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要求。德国研究生培养中一开始就注重对学生独立科研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和培养,如在招生上看重学生科研的兴趣和创新性, 在科研的过程中发挥学生自身独立的科研能力,导师只要给学生提供科研的条件。

美国无论在课堂学习方式上还是在科研上都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日本研究 生教育实行与学位授予相分离的制度,研究生可以在课程上毕业,但是要想获得 学位,必须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才行。

3、选择适合国情、适合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适应世界潮流的合理的机械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机械行业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信息技术和 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渐向机械行业渗透,使传统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模式 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使得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随之发生了变化。

鉴于上述原因,同时借鉴美国等高校的现行做法,机械类研究生教育 模式应该体现“按照大类设置专业,拓宽专业口径;
专业知识深度够用,拓展宽 度和新度;
重视实践,因材施教”的原则。譬如:按照机械大类设置专业,包含 机械类、能源类、交通运输、测控技术仪器类等近机类及部分经济类专业;
加强 机械类专业与近机类专业的融合,加强专业之间的互补、交叉与融合:建立全新 的课程体系,拓宽课程设置涉及面,增加课程类别和新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交 叉和渗透等。

第2篇: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及对策 地方高校是我国本科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 高校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点的资格,开始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新时代,与 “211”和“985”等重点部属大学相比,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在教学经费投资、教育 资源分配,包括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具有明显的缺点,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地方 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着诸多挑战。下面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高校 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一、地方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佛山市唯一的市属全日制本科大学,学校紧密结 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满足地方所需人才培养为根本 任务,2014年获得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正式开始招收和培养机械 工程学科研究生。针对本地区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机械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生的培养, 对地区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等方面有着相当的历史使命。然而,与大部 分具有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地方高校类似,由于研究生培养历史较短、经验不 足及办学条件等制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也普遍沿用部属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 机制,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缺乏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与部属 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相比,容易造成研究生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知识面过窄、 适应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对研究生教 育提出严峻挑战。以此同时,佛山是全国制造业强市,经过多年的发展机械制造 相关产业已经确定了在本地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的地位,拥有众多机械、陶瓷、 LED、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制造的龙头企业,在未来这一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 提升。然而在制造业表面繁荣的背后,行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 核心技术缺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在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压力下将面临 重新洗牌的压力,在竞争的压力下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研究生人才的需 求十分迫切,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在地方 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中,佛山市机械制造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地方高 校研究生培养的现状矛盾十分突出。

二、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改进措施 针对佛山市以机械制造为主的经济结构特点,如何推进机械工程学科 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来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和水平,成为本地区高校在研究 生培养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导师队伍建设、财政保障 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提出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研究生 培养机制改革的举措。

(1)人才培养目标 与部属院校研究生培养面向多行业、多区域的人才需求不同,大部分 地方高校的毕业生都在本地区企业单位进行就业,因此地方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研 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能为企业的技术积累和 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解决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即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紧贴地区行 业需求进一步细化,根据当地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研究生能力培养。

为准确获得本地区机械制造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特点,学科领导、 带头人和研究生导师需要深入调研、分析和总结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为服务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制定更加细化、务实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如佛山 科学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珠三角地区机械制造业,因 此利用问卷调查、交流访谈、实地考查等手段对本地区行业协会、企业公司、企 业管理人员等进行了深入的进行调研和分析,对本地区机械制造业对机械工程学 科人才需要的特点进行总结,获得本地区机械制造业对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具 体需求,并对省内外地方高校的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人才模式改革情况进行交流 和调研,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基础和指导,使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 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前进的脚步,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科目 设置和培养方满足市场需求。

(2)导师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在导师构成、指导经验和研究课题等方面都和部 属院校有很大的不同,存在导师数量少、指导经验不足和课题经费不足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科根据培养方向和研究生招生计 划,在校内遴选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并在机械领域有较高科研 水平的老师作为研究生导师,并于2000年开始与珠三角地区著名高校,如华南理 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联合培养机械学科硕士研究生60余人,在联合培养研 究生的过程中指导老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独立指导培养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为进一步解决导师数量和研究课题等问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还通过 与在珠三角地区的知名企业成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聘用了一批研究生企业导 师,充分利用企业在研究课题、实验设备和经费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研究生培养 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 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缓解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 断扩大与现有研究生教学资源不足这一问题。

(3)财政保障 地方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不仅仅是学校自身追求的目标,同 时也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要求,高校能否培养创新型人才,既需要学校自 身的改革创新,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层面的支持。在研究生培养经费方面,佛山科 学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科一方面苦练内功,增强本学科研究生指导老师自身科研 水平,积极申请国家、省和市的各级科研课题和科研平台,为研究生培养经费和 研究课题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另一方面,利用和企业成立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的作用,发挥地方产业优势,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展陶瓷装备、数控化技术及装备、 精密光学检测技术等相关研究,进一步拓展一线实践型研究课题和研究经费;
最 后从政府支持的学科建设经费中,添置一批中高档实验设备,成立了一批工程技 术开发中心、能力实践创新基地和科研平台,保障了机械工程学科的设备、场地 和研究平台等硬件经费。

综上所述,与传统部属院校相比,具有新增机械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 予点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经验、经费投入、导师构成、课题来源等都存着挑战, 因此地方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一方面要学习传统部属高校的有益经验, 又要紧贴地区社会和行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紧跟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前进的脚步,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相适应;
在导师队伍建设方 面要挖掘学科自身潜力和利用行业专业人才同时进行;
而在财政保障方面要从学 科、地方产业和政府层面多方面多渠道进行努力,从而构建富有地方高校特色的 研究生教育,培养满足地区行业实际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机械工程学 科人才。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