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主持讲话 >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古代社会农业教育论文】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古代社会农业教育论文】

来源:主持讲话 时间:2019-11-14 08:03:51 点击:

古代社会农业教育论文

古代社会农业教育论文 一、农耕文明―――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构成了古代劝农的基础背景。考古发 掘,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先民华夏族主要生息之地,并辐 射四方,与长江、珠江、辽河等早期先民共同创造了伟大的 大河文明。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大河文明决定了中国先民农 业生产方式。《白虎通》卷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 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 利,制耒耜、教民以耕……”《易经•系辞》记载:“包羲 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 下,盖取诸益。”原始社会末期,设官农师,教民农作“尧 聘弃……拜弃为农师,封之台,号为后稷,姓姬氏”;“后 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古代中国以农 业立国,农业为百姓生存之本,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中 国古代政治、哲学、风俗习惯等皆凸显出农耕文明特征。“男 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产构架以及“民以食为天”朴素理念 均凸显出农耕文明背景之下对于农业与粮食的依托。因此, 历代中国土地制度与民生温饱皆为政策之重心。

二、中国古代劝农制度与形式 (一)耕籍礼―――劝课农桑仪式 籍田和耕籍礼是重要的农业礼仪,即古代帝王专辟一块 田地,所产主要用于祭祀。“籍田”又称“�q田”、“籍”、“千亩”、“王籍”等,耕籍之礼肇始于周代,《礼记•月 令》亦载:“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 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 公五推,卿、诸侯九推。”[4]潘岳的《籍田赋》记载籍 田礼的仪式步骤,与上述记载基本一致。中国历代皇帝均重 视农业,每到春季,颁布劝农诏书,亲自下田耕作。汉代至 文帝始行耕籍礼,魏晋南朝的耕籍之礼继西汉文帝后,又有 几次大的调整。唐宋至明清,耕籍之礼基本未间断。宋朝皇 帝尤其重视劝农,杭州西湖景区内至今还保存有八卦田,即 宋高宗赵构“躬耕”以示“劝农”的籍田。通过耕籍劝农授 教是其重要目的,宋文帝在实行耕籍前下诏说:“今循千亩 之制,当与群公卿士,躬稼穑之艰难,以率先天下。”另耕 籍仪式复杂,持续时间长,农官准备田地、耕牛、种子等各 种农用物资以及选择播种耕作实践的过程即是农业文化传 播与技术教育的过程。

(二)劝农节―――劝课农桑风俗 古代以劝农节彰显备耕民俗,如著名的“班春劝农”。

“班春”指古代地方官颁布的督导农耕之政令,即古代官员 率衙役带着插花、赏酒和春鞭举行仪式,奖励农桑,劝农勤 作农事。中国古代“班春”习俗,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后 汉书•崔篆传》曰:“篆为新建大尹……称疾不视事,三年 不行县。门下掾倪敞谏,篆乃强起班春。”[5]唐代李贤 注曰:“班春,班布春令。”宋代何耕《录二叟语》对“班春”有着详尽具体的记载:“立春日,通天下郡邑设土牛而 磔之,谓之‘班春’。……黎明,尹率掾属,相与祠句芒, 环牛而鞭之三匝,退而纵民磔牛。民欢哗攫攘,尽土乃已。

俗谓其土归置之耕、蚕之器上,则茧孳而稼美,故争得之, 虽一丸不忍弃。”汤显祖在任浙江遂昌知县时每年以“班春 劝农”,后将此写入戏剧《牡丹亭》。

(三)劝农官―――劝课农桑督导 设置劝农官员是古代农业教育重要形式。宋代高承《事 物纪原•抚字长民•劝农》中有这样的记载:“汉承秦,置 大农丞十三人,人部一州,以劝农桑力田者,此劝农官之始 也。”晋代,“郡国及县,农月皆随所领户多少为差,散吏 为劝农。”至此,地方官员始有“劝农”之责但仅限农忙, 而非官员主要职责。唐代,经宇文融建议,设立十道劝农判 官,亦称十道劝农使,“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其职 责是“检括田畴,招携户口”。至宋,劝农成为正式职务且 主要为地方官员的重要职责。元朝各路成立劝农司,明代各 地设置劝农主簿、劝农参政等职务外,在乡间成立农业生产 劝督组织,在乡里选择年老者,在农桑的关键季节督促百姓 按农时耕种。诸代皆把官吏劝农作为官员考核的重要依据, 朱元璋就敕令中书省“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

诸代相比,清代劝农官在农业教育方面成绩突出,其主要表 现在亲身推广作物品种、推广耕作技术、种植技术以及编著 农书。如潘曾沂于道光八年(1898年)亲自在潘姓义庄田里试行水稻区种法两年,用白话写成《潘丰豫庄本书》详列区种 法32条。

(四)劝农文―――劝课农桑公文 古代中国,政府司农机构、劝农使或地方官员将“劝农 文”作为“劝课农桑”的重要形式。劝农诗等宋代以前有之, 但劝农文作为重要劝农载体兴盛于北宋。如真德秀谆谆告诫 泉州百姓:“时不可常,天不可恃,必殚人为,以迓厥施。” 劝农文在文体上为公文形式,一般文字简练,篇幅短小,便 于到处张贴宣传推广。一般针对本地区农业生产情况和特点, 具有较强适应性。主要宣传农本思想、推广农业技术、督促 农业生产等。如朱熹《劝农文》曰:“今来春季已中,土膏 脉起,恰是耕农季节,不可迟缓,仰请父老浸种下秧,深耕 浅种……秧苗既长,秆草亦生,须是放干田水,仔细辨认, 逐一拔出,踏在泥里,以培禾根;其塍畔斜生茅草之属,亦 须节次芟削,取令净尽,免得分耗土力,侵害田苗。”劝农 文对于浸种、播种、育秧、耙草、下肥、田间管理的各个环 节介绍颇为详细,劝农文成为农业生产指导书。与劝农文类 似的还有劳农文,劝种麦文等。明代皇帝自朱元璋始皆重视 农业生产,认识到“足衣食者,在于劝农桑”,为此,亲自 撰写劝农文,要求“里老尝督,违者治罪”[6]。

(五)劝农策―――劝课农桑机制 古代劝农还表现在对于农业生产的激励。如秦国商鞅提 出“奖励耕织”促使社会生产迅速发展,奠定了秦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汉代吸取秦代赋敛过重的历史教训,薄税劝农, 与民休息,创造了著名的文景之治。魏晋时期,由于战争连 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 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傅玄针对于此,提出“四 民分业定数”的思想,主要在于“劝民归农”与“劝吏归农”, 以至“四海之内,弃末反本,竞务农功”目的。另外,曹魏 许都等地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西晋政府颁布占田、课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 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此制颁布后,出现了太康年间社 会经济繁荣的局面。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采纳李 安世的均田建议,颁布均田令。主要内容:15岁以上男夫受 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均田制的 实施,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以后诸代皆 有激励农策,如朱元璋“令户部移文天下课百姓植桑枣,里 百户种秧二亩。……”[7]由此,天下卫所州县军、民皆 事屯垦。永乐元年军屯业绩更是惊人。

(六)劝农社―――劝课农桑组织 元代的农业技术教育典型方式为社学,它是农桑与教化 的统一体。其开创了农业科学技术教育的先例。元代社学从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开始设置:诸县所属乡 村每五十家立为一社,不论何色人等并行入社,推选年长富 有生产经验的人为社长,凡超过五十家,而在一百家之内, 就增设社长一人;不满五十家的村可与邻村合为一社,也可自立为社,并选出一名社长。规定每一个村社设立一所学校, 选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于农隙时月令子弟入学。元朝政府 在广大农村设置的村社组织,组织农民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并结合生产实践向农民传播农业技术。社长免去苛捐杂税, 以保证他们集中精力劝课农桑,向农民传播农业生产技艺。

另外,司农司按一定的条文对社长的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实 行奖优制,以调动其积极性。元朝末期,社学师资发生了一 些变化,出现了专门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农师。农师皆是通 晓农业生产技术的种田能手,他们来自农民,服务于民。社 学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教材首先是《农桑辑要》, 另有《农书》、《农桑衣食撮要》、《栽桑图说》、《救荒 活民书》等。社学教育与农业生产实践密切结合,教育场所 主要在田间地头进行。元代的农业技术教育内容有耕垦技术、 播种技术、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植树、药草、 孳畜、岁用杂事、粪肥、农田水利灌溉、农业机械、灾荒和 病虫害的防治等内容。元代社学对元朝农业技术教育影响重 大,而且延至明清两朝。但明清两朝社学已经失去农业教育 职能而成为单纯社会教化机构[8]。

(七)劝农亭刻―――劝课农桑象征 (八)劝农家―――劝课农桑学派 据《汉书•艺文志》载:“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 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周初由地官司徒总管农业和教育,下设农稷、农正、农师、司稼、遂人、草人、稻人 等中下级官吏专管农业,他们都是世代相传的农业专家。周 室衰微,这些人流散民间,设学收徒,著书立言,组织学派 成为农家。许行,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农家杰出 代表人物,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 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带领门徒数 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滕文公元年(公 元前332年),许行率门徒自楚抵滕国。滕文公根据许行的要 求,给他划定了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营效果甚好。大儒 家陈良之徒陈相及弟弟陈辛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 行为师,摒弃了儒学观点,成为农家学派的忠实信徒。许行 农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食,其思想是小农经济平均主 义的反映,集中显示了劳动农民自食其力的淳朴本色。尽管 孟子对于许行有所批判,但是儒家重农与农家是一致的,如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从 儒家“所重民食”看,儒家在农学教育上也有贡献。

(九)劝农书―――劝课农桑经典 由于长期贯彻推行“重农”政策,中国农书居于科技书 籍首位。编制农书自东周有之。《汉书•艺文志》记载,当 时已有专门农家著作《神农》20篇,《野老》10篇。《吕氏 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 专论农事。据《中国农学书录》记载,中国古代农书共有500 多种,流传至今的有300多种。尤其是明清两代,明代通俗类农书较多,邝�[的《便民图纂》便是其中的一种。明人 欧阳铎为其所作序中说:“今民间传农、圃、卜书,未有若 《便民图纂》,识本末轻重,言备而指要也。家务、女红, 有图、有词,以形其具,以作其气。”清代农书最多,共有 200种,占全数的36.9%。清代专业性农书大量涌现,其范 围除农作物外,涉及花卉、蚕桑、果蔬、牧医、虫害、气象、 水产等,而以蚕桑及花卉的专书占最多数。另外,清代出现 许多地方性农书如阚昌言《农事说》、李拔《蚕桑说》、孙 宅揆《区田说》等。在这500多种农书中,《齐民要术》、 《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 内容最丰,影响最大,称为“五大农书”。中国古代农书经 典是农业科学发达的重要标志,其不仅记述了农业生产经验, 而且涵盖了许多重要理论突破与学术思想。如在家畜饲养方 面,《齐民要术》提出了“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温饮饲, 适其天性”[9]的役养原则。第一次记述了马驴杂交培育 骡的方法和有关技术原则,初步提示了生物和环境的相互联 系,描述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问题。

三、古代劝农制度启发与现实意义―――劝农乃人类生 存永恒本业 (一)现代“重农”文化的重构 农业资源的潜在危机与可持续发展需重构现代“重农” 文化。粮食安全无论是过去或是未来均是国家安全与人民生 活的核心保障。尽管农业在整个社会财富之中所占比例趋于下降,但其“温饱、基础”作用不可替代,农业是人类永恒 本业。现代社会,伴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大量的 耕地被工厂、社区所代替,农业资源枯萎成为威胁人类生命 健康和导致社会动荡的重要隐患。同时,与农耕文明的敦厚 与朴实相比,市场经济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于世。古 代劝农以至“使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 告诫人类在现代文明世界中,劝农对于人类回归淳朴意义深 远。社会巨变,“重农”文化的重构尤为必要。政治家、思 想家、科学家应成为现代“重农”重构与劝农的承担者。(二) 现代劝农主体的多元格局古代劝农以政府为主,上至帝王, 下至基层官吏,均以此为要务,汉武帝、武则天、唐太宗、 宋太祖、清圣祖等皆为著名重农帝王。另商鞅、李悝等政治 家推行变法,奠定了农为本业的社会经济模式。许行、孟子 等思想家言论以及贾思勰、�锸ぶ�、徐光启等科学家著述 均为劝农典范。与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等多元主体参与 的古代劝农比较,现代劝农的主体构成出现严重弱化现象。

重农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及其思想与其他领域主体力 量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现代社会以市场进行配置资源,农业 作为低利润领域逐步被边缘化。中国诸多农村地区城镇化、 工业化格局致使农业衰落。因此,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构 建思想家、科学家、民间社团组织共同参与的劝农体系。

(三)现代劝农形式的多样化 古代社会,从帝王耕籍之礼、政府劝农文告、劝农社团、劝农碑刻等诸多形式以彰显农业地位,传递农业技术、督促 农业生产。其形式的丰富性凸显出农业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代 人民的伟大创造。对于古代劝农形式全盘照抄已不再有现实 意义,但扬弃传统应为基本所为。与古代劝农形式相比较, 现代劝农的途径和形式极其丰富。分析古代传统劝农形式, 吸取“传播重农文化、推广农业科技、督促不误农时”的合 理内核,根据现代社会特征广泛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如报纸、 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进行劝农宣传,甚至对传统 农节举行典型仪式,利用农节进行劝农系列活动也是很好的 形式。2010年3月25日,浙江遂昌“汤显祖文化•劝农节” 在当地举行。四百年前汤显祖在此“奖励农桑,劝农勤作农 事”的“班春劝农”犹在耳边。现代社会需要革新推进劝农 形式。

(四)现代劝农机制的综合实施 现代劝农文化构建、劝农主体的参与以及劝农形式的多 元化均需劝农机制作为内驱力与保障。现代社会,由于市场 机制,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等诸多市场要素均导 向非农领域,尤其是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妇 女村”、“留守儿童”、“空巢村”等诸多问题。新农村建 设关乎国家稳定与发展的战略问题,其仅仅依靠妇女、儿童、 老人来支撑显然不行。对此,构建现代劝农多元机制甚为必 要。政府作为劝农主体,继续应把所在地农业发展实际状况 作为官员考绩的重要指标;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等举措向农村输送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以“职业农民”培训 提升现有农民整体素质;以各种惠农政策吸引“流动农民” 返乡务农;以“三农”问题研究与争鸣增强国民农业危机意 识。另外,现代劝农应与农业、农民现代化进程相伴随。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