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党支部 >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传说被流传】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传说被流传】

来源:党支部 时间:2019-10-28 08:03:12 点击:

牛郎织女传说被流传

牛郎织女传说被流传 牛郎织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首,已经在我 国流传两千多年,不同地区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尽管其主人 公都是牛郎织女,但在故事情节上有些类似,有些却大相径 庭。这里探讨了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形成时间和版本问题, 并对不同地区的版本进行归纳总结,尝试对学术界与民间的 不同版本进行梳理和归类。

摘 要:
牛郎织女的故事;
形成时间;
版本梳理 一. 前言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前后,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对牛郎织女故事进行了 不同角度地探讨,如郭俊红和张国登从地方性传说和传说的 地方性,探索的牛郎织女故事在沂源县的历史渊源;
傅功振 和樊列武对牛郎织女的起源地进行了论证,探讨了其民族内 涵;
侯咏梅、侯杰和李钊围绕传说中赋予牛郎和织女所代表 的男女规范特质和历史中文本制造的问题,透过社会性别视 角进行新的解读和探讨。隆滟(2008:130)1呼吁我们从文 化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去探讨。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 基础上,对牛郎织女故事的版本进行探索,来论证现有说法 的可信度。

二.牛郎织女的故事—是神话还是传说 学者胡安莲(2001)认为神话和传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神话的主角是天上的神,而传说的主角却是世俗的 人;
其次,神话的思维是原始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时代 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而传说则带有时代的阶级意识,被深深 地打上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化烙印;
再则,在表达方式上, 神话是粗线条的,而传说则比之细腻、传神。最后,神话的 内容和主角相对稳定,而传说的内容与主角则随时代地域的 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当“神”被赋予了人情、人性, 就会变成可亲、可感的“人”,文明时代的思想特征、阶级 意识、伦理道德意识等就会融入其中。人们通过故事的方式 叙述人间的爱情,表现世态炎凉,寄予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 求,使故事根植于中国文化,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而 赋予了它超时空的生命力。2由胡安莲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 牛郎织女的故事体裁的界定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其 相关人物的身份─是人还是“神”。(2)人与“神”之间 有没有共同之处:“神”有没有人情味儿。(3)该故事情 节能否被当地人接受并认可。从目前所能得到的资料来看, 大部分地区所流传的故事都完成了由最初的神话到传说的 转变,但仍有些还是神话。

三.牛郎织女传说的“三成”“三版本” 我国对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自1925年钟敬文发表的《陆 安传说·牵牛和织女》开始,时至今日学术界对其研究已经 有80多年的历史了。3然而由于牛郎织女流传时间长达两千 年之久,流经地区遍及我过大江南北,加上大量史料的不断涌现,致使对其研究呈现百花争鸣之势。

(1)牛郎织女传说的“三成” 牛郎织女神话最初形成于什么时间,成为学者们关注的 一个焦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4:一种认为是汉初, 其依据是矛盾在《中国神话研究ABC》中论述了该故事的完 备性5。第二种认为是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孝廉将牛郎 织女的传说分为三个时期:胚胎时期─《诗经》到王逸时代, 在这个时期“牛郎织女只是一些原始农耕信仰的所残存的思 想痕迹的技术”;
雏形时期─王逸到曹丕的百年时间6;
形 成时期─建安以后到南北朝之间。第三种认为是明清民国时 期,杜汉华将分阶段进行了描述:汉末三国之前为萌芽时期, 汉末三国至宋代以前为发展时期,明清民国以来是为定性时 期7。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明确划分神话故事的标 准,张光直(1999:362-363)提出,神话材料有三个标准:
第一,神话中必须包含一件或一件以上的“故事”。故事中 存在有行动的主人公。第二,神话中须有超自然地,神圣的, 或者神秘的色彩。第三,以当时的文化风俗为蓝本,勾画故 事情节并对当时当地的人信其不是空穴来风并默许其为日 常生活社会行为仪式的基础。8这种说法与胡安莲关于神话 和传说的标准有关。但由于不同的学者对该故事的体裁是神 话还是传说没有做出精确的界定而导致该故事时而以“神 话”的体裁来探讨,时而以“传说”的体裁来定性,或者学 者本身对其体裁采取了模糊的态度。(2)牛郎织女传说的“三版本”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虽然主人公,故事梗 概和最后的结局都基本类似,但仍然受到各地区,时代的影 响而有所不同。为了便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学术界将 它们概括为三种版本10。

第一种版本与南北朝殷芸的《小说》—《月令广义·七 月令》的类似,织女是天帝之女,天帝怜悯其独处,嫁与河 西的牵牛,又因贪欢废织,受到惩罚,从而夫妻分离。两人 各归己位后的处境感动了天帝,便使他们“每隔七天相见一 次”,但乌鸦却传成了“每年七月七日相会”。11这种版本 最早,但其认为神话。

第二种版本,将牛郎织女的故事与王母娘娘的女巫形象 相融合。这种版本在原来的版本上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 而使得它比其他版本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感染力,成为民间 最为流行的版本。

第三种版本,认为拆散牛郎织女的罪魁祸首不是王母也 非天帝,恰恰是女郎织女自己。其依据如下,首先,牛郎娶 妻是由于神牛的计谋;
其次,牛郎偷走织女衣服并要求嫁他 为妻,织女被迫与之成婚;
最后,织女婚后再三所要仙衣而 不得,最后甘语骗而得之,遂披衣而飞天。所以,当牛郎追 赶之时,其拔金簪划天河也应在情理之中。这种版本虽有理 有据,但却破坏了人们对神话传说的美好憧憬,现实感太强 而难以获得民众的认可。四. 结论 文中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时间及版本的选择进行了 论证,并结合理论进行了对各种学说进行了剖析解读,可以 看出,对牛郎织女故事的研究应先确认其体裁,然后再对其 形成时间和版本进行评价是极其必要的。

参考文献 胡安莲: 《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流变及其文化意义》, 许昌:许昌学院学报,2001年。

蔡先金,李佩瑶:《睡虎地秦简《日书》与牵牛织女神 话》,济南:东岳论丛,2011年。

杜汉华:《牵牛织女演变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

侯咏梅、侯杰、李钊:《解析不同版本的古籍文献 洞 悉中国社会性别的隐喻》,广州: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

隆滟:《牛郎织女传说情节的丰富变异性—《天牛郎配 夫妻》与南方少数民族有关传说的比较》,兰州:西北民族 研究,2008年。

汪玢玲:《“七夕”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传说考察》, 载于袁学骏、宇文敏、立雪主编《七夕文化论文集》,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 公司,1977年。

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下),上海:ABC丛书社,1929年。

张光直:《商周神话之分类》,载《中国青铜时代》, 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1 隆滟:《牛郎织女传说情节的丰富变异性—《天牛郎 配夫妻》与南方少数民族有关传说的比较》,兰州:
西北民族研究,2008,第130页。

2 胡安莲:《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流变及其文化意义》, 许昌学院学报,2001年。

3蔡先金,李佩瑶:《睡虎地秦简《日书》与牵牛织女 神话》,济南:东岳论丛,2011年,第50页。

4转引自蔡先金,李佩瑶:《睡虎地秦简《日书》与牵 牛织女神话》,济南:东岳论丛,2011年,第50页。

5 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下),上海:ABC丛书社, 1929年,第55页。

6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台北:联经出版事 业公司,1977年,第185—196页。

7杜汉华:《牵牛织女演变考》,钟敬文等:《名家谈 牵牛织女》,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97—98页。

8 张光直:《商周神话之分类》,载《中国青铜时代》, 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62—363页。

9 蔡先金,李佩瑶:《睡虎地秦简《日书》与牵牛织女 神话》。济南:东岳论丛,2011年.第51页。

10 侯咏梅、侯杰、李钊:《解析不同版本的古籍文献 洞悉中国社会性别的隐喻》,广州: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 133-134。

11汪玢玲:《“七夕”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传说考 察》,载于袁学骏、宇文敏、立雪主编《七夕文化论 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6—13页。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