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党支部 >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方法创新】 心理健康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方法创新】 心理健康学科渗透

来源:党支部 时间:2019-10-06 07:58:39 点击: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方法创新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方法创新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 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培养学生积极的 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 育由于惠及面广,并强调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其 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然而实践中,各 种原因造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影响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为了探究影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笔者对陕 西省宁陕县参与中小学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48位 学科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中小学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 育在教育模式、目标、内容、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偏差。本 文在总结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 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性的策略,以期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的分离与割裂 优秀的课堂需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三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有机 地联系在一起的,缺乏对任一目标的关注都可能造成课堂教 学的不完整。然而迫于升学的压力,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往 往关注学生的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的达成情况, 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关注较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着很大程度的重合,因此导致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被忽视。

在对参与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教师的访谈过程 中发现,学科教师未把三维目标有机地统合起来,而是将其 割裂分离开来。在被问到“你是如何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 教育的”时,教师往往回答“通过与学生谈心、批评教育等 说教形式”,学科教师采用说教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 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尚未将三维目标统合起来,尚未认识到 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受到态度情感价值观 目标达成情况的影响,认为三者是相互分离独立的关系,如 果过分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势必会影响到知识 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因此他们不愿将有限的课堂 时间花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

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 在访谈中笔者发现,中小学学科教师对学科渗透心理健 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首先表现在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等 同于学校的德育目标。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 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信念,遵纪守法的观念 以及社会公德心,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旨在提高个体的心 理适应性,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行政工作范围上隶属于德育,导致 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道德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 育,所以在回答“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时,大多数 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基于这种目标定位,学科教师 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集中于学生良好情感的激发与培 养,例如,在地理课上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政治课中强调对祖国、人民、党的热爱,而对学生良好的 认知、意志品质以及完整个性的培养缺乏充分的关注。

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窄化为“心理问题的矫正”。

部分教师认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心理问 题的诊断与矫正,忽略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发展。

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技能,使得学科教师 关注学生消极心理问题多于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对 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往往采用说教的方式,违背了心理健 康教育的活动性原则,效果不尽人意。

三、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缺乏系统性与针对 性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 康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零散的、 无系统的。实际上,要保证实效性,必须系统地、分层次、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在回答 “你在所教学科中渗透了哪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答案 往往集中于“对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对纪律意识的培养” 等方面,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与社会性的关注较少。

由此可以看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系 统性。此外,实际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的针对性较差。尽管在回答“所教学生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 题”时,教师都能够列出一些常见的问题,如“留守儿童人 际关系问题、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等,但未能在实际教学过 程中有针对性地挖掘心理教育资源,往往哪方面的心理健康 教育资源容易挖掘就挖掘哪方面的素材,这就导致同一类型 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被反复挖掘,而另外一些资源从未被关 注过。

四、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单一性与偏差性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一项重要原则就在于其活动性,在 活动中引发学生心理的缺失感,激发学生参与心理活动的意 愿;
在活动中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心理特性得到训练;
在 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反思,并将所感、所想、所体验迁移到活 动之外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而固化下来。但在学科渗透心理 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或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或由于 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认识上的偏差,往往采用单一的说服教 育方式,更有甚者采用严厉的批评与惩罚方式,结果适得其 反,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偏科现象, 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提高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其次,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 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赖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又包括学校环境的渗透、班级管理与课堂管理的渗透以及教学过 程中的学科渗透。尽管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 效性不如心理咨询与辅导强,但其效果要比学校环境渗透更 好,且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惠及面较广。因此,需要将教 学过程与学科渗透整合起来,将教学过程作为渗透心理健康 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再次,整合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 育的目标在于实现学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勇于创造”,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 内容,具体来说就是使学生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 交往和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预防与矫正学生因 不适应而造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障碍,同时促进学生智能、 社会性、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与完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抛弃传统的说教方式,采用案例 法引发学生的心理感悟,适时地利用活动促进学生产生情感 共鸣,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促进学生将课堂中的体验迁 移到日常生活中,实现心理的成长。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