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办公室 > 是从造化【外师造化观念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是从造化【外师造化观念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9-11-16 08:16:40 点击:

外师造化观念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外师造化观念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摘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提出来的 绘画教育观念,即艺术创作要师法自然,并按照自己内心的 主观体验进行。“外师造化”的教育观念在中国的美术发展 历史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代的美术教育中,更要 辩证地认识“外师造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从而 服务于现代化的当代美术教育。

关键词:外师造化;
唐宋美术;
美术教育;
开拓创新 唐、宋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文化影响的两个朝代。

在相关文治政策的影响下,官方与民间都形成了注重文艺的 良好氛围。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名垂青史的艺术人才,留下 了大量的传世佳作。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晋尚韵”、传神论 的艺术审美特点有所不同,唐、宋时期的美术更加注重求真, 以写生和写真为主要形式,而“外师造化”便是对这一时期 美术绘画教育观念的归纳与总结。

一、“外师造化”教育观念的形成与内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的艺术理论,其归纳了 艺术创造的特点与含义,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外师造化”观念的提出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观念是由唐代的理论家、 画家张提出来的。张,字文通,曾担任过翰林学士,以文学 闻名于世,善画水墨山水画。《唐朝名画录》描述他的山水 画:“则高低秀丽,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喷如吼。”“欲落”“如吼”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张笔下山水的真实感。“外 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张几十年来美术经验的重要结晶,也 是他的美术教育观念。虽然这是张留给后人为数不多的美术 理论,但却形成了唐、宋时期绘画教育观念的重要内涵,使 当时众多画家的写真师法得以归纳,从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 的不朽名句,历代的艺术家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 这一绘画理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文化内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绘画中主客观关系的概括。

“造化”是客观世界,即指大自然;
“心源”是艺术家内心 的感悟体会;
“师”便是学习的意思。“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的意思就是艺术创作要师法自然,画家要认真观察大自 然中的客观事物,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素材,并且还要按照 自己内心的主观体验和感悟去进行创作。艺术家在从事艺术 活动时,首先要师法自然,作品要能反应出自然界的客观真 实,但同时又不能机械地摹拟自然,而是要源于自己主观真 实的体验感受,表达出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态度和情绪。

“师造化”是“得心源”的基础,“得心源”是“师造化” 的升华,只“造化”很可能会造成机械的复刻产生没有任何 情感色彩的作品,所以更要融入“心源”,通过主观上的“心 源”来表现出客观上的“造化”。“造化”与“心源”这一 客、一主的相互作用才是完整的艺术创造过程。

二、“外师造化”在唐宋美术中的发展运用唐、宋时期的画坛非常活跃,其审美特征与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求韵”形成了差异,重视求真写实。“外师造化” 这一思想在唐宋绘画进程中成为绘画教育观念的中心内容。

(一)唐代美术中的“外师造化” 唐代是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在绘画题材上 着重记录了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绘画写 真写实的特点。《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一幅历 史画,真实地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使者这一具有历史意 义的重大事件。被称为祖师的吴道子有写生十六册,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山水树石》说:吴道子“往往于佛寺画壁, 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由此可见,吴道子描绘下的对 象所具有的真实感。韩是盛唐时期的鞍马画家,有一次玄宗 让他师法陈闳,韩却称:“臣自有师,陛下内厩马,皆臣之 师。”韩以活马为师,自然中的真实物象就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韩不因循前人而师法自然的艺术主张。

(二)宋代美术中的“外师造化” 李成的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他以画寒林 平远著称。寒林平远就是画家关注季节气候,强调近景中景 由近及远按照比例缩小的方式来描绘景象。范宽也是被称为 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百代标程”的山水画家,其亦强调师 法自然造化。他认为:“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 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心。”与其师法前人,不如师法自然, 范宽认识到外师造化的重要意义,所以为了能描绘出真实的北方关陕地区的山水面貌,范宽常年深入终南山、太华山之 中,每有所得即“为山传神”,被誉为“得山之骨”。范宽 的《溪山行旅图》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杰作,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行旅山下的主题,使人有种身临其 境的感受。李成和范宽都是在忠实客观自然的基础上,以“外 师造化”作为美术绘画创作的理念,为山水画发展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把北方山水画推向了新的水平。

三、当代美术教育中的“外师造化”观念及发展 写真、写实的艺术审美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一直 影响着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唐、宋“外师造化”的美术理 念也对我们当代的美术教育及考试制度产生着潜移默化的 影响。

(一)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外师造化”现象 是否“外师造化”,通俗来讲就是像或者不像的问题。

在现代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像不像仍然是很多教师评价美术 作品优劣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在中、高考的美术中,这一特 点就更加明显了,因为越是写实程度高,越是“像”的作品, 在考试中就越有可能得到可观的分数。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 美术没有其他方面过多的要求,不需要加入太多的个人主观 情感,只需要对物象进行客观的写实即可。这与儿童时期的 美术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儿童期的美术写实性不强,但是美 术作品都是儿童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感受的体现,更强调“中 得心源”;
少年期的美术写实特点比较突出,但个人的情感色彩相对少一些,更强调求真与写实。虽然各时期儿童美术 表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在现代的美术教育中,都普遍 存在着“外师造化”的现象。

(二)“外师造化”与开拓创新 自古至今的美术中,“外师造化”一直是评判美术作品 好坏的重要依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在素质 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今天,写实写真已不能作为美术 的唯一标准,而更应该强调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多 样化,强调具有想象力、创造性的画面。“外师造化”固然 重要,但新世纪下的人更应该具有创造的能力。“外师造化” 尽管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是对于年轻一代的接班人来说,机 械的写实求真会使人变得不知变通,惰于思考,只是一成不 变地按照客观物象进行复制描摹,而失去大脑的活跃思维。

中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中就强 调过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意义。陈鹤琴认为,儿童的创造 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他们本来就具有非常强的创造力,只不 过惯于因循守旧而惰于创造。所以只要善于教育,加强对儿 童的启发与诱导训练,这种创造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在现 代的美术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开拓创新的重要意义,在“外 师造化”的基础上强调“中得心源”、开拓创新,重视培养 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让学生敢于创新并且乐于创新,而 不是局限于对物体表象进行的单纯复制。启发创造性原则是 美术教学的重要原则,即在美术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一教、一学的双向活动,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 神,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人格。《普通高中美术课 程标准》凝练出来的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有一条就 是创意实践,即要求学生养成创新的意识,能够创造出有创 意的美术作品。从低年龄段到高年龄段,创造能力都作为一 项重要的核心素养被加以强调。在当今的教育中,想象力与 创造力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接受,美术作为一门蕴含 着丰厚人文精神的学科,在美术教学中便更要重视学生创造 思维的培养,不仅仅要写实求真,更要有自己主观能力上的 开拓创新。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美术教师更要 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 大胆地进行创造,不受客观写实对象的干扰,因循守旧。儿 童的创造力难能可贵,身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悉心保护 这种创造力的种子,保护他们对世界的奇思妙想,给他们足 够的创作空间和安全感,让他们能够大胆、自由地开拓创新, 而不是再以像或者不像为唯一标准来评价他们作品的好坏, 限制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正如现代美术教育家林风眠所说:
画鸟像只鸟,那又何必画呢?在刚开始教学实践的时候,面 对绘画跑题的现象或者是图像不完整的情况,比如说没有尾 巴的老鼠,或者是腿长错了位置的蚂蚁,我也许会干涉他们, 教导他们根据物体真实的样子进行改正。后来回想一下,这 些不都是孩子们天真童趣的表现吗?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 画出真实物体的样子呢?儿童的美术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能够通过画面留下他们成长的印记,能够通过美术这一途径 表达出他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想法。如果机械地 将世俗的、不知变通的观念强加给他们,逼迫他们画出具有 写实特点的图像,那便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罗恩菲德也曾 指出,教师不应该对学生横加干涉,而应尽量向学生提供自 我表现的机会。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大胆地放 手,减少对学生作画方法与内容的干涉,不要对孩子的作品 进行过多的指导或者评价,让学生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大 胆地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受 与体会,无拘无束地进行艺术创作,即便是画那些也许是大 人所不能理解的、与现实毫不相关的图形。正如毕加索在《我 不寻找,我见到》中所指出的:绘画有自身的价值,不在于 对事物如实的描写,人们不能光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而必须 首先要画出他对事物的认识。“外师造化”与开拓创新是互 为表里的两个范畴,在美术中两者的运用不能过于绝对化, 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辩证使用才不会走上极端。总而言之, “外师造化”的教育观念在中国的美术发展历史中始终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在现代的美术教育中,更要辩证地认识“外 师造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从而服务于当代美术 教育。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