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办公室 > [怎样写研究性论文—研究生论文与系统的探索(共4篇)] 研究生论文评审系统

[怎样写研究性论文—研究生论文与系统的探索(共4篇)] 研究生论文评审系统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9-11-12 08:48:53 点击:

怎样写研究性论文—研究生论文与系统的探索(共4篇)

怎样写研究性论文—研究生论文与系统的探索(共4篇) 第1篇:研究性论文与系统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研究性论文教学作为一种顺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现已成了高 校教学改革的方向。该文根据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对信号与系统的课堂教学、研 究主题设计、实践教学和成绩评定方式进行了改革。实践表明,这些改革措施调 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非常有益。

20世纪初,研究性教学在国外中小学的课程中就已初现端倪。1916年杜 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创立了 “问题教学法”。1959年布鲁纳在发表的《教育过程》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 力,并率先倡导发现法,即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的理念。目前,国外的研 究性教学理论已趋于成熟,形成了两种比较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 问题教学法。在我国,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部在2005 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1]。文件明 确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顺 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现已成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2-5]。

信号与系统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自动控制工程专业的主干基础 课,是学习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最优控制等后续课程的基 础。概念抽象,公式推导理论性较强是该课程一大特点。传统的讲授性教学方式, 很容易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而丧失自发学习的动力,达不到良好的教好效果。

于是部分教师展开了该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如:黄炜嘉等人指出要注重 培养学生持续研究的动力,为学生提供研究背景资料,培养学生管理研究活动的 能力[6];
郑君里教授等人提出,在教学中应增加实例分析[7];
张维维等人指出 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实验教学项目、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8]等等。

但是目前的研究性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没形成完善的可供推广的模式。

近几年,我们课程组根据研究性教学的要求,针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 研究主题设计、实践教学和成绩评定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将该课程理论教学的 58课时,40课时用于讲授性教学,18课时用于研究性教学(约占理论课时的 30%);
实验教学的10课时,6课时用于传统实验,2课时用于自主实验,2课时 用于研究性实验。实施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非常有益。1讲授内容研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较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内容,我们对确定 为讲授性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研究讲授时所采用的导入方式, 知识间的联系和相似性,理论推导相对于学生的可接受性等。

根据各章节知识内容的特点,我们安排了合适的导入内容,或根据生活 实际导入,或用问题导入,或通过旧知识导入。讲信号的概念时,我们通过列举 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上下课的铃声等信号导出信号的概念;
通过分析这些信号的 含义,使学生理解信号与信息的区别和关系。讲采样定理时,我们回顾了数字信 号的优势后,提出了对连续信号如何采样才能保证信息不丢失,怎样根据离散信 号恢复出连续信号这两个关键问题,然后围绕它们层层展开讲述。讲解拉普拉斯 变换的定义时,指出傅里叶变换分析信号频域时的缺陷,然后引入衰减因子再做 傅里叶变换,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两种变换的关系和收敛域的含义。

为了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讲授时我们尽量避免复杂的理论推导,重 点突出它的应用。如在讲傅里叶级数时,我们省去了三角函数集…,…,…, …}在一个周期内是完备正交函数集的证明。对奇偶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公式,我 们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理解,将周期信号的三角傅里叶级数展开,看成是一个函数 分解为偶函数与奇函数之和。若本身为偶函数,它的分解式中就无奇分量,故的 系数;
若本身为奇函数,它的分解式中则无偶分量,故的系数。

许多知识在形式或内容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若及时地引导学生比较, 不但能使他们掌握得更加牢固,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状态变量分析法这 章中,我们将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输出法中的拉普拉斯变换;
的变换与的变 换在形式上进行了比较。对于根据系统函数极点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我们将 状态变量分析法和输入输出法进行了比较。引导学生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对于连 续系统,若系统函数或系统函数矩阵分母等于零的根均在左半开平面,则此系统 稳定;
对于离散系统,若系统函数或系统函数矩阵分母等于零的根均在单位圆内, 则此系统稳定。

2研究主题设计 研究主题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之一。在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我 们根据研究性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别将研究主题设计为层层递进的问题、研讨专 题,学生自主学习后解答的习题或问题。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研究和讨论,解答研究主题。将学习内化为他们的自觉需要,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对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进行研究性教学时,我们将研究主题设计为如下 的一系列问题。在零状态下给出的激励是冲激信号,如何求冲激响应?在零状态 下给出的激励是阶跃信号,如何求这个阶跃响应?如何避免用冲激平衡积分法求 初始值,减少运算量?是否可将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转化成零状态响应问题求 解?如果知道冲激响应或阶跃响应,怎样快速求另一个响应? 对于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和连续系统的频率分析,我们设计了这样的 研讨专题: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为何都有因子?为何不能用傅里叶变换的定义 去求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如何根据激励信号的特点求解系统的频率响应? 系统频域分析的实质是什么?系统频域分析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理想低通滤波 器为何不能物理实现呢?有的研讨专题还需要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如傅里叶变换 的局限性有哪些?小波变换是如何产生的?在系统函数的极点不易求出的情况 下,如何判断系统是否稳定?从而将研究性教学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拓宽了学 生的专业视野。

学习了连续系统的冲激响应,阶跃响应和离散系统的经典解法后,我们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离散系统单位序列响应和阶跃序列响应的求解方法。

此时,设计几个习题作为研究主题。学习了拉普拉斯反变换后,我们要求学生自 主学习实现逆z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法。同样,我们将研究主题设计为求逆z变换 的习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解答过程,再总结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 的联系和区别,逆z变换时应注意的问题。

3研究实验设计 该课程我院开设了五个必做实验,分别是一阶电路的时域分析,非正弦 周期信号的分解与合成,信号的采样与恢复,无源与有源滤波器分析,一阶系统 的脉冲响应与阶跃响应的测试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解决问 题的能力。我们将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与合成设计为自主实验,要求学生自主 学习MATLAB后,仿真实现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傅立叶级数分解与综合,画出傅 立叶级数分解的1-9次谐波,并用图形展示9次谐波叠加后与原信号的误差。将信 号的采样与恢复设计为研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正弦信号、三角波信号和带通 信号的采样和恢复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与奈奎斯特采样定理理论的差别,分析带通信号的采样的新特点。对于这两个实验,我们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并阐述 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发现。

4成绩评定改革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我们采用了课堂问题回答、研讨专题的解答、 平时作业、研究性实验、非研究性实验、期末考试和创新型发现相结合的方式。

各环节所占比例分别为:课堂问题回答5%,研讨专题的解答10%、平时作业5%、 研究实验10%、非研究性实验5%、期末考试65%。学生有创新型发现,并发表了 相关论文,每篇计5分直接加于期末总评成绩,至总成绩100分止。

5结语 我们实施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体验到了乐趣和成 功,让不少基础差的学生重建了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学生普遍反映他们从原来 的被动学习状态,变成了主动探究的主角,思维方法得到了拓展,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创新能力也有明显地提高。有三个小组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其中 一个组的获得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立项,另两个组的获得了校级创新性项 目立项。一名学生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 第1篇;
研究性课群与历史学研究型人才培养 设立研究性课群旨在发挥课群独有的整体性作用,为历史学专业研究型人 才的培养探索一条新路。研究性课群的设立要依托学科优势,突出专精,课群内 部要注意基础知识与专业拓展的结合、专业理论与研究需求的结合,有效实现学 生的学、思、研、行的联动。研究性课群的实施要注意课群的整体配合和研究性 课程的质量,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以及学生课下的研究性训练与实践, 提升研究性课群的张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拓展阶段。改革的生命在于创新,创 新的根基在于人才。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不但是改革开放进一 步发展的需要,也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个宏伟的 培养目标呢?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专业会有不同的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的具 体设想。根据华中师范大学自身的教育特色和发展定位,以及历史学专业自身的 实际情况与特色,我们认为,采用设立研究性课群的方式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 研究型人才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一、研究性课群的目的 目前而言,大学专业课程的设置通常包括知识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两大 类。研究性课程与知识性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如果说知识性课程的主要目 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那么,研究性课程的主要目的就 是培育、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谓研究性课群,是指根据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将研究 性课程按照特定的方向与特色以“群”的形式进行模块化设置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兴趣,深化教学内涵,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对于研究性课程,我们有明确而严格的界定: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与能 力为目标;
能够反映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特点,承载本学科专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教学内容要包含丰富有效的学术研究信息,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动 态;
主讲教师必须具备明确的研究方向、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主要采用研讨 型教学模式。研究性课群既立足于研究性课程,又不同于研究性课程。研究性课 程是研究性课群的基础,但研究性课群超越了具体的课程,是一种具有“群”特色 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更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注重不同方向课程的配置与整 合,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它可 以满足学生对于不同发展方向的培养需求,也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的教育目标。

我们之所以提出研究性课群这一课题,一方面是基于开设研究性课程的 实践,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已有实践的总结与认识。此前,我们已在各专业方向 尝试性地开设了20余门研究性课程,既锻炼了师资队伍,积累了经验,也取得了 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肯定。这种有益的尝试与实践坚定了我们坚持推进研究 型教学的决心。但是,在总结教学经验和考察课程的设置情况时,我们也发现了 其中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相关教师在开设研究性课程时不能自觉根据“研究性课 程”的内涵规范和设计相关的教学,往往照顾到局部而不能兼顾整体。也就是说, 还只是把研究性课程视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没有把研究性课程的设置作为 一种全局性的、整体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待。这个问题虽然在探索阶段在所难 免,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克服局限,我们才提出 了研究性课群这一方案。作为历史学专业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从人才培 养的全局着眼,要求不同课群之间的互相配合与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一个超越局 部的整体。这个方案,可以有效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课群所独有的整体性作用, 为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探索一条新路。目前,我院历史学本科专业已经获批“研教双优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区。这为研究性课群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历史学“研教双优型”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目标是: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优专业、强技能”为 基本要素的、复合型、应用性“研教双优型”多层次的历史学拔尖、创新人才。其 中,“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优专业、强技能”是实验区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 要素,也是历史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元素,“研教双优型”则是复合型、应用 型人才的综合体现。研究性课群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建设、教研实习、教学运 行与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都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研究性课群的基本构成 要设计好研究性课群,首先要在课程设计上处理好博通与专精的关系。

对于历史专业的本科生而言,以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为代表的通识性课程具有基 础性意义,强调的是博与通,着重在于抓住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问题,培 养学生认识历史的全局意识。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课程,具有了博通的基础,才 能通过研究性课群进一步实现对专精的追求。为此,我们适当地压缩了中国通史 和世界通史两大通史课程的分量,将学时由原来的三年压缩到一年半,教学重心 也有所变化:世界古代史突出世界文明的演进,世界近现代史突出现代化历程, 中国古代史突出中华文明发展及其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突出社会转型问题。这种 变化使原先突出知识传授的通史课程成为打开学生宏观历史视野的平台,有利于 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后续的研究性课群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性课群突出专精。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四大研究性课群,即 中国古代史课群、中国近现代史课群、世界史课群和历史文献学课群,每个课群 都由十余门专业课程组成。它们构成了培养历史学研究性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

四大研究性课群的基本构成如下:
中国古代史课群主要包括“先秦史”、“秦汉史”、“宋辽金元史”、“明清史”、 “中华元典导读”、“2—5世纪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古代文化史”、“中 国古代社会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历史科学概论”、“史学论文写作”、“中 国史学史”、“中国伦理学史”、“历史社会学”、“史学名家与名著”、“历史人物研 究专题”、“史学与文学”、“国外汉学研究”等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课群主要包括“中国近代经济史料学”、“中国现当代文化 史”、“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题”、“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国 当代社会经济史”、“近代人物研究”、“近代政治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研究”、“近代中国大学研究”、“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经济史研究的理论 与方法”、“毛泽东思想研究”、“文化大革命研究”、“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近 代中国法律与社会”等课程。

世界史课群主要包括“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希腊史”、“西方文化 史”、“罗马史”、“文艺复兴史”、“中印历史文化比较研究”、“日本史”、“美国史”、 “中东史”、“世界现代化进程”、“现当代南亚”、“德国史研究专题”“东南亚研究 专题”、“英国史研究专题”等课程。

历史文献学课群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文选”、“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 “中国经学史”、“中国哲学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儒家文化”、“国学研究专题”、 “道家文化”、“史学名家与名著”、“数字化文献”、“出土文献概况”、“楚文化史”、 “中国民俗史”、“中国地域文化”等课程。

这四大研究性课群依托我院的学科优势,突出重点,相互补充,既开阔 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丰富和深化了专业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更有针 对性的选择。

同时,在每个课群内部,我们也很注意基础知识与专业拓展的结合、专 业理论与研究需求的结合。比如,中国古代史课群既有“历史科学概论”、“历史社 会学”等着重训练学生理论思维的课程,也有“先秦史”、“秦汉史”、“明清史”等断 代史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等专门史的课程来深化学生对 特定历史时期的认识,帮助其确定今后的研究方向,还有“国外汉学研究”等课程 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有“史学名家与名著”、“历史人物研究专题”等课程来帮助 学生进行专题式学习,有“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来训练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通 过各种课程的功能搭配,可以有效实现学生的学、思、研、行的有机结合。这种 效果,正是通过研究性课群的整体配合而实现的。这也证明了设立研究性课群的 必要性。

三、研究性课群的实施 我们非常注意研究性课群的整体配合与动态发展。现有的四大研究性课 群既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又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整体,有利于培养学生 良好的知识结构。在具体运作中,我们强调各大课群突出自身特色,以帮助学生 确定研究方向甚至具体课题。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主修某一课群的同时要辅选 其他课群的课程,以发挥不同课群的整体功能。为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发展,我们建立了研究性课群的动态更新机制。我们定期对各个研究性课群的课程构成 进行检查,同时征求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对教学效果好的研究性课程 予以保留与奖励,对存在问题的课程予以改进否则撤出该课群。对学生需要而又 有开设条件的课程,则补充进入相应研究性课群。这种动态更新机制可以保持研 究性课群的活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们特别注重研究性课程的质量。研究性课群是由一门门功能各异的研 究性课程组成的,所以研究性课群实施的前提就是研究性课程的开设。研究性课 程首先应有“研究”色彩,也就是说,不仅要求所开设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具有“研 究”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内容上能够立足学术前沿,带领学生进入科研园地。

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具备相当的学术积累和很强的科研能力,同时对相关领域的学 术进展与前沿有准确的把握。为此,我们对研究性课群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比较高 的要求,强调教学依托科研,鼓励教师根据个人的科研状况为学生开设科研前沿 领域的课程,以科研促教学,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厚实 的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强调教师教学中的元典性、探究性、创新性,要求培养 学生阅读元典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发现、理解、解释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怀 疑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外,我们要求任课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大力组织 历史问题探究小组,读书报告会等形式的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学术活动,作为课 堂教学的有机补充。

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参与是研究性课群的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一 环。对于学生而言,研究性课群的选择是从二年级开始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 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个课群作为主修方向,其他为辅选方向。当他们选定自己 的主修课群后,我们为他们配备相关的专业导师,使他们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合 理安排课程,进一步凝炼和突出研究方向,感受研究元素,同时也接受系统的科 研训练,提升研究能力,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在研究性课群的学习不是被 动的,而是主动的。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提出问题,进而参与课群的课程乃至授课 内容的调整和安排。从这一意义上,他们是研究性课群的参与者。

与研究性课群的设置相配套,我们也非常重视学生课下的研究性训练与 实践,以此进一步提升和发挥研究性课群的张力。我们鼓励导师和任课教师将研 究性课群的教学与课下的研究性训练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
鼓励 教师将学生引入自己的科研课题,使学生对科研活动有直观的感受与理解,培养 其研究意识。我们尊重学生的科研热情,鼓励学生的科研活动,除鼓励学生积极 申报校级科研立项外,还建立了院级科研立项制度。学院每年资助20项学生科研课题,给予不同额度的经费支持。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一种新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研究性课群的探索刚刚 起步,所作的思考和实践也很有限。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要解决的问题 更多。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使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适 应学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历史学研究型 人才。

作者:邢来顺尤学工来源: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10期 第2篇:职业中学研究性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针对现行的中学作文教学在文体和内容上已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和 中学生思维水平发展需要的问题,可尝试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作文教学,摸索 一条训练题材和体裁丰富的、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研究性写作教学模式, 融研究与写作于一体,扩大学生思想容量,提高学生思维层次,丰富学生社会实 践,积累学生写作素材,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和表达 能力。研究性写作还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开展观察、实验、调查访问,从而促进学 生其他方面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模式是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间的一座桥梁,一种中介, 是包括教学思想、方法、结构整体设计在内的相对稳定的一种教学思路。但研究 性学习的特点就是开放、灵活、个性化,所以研究性写作教学也就没有固定的模 式,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里提出的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对当代前沿教育理论 的学习与实践而提出来的,至多只能算是一种带有个性特点的教学思路。这种模 式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自主性和主体性原则;
开放性 和创造性原则;
循序性和实用性原则。

研究性写作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自主性和主体性原则研究性写作的核心是自主性。研究性写作之所以特 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人们实践行为的指导。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 研究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 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研究意识,才 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研究性写 作效果的重要标准。设计研究性写作要在学生自主研究活动上下工夫。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只是以 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以指导,提看法,学生活动完全不受教师的兴趣、爱好和 视野的限制。

开放性和创造性原则(1)开放性。研究性写作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 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 及的范围很广泛。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 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 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2)创造性。创设一种情境,培 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 键是培养信息的处理能力。研究性写作教学,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 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 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性写作更关心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写 作也讲究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围绕一个主题,带着一个研 究项目,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科学,体会发现、体会创造,以此培养学生 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热情,在接触社会、参与社会、了解社会中增强责任心和使命 感,培养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循序性和实用性原则(1)循序性。研究性写作活动应该有一个科学的 训练程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研究性写作的总目标是着重培养学 生的创造性,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索实践,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并 为学生的写作活动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分阶段确立一个个小 目标。(2)实用性。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最重 要的工具,因此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应该直接为社会生活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 在研究性写作练习的题材上,可以是个人经历、事物说明,也可以是观察报告、 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实用性文体。此次,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论辩 类文体的写作,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有意识地通过论辩类文体 的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为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以及将来的学习生活 提供表达上的方便。

研究性写作教学模式基本框架 研究性写作按写作所需时间长短不同,分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短期作 业一般只需一两小时至一两天,而长期作业一般需一两星期或一两个月甚至更长 的时间。研究性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短期作业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熟悉一般写作技巧。长期作业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 思维能力。二者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很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短期作业:研究性阅读→设置疑问→确定选题→探究体验→表述成果。

长期专题作业:确定课题→设计方案→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成文。

短期作业以课文为对象,配合阅读教学每单元写一篇,内容是引导学生 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技巧、语言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然后用读书 札记、读后感、评论、小论文等来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一般是在阅读课上由教 师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课文中的一些主要问题,然后由学生自选专题写研究性 作文。短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有利于扩大阅读量,拓展联想和延伸 的能力,对于巩固、理解、掌握和深化课堂知识以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课文出发的研究性写作,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联系密切, 学生能够较快的联系已有的知识,较少对研究性写作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在学习 《鸿门宴》一文后,教师可提出这样两个问题:有人说项羽乃一介武夫,有勇无 谋,你的看法如何?鸿门宴里充满杀机,极可能有去无回,迫不及待地想称王称 霸的刘邦为何敢赴鸿门宴?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可介 绍学生阅读《项羽本纪》、《汉高祖本纪》等文章,并对两文进行比较分析,让 学生对二人的性格有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理解。然后就“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刘邦为何敢赴宴?”和“我所认识的刘邦”为题写篇文章。

长期专题作业从目标上看,它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发 展学生的独立性思维能力,注重从解决问题中或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发展积极的情 感;
从过程上来看,它注重仿照发明与创造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按照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搜集资料——评价、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来开 展学习。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名为“我们所居住的地方”的图片展览活动。首先,要 求学生给所住城镇最感兴趣的地方如街道、商店、文化古迹、广场、纪念碑等拍 照或绘画,然后到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士那里去调查、访问,了解所居住的城镇的 历史、现状和发展远景,最后将所得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分类整理,举办展览会。

像这类课题还有“师生校园思想状况调查”、“我校学生阅读现状与未来”、“校园 周边书店调查”、“盗版、正版使用情况调查研究”等。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一般 都很感兴趣,一个学期可开展四五次。

研究性写作教学模式具体操作设计研究性写作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学生的 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研究性写作还不能作为语文课程的全部作文 教学活动。它与其他写作活动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因为不论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 求,还是学生高考的要求,都需要将学生的创造力、综合能力在传统教育的基础 上提高一个层次。可以尝试在非毕业班阶段或假期对研究性写作有所侧重。这样 才能促使研究性写作的顺利进行。

研究性写作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确定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选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题 目选得准确、新颖,避免论题过大过空,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参考书目。

首先,课题应该具有探究性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浅层次、一目了然的所 谓“课题”,是实施研究性写作的大忌。例如有的人在学习《祝福》时提出这样的 研究专题:祥林嫂是怎样死去的?显然,这没有进行深入探究的必要。其次,课 题还要有可行性,不能过大过空。例如学习屈原的《涉江》时,有人提出“从屈 原的服饰来看战国时楚地的风俗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就很空泛。还有的题目像 《你怎样看待人类文化》、《文化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等,超出了学生 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课题确定不仅要允许百花齐放,尊重学生个性的需求,还要 从实际情况出发。这一步需要教师或家长作专门指导。

设计研究方案这一环节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四五人一组,也可以是个人独 立进行。研究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

如制定“某古镇文化专题研究”计划(见表1) 信息收集信息收集的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去图书馆、上网、实地参 观访问、调查研究。这一环节在研究性写作中占重要地位。要指导学生勤于以纪 实的方式,把探究学习的情况、进展、分析、收获、体会清晰地记录下来。要登 记查阅或收集资料的情况,对研究过程中查阅过的资料,有明确的记录,包括书 名、作者、出版社等,重要的要作摘录。还要习惯于把研究过程中各阶段的发现、 心情、感想、体会、思考、收获,或者某一重要环节的参与情况、切身体验、真 实感触、得到的锻炼、遗留的缺憾等记录下来。例如,学习李煜词《虞美人》, 其中最能表达作者复杂心情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根据 这首诗,可以《唐宋词中“水”的意象》为课题进行探究。学生课后广泛阅读唐宋 词,寻找有关水的词作、语句,进行摘抄、品味。学生阅读后会发现:好用水作 诗词中意象选择的唐宋词人众多,各流派、南北方词人都有。收集信息是做研究 最枯燥的时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收集的材料越多,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越准确、科学。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地搜集信息。

信息处理并成文信息处理是研究性写作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引 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是否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进行信息处理、整合很重要,教 师应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探究的方法,学会比较、分析、概括和归纳,进行有个性 的信息处理。一般的做法是先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然后进行研究,寻找规 律性的东西。给材料分类实际上就是一个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类的过程。它 包括对信息进行筛选、甄别、汇总等过程。仍以《唐宋词中“水”的意象》为例, 学生对搜集到的诗词进行归类:突出景色之美归为一类,喻作时光流逝的归为一 类,表达忧闷心情的归为一类。接着就是研究材料,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它要求 从大量的材料中去提炼归纳。这已经是理论层面的问题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一步是学生对他们研究的内容发表看法,写研究心得。如哪些人在哪些时候最容 易怀古?我们常说“一切向前看”,也有人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你对人的怀 古情结是怎么看的?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组学习与个别指导相 结合的形式,体现差异教学,以弥补班级授课制及传统作文教学的不足。

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 识和情感得到提升。讨论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研究中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讨论是各种思想的碰撞、融合,是讨论者的相互启发,学 生要进行创新性学习,就要正确地对待学习讨论,积极参与学习讨论。由于研究 水平和观点的不同,学生对同一课题(问题)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或结论)也可 能不同。作为具有“裁判”意味的教师来说,其评价指向绝不可成为辩论赛中简单 的胜负判定。应该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的主要着眼点应在学习过 程而非结果上,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对学生的肯定。对学生结论中的不足,应委婉 地指出其研讨过程或步骤证据的缺失,力求让学生做到动态和形成性的自我检评, 就是说,把结果评价转移到过程评价上,使评价内容涵盖研究态度、研究中的合 作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形成良性的激励评价机制,以利于进一步的课 题研讨。

作者:袁紫燕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2期 第4篇: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作文新模式 一、研究性作文方式是传统作文改革的新途径作文教学,可谓语文课的半壁江山。可是,实际情况是,讲到作文,大 部分学生仍然怕学,大部分教师仍然怕教。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其一是主次颠倒。作文过程是主体性、创造性特别强的活动,但是,由 于我们的作文始终处在考试作文的桎梏中,整个作文过程,我们最看重的是种种 规矩,而不是自由创造,这就使学生在作文时缺少激情,缺少快乐,作文活动沦 为谄媚阅卷老师的取巧投机,而失去了它最需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其二是源流不分。作文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写 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的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 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1}张老强调的一是生活和阅读,二是思想和思维, 这确乎是给我们指明了作文之源。可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对这个源头工作抓了 多少呢?我们的大部分精力总是纠缠在具体的作文技法演练中,割开了源头,光 靠学生闭门造车,必然造成作文主题轻浅甜腻、感情浮滑虚假、内容庸常空洞的 可悲境地。

超脱作文能力的层面,上述问题还会带来一种更大的后果,就是对人的 精神成长的损害:习惯于别人的约束,人云亦云,虚假矫情,导致学生缺少主动 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缺少直面现实坚持真理的精神,缺少自主独立大胆创造的 精神。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指导学生根据 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 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 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 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 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2} 任何一种观念,如果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而不能在实践中找到可操作 的轨道,最终只能是没有价值的东西。课标理念下的研究性作文新模式正是基于 这种认识,不仅追求观念的进步性,还更加注重实际教学体制的构建,从而使作 文教学面貌一新。

二、研究性作文的特征及价值以课标理念为基础的研究性作文方式,是以某一对象或范围为写作内容, 通过素材搜集,深入思考,精心写作,反复优化,积极评价,从而提高观察、阅 读、思考的能力,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传统的写作 文相比,它具有一些崭新的特征。

1.主体参与性。作文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是研究性作文的基本前提。

具体而言,其主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的主体性,教师提供的选题范围 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条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推荐,总之,确定什么题目最终 应由学生来决定。二是过程的主体性,整个活动中,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并且以主人的身份决定其过程和方式。三是完善的主体性,作文主体具有追求不 断完善的自觉性,不管是材料的搜集还是作文的写作,学生都应有精益求精的态 度。可以说,研究性作文的主体性特征是所有特征的总特征。

2.内容的专题性。研究性作文的重要特征就是专题性,即一个阶段只围 绕一个专题研究问题搜集材料,作文写作建立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之上。确定专题, 要注意阶梯性和互补性。阶梯性讲究的是不同专题之间由易到难的梯度提升,如 资料搜集的难度、思想总结的难度、写作表达的难度等等;
互补性追求的是研究 领域的变化,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如政治、经济、文化、 生活、人际、伦理等多方面的问题。研究性作文的专题性首先解决了长期以来学 生作文强为无米之炊的困难,通过对某一专题的研究,使学生得以较全面深入地 接触问题、接触社会,在学习条件和学习精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采用专题研究 的方式,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材料的探究性。探究,是一种主动的行动和思考。研究性作文的探究 针对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探究对象的内涵和特征;
二是探究写作素材和内容;

三是探究作文的表达技巧。这样的探究,不仅能使学生发现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一种重视实践的精神,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种探 索真理发现真理的习惯,因此,它的意义不仅是作文的,也不仅是语文这一学科 的,它将影响学生的全部学习,并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4.时空的开放性。这是与传统作文方式的显著区别。正因为是研究性的, 所以它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能够而且必须走出课堂,深入地探究 写作对象方方面面的特点,全面地搜集材料,从容地思考和写作,并且不断地优 化,从而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开放而不是闭门造车,更加符合大语文的特征,更 加符合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也能全方位立体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5.过程的合作性。研究性作文非常注重研究过程的合作。开始选题的时 候,鼓励大家不要单枪匹马地干,最好组成一个个小组,在整个研究性写作的过 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分分合合,从不同侧面探究对象、搜集资料,实行资 源共享。各自写出作文后,互相评改,不断完善,共同提高。研究性作文的合作 性不仅提高了活动的效率,也加深了学生在方方面面的体验,特别是从批评者和 鉴赏者的角度看别人的作文,其收获比老师的灌输要高出许多,而从同伴那里获 得的意见和赞赏也会对自己有更深的触动。

6.效果的综合性。研究性作文的收效除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写作能力 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意志品质;
此外,在和社会充分接触中,学生 的道德情操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可见,研究性作文不仅增强了作文效果, 还在作文训练、语文学习以至人品人格的塑造上大有收获。

三、研究性作文新模式的建立 谈到模式,有的人可能有一种天然的反感,把它和呆板、僵化联系起来。

事实上,作为一种经过长期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方式,往往包含着科学的道理和操 作的便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科学、民主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研究性作文新 模式必定会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新的起色。

1.民主选题 研究性作文的主体性和专题性首先落实于作文话题的选择之中。民主选 题要先让学生了解研究性作文的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其方法主要有:(1) 征集话题,由学生向老师提出话题,再选择由多数人赞同的话题;
(2)提供选 择,教师提出一些话题,由同学们选择出合适的一项;
(3)讨论话题,教师和 学生在一起交流讨论,从而找到研究的话题。民主选题,选定的话题一方面是学 生乐于接受的,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可能完成的,这应该是基本要求。民主选题中, 教师的主导性在宏观上表现在兴趣的培养和话题的规划上,而在微观上表现为具 体方法的指导和应答学生研究性写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2.收集材料 围绕研究的话题,多方位地收集资料是研究性作文探究性和开放性的体 现。收集材料的方法分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况。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感受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陶冶学生道德情感,我们确定“父爱、母爱、师爱之比较”为作文话题,直接的收集材料就是观察父亲、母亲和老师的言行举止,体 会他们的关爱之心,发现不同对象的异同之处;
间接的收集材料就是寻找、阅读、 抄摘有关资料。不同的情况价值取向不同,直接材料要注意细腻性和动情点,间 接材料要追求深度和广度,注意其典型性和启发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能力 相对较弱的学段,提倡多收集直接材料,而随着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的增强,研究 领域可拓宽到较为抽象的话题,如历史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等等。

3.资料交流 资料交流是研究性作文中相互合作的内容之一。根据交流的环节,资料 交流可以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一起探究,各取所 需;
二是各自收集到一些素材后,相互交流;
三是成果交流,在资料分类、整理 后,相互提供直接的写作材料。一般而言,越是在前期的交流,所得材料的个性 越强,而后期交流,如果不能灵活变通,往往容易显出材料的重复性。

4.写作修改 作文写作,是研究性作文的中心环节之一。研究性写作,一要研究写什 么,二要研究怎样写,在这两方面都要反复思考,经过构思和写作,争取一开始 就写出一个较高层次的初稿。养成反复修改的作文习惯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 径。修改,要关注字、词、句的运用;
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剪裁,主题的提炼和 深化,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还要追求打造精彩局部,营构整体特色。作文写作同 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反复修改,自然不是一改了之,而是较长时间的多次 修改。写作修改,表面是使文章不断得以优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训 练得更加缜密而又灵活,使学生自身积累了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这样的经 验和教训在以后快速作文时会起到自动化的完善作用。

5.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是研究性作文合作性的又一体现。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严肃 和严谨的态度,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作文互评才能产生实效。其次要引导学生掌 握一些作文修改的原则和方法。学生互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轮流式,全班划 定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次作文由一人负责评改,小组内轮流进行;
二是 交换式,两个或多个同学互相交换作文修改。

6.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决定着研究性作文怎样进行的导向。所以,教师评价必须坚持 两条原则,即正面引导和立体评价。正面引导,就是要以肯定和表扬为主,肯定 和表扬的东西不仅容易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成功范例,而且可以激励学生向此方向 努力。如果经常批评,则容易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厌倦和恐 惧。立体评价,就是不仅评价学生的作文本身,还要评价学生在整个研究性作文 过程中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包括评价学生自改方法、互评方法等。

7.成果展示 研究性作文的成果展示,可以提供学生领略精彩学习先进的机会,更重 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有展示成功的愉快体验,给予学生追求成功的巨大动力。成 功展示的内容一般分为:展示成功作文,展示特色材料,展示研究经验。成果展 示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学生自读、教师宣读、班级张贴、结集传播、学校交流、报 刊发表等多种方式。

四、有关说明 研究性作文模式是建立在课标理念上的实用性的操作方法,这种模式并 不代表作文教学的全部。所以,运用时需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它只是作文方式之一。因为是研究性的开放的作文,每学期的次 数不可能很多,一般而言,一个学期进行两次左右较为合适。除此之外,还应该 有其他形式的作文训练,以保证作文训练的量。

其次,它应该是灵活的。在上述模式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适当的环节, 比如在一个话题训练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个小结,对活动的得失进行一次 再思考。也可以把某一个环节拿出来进行放大,比如成果展示时,可以分为文章 展示、材料展示、技巧展示、片段展示、语言展示等多种栏目,以增加示范的针 对性。

此外,它还应该是开放的。作为一种新的作文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 断地完善。我们相信,正因为它天生就是建立在民主与科学理念的基础上,又融 入了鲜活的时代特征,所以一定是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的。

作者:胡家曙来源: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9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