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年终 > [我国基础教育创新综合美育发展分析]基础教育 美育

[我国基础教育创新综合美育发展分析]基础教育 美育

来源:年终 时间:2019-11-27 07:48:22 点击:

我国基础教育创新综合美育发展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创新综合美育发展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创新综合美育发展分析范文 一、各门学科的综合审美引导得到了特别强化 人文性与综合性是“新课程改革”所有关键词中最有代 表性的词汇和理念,也是当代世界教育的主导思想或潮流。

培养对人类知识文明的审美态度就是最高度、最生动的人文 教育。“新课程改革”各学科的人文性,在有意无意之间已 经充分体现为对每门学科的审美引导,而且是涉及知识性、 方法性、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的审美引导。其实, 这也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审美教育最常用的形式,只是到 今天才得到如此广泛的运用。在新课程18门学科的各种版本 的教材中,充满了对学科知识、学习兴趣、思考方法、学习 观念等进行审美引导、审美陈述、审美读解的语言。例如语 文教材中的“你们会在阅读中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分享同伴 的快乐,学习做聪明的孩子”,“还要用学到的词语写自己 想写的话”;品德与生活教材里的“有你的希望、你的进步、 你多彩的生活―――学习、游戏、交友……有你喜爱的图片、 卡通画、童谣、故事和游戏。让我们和这本书一起,营造你 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数学教材里的“乘上数学旅途的列 车”,“来到了数学王国更加神奇和迷人的一个风景点。不 是吗?表内乘法、表内除法使繁琐的计算变得如此简便;东西 南北等位置方向会使我们明确旅途的位置和前进的方向;统计、测量会让我们了解数学天地的宽广……一系列新知识将 增加我们对这趟数学旅途的丰富而生动的感受”,等等。

“美”无处不在,因此她是普遍的,她具有广泛的渗透性与 综合性的品质;同时人的天性又是追求美,在有意无意间, 人的行为都会以“审美”为快乐、为动力。新课程的理念尤 其是人文性等理念,在落实到具体学科的教材与教学中时, 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化了审美因素,强化了美与各学科之间 自然而生动的联系,因此也更显出知识与学习本身所具有的 魅力与感召力。

二、综合性课程为审美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 美,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高度 包容自由性和个性的概念。因此综合性及自由创造性也成为 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本次基础教育改革,强调 综合课程的设置与综合教学,注重在学科的交叉联系之中发 展学生的综合创造性,这同时也为教师与学生的审美创造能 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多学科交叉大大提高了知识 创新的速度和密度,也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主导潮流。特别 是20世纪60至70年代以来,计算机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飞 速发展,为各门学科的交叉综合、高速创新提供了精良工具, 使这一主导潮流势头更加强大。而且在这样的潮流中,自然 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艺术与审美这些久被认为遥不可 及的学科的交叉,如一道道灿烂的霞光,使科学的发展更显 绚丽壮观,更富有非凡的创新性。跨学科的综合性创新人才的培养,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热点、焦点、 难点。正是在此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综合创造 性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综合课程设置和综合性教学 成为培养创造性的一项重要举措。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 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 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 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 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为达到这样的综合性改革与 发展目标,小学初中特别增设了理科综合课程“科学”和 文科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增设了 “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综合“艺术课”;几乎所有门类的课 程设计,都强调了跨学科联系的建立。但是,综合性课程的 根本问题,即多学科知识内容和思维方式如何有机结合,至 今仍是一道难题。为解决这样的难题,国家设立了全国教育 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文理艺交叉综合美育课程创设及审 美化教学操作研究”,由多个学科的学者、博士生,以及若 干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合作,攻克种种难关,研制出版了由 “课程与教学设计”与“实验教材”两个系列构成的《文理 艺大综合―――科学、审美、实践书系》。②该书系以“新 课程改革”所涉及的十多门中小学学科的若干基本知识点为 起始“视点”;以这些视点联系文科、理科、艺术等多学科 相关知识,形成清晰生动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结合、知识性与 实践性结合、基础性和创新性结合的大综合知识网络“结构”;以对视点和结构的审美为逻辑动力,充分强调科学逻 辑、审美动力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综 合思维和综合素质训练的大跨度综合教育体系。在这样的多 学科综合平台上,审美创造活动的开展空间更大了,对于促 进学生的综合性、个性、创造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 践价值。此外,四川省成都市设立了“十五”教育规划重点 研究项目“整合美育资源,促进和谐发展”,其成果是2005 年出版的《中小学整合式美育》一书。③该书特别强调了美 育在学校各学科中的知识整合功能和全面综合的育人功能。

这也是基础教育中以美育实现学科综合教育,推进学生审美 能力发展与综合创造性发展的又一重要实践性成果。

三、艺术类课程的综合性与综合艺术审美教育 在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综合性特点这一点上,艺术类 课程改革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尽管这部分课程依然被称为 “艺术类课程”而不是“美育类课程”,但在课程设计思想 上已经明确,设立该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 素质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这实际 上就是要体现艺术类课程的学科综合特点,发挥艺术类课程 的全面综合的育人功能。“综合是艺术课程的核心思想,既 体现当前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趋势,也为实现艺术课程的目 标并且贯彻其基本理念提供了保障。”[2]81这比以前的 艺术课程观念已经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但是,关于艺术类 课程怎样设计及其综合性特色怎样体现,专家们却存在两大不同意见。在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支持下,专家组分别拟定 了综合“艺术”课程和分科“美术”、“音乐”课程两套方 案,这两套艺术课程合称为“新艺术课程”,它们都从不同 角度体现了艺术审美教育的综合性。

其一,是由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滕 守尧先生领衔主持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基于“20世纪60 年代以后,一种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潮得到逐渐发展和壮大, 至9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艺术教育的主流”,“艺术教育逐 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式艺术教育或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 育”,“成为一种多元交叉学科”,同时“艺术精神……向 其他学科的渗透,它标志着,世界艺术教育从此走进一个全 新的时代”[2]6-7这样的思想和发展潮流,综合“艺术” 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完全打破传统学校“音乐”和“美术” 两学科分科教学的局面,由两大系列的多学科构成课程内容, 一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实践学科,二是美学、 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等理论学科,同时还“适度地 融合”其他如哲学、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 同学科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从“艺术”这样一个综合学 科概念的平台上切入或收口。配合综合“艺术”课程研究、 设计、开发、教学、实验等,滕守尧先生于2004年编辑了《中 国艺术教育》,并陈述了他的基本思想:传统艺术教育面对 的是艺术整体的一个零件,零件教学所培养出来的人必然是 零件式的。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也许把某一种艺术的各种技法都学了,却无法连成整体,无整体就无灵魂,更谈不上直 觉、想象、智慧和个性。综合艺术教育恰恰相反,它所面对 的,永远是艺术之整体,整体不是部分相加之和,不是一加 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从艺术门类的角度讲,它是 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的综合体。从创作、 欣赏与表现的角度讲,它是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 与评价等不同欣赏和创作阶段的综合体。从艺术生成环境的 角度讲,它是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综合体。更重要的 是,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不是割裂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联系,具有融合性。“艺术与生活”强调观察与感知,但任 何感知和观察都离不开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方面的知识;
“艺术与情感”强调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情感体验基础, 但情感体验又不能脱离生活和文化;“艺术与文化”强调对 艺术品含义的把握,但这种把握又离不开情感与生活体验;
“艺术与科学”强调对媒介各种性能的认识,强调艺术与科 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但这些认识和联系又离不开对生活的 观察和感知,离不开文化和价值的选择。2004年6月19日至6 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综合艺术教育高级研讨 会”,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相关专家、学者、艺术教研员、 一线教师,以及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参加了该会 议。与会者通过讨论充分认识到:这样的综合“艺术课程与 以往的分科艺术类课程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艺术信息的大 大增加,是艺术表现手段的丰富自由,是艺术力量的集中体现,是艺术视野大幅度的拓宽”,而且反映了事物构成的内 在规律。

其二,是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首都师范大学 王安国教授、尹少淳教授分别主持的“音乐”和“美术”课 程改革。尽管这是两门传统分科性艺术课程,但是新课程在 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都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综 合思想。如“初中美术”新课程的内容,由造型与表现、欣 赏与评述、设计与运用、综合与探索等四大版块构成。对应 于这样的内容结构,《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提供了6个教 学设计案例,其中4例都是多学科、综合性的。(表1)“音乐” 新课程设计也明文“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 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 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 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3] 2004年3月31日至4月13日,教育部有关课题组在上海和 北京举办了“音乐综合艺术教学师资培训会”,以奥尔夫音 乐教学法为基础,进行有关音乐教育的综合性思想、原则和 教学方法的培训。结语关于“综合性美育”、“整合式美育” 或者“综合艺术”等在新课程中的意义,查有梁先生的一段 评说很有参考价值:“其一,将认知与情感整合起来。用新 课程标准的语言说,就是要将‘知识与技能’同‘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两者整合起来;其二,将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整合起来。用新课程标准的语言说,就是要将‘过程与方法’ 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者整合起来;其三,将多样与统 一整合起来。用新课程标准的语言说,就是要将‘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相互渗透、融 入、结合、融合,合而为一,一以贯之。用一个关键词概括, 即‘整合’。整合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既是过程, 又是结果。”[4]在这里,情感态度、价值观、多样统一、 和谐等,也都是与美、审美和美育紧密相关的词汇,它们与 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的整合,是学校各门课程教学的综 合,也是综合美育的实施。各种综合性课程、整合式美育或 者艺术教育等,以不同的形态和共同的信念,殊途同归,在 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各种先进理念和全面发展、和谐发 展、创造性发展的教育理想落到实处的同时,推动着新世纪 中国美育的新发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