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年终 > 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药物研究论文(共2篇)_慢性荨麻疹怎么样治疗

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药物研究论文(共2篇)_慢性荨麻疹怎么样治疗

来源:年终 时间:2019-10-28 08:04:33 点击:

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药物研究论文(共2篇)

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药物研究论文(共2篇) 第1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药物研究 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CU)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由于 本病病因不明且复发率高,给医生治疗带来很多困难。笔者采用拔罐配合药物治 疗患者56例,并与药物治疗56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般资料 112例患者均为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 对照组,每组56例。治疗组中男26例,女30例;
年龄最小18岁,最大67岁,平均 (36±6)岁;
平均病程为(21.14±10.68)个月。对照组中男22例,女34例;
年龄最小 18岁,最大65岁,平均(37±7)岁;
平均病程为(20.14±11.38)个月。两组性别、年 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诊断;
②病程>6星期,年龄>18岁;
③治疗前1 个月内未使用过任何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星期前未用任何抗组胺药 物;
④无严重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无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 瘤等;
⑤无过敏性疾病史;
⑥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拔罐治疗 取大椎、神阙及双侧足三里穴。医者为患者标记穴位,患者每晚自行用真 空拔罐器拔罐。神阙穴留罐5min,取后再拔罐留5min,反复3次。足三里和大椎 穴留罐10min。每日1次,共治疗4星期。

2.1.2药物治疗 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片60mg,每日2次,共治疗4星期。口服酮替芬1mg,每晚1次。共治疗4星期。

2.2对照组 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药物剂量及疗程同治疗组药物治疗。

3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按照4个等级进行评分。

3.2疗效标准 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 效率=痊愈率+显效率。痊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

显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60%~89%。

好转: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20%~59%。

无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

3.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 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治疗结果 3.4.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瘙痒程度评分、风团大小评分及风团面积评分比较,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星期和4星期后瘙痒程度评分、风团大小评 分及风团面积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2星期后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和80.3%,对照组分别 为33.9%和67.8%,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星期后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9.6%和96.4%,对照组分别为51.8%和80.4%, 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3两组有效患者复发率比较 两组有效患者均在治疗结束后8星期进行随访,治疗组54例有效患者复发9 例,占16.7%;
对照组45例有效患者复发19例,占42.2%。两组复发率比较,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现代研究认为自身免疫也是导致⑶的重要因素。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方法 众多,疗效肯定。神阙在古典医书中虽无治疗本病的记载,但神阙居丹田之上(有 人认为丹田即神阙),脐为与母体联系的唯一途径,有“脐通百脉”之说。脐下丰 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使神阙穴的神经敏感度极强,刺激神阙穴及周围组织,可通 过神经反射激发人体的调节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病目 的。大椎为诸阳之会,有疏风清热、解表通阳的作用,较强刺激可起到迅速祛风 止痒的作用。足三里乃胃经穴,可补气养血,扶助正气,是强健身体的重要穴位 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瘙痒程度评分、风团大小评分及风团面积评 分均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穴位拔罐配合新一代ft受体拮抗剂能很好地控制 CU症状,并降低复发率,减少头晕、嗜睡、口干、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较单 纯使用抗组胺药物效果更佳。

作者:滕小慧,陈慧君(承德市中心医院,承德067000) 第2篇: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研究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特指诱因不明且发病时间大于6周的荨麻疹。由 于该病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发病机制不甚清楚,治疗相对比较困难,严重影响了 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组胺H1受体拮抗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以其对细胞上组胺受体位点的可逆性竞争作用而阻止 组胺作用于靶细胞,通过阻滞和拮抗H1受体而发挥抗过敏作用,以达到防止一 系列生理反应的发生的作用。自1933年发现2-[N-哌啶甲基]-1,4-苯骈二氧六环具有抗组胺活性至今,抗组胺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 为第一阶段,此间出现的抗组胺药有苯海拉明、安替根等;
自80年代起进入了第 二个阶段,此间出现的药物有特非那定、西替利嗪、阿伐斯汀、阿司咪唑、依巴 斯汀、咪唑斯汀、奥帕他定、贝托斯汀、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诺司咪唑、 地氯雷他定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的心脏副作用或中枢系统镇静作用由于结构上的 改进或纯化比第一代都明显降低。

1.非索非那定:由德国HoechstMarionRoussel公司研制开发,1996年6月首 先在美国上市,是抗组胺药特非那定的活性代谢产物,主要优点是去除了母体特 非那定的心脏毒性,并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其抗过敏作用。Abdelaziz等研究发 现非索非那定在体外可以通过降低上皮细胞的电阻,显着降低了由嗜酸粒细胞介 导的鼻上皮细胞通透性的改变以及细胞因子[包括化学因子RANTES(由正常T细 胞表达和分泌并受细胞活化状态调节的因子),IL-8,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 因子,可溶性的细胞间黏附分子和黏附到内皮细胞上的部分嗜酸性化学介质的释 放等。Gelfand等通过腹腔内注射卵蛋白致敏BALB/c小鼠,2周后激发小鼠过敏, 然后给予连续6d非索非那定(每次2.5mg,每日2次)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 之后从两组小鼠的肺单克隆细胞中提纯T细胞并将其转移到裸鼠体内。用1%卵蛋 白连续48h刺激裸鼠的气道后并通过描记气压变化测定裸鼠对吸入乙酰甲胆碱的 反应性。结果接受对照组T细胞被动免疫的裸鼠比接受治疗组被动免疫的裸鼠的 气道反应强度高两倍,结论是经T细胞被动转移后非索非那定可以抑制气道高反 应。研究还发现非索非那定可以抑制人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释放贮存的及新合 成的炎症介质,与嗜酸粒细胞共孵育后,在较低浓度即能下调嗜酸粒细胞分泌嗜 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临床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非索非那定即使在较低的剂量 (20mg,每日2次)下也能显着控制瘙痒症状和减少风团数量,60mg每日2次能 够显着改善CIU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较好,副作用发生率与剂量无依赖性。

在北美和亚洲普遍认为用非索非那定治疗CIU认为是安全有效的。

2.地氯雷他定又名脱羧氯雷他定:由美国Schering-lPlough公司开发,2000 年11月首先在美国上市,是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的活性代谢产物,许多体外实验表 明该药在不低于治疗浓度的情况下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释放炎症 介质发挥其抗炎作用。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190例中重度CIU 患者接受地氯雷他定5mgd或安慰剂治疗6周,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地氯雷他 定组起效迅速(约36h后瘙痒评分下降45.2%),疗效持久(第6周时瘙痒评分较基 线下降74.0%),可以显着减少风团数量和缩小最大风团面积、明显地改善睡眠、 生活质量和CIU总体评分[4]。Valk等[5]通过双盲自身交叉研究21名受试者在模拟舱压下每天接受地氯雷他定5mg或苯海拉明50mg对于嗜睡程度、任务执行能力的 影响。结果发现地氯雷他定对飞行能力相关的嗜睡程度和相应的操作能力的影响 程度明显低于苯海拉明。Henz[6]研究显示地氯雷他定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与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如酮康唑、红霉素)合用时,不产生有临床意义的药物 聚集现象,大剂量不会影响HERG通道或心脏传导参数,也不产生口干等不良反 应。

二、白三烯受体抑制剂 白三烯受体抑制剂,如孟鲁司特、扎鲁司特,在治疗CIU方面显示出了一 定的作用。这类药物能有效预防和抑制白三烯所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并抑制 气道高反应。对二氧化硫、运动和冷空气等刺激及各种变应原如花粉、毛肩等引 起的速发相和迟发相炎症反应均有抑制作用。DiLorenzo等[7]对160例年龄应在 1869岁之间诊断为中度CIU的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 试验分4组,第1组给予地氯雷他定5mg,每日1次单用,第2组给予孟鲁司特10mg, 每日1次单用,第3组联合地氯雷他定5mg和孟鲁司特10mg,每日1次,第4组口服 安慰剂。结果第1组和第3组顺利完成了试验,根据总症状积分(包括风团数目、 风团面积)进行评价,前3组显着优于安慰剂组。但是就瘙痒减轻程度来说,只 有第1组和第3组较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孟鲁司特单用组与安慰剂组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地氯雷他定联合孟鲁司特组较地氯雷他定单用组无显着的优势。

Erbagci对30例CIU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自身交叉试验表明 孟鲁司特与安慰剂相比前者可以明显降低荨麻疹活动积分,并且治疗期间H1受 体拮抗剂的使用率孟鲁司特组也显着低于安慰剂组。

三、环孢素(CyclosporinA) 是霉菌Tolypocladiuminflatum生成的一种脂溶性环状十一肽化合物。可选 择性作用于T淋巴细胞活化初期并抑制活化后的辅助性T细胞合成白介素2(IL-2), 抑制淋巴细胞合成干扰素。由于上述作用该药近年来被试验用于顽固性CIU治疗。

多项研究表明该药治疗CIU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不足之处在于容易复 发。Lena等进行的一项临床试验中,20例顽固CIU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 环孢素和泼尼松口服8周,治疗前后进行免疫学测定。环孢素组在治疗剂量下临 床症状明显缓解,副作用小且停药后消失。Baskan等对20例自身血清皮肤试验阳 性的顽固CIU(对抗组胺药反应差)患者进行试验,两组均给予环孢素4mg,kg-1, d-1,疗程分别为4周和12周。根据风团数目和瘙痒度的每日活动积分对两种方案 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证明环孢素在该剂量下对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两种方案在减少反应发生频率、副作用及荨麻疹每日活动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延长疗程并不增加疗效。结论是低剂量短期应用环孢素治疗CIU可获较好的疗效。

Grattan等则发现服用环孢素缓解的患者75%在短期内(4~6周)复发。

四、激素类 雄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在CIU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但部分研究显示激素停 药后CIU症状多数短期内复发。Parsad等将58例CIU患者随机分作A、B组,A组 服用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和司坦唑醇2.5mg,每日2次,B组服用西替利嗪和 安慰剂,用法同A组,12周后在试验结束时应用严重度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 果A组的疗效显着优于B组,结论是对于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患者司坦唑醇是一安 全有效的辅助治疗。在Paradis等进行的一项双盲试验中,19例CIU患者分成两组, 分别接受系统糖皮质激素和安慰剂双盲治疗,治疗前后应用皮肤窗技术测定组胺 释放因子(HRF)和组胺分泌情况。经过1周的治疗,口服甲泼尼龙组HRF较安慰 剂组明显下降,组胺水平无变化。这些数据提示系统皮质激素主要通过下调非皮 损区HRF的表达发挥治疗作用。

五、其他 1.伴发自身免疫甲状腺病的CIU治疗:研究显示CIU患者12%29%伴有甲状 腺功能异常。Zauli等[14]认为该类患者应该治疗相应的甲状腺疾病。

对170例CIU患者行抗甲状腺球蛋白和抗过氧化物酶抗体检测.结果25例 (14.7%)患者抗体水平升高。20例伴发自身免疫甲状腺病的CIU患者中,18例甲 低或甲状腺功能正常者给予左甲状腺素治疗,2例甲亢者给予他巴唑治疗。左甲 状腺素治疗组中15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无任何改善。他巴唑组2 例患者均明显好转。两组抗甲状腺球蛋白和抗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在治疗前后无 明显变化;
左甲状腺素组18例患者中,自身血清皮肤试验在疗前10例阳性,6例 阳性患者疗后重复试验,4例转阴,2例明显下降。作者认为伴自身免疫甲状腺病 的CIU患者可以通过服用左甲状腺素或抗甲状腺药物使CIU得到有效的治疗。同 时,抗甲状腺抗体水平测定和ASST试验可以作为诊断伴发自身免疫性器官疾病 CIU的指标。

2.伴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CIU的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近来被认为与 CIU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对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CIU患者联合抗生素治疗, 有希望从根本上治愈CIU。Moreira等[16]采用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查21例CIU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对于感染阳性者给予7d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奥美 拉唑联合治疗。治疗后1个月再用UBT试验检查感染治愈情况。在开始入组试验 到症状消失6个月期间对荨麻疹和胃肠道症状进行监测。结果幽门螺旋杆菌的感 染率为71.4%,3例感染者在感染去除后荨麻疹得到彻底的治愈,无需抗组胺药或 激素治疗。与其他患者比较,这3例荨麻疹病史较短且UBT滴度较高。

3.抗凝剂:近来有学者用华法林治疗CIU取得了一定疗效。Parslew等[17] 对8例顽固性CIU患者(对抗组胺药无反应)应用华法林治疗,6例疗效较好,3例 疗效显着。进一步应用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华法林与安慰剂相比在减轻瘙痒和 血管水肿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综上所述,CIU的治疗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在抗组胺药方面, 已经研制出安全、高效的制剂,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CIU复发的问题。针对 顽固的CIU患者,尤其对抗组胺药抵抗者,可尝试其他治疗,如激素、免疫调节 剂或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凝剂等辅助治疗;
对于怀疑伴有自身免疫病或感 染者,应积极做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对于检查阳性者应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 左甲状腺素,抗甲状腺球蛋白或抗生素等。

作者:尚淑贤,夏隆庆,赵建斌,王千秋(210042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