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领导发言 > 【宋朝的历史典故】宋朝故事大全

【宋朝的历史典故】宋朝故事大全

来源:领导发言 时间:2019-08-15 17:54:43 点击:

宋朝的历史典故

宋朝的历史典故 宋朝的历史典故篇一:南宋初期穷人厌战 说到南宋时期的北伐,我们往往会想起陆游临终前的“王师北定中原 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起李清照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亦或是辛弃疾 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但这些其实都只是文人们一厢情愿的爱国情怀, 并不代表当时大多数民众的意愿。

南宋立足的江浙地区自古号称东南膏腴之地,“天下赋税,尽出其半”, 但在南宋初期却并非如此。经过宋徽宗20年花石纲的征掠、席卷几百万人口的方 腊起义以及宋金战争的动荡,这里人口锐减,满目荒凉,已经变成土匪、盗贼、 叛乱者和豺狼出没的地方。

南宋建立之初,国土面积只有北宋时期的一半多点,人口也大幅度下 降,但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却丝毫未减。南宋为了应对战争,常备正规军平时大 约保持在40万人,战事激烈时人数还要增加许多。在南宋民众急需休养生息、恢 复生产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军队无论从军需供给还是人员补充上看,都是当时 南宋民众的沉重负担。

再看税收,南宋初期的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在每年4500万贯左右,其中 1300万贯左右用于皇室开支,2400万贯左右用于在和平时期供养军队,其他所有 开支只有七八百万贯。而一旦战事爆发,军费会成倍激增。这多出来的费用,政 府只会不停地用通货膨胀和增加苛捐杂税的方式转嫁给民间。于是南宋一朝苛捐 杂税的科目之多、赋税水平之高,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经常达到北宋时期的 一倍左右。

可见,仅仅和平时期供养军队就已经让南宋百姓力不从心了,而战端 一开,他们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因此,对于社会底层的穷人们而言,主要矛盾 是吃饭问题而非民族矛盾,他们的意愿只能是如姜夔在《扬州慢》中表述的那样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只要北方政权不入侵,是绝对不愿意打仗的,更不必 提什么北伐。

宋朝的历史典故篇二:南宋中期富人为何反战到了南宋中后期,老百姓特别是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环境远比北方要优越。这时,南宋 的经济实力已经大大增强,是否有强烈意愿收复北方失地呢事实上,百姓特别是 富人阶层对收复相对落后的北方并没有多大兴趣。

更重要的是,当时南宋民众内部因为收入差距的扩大出现了分化,产 生了一批非常富裕的商人、手工工场主和熟练工人,并进而形成了一个中产市民 阶层,他们的生活过得比官员都要好。例如南宋的知府一般是从三品或正四品, 年薪在400贯(1贯为1000文钱)左右,而一个棉织业熟练工人的年薪却达到了600 贯。

这个规模日渐宏大的中产市民阶层既得富贵,也安于富贵,一旦北伐 战斗打响,各种赋税徭、兵役会成倍地降临,势必影响到他们的既得利益。而且 即便收复了中原,朝廷也必然会“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就是从富裕的地方征收重 税,然后用这些钱来救济遭受兵灾破坏或者原本贫困的地区,南宋的百姓当然不 希望自己被征以重税。

有鉴于此,中产市民阶层必然会竭力地反对战争,他们拥有全国2/3 的巨额财富,也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来源,他们的声音是当局不容疏忽的。

更何况他们利用财富同当局官僚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利 益共同体,因此很大程度上具有左右当局施政的力量。

那么身处北方“沦陷区”的百姓对于南宋朝廷的北伐又是什么态度呢 其实他们并没有感觉到自己饱受异族的压迫凌辱,也没有盼望南宋的军队进行北 伐,如陆游词中所描述的那样——“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即便南 宋北伐,他们也不大可能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扶老携幼、箪食壶浆地欢迎官军。

事实上,当南宋初期的百姓忍受着苛捐杂税、提心吊胆地恢复经济时, 北方正在金世宗的精心治理下繁荣富足,金世宗也因此博得了“小尧舜”的美名。

当1206年南宋发动北伐时,北方的汉人并没有进行任何大规模的反抗金朝的活动, 更别说一呼百应和宋军一起抗金。倒是南宋的子民屡屡地因为不堪重负而揭竿而 起,使得岳飞手沾的义军鲜血比金兵的还多。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完成于北宋覆灭的几年前,汴梁这座曾经繁华 富裕、拥有140万人口的大都市,在被金国占领后只剩下不足20万人,成年男子 还不到1万人,而它只是整个北方宋金交战区的一个缩影。因此北方百姓在获得来之不易的太平之后,最关心的是如何活下去,至于国家认同并不那么重要。老 百姓就是老百姓,不管什么国号、年号,谁当皇帝,他们都一样要交粮纳税。

到后来辛弃疾、陈亮倡言北伐的时代,北方百姓虽然日子过得不如南 宋子民,但他们对于宋朝的认同却更加淡泊了。因为此时距离北宋亡国已经过去 了半个多世纪,在金国占领区的原宋朝遗民中,亲身经受过金人蹂躏痛苦的那批 老人已经所剩无己,新出生的两代人并没有尝到被杀、被辱的痛苦。相反,他们 在金国皇帝的统治下过着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没有人希望南宋朝廷北伐中原, 正像辛弃疾和陈亮在奏折中所反映的那样——“北方被占领区的老百姓已经快忘 了自己曾是大宋朝子民这件事了”。

总而言之,南宋的偏安根本上是由南北双方民众的意愿决定的,对于 南方穷人而言,打仗意味着食不果腹,命丧沙场;对于富人来说,称臣纳贡每年 支付的白银、匹银和绢,从成本核算的角度看,远远比北伐开战后的浩大成本与 巨大风险来得划算。无论是秦桧的“绍兴议和”还是孝宗时的“隆兴议和”其实都有 着广泛的“民意基础”。北方的百姓则已经适应了金朝的统治,没有响应南宋北伐 的动机。而这些都不是由南宋的某个皇帝想一雪前耻,或者岳飞、辛弃疾等主战 派将领的大声疾呼就可以改变的。

宋朝的历史典故篇三:宋朝重步兵实力如何 虽然宋代给后世的印象是重文轻武。但鲜为人知的是,宋朝拥有中国 古代防护最好的重装步兵。

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 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 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 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 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 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 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 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 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 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 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金朝骑兵。包括 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 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 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而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看了宋朝的历史典故的还看了:
1.宋朝历史故事 2.宋朝历史成语典故 3.楚国的历史典故 4.陈桥兵变的历史典故 5.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历史典故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