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竞岗演讲稿 > 继承传统文化名人事例【山西文化故事】

继承传统文化名人事例【山西文化故事】

来源:竞岗演讲稿 时间:2019-08-15 17:54:35 点击:

山西文化故事

山西文化故事 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 远。山西历史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 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小编带你看山西文 化故事。

一、山西历史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根据 中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山西地区最早为梁州和雍州二州之城。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古遗址,号称“地上文物 中国第一”。传说中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板(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 都在山西境内建过都。临汾有尧庙、尧陵,沁水有舜王坪,河津的龙门则是夏禹 治水的所在,又叫禹门口。

先秦时代春秋时期,在山西境内的诸侯国有:晋国、魏国 (春秋)、 耿国、虞国和霍国。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晋国,所以今天山西简称为晋。晋国起 源于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桐叶封弟”)。太原著名的旅游胜地 ——晋祠就是纪念叔虞的祠堂。到晋文公重耳当政时,曾经称霸中原。公元前453 年发生了晋阳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智氏,这场战争后逐步形成了三分 晋国的局面,史称“三家分晋”,至前403年晋国灭亡,许多历史学者认为战国时 代正式开始。所以今天山西也被称为“三晋”。

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西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 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县北),战国中期以后赵魏都城分别迁都到今河北邯郸、 河南开封(大梁)。

秦汉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把全国划分为36郡,今山西境内有5郡:
雁门郡、代郡、太原郡、上党郡、河东郡。

汉朝时,武帝元封中年时,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东汉初 年,罢朔方刺史部,其下诸郡改隶并州。其时并州下领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 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朔方郡、五原郡、上郡九郡。东汉末年并入冀州。

三国时,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并州,领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雁门郡、乐平郡、新兴郡六郡。

东汉初年,南匈奴内附,在吕梁山、黄河和汾河流域驻牧。到三国曹 魏时,山西境内的匈奴人分为五部:并州兹氏(在今汾阳〕为左部;祁(今祁县)为 右部;蒲子(今隰县)为南部,新兴(今忻州)为北部;大陵(今文水)为中部,人数多达 数十万。此外,还有羯族在武乡居住;鲜卑族拓跋部在代县和大同居住;氐、羌在 陕、甘居住,历史上称为“五胡”。

两晋南北朝,西晋时格局图西晋时为并州,上党郡(今天山西省长治 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和上谷郡(山西省北部)。

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起兵,自称汉王。此后,由 于连年战乱,山西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后来山西地经历羯族的后赵,汉族的 冉魏,鲜卑的前燕,氐的前秦, 羌的后秦,417年东晋北伐破长安后也短暂的占有 今天的山西地。386年,鲜卑族拓跋圭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436年 四月,北魏灭北燕降服高句丽等边疆政权,统一除了今天辽东以北的北方。后来,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的实权落在大将高欢的手中。550年,高欢之子高 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高氏父子定都于今河北邺城,以晋阳为别都。北魏时佛 教兴起,寺院有三万所,和尚尼姑多达200万。云岗石窟在这一时期(453年—495 年)修凿完工。交城的玄中寺也于472年开始创建,成为昙鸾大师所创佛教净土宗 的诞生地。

西晋上党郡在十六国、南北朝时,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西燕、 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郡治徙迁数次后复治壶关城,北周宣政元年(578)分 上党郡地置潞州(治今襄垣县南),上党郡改隶潞州。

随唐五代隋末,太原留守李渊(唐高祖)和他的儿子李世民(唐太宗)率 兵,从太原起兵反隋。在618年建立唐朝,重新统一中国。唐朝对山西十分重视, 认为这里是“龙兴”之地,把太原定为北都。山西的经济发展曾经居于全国的前列。

那时,全国共有18个盐池,河东就占了五个,一个产盐万斛,供应京师,被柳宗 元称为“国之大宝”。唐代出现的山西名人很多,如女皇武则天、名相狄仁杰等。

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五台山在那时已经是寺庙林立的佛教圣地。

五代十国时期,李存勖、石敬瑭和刘知远所建立的后唐(923年-936年)、 后晋(936年-947年)和后汉(947年-950年),都是以太原为依托,夺取中原的。刘知 远的弟弟刘崇在山西北、中部建立了北汉。北汉刘崇依靠北方的契丹,和北宋王朝相对抗。979年,宋太宗赵光 义率领大军灭北汉,并将晋阳城放火烧毁。982年,宋王朝派大将潘美在今太原 市区重建新城。北宋初期,山西属于河东路,再度出现了繁荣景象。太原产的铜 镜和剪刀远销各地,遐迩闻名。同时,山西境内已开始用煤作燃料。

南宋以后,战乱不止,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山西因有太行山为屏 障,受战火摧残比其他地方相对较少,经济文化还比较发达。南宋一朝山西地都 属于金国控制。

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领明军,进入山西,设山西行省。

朱元璋封他的三个儿子为藩王,驻扎山西:朱为晋王,驻在太原;朱桂为代王, 驻在大同;朱模为沈王,驻在潞安(长治),重修、加固长城,防备元朝残余势力的 侵扰。明初,曾从山西大量移民充实人烟稀少的华北平原。洪洞县的大槐树曾是 著名的集合点,至今在各省人民中仍流传着:“若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的民谚。清代,把长城以外的呼和浩特等地划入山西,山西共设9府、16州、108 个县。山西的商业与金融业十分活跃,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山西票号,山西商人在 全国建立了许多山西会馆或山陕会馆。

近代,山西军阀阎锡山辛亥革命时,率部起义,任山西都督。之后曾 支持袁世凯称帝,获封“一等侯”,之后亦继续支持北洋政府。1917年护法期间, 奉段祺瑞令带兵赴湖南作战。因山西省于清朝末年与民国初年为中国富庶省份之 一,因此阎锡山也成为1910年代-1920年代中国的重要地方统治者之一。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 山西省下辖一市、十四行政督察区、一百 零五县。市为太原市。县为大同县、大宁县、山阴县、中阳县、五寨县、五台县、 介休县、天镇县、太谷县、屯留县、文水县、方山县、代县、右玉县、左云县、 平定县、平陆县、平顺县、平遥县、平鲁县、永和县、永济县、石楼县、交城县、 吉县、安邑县、安泽县、曲沃县、孝义县、 沁水县、沁源县、沁县、汾西县、 汾城县、汾阳县、忻县、和顺县、定襄县、昔阳县、武乡县、河曲县、河津县、 盂县、祁县、长子县、长治县、岢岚县、芮城县、保德县、垣曲县、洪洞县、夏 县、徐沟县、晋城县、晋源县、朔县、浮山县、神池县、高平县、偏关县、清源 县、陵川县、崞县、猗氏县、壶关县、岚县、浑源县、 绛县、乡宁县、阳曲县、 阳城县、阳高县、新绛县、榆次县、榆社县、万荣县、虞乡县、解县、寿阳县、 宁武县、荣河县、闻喜县、蒲县、赵城县、广灵县、稷山县、黎城县、兴县、辽 县、霍县、静乐县、潞城县、应县、繁峙县、翼城县、临汾县、临晋县、临县、襄垣县、襄陵县、隰县、离石县、怀仁县、灵石县、灵邱县等 一百零五县。

山西太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小三线建设”及“支援内地”之惠, 社会经济曾一度快速发展。文革期间集体主义建设突出,曾涌现了像大寨这样的 集体主义经济模范。毛泽东为此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改革开放后经济转而主要依靠地下丰富的煤炭资源,逐步依托煤发展 电力及煤化工,大同、太原等地均有大型煤矿。21世纪以来,山西正在逐步扭转 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的单一经济模式,努力在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相关产 业上做文章,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二、山西文化 山西(Shanx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 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 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山西文化可以说是黄 河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 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描下了浓墨重彩 的一笔。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 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 厚的地区之一。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 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 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 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 阵地。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 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到春秋后期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在 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 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 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 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 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 第一。因此,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山西历 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山西历史文化的 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春秋战国时期,山西成为战国法家、纵横家、名辩家和兵家的发源地,也是先秦早期 儒家的重要支脉,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三晋儒学。这些进步思潮同处于百家争鸣 的时代,不仅有相互的砥和激荡,也有相互的补充和促进,共同创造了具有进步 特色的三晋文化。

三、山西历史名人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 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毕士安、田呈瑞、 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著名 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 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 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 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重尔(前 697年——前 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前 636 年至前 628年在位。献公妃狐姬(戎族)所生,因遭骊姬之乱,流亡在外十九年, 后由秦穆公发兵护送回国,被立为晋君。他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协力修明内政, 整饬法纪,增强战备,又号召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带之乱,迎襄王复位,树立 了政治威信。后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与楚军接战,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旋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主盟诸候,周天子亦奉如参加,策命他为“伯候”(霸主)。

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惠文王时,将兵破齐,拜为上卿。后多次击 败齐、魏,歼敌立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候。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 山西高平北)大战,他统帅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前251年,他大破燕军, 任相国,封信平君。晚年悒郁不得志,愤而奔魏。后又离魏适楚,死于寿春(今 安徽寿县)。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者令舍人。惠文王时,奉使报秦, 当庭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前 279年,秦、赵会于渑池,他随侍 孝成王,面斥强秦,不辱国体。以功任上卿,居廉颇之上。由于他善自谦抑,相 忍为国,使廉颇受到感动,负荆请罪,遂成刎颈之交。

荀况(约前 313一前 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 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在稷下三任祭酒。曾到秦国考察,晤见范睢;后至赵国,与孝成王议兵。晚年,应楚春申君召,受任兰陵(今 山东苍山西南)令,著书终老。其学术原于儒家,但又吸收和熔化了当时进步的 思想学说。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强调“制天命而用之”;
在认识论上,提出“方贵于知”的观点,强调必待“天官”普遍接触事物,才能做到 “征知”、“解蔽“,正确发挥“天君”之作用;在“正名”论上提出“制名以制实”的观点, 强调“名”必待“约定俗成”,需经社会实践的检验。对人性问题,认为“材性知能, 君子小人一也”,“材朴”的“本始”表现即是“恶”。要改“恶”从“善”,必有待于“化 性起伪”。他特别强调“礼”的“化性”作用,以为“礼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礼至 法”,纳法入儒,实现“王道”才有保证。《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二 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为后人附托。

卫青(——前 106),西汉名将。字仲卿,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初 为平阳公主家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候。元狩二年(前 127), 率军大败匈奴,收复河套。元狩四年(前 119),又与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击败 匈奴主力。他前后七次出击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掠夺,安定了北方诸郡。

霍去病(前 140——前 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卫青之甥,官 至骠骑大将军、封冠军候,后任大司马。元狩二年(前 121),两次率兵击败匈奴, 斩获四万余人,控制河西四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四年,又和卫青深入漠 北,击败匈奴主力。武帝曾为他建造府第,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病故时, 年仅二十四岁。

王允(137——192年),东汉末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少 有大志,勤于习诵经诗,朝夕不忘驰射。年十九,为郡吏,曾捕杀宦官党羽。灵 帝时,任豫州刺史,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灵帝死,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 诛宦官,与之谋事,任从事中中郎,转河南尹。献帝即位,任太仆,迁尚书令、 司徒。后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不久,为卓部将李榷、郭汜所杀。

吕布(—— 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称,善弓箭,号为“飞 将”。初从并州刺史丁原。董卓入京师。欲杀原,并其兵众,他为董卓收买后杀 原归卓,被任命为骑都尉。后又与王允合谋杀卓,受任为奋威将军,封温候,割 据徐州,建安三年,为曹操所杀。其故事流传民间,成为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者 之典型。

关羽(—— 219),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 人,东汉末,亡命奔涿郡,时刘备在乡里招合徒众,他与张飞往投,誓共生死。官渡之战前,曹操分兵东征,击败刘备,他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 候。后仍投刘备,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为汉中王,任他为前将 军,率众围攻曹仁于樊城,降于禁,杀庞德,北方震动,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

不久,孙权袭取荆州,他因骄傲轻敌,后备空虚,兵败被杀。

张辽(165——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少为 郡吏。东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其武力过人,如为从事。旋而降曹操,为其五大 名将之一。任中郎将,赐爵关内候。因数有战功,迁裨将军,从攻袁尚兄弟,和 乌桓。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攻合肥,他率死士八百余人,奋勇突击,大破吴 军,拜征东将军。后率军攻吴,死于军中。

徐晃(—— 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曹 操翦除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的五大名将之一。

法显(334——420),东晋名僧,平阳武阳(今临汾)人,一说襄垣人。

幼年出家,后以经律多有误阙,矢志赴天竺求经。弘始元年(399),自长安西行, 经西域、逾葱岭,历经艰险,抵达北、中天竺,得佛经,学会梵书梵语,又至狮 子国(今斯里兰卡)搜求佛经,经海道归国。义熙八年(412)在青州牢山(今山东崂 山)登陆,次年抵建康。译出佛经百余万言,又将亲历三十余国见闻写成《佛国 记》(又名《法显传》、《佛游天竺记》等),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 诸国及南海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近年来还有人认登上美洲大陆的第 一人。

薛世雄(555——617年),字世英,一河东汾阳(今万荣县西)人,是隋 代著名的将领。他所统领的军队“破敌之处,秋毫无犯”,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在 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方面做过显著贡献。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隋末,为刘武周偏将。唐武德二年( 619年),李世民击刘武周,降唐。后从李世 民击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园朗等,战功卓著,是李世民亲信之一。九年, 积极参与“玄武门之变”。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 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执政,转文 昌右丞,出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天授二年( 691年)。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 台平章事。后为来俊巨诬陷下狱,免死远贬。神功元年( 697年),复相位。执政期间,请求赦免曾被突厥胁从的百姓;谏武后造浮屠大像;建议召回中宗;引荐张柬 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著名将相。成为武则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贞观末 年,太宗侵高丽,应募从军。大军围安市(今辽宁海城),高丽全力驰援;他著白衣 驰入敌阵,所向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大败。太宗颇为赏识,擢至右领军郎将。

高宗时,在对西突厥及高丽的战争中频立战功。龙朔二年( 662年),领兵击铁勒 于天山。发三矢,中三人,余众悉降。军中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 入汉关。”总章元年( 668年),高丽亡,他首任安东都护。咸亨元年( 670年),帅 师敌御吐蕃,因副总管违背节制,大败于大非川(在今青海湖南),被除名。后又 担任右领军卫将军、代州都督等职。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本大儒王通之孙。十四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及李贤为沛王,引为王府修 撰。后为高宗斥逐,补虢州参军。因犯死罪遇赦,其父受连累,贬交趾。后渡海 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为“初 唐四杰”,所作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及抒发政治感慨,风格虽未摆脱六朝排偶华 艳余风,但已向清新、质朴方向发展。所作骈文,音律谐和,对仗精切,句式齐 整。《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为其代表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贞观二年( ( 628年)任御史大夫时,在同各国来使交往中显示出很高的外交才干, 是唐朝的名臣。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 迁居绛县。开元初,任冀州衡水县主簿,被人诬陷,弃官去,至晚年复任文安县 (今河北文安)尉。他为人豪放,常与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全唐诗》存其 诗六首,其中《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登颧雀楼》最为人称诵。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开元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调汜水县(今河南荥阳西北)尉。贬官,开元末任江 宁县丞,天宝中又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乱 中,还乡里,经毫州(今安徽毫县),被刺史闾丘晓杀害。生前与当时著名诗人王 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均有交往。他以擅长七言绝句名重一时,所写 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他送别抒情等诗锤琢精炼,十分完美。

明人辑有《王昌龄集》。王维(701——760),唐趄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 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 迫其任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退 居兰田,徘徊于仕宦隐居之间,以弹琴赋诗、绘画、诵佛为事。他时期写过一些 边塞诗,但一生中以描写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为最多,成就也较大, 又兼通音乐,善绘画,多画山水与松石。北宋苏轼称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 董其昌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并言文人画自王右丞始。存世《雪溪图》、《写济 南伏生像》相传是他的画迹。今存《王右丞集》。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父玄琰早丧,养于叔父玄圭家。小字玉环,晓音律。始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召 入禁中,深得玄宗宠爱。天宝四载(745)进册贵妃,三姊分别封为韩、虢、秦三 国夫人,堂兄钊(国忠)升任宰相,操纵朝政,恩宠声焰震天下,使唐玄宗醉心于 享乐之中。十四载(755),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玄宗西逃 四川,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士兵停止前进,杀杨国忠。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请求杀她,玄宗无奈,命缢杀于佛堂。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