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业讲话 >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路径 什么是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路径 什么是新生代农民工

来源:开业讲话 时间:2019-11-29 07:52:22 点击: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路径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路径 摘要“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特殊群体,其继 续教育从主体需求角度出发,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目前,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培 训主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供给和投入力 度不大;培训效率低,无法形成良性的资源运行共享系统;忽 视农民工个性需要,培训内容与就业实际脱钩。城镇化背景 下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要扭转思想观念,推进继 续教育人力资本建设,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能动性, 帮助其规划好职业发展。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城镇化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特殊群体。据国家统 计局发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中 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在产业结构优化转移和供给 侧改革背景下,农民工对推进发达地区产业发展以及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农民工”群体中,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长和受教育于八九十年代,然 后外出务工经商,具有农业户籍人口的新生代农民工备受社 会关注。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异地以非农 就业为主,对家乡、农业、农村的认同性和依赖性偏低,并 具有了更多的特殊性,如渴望获得身份认同,不仅追求富足 的物质生活,还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 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迫切希望通过辛勤劳动与奉献,提升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融人所在的城市, 在市民和农民工之间实现角色和谐,完成从普通工人到更高 社会层次的人生道路转变。基于此,在当前加速推进城镇化 的背景下,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力度,消除简单劳 动工作的现实与较高职业期望值之间的差距,构建新生代农 民工继续教育体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理论依据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内地市场孕育着重 要的发展商机,农民工创业的新热潮正在形成。这一切必然 会催生农民工继续教育诉求。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是使农民工提升 技能和持续成长的教育活动,以使其成为潜在的市民。这种 继续教育从主体需求角度出发,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现 代人口迁移现象十分复杂,不是某一个理论完全解释和能够 替代的,需要从多种角度分析。”〔‘〕具体而言,主要包 括学习型社会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人口迁移理论。

(一)学习型社会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哈钦斯提出“学习 社会”的理论构想,学习型社会成为国际教育中的一种主流 思想。哈钦斯认为,学习目的不是培养娴熟的实践者,而是 在人人享有自由教育的基础卜,让学习成为人们主导性的生 活方式。“学习社会的目的是学习,是自我实现,是成为人, 而学习社会的所有机构或制度都以这一目的为指向。;}z〕这无疑道出了学习的真谛:通过充分发展社会全体成员的学 习能力,实现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 卜的人。因此,在学习型社会中,教育的价值在于人性的完 美。在哈钦斯提出“学习社会”的60年代,教育理念正发生 着巨大的变革。1965年12月,联合国召开的成人教育会议确 定了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 论年龄、性别、职业;教育是一个连贯性的整体,是贯穿人 的一生和每个发展阶段的过程。在21世纪的今天,完善终身 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新生代 农民工而言,接受各种各样的继续教育,更新、补充科学文 化知识和技能知识,增强就业能力与城市适应能力,促进自 身转型,无疑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二)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马 斯洛认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 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 求。生理需求指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包括吃饭、睡觉、健康 等。安全需求是指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等。

归属与爱的需求是个体对爱情、友情、信任的需求。尊重需 求是指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从而对自 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自我实现的追求是指最大程 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 论意味着个体潜藏着不同层次的需要,而当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需求层次理论为新 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揭示了新生代 农民工加强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即在城市务工过程中,农民 工为提升自我技能、取得较高社会地位和获得较高收人而产 生教育需求心理。这种需求包括非学历教育或学历文化教育 的需求,融人城市文化的需求,市民权利从无向有的转化以 及社会心理由乡村型人格向城市型人格转变等。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农民来城市务工,从农村流向城市,反映了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的问题。对此,很多理论家进行了研究,揭示其中 的原因,构成了继续教育的理论基础。威廉•配第认为基于 经济利益,农业劳动力会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然后由 工业部门转向商业部门。瑞文斯汀提出,农村人口比城市人 口更容易迁移,迁移有利于制造业和商业的发展。二次世界 大战后,人口迁移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刘易 斯提出了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将发展中国家 的经济分为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其中农业部门收人低,劳 动力过剩,城市里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部门工资水平高,对 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加大,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向城市的 现象。1980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迁移格局的 变化,一些学者丰富了以往的迁移理论,形成了新迁移理论, 提出人口迁移要考虑诸多因素,不仅仅是工资差异,还包括 本地市场条件与迁移动机,外出收人对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网络或制度对迁移决策的影响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理论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提供了理论基础,启示 我们进一步探讨如何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需求,促进乡村 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推进继续教育进程,保障教育和培 训完成,使之更有效地融人城市。

二、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属于就业弱势群体,同时也是最有 市民化意愿的群体。而要顺利实现市民化,除了不断地加强 继续教育,从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心理等方面提高自身素 质,增强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外,政府、培训机构、职 业学校等也应关注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助其实现城市梦。

但目前由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 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培训主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供 给和投入力度不大 在现代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新生代农民工乐于接受 新事物,向往高品质生活,自觉学习意识强,希望通过继续 教育进行学历补偿,得到更多的新技能,增强谋生能力,有 效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尤其在返乡建设和带动更多农民就 业卜形成优势。有的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认知偏见,忽视农 民工群体学习的积极诉求,漠视农民工的长远发展。对于企 业而言,继续教育是纯粹的投资,投资就应当有收益,但由 于农民工流动频繁,企业收益没有保证。即使有培训,也是走过场,收效甚微。基于此,受眼前利益的影响,在教育资 源配置和资金投人卜,政府、企业、用人单位等供给远小于 需求,有的企业宁愿从劳动力市场高薪聘请员工,不愿意花 钱培训农民工。

(二)培训效率低,无法形成良性的资源运行共享系统 良好的继续教育是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的 重要因素,包括办学条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当前新 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多头管理、协作机制不安全和培训 效率低下的情况,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阻碍了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 育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和相关培训机构,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 安排,未能互相开放和共享教育资源,致使资源共享意识淡 漠,资源优化程度不高,无法形成良性的资源运行共享系统 和协作机制。有的机构仅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在新生代农民 工继续教育卜的投人显得比较随意,缺乏长远规划,这就谈 不卜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了。此外,各级政 府对继续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支持意识不够,忽视农民工 群体自身对教育学习的积极诉求。一方面,新生代农民继续 教育规范化不完善。“未就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制定出 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工作 无章可循,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市场较为混乱。”〔,〕 由于缺少全面系统的培训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培训措施与考 核手段,各部门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卜各自为政,管理体系不畅,培训成本过高,尚未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的 教育培训体系。

(三)忽视农民工个性需要,培训内容与就业实际脱钩 改革开放以来,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从农村进人城市,为 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及职业技 能,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从目前看来,农民工在城 市中处于弱势地位,隔离于城市制度之外,其对继续教育课 程的需求往往倾向于与自己职业相关且有助于很快融人城 市的培训内容,以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然而,当前企业、 培训机构、职业学校认为农民工只需要掌握一门生存技能即 可,其继续教育培训按照同质化的标准设置专业和课程,以 解决就业问题为目的,所提供的培训内容大多是关涉流水线 操作的职业技能,局限于电焊、汽修、厨师、计算机等传统 工种。这些工种技术含量低,内容简单,不涉及文化知识、 法律、心理健康、职业道德等新生代农民工急需的学习内容, 与市场实际需要和农民工融人城市的需求市场脱节。在教学 方法卜,重口头传授,轻实践操作,农民工被动接受办学机 构的培训,教学实效性差。追溯起来,这些主要源于现实,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培训机构过于注重自身的 经济效益,努力降低办学成本,没有严格按照市场需求设置 专业,且忽视当今社会对农民工日益增高的素质要求和越来 越大的就业难度。

三、城镇化背景下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思考在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 在于这个群体亦农亦工的身份。“他们亦农亦工的身份让他 们在城市无法享有市民的公共服务权利,没有话语权,属于 ‘失语’与‘沉默’的一群人,没有表达自己权利的渠道。;fa〕 为此,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市民化的背景下,加强新生代农 民工继续教育,既是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也是缓 解当前教育供需矛盾的需要。

(一)扭转忽视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观念,营造善待和尊 重新生代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新生代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务工,不仅是区域卜的转 变,更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转变。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奋斗,向更高层次发展,在观念和心态等方面缩小与市民的 差距,使“城里人”与“乡下人”的界限模糊。在这个意义 卜,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到继续教 育本身,更涉及到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和尊重。在这方面, 应彻底扭转长期以来忽视农民工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营造 善待和尊重农民工,使其享有继续教育与就业发展权利的良 好氛围。为此,社会各方要多开展与农民工就业相关的公益 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发布就业相关信息,热情帮助农民 工解决就业和生活的困难,并在全社会形成善待农民工的共 识。在农民工中建认党、团组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利 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城市农民工奉献的典型 事迹,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例如可将城市生活技能、就业技能和融人所在打工城市社区的技能,按照职业编写成丛书, 为其提供实用的城市生存技能[[5]0 (二)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人力资本建设,促进继 续教育培训规范化、制度化 众所周知,继续教育属于典型的准公共产品,是公共产 品和私人产品的有机统一。在市场有效配置教育资源的机制 下,继续教育具有明显的消费性,即通过支付教育费用,才 能消费其产品。这就要求渴望在工作之余或闲暇时间接受教 育的农民工具有付费能力,以购买继续教育产品。这一切对 于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返乡农民工来说,影响较大。具体来 说,如果继续教育收益率较高,他们的继续教育需求就会增 大,反之就会制约继续教育的可持续性,再学习的欲望就降 低。在这方面,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新生代农民 工继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对提升人力资本综合实力 负有重要责任,包括政策扶持、资金投人、机制保障等。首 先,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资金投人,降低农民 工求职成本。通过完善继续教育规章制度,加快出台解决农 民工问题的相关政策,为其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创建一 批财政扶持的公办继续教育机构,降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消 费费用。其次,盘活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生 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例如挖掘职业院校的优势,开发制造型 企业、服务型企业等教育培训资源;将有效的课堂空间逐步 延伸到课堂以外,对相关培训机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或者财政返还,实现对继续教育溢出效应的补偿,激发培训 主体参与办学的热情,提升培训的质量;加大用人单位对新 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投人,“用各种类别的‘订制化’培 训代替传统的单一技能培t}}},使得继续教育更有针对性和 时效性”f}l,在职业培训、专业教学等方面形成特色。

(三)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树立 职业发展、个人发展的观念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活跃,精力旺盛,记忆力强,学习知 识的效率高,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和依赖,在城市中获得潜 在收益的机会更大,因而对从事的职业有着很高的期望,努 力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不再愿意返回农村。但另一方面, 他们人际交往范围很窄,与城市还存有隔离,无法拥有和市 民一样参与城市决策的权利。应帮助他们尽快树V.职业发展 观念和个人发展意识,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短期培训、 学历教育、技能实践,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创业技巧方法, 例如“拓展闲暇教育渠道,开设兼顾农民工人群的闲暇教育 课程”f}l。尤其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应采用现代 信息技术,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充分考 虑农民工的流动性、分散性特点,采取弹性教育和考证结合, 课卜授课和课下自学结合,免费和收费相结合,同时提升创 业行业技能、管理知识和“互联网+”知!识在培训中的分量, 建V.一套有效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最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