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学 > 【后现代教育理论文化困境与出路】困境与出路

【后现代教育理论文化困境与出路】困境与出路

来源:开学 时间:2019-11-14 08:18:03 点击:

后现代教育理论文化困境与出路

后现代教育理论文化困境与出路 一、后现代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文化困境 (一)以学习先进为最大价值取向的激进态度所造成的 文化困境 在上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学者的态度都相 当激进,他们主张对外学习,并对先进教育理论予以了高度 肯定。然而,在他们充满热情地学习国外教育理论时,却陷 入了文化困境。作为文化的产物,中国教育学者的文化属性 必然带有中华文化的特色。也就是说,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 是中华文化的“所有者”,特别是近代早期学者,其文化属 性更带有明显的国学色彩。带着这种浓厚的国学色彩去学习 西方教育理论和模式,难免会对西方文化教育理论的认识和 理解产生偏差,面对这一困境,只能摒弃传统,以西方文化 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去进行研究与学习,久而久之,就渐渐 被西方文化“殖民”了[1]。对于广大中国教育学者而言, 这种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歧出”对其研究和学习造成了许 多不良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首先,它分割了中国教育学者 的日常生活与学术生活。关于这一现象,台湾著名心理学家 杨国枢先生曾说过:“我们以西方的模式从事研究工作,以 中国的生活模式生活。”其次,它容易使国人过分崇拜西方 教育理论。由于西方教育理论具有情境性和临时性的特点, 中国人一旦走出研究工作的“象牙塔”之后,就会失去生活 的方向,甚至迷失自我,但是他们坚持向先进教育理论学习的精神又迫使他们陷入了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困境,这大大弱 化了实践对理论的约束力。面对这种情形,自然会出现过分 崇拜某种理论的现象。再次,它将教育理论的创新精神扼杀 在了摇篮中,导致中国教育研究极其缺乏原创精神。

(二)以注重继承传统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态度所造成的 文化困境 当中国教育学者穷尽自己的力量去承接教育传统和传 统文化,或开始对传统文化特色予以高度重视时,尽管其价 值取向是正面的,但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首先,如果他们 不解决“破旧立新”的问题,就算多么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 也是无济于事的。换言之,当代的中国教育学者一方面要有 所突破,另一方面又不能因创新影响传统的继承。但是,我 国教育理论本身就沿用了西方模式的大环境下,他们该如何 厘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论、传统教育之间的关系?当中 国教育传统和传统文化与先进教育理论发生碰撞时,我们会 发现,这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所看见的 东西均未超出“胚胎”、“萌芽”、“历史”的范畴。这难 免会使广大中国教育者陷入理论困境中。由于无法在传统中 找到可以与先进教育理论相抗衡的东西,教育学者们便只能 徘徊于西方教育理论的框架中,同时也使得中国教育者即便 是尽了最大努力去发展本土教育理念,但触碰到西方教育理 论,却又被打回了原形[2]。其次,由历史原因引发的困 境。受中国教育学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他们在研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因为教育理论中国化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而陷 入困境。他们熟知近现代教育理论的一切内容,而且可以轻 松地阅读各种外文文献。在他们眼中,古文比英文更为复杂、 陌生。目前,除了专门从事古文研究的学者之外,我国很多 教育学者都不太了解古文,这已成为了我国教育学界的普遍 现象。这种困境阻碍了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脚步,也切断了 他们与古代文化典籍的联系。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研究教育传 统和传统文化的效果。

二、后现代教育理论下中国化文化的出路 (一)改变先进和传统二元对立的思想观念 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 感。现代社会的发展轨迹表明,西方文化并非“先进”的代 名词,现代化也并非西化。换言之,落后并非是“传统”的 代名词。实际上,我们根本不应该用“好”、“坏”二字来 形容传统,只是因为人们看待传统的观点不同,因此才会产 生好与坏的看法。如果简单地把西化视为现代化,将先进文 化视为西方文化的话,那么异质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就是坏 的、落后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自 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中的“礼”,就被视为一种落后 的表现,因为它是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礼教。尽管我们早就 摆脱了传统礼仪的枷锁,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学校 中、街道上、公共场合里,依然可以看到各种丑态百出、缺 乏教养的行为。尽管在当代社会已经见不到“三跪九叩”这样的大礼,但见到长辈鞠躬、行礼也未尝不可。在教育领域 中,已失去了用于划分传统与先进的界线,正是因为如此, 人们才特地对教育的范畴进行了划分,将其分为了现代教育 和传统教育。严格来说,这种划分方式就是人们排斥落后, 追求先进的一种表现,再进一步说,这种划分方式无疑是想 让大家认同现代教育的先进性与传统教育的落后性。就教育 而言,在不考虑社会因素的情况下,这种区分是很难明确的。

就算可以根据时间区分这两种范畴,也无法明确教育观念的 归属。如果再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尝试将教育分为传统教育 和现代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不成熟的表现。要知 道,无论哪一个时代都在努力的寻求“教育是什么”的答案, 如果早已对自己时代和社会的教育实质了然于胸,又何必将 教育分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并非是一成 不变的,它既充满了时代性,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传承性。人 们只有通过解释和补充上一代的教育观念,才能得到符合当 下时代特征的新观念,如果没有上一个时代的教育精神作为 支撑的话,这种解释与补充是无法实现的[3]。就拿教育 组织形式来说,当今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乃班级授课制,这 种组织形式是在个别教学形式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班级授课 制却始终未得到现代教育史上几次大规模教育组织形式改 革的认可。与传统教育相比,尽管现代教育中的个别教学在 性质和复杂程度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无论如何我们 都得承认,就个别教学来说,现代和传统是高度统一的。在历届教育改革中,人们用于取代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 就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二)以中西文化交流为基础 西方教育理论中国化作为后现代教育理论中国化的代 表,是以中西方文化交流为支撑的,我们要用理性和客观的 态度去对待和接受西方文化,同时又要自觉地抵制其不良文 化的侵蚀。一方面,在对后现代教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进行 接受和理解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全面地把握西方文化的历 史结构与逻辑习惯,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后现代教育理论 在中国变成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另一方面,倘 若我们仅一味地接受外国教育理论的模式,而不用本民族的 特性对其进行创新的话,就会影响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导 致中华民族文化出现断层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敞开心扉 地去接受和传承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拒绝、排斥。与国 外教育学相比,我国教育学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之中国 学者在探索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常将教育传统视为一种 “落后”的东西,因而难免会对外来教育表现出崇拜之情。

要知道,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教育传统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如果没有丰富的经 验,就无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鉴于此,当务之 急就是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是必需的,我们不能因为 其是“过去式”就不假思索地舍弃,而要是看到其对社会发 展所起的积极作用[4]。所以,在外国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公平地对待中西方文化,而且要努力为中、 西方文化搭建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三)反思性地运用 中国社会的文化环境与西方社会的文化环境有着本质 的区别,这导致二者的发展现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无 论是中国社会还是中国教育,都面临前代和现代的问题。正 如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说:“我们是旧病未愈,又添新病。”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当代中小学学生所接受的仍然是一种奴 化的教育,一方面,他们不敢说真话,也不能说自己的话。

相比之下,“五四”时期主张说真话、强调个性解放的思想 还是比较先进的;
另一方面,当今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长辈的宠爱使他们养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同时优 越的生活条件使之越来越物质。由此不难看出,中国教育在 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又遭遇了新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以 一种反思的态度来引入和运用后现代教育理论[5]。毫无 疑问,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一些主张的确起到了推动中国教 育发展的作用,当然也不乏一些不符合中国教育现状的论断, 甚至还有一些模棱两可的观点与主张。有些学者表示,引入 后现代教育理论的目的是补充、完善现代教育,而非否定现 代教育,所以现代教育理论永远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观 点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有限理性的教育观,具体来 说,就是一方面要不余遗力地挖掘非理性的潜力,另一方面 又要大胆地承认理性精神的启蒙作用;
我们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去发展教育,树立与人类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教 育观,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同时要正视人类对生态、环境与 资源造成的破坏,反对过分夸大人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批 判和反思人类命运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保持积极健康 的心态;
我们还应该树立诗意理性的教育观,既要鼓励浪漫、 诗意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有失分寸,显得过于主观,这样才 能赋予教育观一定的张力和弹性;
我们要根据中国当前的发 展状况,树立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教育观,还要本着人文关 怀的态度去弱化科学的技术性与工具性[6]。只有做到这 一点,我们才能在不放弃现代教育主张的前提下,科学地、 理性地引入和运用后现代教育理论,学会运用后现代教育理 论中的优秀观点去对现代教育进行补充与完善,甚至创新现 代教育,最终使现代教育变成一个先进的、多元化的教育理 论。

(四)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每种文化 之间虽然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但是这些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对 立的,而是具有“和”性的。所以,在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 基础上,我们应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简言之,这是 一种多种文化中间从“不同”达到特定意义上的“同”的过 程。这里的“同”并非意味着要同化中国文化以外的其他文 化,或是在这些文化中占据绝对的主导位置,更不是取代这 些文化,而是要找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集,并以此为依据,准确把握文化的多样性,并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促进 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并不意味着否定本国传统教育文化,或 是抬高西方教育文化,而是要建立一个被所有人认可的教育 世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为中西双方教育的发展创造有 利的条件,最终体现出“和而不同”中“和”的内涵。促进 多元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拓宽中国教育发展的眼界,有利于推 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并且还能够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文化基础。

三、结束语 我国引入后现代教育理论已有30年之久,但其仍然是 一棵还未成熟的小树苗。我们应该予以后现代教育理论一定 的成长时间,让其沐浴在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的阳光中, 尽早结出带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教育果实。中国教育不能一 味地排斥国外教育理论,而要以一种理性、包容的态度接受 西方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中国教育也并不一定要通过引 入后现代教育理论才能实现发展,因为后现代教育理论提倡 的是多元化发展的理念。但无论如何,后现代教育理论的中 国化必然能推动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