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学 > 快看影视 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理论视角的发展策略

快看影视 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理论视角的发展策略

来源:开学 时间:2019-10-13 07:49:09 点击:

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理论视角的发展策略

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理论视角的发展策略 谢娟(1984—),女,山东滕州人。讲师,博士,主要 从事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关于技术异化教育的争论由来 已久,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争论的背后隐藏了师生道 德情感低下、教育不公平等教育伦理问题。然单纯的技术批 判难以说服人们放弃技术之于教育的种种恩惠,而伦理规范 的讨论已将伦理学的人文向度引入教育技术,这同时也是从 哲学层面进行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必然趋势。那么,教育技 术伦理研究现状如何?是否已有明确的思想依据和内容边 界呢?本文将直面教育技术伦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将 具体伦理视角与内容边界凸显在人们的面前,从而促进教育 技术伦理研究迈上新台阶。

一、教育技术伦理及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技术伦理的涵义 伦理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表现为技术伦理、教育伦理制约 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推动技术伦理、教育伦理的更新 两个方面。因此,教育技术伦理至少有两层含义。第一,它 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关怀,是关于技术的教 育伦理,主要关注教育技术所引发的教育领域中人与人之间 的伦理问题;
第二,它是从技术的视角对教育的关照,是关 于教育的技术伦理,从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出发,关注技术带 给教育以及教育伦理的影响。可见,教育技术伦理不仅是基于伦理学的视角对教育媒 体使用和教学系统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伦理策略上的人文 关怀,而且是从教育媒体等技术的物化层面对教育的伦理内 涵的补充与拓展,进而从技术的角度提升教育的道德境界。

(二)教育技术伦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技术伦理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教 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国家,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经查阅从1967年至2012年间美国ERIC数据库和中国CNKI数 据库中关于教育技术伦理的文献(共三百余篇,国外约315 篇,国内约20篇)发现,国外教育技术伦理研究早在上世纪 70年代就已开始。如美国于1970年专门成立AECT行业道德委 员会,制订了教育传播技术的行业道德准则,建有处理行业 道德问题的专门程序。1994年的研究在数量上可谓史上最多。

回溯教育技术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教育 技术定义的修改密切相关。当时正值美国AECT定义教育技术 之时,可见当时人们已经从伦理的角度讨论教育技术的内涵。

直到2004年AECT修订了教育技术定义,对教育技术实践提出 了伦理要求。从此,在AECT的引导下,教育技术伦理研究一 直是国外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之一。而我国对此的研究虽起 步于20世纪90年代,然数量一直不多,2005年以后才逐渐与 国外研究趋势相一致,如借鉴美国AECT对教育技术专业人员 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经验[1]、阐明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职业 道德的重要意义[2]等。可以说,我国关于教育技术伦理的研究是在AECT的影响下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于2011年 在期刊载文中达到新高。

从内容上看,大部分研究偏重于对教育技术领域具体伦 理问题的一般性策略探讨,如关注在线教育中的学术不端行 为[3]、调查学校教育技术实践中道德失范问题[4]、将道德 教育内容整合到现有的核心课程以提高教学的道德水平[5]、 通过开发新系统来抵制数字盗版问题[6]等,主要内容涉及 教师职业伦理、行业道德标准、教育技术道德实践等多学科 领域。一些研究者受伦理学的激情驱使,急于构建教育技术 应用的规范体系而忽视了对教育技术本真的追思,未对教育 技术的伦理关系、伦理边界进行界定,对伦理原则的讨论也 未能形成普遍性的共识。从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实证方法, 但也存在“断言多于论证”和“偏重数据”的现象。很多适 宜进行理性分析的问题却被量化,忽视了伦理的意识形态的 本质属性。殊不知,对教育技术进行伦理道德层面现象的考 察,不仅仅属于事实的经验判断,更大程度上是一种难以用 数据测量的价值评判。

总之,目前对教育技术伦理方面的研究力度相对较小, 存在研究内容宽泛、边界模糊、方法单一等显著问题。究其 原因,主要由于人们对教育技术伦理的理解与认识缺少一定 的价值归属。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离不开具体伦理学思想中 哲学思维的支撑,一旦缺失了特定的伦理学理论的指引,对 教育技术的伦理关照必将是不完整的。同时,研究方法的单一化也反映出伦理策略研究的不足。教育技术领域中伦理难 题的应对不应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策略,还需要从伦理 学理论中寻求伦理策略与途径,真正获得伦理意义的人文关 怀。另外,一些研究仅从应用伦理学或技术伦理学的大视角 下笼统审察教育技术伦理问题,忽略了某些伦理思想的特点 及适用范围。事实上,任何一种具体的伦理思想都有其优缺 点。若仅对普遍意义上的伦理学理论不加选择地通盘借鉴, 抓不到具体的伦理精髓,必将造成研究内容及方法的模糊不 清。

可见,教育技术伦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具体伦理 思想的指导,阻碍了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深入开展。只有汲 取多种伦理思想中的相关成分,才能找到合适的伦理关怀的 视角与依据。所以,基于多维伦理视角对教育技术进行考察, 从教育伦理、技术伦理等理论派别中汲取养料,不仅有助于 促进人们对教育技术伦理的认识并明确研究的内容和边界, 也对教育技术伦理策略的理解与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教育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教育伦理学主要研究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 问题,并将教育中的一切道德现象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 体的教育现象进行人文关怀,以省察和规范教育的合理性及 价值。教育伦理学中关于教育伦理内涵、教育伦理关系、教 学伦理特性等的论述,为理解教育技术伦理内涵、教育技术的伦理关系以及教育技术的教学伦理特性等内容提供了基 本思路。

首先,教育技术伦理具有关涉人之成长的伦理价值。教 育技术作为教育的子系统,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活动,也是培 育德性的过程。关注人的未来发展、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社 会发展,是教育技术伦理价值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教育技 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师生关系是教育技术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人伦关系。

教育中的人伦关系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总称,主要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管理 者、教师与社会等关系。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 育中人伦关系的最突出表现。教育技术领域亦然。教师通过 应用具体的教育技术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在 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教育技术之伦理价值的体现。

最后,促进教学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伦理任务。作为教 育技术重要的实践领域,教学过程需要可操作性的伦理道德 规范体系、符合新型伦理精神的师生关系、教育公平和责任 感等道德因素,同时也难以脱离技术的支持。因此,教育技 术伦理的主要任务是以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关注教学中人 际交往行为,揭示技术在教学活动中所发挥作用的善恶,明 确技术的伦理规范,确保技术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中国传统技术伦理思想为立足我国教育实际来分析教育技术伦理现实提供了理论依据,突出表现在以道驭技、以 人为本、经世致用等观念上。[7] 以道驭技的观念体现了技术的“物化”与德行的“人性 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教育技术与伦理的关系问题。

只有教育技术负载了社会文化及伦理规范的良知与善性时, 才能摆脱道德滑落的尴尬。用“道”来规范教育技术的发展, 不是阻碍和限制,而是要达到在允许其有最大发展的前提下 使其副作用减到最低。

以人为本的观念突显了人的重要性。人们本能地反对技 术活动中的各种有违人性的行为。一旦技术违背了人的内心 追求,就会遭到抵触与拒绝。教育技术的发展在目的上应充 分发挥人的智慧,强调“人化的教育技术”的特征,在教育 实践过程中关注技术场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重视师生的 发展。

重于应用、学以致行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技术“经世致 用”的表现,具体表现为重视实践价值、勇于创新、致力改 善实际效果、服务社会等伦理特征。在当今社会,教育技术 的经世致用就是关注教育技术的实践价值,勇于创新并注重 将技术成果服务于教育。只有创造性地应用,才能防止教育 技术流于形式、浮在表面。

(三)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是在技术意义上把事实和价值的整 体关系还以本来的现实面目,是一种对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积极超越与综合创新。[8]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中关于技术中 介、技术异化等思想对于教育技术伦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 作用。

(1)技术中介论:解答教育技术的休谟难题。研究伦 理问题必然涉及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的关系这一休谟难题。

事实判断与道德判断分属于理性和情感两个领域,二者不可 通融,即通过“是”不可推断出“应该”。马克思认为,技 术在道德判断与事实判断的统一过程中具有媒介作用,通过 技术将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统一起来,从而解答了这一休谟 难题。[9]教育技术实践活动相互关联的各个部分,包含了 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人通过技术与教育发生关联,从而使 教育技术负载了道德评价,沟通了教育技术中“是”与“应 该”的判断,为教育领域中“凡是技术上能够做的事情就应 该做”的问题提供了应对策略。

(2)技术异化论:批判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异化。教育 技术领域中出现的技术反作用于人而影响其教学效果的现 象是技术异化教育的表现。教育异化根源于技术主体的矛盾 本性。马克思的技术异化论对分析教育技术过程中的技术对 人的异化、对教育的技术垄断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引导教育中技术规范的形成。

(3)技术伦理观:重视教育技术的伦理价值。技术负 荷正价值与负价值,二者统一于技术伦理。[10]随着技术的 不断发展,负面价值不断堆积,技术的伦理价值体系得不到强化与重视,人们开始对“通过技术来追求最大的效益”等 命题产生怀疑。只有技术与社会伦理体系良性互动,才是技 术伦理应该关注的目标。教育技术的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同 时显现时,不仅应该关注技术为教育带来的高效率与好效果, 还应关注技术对于教育伦理、社会伦理等价值体系的影响, 尽可能地促进技术与教育的和谐发展。

(四)当代责任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教育技术的良性发展呼吁担当、义务等责任意识的出 现,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技术的内在精神需求。谁负责、对谁 负责、负哪些责、如何负责等思想为教育技术伦理研究提供 了责任的视角。

教育技术领域的责任如何实现呢?就目前教育技术的 发展来看,让公众参与到技术活动相关决策的制定过程中, 预防技术专家统治论,是一条可供参考的教育技术责任实现 路径。比如,在教育技术的开发项目立项和决策之前,召开 有专家和公众参与的“听证会”,让公众不仅可以维护自己 的权益,同时发挥对技术人员及政府的监督,协助进行技术 决策。另外,建立相应的制度与机构也是责任实现的重要手 段。[11]教育技术对教育活动负责,必然离不开相应机构与 制度的约束与保证,如教育技术伦理委员会等。这些机构一 方面传授了技术责任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承担整个行业的责 任,对于加强教育技术各种主体的道德素养和职业规范等方 面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技术中介论、追求教育至善、强 调责任等伦理思想,为教育技术伦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 视角与依据。教育伦理思想巩固了教育技术的传授知识和培 养德行并存的价值诉求,强化了教育技术在协调师生关系和 提高教学交往质量上的伦理使命;
技术伦理启示教育技术以 “以道驭技”为基本理念,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归宿,以 “经世致用”为突出特点,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角度理解 教育异化、教育技术的伦理价值,并从责任伦理的视角促使 教育技术主体为其活动负责。这些具体的伦理思想拓宽了教 育技术伦理研究的思路,同时也界定了该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内容边界 以上伦理思想启示教育技术应加强教育技术伦理内涵、 教育技术行业伦理规范、教育技术实践中伦理问题等内容的 研究,为教育技术伦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边界。

(一)教育技术伦理内涵:亟待解决之要 教育技术伦理内涵的确定,有利于凸显教育技术伦理的 本质及其研究内容与方向。中国传统技术伦理思想和马克思 技术伦理思想从技术与伦理的关系层面为教育技术伦理的 内涵确定指明了方向。而作为一个学科,教育技术的目的、 过程与结果等微观层面也需要伦理学的人文关照。

从技术与伦理的关系层面来看,教育技术伦理可以分解 为教育技术与教育伦理的关系、教育技术与技术伦理的关系。

教育技术与教育伦理都是构成教育基本要素的重要内容,前者是确保教育活动的物质力量,后者是维系教育活动的精神 因素。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对教育伦理具有着重要影 响,而作为意识形态的教育伦理对教育技术具有一定的反作 用。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人们道德观念的更新,也拓 展了教育伦理学的研究领域;
而教育伦理对于教育技术的规 约与引导,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的良性发展。同理,技术伦理 一方面约束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技术伦理的发 展提供了实践支持。在当今技术理性受到多方面质疑的时代, 教育技术与教育伦理、技术伦理的关系愈加凸显。本文认为, 教育技术与伦理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三类:教育技术与伦理排 斥论、教育技术与伦理无涉论、教育技术与伦理相互依存论。

教育技术与伦理排斥论是一种将技术与伦理完全对立 起来的观点,它把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育活动的不断渗 入看作是道德堕落的表现。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能力不足的 人谋求生计的手段,技术带给教育的不是美好、友爱和善, 而是懒惰、应付和丑恶。这种主张放弃教育技术而回归自然 的教育状态的观点,是极为悲观的,尽管在警示技术带来的 负面效应上具有积极作用,但其拒斥教育技术的态度和做法, 在当前信息技术时代是行不通的。

教育技术与伦理无涉论认为教育技术无所谓好坏,可以 被用来服务于任何目的。对教育技术的道德判断是其作用于 社会目的之后才被提出。教育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 么目的等问题不是教育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取决于人用它来做什么。因而,教育技术行为的目的总是存在于教育之 外,没有义务去考虑行为的后果。这种观点几乎完全排除了 教育技术主体的社会责任,认为只要技术上能够实现的目标 就应该去实践,而不必顾虑实现这一目标是否应该。

除此之外,内含于教育技术本质中的以人为本、责任、 公平等伦理向度在教育技术的目标、过程、结果等环节中如 何发挥出来,也是教育技术伦理内涵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从而实现动机“善”、过程“善”和教育效果“善”的统一。

如,在目标上,应体现教育性(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尊 重学生为根本目标,以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推进 教育改革等社会责任为目标)、规范性(以遵守公民社会基 本道德规范、技术应用的法律法规等法权伦理、德才规范、 教学规范为目标)、责任性(强化教育技术对受教育者、社 会等担负起责任为目标)等要求;
在实践过程中应保证在教 学媒体的选择、师生关系的协调、教学内容的呈现等方面得 到伦理的规约;
在结果上使用规范伦理学的相关伦理方法进 行评价,将目的论、义务论、美德论三种理论综合起来,实 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二)教育技术行业伦理规范:学科发展之需 1. 教育技术行业责任标准 作为一个行业领域,教育技术是一个伦理型共同体,应 该设有专门的责任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应该对教育技术设 计人员、开发人员、管理人员、应用人员、评价人员进行责任划分,提出具体的责任要求。比如,对教师、管理者等教 育技术应用的责任主体提出诸如承担起教育技术的选择过 失、关爱学生等要求,促使其担负起对学生、社会、国家等 责任,从而感染学生形成道德责任感。

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标准(试行)》[12]从制度上保证了教学人员、管理人员、 技术支持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从公平利用、健康使用、 有效应用、规范行为等四个方面规定了教师的社会职责,具 体如“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 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 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 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能向学生 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 念”。然而,责任标准还有待细化,同时,责任实现的方法 也应有所涉及。

2. 教育技术职业伦理规范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在教 育技术实践中的能力与标准进行了规约。但是,该规约没有 着重从伦理规范的角度给予系统的指导。规范伦理学作为西 方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形式,一直以人的义务及价值合理性为 研究重心,旨在说明人们的行为本身应遵循何种道德标准以 达到“善”的要求,为教育技术职业规范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教育技术职业规范在特定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但又并非永恒不变的。根据职业规范的内容不同,可将教育技术职业 规范界定为“法权伦理”规范。法权和伦理是教育技术职业 规范的整体要求,既包括法权规范,又包括伦理规范。教育 技术的法权规范是一种制度性的公共活动领域的规范,除了 社会法律的强制性规范外,还有为教育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 所必需的学校纪律、各种教育体制、教学秩序等一系列规范。

而伦理规范通常是由责任和义务构成,是一种具有内在制约 力量的规范体系。教育技术的伦理规范是教育技术活动中表 现出来的一种内在规范,本质上属于一种自律道德的范畴。

在教育技术活动中,法权规范和伦理规范共同构成教育技术 的职业规范体系。因此,教育技术行业人员应该遵守社会基 本道德规范、技术应用的法律法规、学校纪律等制度性规范, 践行教育技术的伦理使命,促进教育技术领域人伦关系的和 谐,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性人才而努力。

3. 教育技术主体的道德素养 教育技术目标的达成依赖于设计者、开发者、应用者、 管理者、评价者等主体的技术实践,尤其是教育技术工作人 员和教师的教学实践。道德素养能够帮助教育技术主体寻求 驾驭科学技术的精神力量,辨别与应对由技术引发的反道德 现象,从而抵制道德失范并促使教育技术实践在合乎伦理的 轨道上发展。因此,教育技术主体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在 当前技术理性压抑价值理性的去道德化倾向下,人的道德素 养不断受到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侵染,如何强化教育技术主体的道德素养成为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要唤起教育技术主体的道德意识并加强其道德素养,道 德教育不可或缺。道德教育有助于人们反思技术应用理念的 合理性、技术操作规范的道德性,引导人们认识教育技术的 先进性及其所代表的文明与进步,警醒人们注意技术依赖带 给教育的危险。因此,借助道德教育的方式对教育技术主体 进行技术伦理、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教育,能够提高其道德素 养。

(三)教育技术伦理现实问题:存在意义之基 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实践意义是为了应对教育现实中 技术带来的诸多问题,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 以及技术带给教育的伦理困境问题。因而,对教育技术伦理 现实问题的关注,是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存在基础。

首先,如何明辨教育实践中由于技术因素而引发的道德 问题,并予以有效的伦理策略和伦理途径,是教育技术伦理 研究的重要内容。教育技术在物质方面不断得到更新,在观 念上带动着教育在方式方法、内容形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与此同时,一些道德失范现象也屡见不鲜。道德失范 是指在新的生活环境产生之初,由于原有道德规范逐渐丧失 生命力,人们的行为举止缺少适合的道德规范的规约与指引, 而处于一种规范的真空或规范的冲突之中,是道德危机的表 现。[13]诸如媒体技术强大的展示与传递功能带来的教学信 息的过量、信息垃圾造就的信息污染、虚拟空间人际交往中道德情感的缺失、教育信息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数字鸿沟以 及文化霸权,以及网络环境中隐私泄露与知识产权纠纷等道 德失范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教育对人性的关怀,也妨 碍了教育对人之德行的培养。

以上从教育技术伦理内涵、教育技术行业伦理规范、教 育技术实践中伦理问题等方面,为教育技术伦理界定了基本 的研究内容。随着伦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研究内容的不断细 化,该研究边界将不断扩充与完善。

四、总结与展望 无论如何,当今社会是技术的时代,更是伦理的时代。

在这个技术伦理的时代,任何技术问题,都能归结为伦理问 题。教育技术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正在进入一个需要伦理 规约的自我完善的新阶段。很显然,教育技术物化层面的快 速更新无法代表教育的先进性。如何保证教育领域技术的适 当应用,而避免技术的过度与不当应用带给教育的消极影响, 归根结底是个伦理问题。因此,对教育技术领域乃至整个教 育领域而言,教育技术伦理研究都是极其重要的课题。

从广义上来讲,教育技术伦理研究是对教育、技术、伦 理三者关系再认识的系统过程,涉及教育学、信息学、传播 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融合。而目前国内研究的视角模糊、内 容宽泛等问题,使教育技术伦理得不到教育领域的足够认识, 阻碍了教育伦理学、技术伦理学等伦理思想对教育技术的充 分关照。为加强伦理学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关怀,确定合适的伦理视角以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成为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 必需。而与我国教育技术密切相关的伦理思想主要有教育伦 理、中国传统技术伦理、马克思技术伦理、现代责任伦理等 思想,但不局限于此。这些伦理思想为教育技术伦理提供了 研究思路与理论依据,启示我们应着重加强教育技术伦理内 涵、教育技术行业伦理规范、教育技术实践伦理问题等方面 的研究,同时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教育中与技术相关的伦理理 论,尝试现代媒介伦理、商谈伦理等多种视角,不断完善教 育技术伦理研究体系的架构。

[参考文献] [1] 梁林梅,郑旭东.对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职业道德规 范建设的思考——美国AECT的工作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 究,2007,(8):23~26. [2] 刘新丽.对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纳入职业道德内 容的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12):6~1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