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元旦 > 关于数字时代_数字时代都市侨乡留守儿童信息化教育的问题和策略分析

关于数字时代_数字时代都市侨乡留守儿童信息化教育的问题和策略分析

来源:元旦 时间:2019-10-13 07:49:04 点击:

数字时代都市侨乡留守儿童信息化教育的问题和策略分析

数字时代都市侨乡留守儿童信息化教育的问题和策略分析 一、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尤其得益于国内改革开放和 侨务政策的落实,出国条件逐步放宽,我国各地海外移民人 数逐年增多,华侨人口逐步增加,分布逐步扩大,国内一般 把华侨较多而侨眷较集中的地方称为侨乡。近年来侨乡研究 出现的两个新趋势在于[1]:一是都市侨乡的出现,也即以 某一个都市为中心(而非乡村)的侨乡区域格局;
二是“侨 乡留守儿童”的出现,“跨国寄养”是目前侨乡留守儿童教 育的主要方式。其实,无论在乡村侨乡还是都市侨乡,新一 代移民往往通过家庭团聚、劳务输出、边境贸易、探亲、出 国留学等途径出国,这些移民经历多年艰难打拼,因创业和 发展条件所限,这些拥有复杂国籍背景和人生经历的父母和 子女往往游走于国内外,但其子女成年前主要以国内生活为 主,成为新一代的跨国留守儿童,成年后主要以出国工作和 求学为目标,成为新一代华侨的主力。从现状来看,跨国寄 养和隔代教育严重阻碍着侨乡留守儿童的发展,使其成为名 副其实的“处境不利”儿童,这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 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立足于都市侨乡教育信息化发展 基础,考虑到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开放、互动、协作特质,采 用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实地调查都市侨乡留守儿童运用信 息技术进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方面的现状。

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等多位一体的信息化扶助网络提供实证依据,帮助侨乡留守儿童实现教育融 合,促进其协调发展。

二、研究综述 侨乡留守儿童在发展中国家是一种普遍现象。国外学者 往往从弱势群体的视角予以关注。例如,以菲律宾、墨西哥 等国移民留守儿童为研究样本发现移民留守儿童违纪行为 和攻击行为较多,易产生“炫耀性消费”等成长问题。[2] 如FangFan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来检查行为和情绪问 题及其之间的关联性。[3]Giannelli也认为父母的长期移民 影响了在国内(阿尔巴尼亚)入学的儿童。[4]虽然父母的 迁移通常有利于儿童的经济生活,但是由于缺乏父母照顾也 可能导致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心理问题。在信息技术相关研究 方面,初步提出将信息技术作为弱势群体学习的干预手段。

如英国信息化教育新政策 e-Strategy中明确规定,要利用 数字技术为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提供最大的帮助[5];
欧盟、 芬兰、巴西等提出通过数字化学习来促进边缘化青少年的社 会融合(FranckTetard,2008;
Casacuberta,2005;
Sancin, 2009)等。[6]相关研究重在问题描述,对策方面主要是社 会工作领域的干预研究,从信息化教育技术角度来关注和干 预的成果并不多见。

国内的一些学者针对侨乡留守儿童出现的教育问题进 行了探索性研究。①留守儿童的数字化学习研究,如王佑镁 提出通过数字化学习对侨乡留守儿童提供支持,构建基于视频互动中心的侨眷型留守儿童的数字化学习框架。[7]②留 守儿童人格行为的研究,如潘玉进通过对国内留守儿童、非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的差别分析,探索了其家庭教育资源 与人格、行为之间的关系。周宗奎通过调查也发现,父母外 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出现了问题,主要有放任自流、 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等。[8]③留守儿童整体现状调查。

何毅的研究表明:由于隔代监护人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 思想观念陈旧,与学校教师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以及留守儿童 所在学校的教师未能将留守儿童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全面 反映给监护人和务工父母等原因,侨乡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相对更加残缺,人格发展容易出现障碍,对学习的认知容易 出现偏差。[9]陈怡、苏彩亮也指出了目前侨乡留守儿童存 在的教育问题,通过成因分析,提出相对应的对策来帮助留 守儿童,帮助他们的家庭。[10]杨晓梅和吕昀通过对青田县 的调查研究后也提出:华侨留守子女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 家庭教育缺失、监管不力、情感缺失、性格缺陷、行为偏差 等。[11] 文献分析表明:国外较多关注跨国留守儿童的“处境不 利”现况,关注弱势群体的信息技术干预研究;
国内关于留 守儿童(主要是农民工留守儿童)的研究比较多,侧重于现 状揭示、教育政策与心理干预,对侨乡留守儿童的研究特别 是信息化教育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同时考虑到侨乡的经 济发展现状和条件,以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课题组假设基于ICT的信息化教育可以成为一种“跨国隔代教育” 的应选之策,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去有效干预侨乡留守儿童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个体教育,实现个体协调发展。因此, 对数字时代都市侨乡留守儿童信息化教育研究十分必要,具 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与内容 侨乡留守儿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部分地区衍 生的一个独特群体,被誉为手捧欧元的“精神孤儿”,因其 家庭背景、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等使这些“留守儿童”的教 育成长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著名 都市侨乡为研究现场,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调查侨乡 留守儿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方面 的现状。主要内容包括:侨乡留守儿童信息化教育的需求分 析、侨乡留守儿童信息化教育的现状调查以及侨乡留守儿童 信息化教育的对策研究。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 的方式,以侨乡中小学为研究场地,调查侨乡留守儿童运用 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方面的现状。基于 祝智庭教授关于信息化教育的内涵分析开发研究问卷,他认 为信息化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 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 新要求。[12] 问卷共设计27道题目,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个人信 息,包括年龄、性别、父母旅居地等信息;
②个人新技术接 触及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个体教育等层面的 现状,主要关注教育和学习、情感交流等;
③学校和课堂中 新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等情况,以及学校使用新技术促 进与国外父母进行交流的情况;
④个人对新技术应用的需求 和期待。

调查实施中以学校为单位,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简单随 机抽样两种方式进行。首先,以“地区”作为分层标准,从 三个区域中抽取三所小学、初中高中为样本学校;
其次, 再以简单随机取样方式,根据是否为侨乡留守儿童,每校抽 取 50至100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本次研究采用现场调研方 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86份,回收182份,回收率为97.85% , 其中有效问卷173份,占回收问卷的95.05%。

四、数据分析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在调查样本中,男生91人,占52.60%,女生82人,占 47.40%;
在年级分布上,考虑到访谈和问卷的识读,主要在 三年级以上抽取样本,三年级占44.71%,四年级占37.06%, 五年级及以上占18.23%;
从留守儿童父母所在地看:意大利 占74.84%,西班牙占7.16%,美国占7.74%,加拿大、非洲、荷兰、澳大利亚均占1.29%,智利、匈牙利、法国、英国、 希腊均占0.645%;
在外人口数平均为3.2个;
从事的工作都 以经商为主。

(二)侨乡留守儿童数字技术接触状况 研究中首先对都市侨乡留守儿童的新技术拥有和接触 情况进行了调查。由于“侨汇”的缘故,一般侨乡留守儿童 的家庭经济状况都较好。新技术的拥有和接触情况将对其信 息化教育的实施提供技术基础。结果发现,如预设的一样, 都市侨乡留守儿童的数字技术接触情况较好,经常是使用的 数字技术种类涵盖了目前最新的设备,按照比例依次为电脑 网络(36%)、手机(35%)、平板电脑、iPad或者ipod(14%)、 MP3或者MP4(9%)以及数码相机(6%)。

在新技术的用途方面如图1所示。游戏、与父母亲情交 流、看电影/听音乐、聊天等为其主要目的,使用新技术进 行教育学习的比例不占优势。同时也发现,由于性别差异, 以游戏为新技术使用的选项中,男生所占比例远远高出女生 十个百分点,这点值得引起注意。而在聊天、看电影和父母 交流选项中,女生所占的比例略高于男生,这也基本上反映 出男女生在媒体使用和兴趣爱好方面的偏差。其余选项男女 生所占比例相差不大。

而在新技术的使用时长上,使用新技术“两年以上时间” 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38%;
其余时长均占20%左右。图2进 一步比较了不同年龄段或者年级段的使用时长差异,数据表明新技术采纳和使用呈现出随着年龄增加而提升的趋势。但 也发现一个异动:由于年龄的差异,“少于半年使用时间” 选项中三年级所占的比例明显偏大,达到27.3%;
但是在两 年以上的选项中,三年级的比例也是明显偏大(43.9%), 除去一些外在因素,可能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和低年 级学生认知能力的“早熟”所引起的结果,这应该引起家庭 和学校的重视。

(三)新技术在个体教育层面的应用 图1显示留守儿童使用新技术进行知识学习的比例不占 优势,为了分析具体情况,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新技术在个体 教育层面的应用。作为数字时代的公民,掌握新技术辅助个 体学习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在调查中发现,与同伴交 流中使用最多的新技术是手机(48%),其次是聊天软件(40%), 电子邮件等使用仅占3%;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交流方式如网 络贴吧、博客、微博等现代网络工具也占到9%的比例。而在 新技术辅助学习方面,采纳最多的是计算机网络(43.6%), 其次是智能手机(22.5%),再次是电子词典(14.3%)以及 电子阅读器(8.5%)。在性别差异上,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 学习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在电子英语字典选项中,女生比 例略高,这反映了男女生在教育新技术选择和使用上的偏好。

在使用新技术进行学习的具体用途调查中发现,被动型 使用者也即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作业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 习者占40%;
查找与作业相关题目答案者占13%,主动型学习者也即对不懂问题进行上网寻求答案者占11%,开阔视野者 占16%;
这表明留守儿童运用新技术进行学习很被动(占53%), 大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运用新技术;
主动型学习者只占27%。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由此也可见 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四)新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跨国寄养和隔代教育是造成都市侨乡留守儿童个体发 展问题的主要缘由。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跨国寄养提 供了积极的、正向的支持,基于ICT的信息技术可以架起连 接远在国外的父母和国内的孩子之间的桥梁。研究中就通过 ICT技术定期向父母进行学习交流的频次进行了调查,结果 如表1所示。

表1呈现了这群留守儿童的父母监管和家庭教育的基本 态势,状况十分令人担忧:不定期偶尔汇报、长时间汇报一 次、从不汇报者占了55%;
半个月交流一次者占8%,一周交 流一次的占20%,半周内交流一次的占17%。这一比例相对于 国内留守儿童或者是一般儿童来说,是一个非常贫乏的数据。

家庭学习交流本是一件触手可及的事情,而在留守儿童这里 却显得如此困难和无助,由于缺乏交流、缺少监管,侨乡留 守儿童如同脱缰的野马,任凭在社会上闲散,个体社会化受 到极大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无法形成合力,正是这种 困境造成了“问题儿童”的形成。

研究中进一步发现,除了父母时间上的限制外,ICT技能也是一个阻碍因素。调查显示,使用手机进行沟通的占 61%,互联网的占32%,电子邮件的占5%;
由于不同ICT技术 对使用者的背景有着严格要求,例如,虽然手机方便快捷, 但在工作情景、沟通时间上有限制;
而电脑网络等虽然能够 弥补上述限制,但是对使用者的技能有要求。由此看来,提 高父母的信息素养和数字能力也是一个急切的问题。而从有 效性来看,认为网络新技术对与父母沟通有帮助的占到了总 体的86%,贴吧、QQ、论坛等新技术对沟通和交流起到正面 的积极作用。

而在“父母是否支持使用新技术来学习”的问题中,强 烈支持孩子使用和接触新技术者占37%,“视具体情况支持” 的占47%,不支持者仅占9%,总体上由于身处国外发达国家, 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比较积极和慎重,可以认为家长对孩子使 用新技术进行学习是支持的。

(五)新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由于身份的独特性,都市侨乡留守儿童往往在社群归属 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各个侨乡都着力建设侨眷社区、留 守儿童之家等社区组织,帮助留守儿童发展和成长。因此, 社区是除了学校之外留守儿童的重要去处,是个体发展、社 会化的重要场所。调查中发现,在新技术应用于社区场所的 情况也不容乐观,仅35%的社区组织有专门的技术支持,17% 的社区在相关活动的时候有临时设施,高达48%的社区没有 配备任何新技术和设施,这将严重影响儿童的社区教育和生活,进而影响其社会化、交际、个体学习等能力的发展。

当然,这一现状往往与当地的重视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 相关,调研中发现,在经济状况和重视程度较好的地区,这 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温州七都为例,由于当地的重视, 社区长期且专门为侨乡留守儿童提供一栋楼层,与温州大学 联合成立了“侨乡留守儿童之家”,设施完善齐全,专门设 施持有率达到了72.5%。在社区教育中使用专门设施主要在 于心理辅导、远程亲情交流、学习辅导、文体活动等,有效 改善了侨乡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面貌,社会反响极好。

(六)新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对于侨乡留守儿童而言,学校是新技术使用的主要场所。

考虑到侨乡留守儿童的现实需求,除了信息化教学,学校教 育技术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堂之外的技术使用,例如远程 辅导、亲情交流等。而实际情况如何呢?调查显示,留守儿 童经常使用学校新技术与父母交流的只占2.4%,偶尔使用的 占12.2%,而从不使用的占85.4%,可见学校教育技术的“跨 国交流”使用率还非常低;
使用率低的原因主要与教师的鼓 励有关,仅30.2%的儿童认为教师鼓励他们使用学校技术进 行亲子沟通。因此,各个侨乡学校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的技术 设施,促进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统一,也是一个 重要的课题。

对于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侨乡留守儿童的兴趣如 何?总体上,儿童对于课程的兴趣都非常高,显示“非常感兴趣”者高达87.6%;
这为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提供了动力, 对于提高儿童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而信息素养的提升又会 促进新技术在个体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中的有效使用。

对于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信息技术种类,使用率最高的是计算 机网络技术,占41.7%;
电子词典、电子阅读器等各占不到 10个百分点;
计算机网络虽然功能强大,但在学习的便利性 和可用性方面存在着一定限制。因此,数字化校园中适度配 置相关移动电子学习设备也刻不容缓。

调查中进一步分析数字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效 果,结果如表2所示。从总体上看,新技术在各方面所起的 作用是巨大的,新技术的应用较多地集中在方便父母交流、 方便伙伴沟通和拓展知识面等方面。总体来看,新技术能够 有效地帮助到留守儿童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快速找寻目标 信息、解决学习问题、伙伴合作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加 深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分别达到了59.2%、62.3%、55.6%、 49.3%和74.1%;
但是在能用新技术更好完成学习任务和提高 学习效率两个选项,不同意所占的比率也超过了20%,分别 为23.7%和21.1%。

五、都市侨乡留守儿童信息化教育 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一)教育新技术接触和使用呈现多样化和常态化 调查显示,都市侨乡留守儿童拥有电脑、手机等数字化 设备已经很普遍,拥有率分别达到了36%和35%。有相当一部分也拥有最新的移动学习iPod/iPad等设备,占14%。此外 MP3/MP4、数码相机等设备已渐渐融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在 使用时间方面,超过两年的占38%,半年不到的只占20%。由 于调查对象是3~5年级的学生,也就是说有些留守儿童在一 年级的时候就接触了新技术设备,最晚的也是在三年级的时 候,并且这个“早接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技术设备 的拥有显然与“侨汇”带来的良好的侨乡家庭经济条件有关 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教育新技术将通 过身处发达国家的父母介绍给留守儿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 情况下,这群留守儿童将成为学习和交流中新技术的第一批 使用者,技术设备选择也将更加多样化,使用更加常态化。

(二)不同区域侨乡学校信息化教育程度差异显著 通过对学校信息化教育程度的观察发现,不同区域学校 在新技术设备的使用及效果方面差异较大。例如,经济条件 较好的温州市侨乡学校的基本设备齐全,能较好地满足留守 儿童在学习方面的需求,但使用新技术进行留守儿童与父母 之间的情感交流方面比较欠缺。而福州市区某学校,虽然技 术设备不如其他学校配置好,但教师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 感交流方面鼓励较多,比较支持留守儿童运用学校的技术设 备与远在国外的父母沟通。这种差异与两方面因素相关:一 是与当地的经济及学校的财政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二是教育 者是否认识到数字技术在侨乡教育发展中的独特支撑作用, 即是否有“侨乡化”的信息化教育思维。(三)教育新技术的运用被动化 调查中也发现,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外,选择“因 教师要求完成作业”和“查找作业答案”而利用信息技术进 行学习,这两个选项所占的比例较大,具体来说,课堂上这 种情况占35%,课堂外更是达到了60%, “依据个人兴趣爱 好开阔视野”仅占10%~20%。可以看出,侨乡留守儿童对教 育新技术的使用还是非常被动的,仅当成一种学业辅助工具。

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发现,在课堂外学生被动运用新技术完 成任务的比例将近课堂上的2倍。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可 以对技术的使用作出比较合理的安排,而在课后由于缺乏教 师尤其是父母的指导,学生对使用技术来支持学习显得非常 随意和被动,这也是隔代教育和跨国寄养在信息化教育上的 一种具体表现。

(四)社区教育技术与设备缺失 在社区教育信息化方面,数据表明,侨乡社区用来帮助 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沟通的设备基本不足,在经济条件差的 地方甚至连临时设备也不具备。没有基本的技术设备,就无 法开展社区信息化教育活动,也就无法为孩子们开辟学校、 家庭以外的广阔空间,无法加强与父母情感沟通,更无法拓 展他们的认识视野、交往范围、促进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因 此,有必要构建社区信息一体化教育服务,以此在某种程度 上填补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空白、家庭教育缺失这个特殊漏洞, 这是侨乡政府和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五)跨国寄养中亲子沟通平台和内容单一化 数字媒介的远程、协作、沟通功能在技术属性上有利于 “跨国寄养”的有效实现。然而,当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 与其远在国外的父母进行沟通的媒介中,手机、电话占绝大 多数,达到61%,聊天软件占23%。从交流角度看,人获取的 信息95%以上都来自于眼睛,手机、电话设备并不能满足大 量的信息获取。而当前兴起的社交性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具 有较佳的多媒体交流、过程记录等功能,但使用者寥寥,这 说明跨国寄养中亲子沟通平台过于单一。同时交流平台单一 导致交流内容单调,调查中发现,交流最多的是汇报学习情 况,占40%,接下来是聊家常(32%),而通常仅汇报结果, 父母并不了解其学习的动态过程,无法监控其学习过程表现, 而这正是视频分享工具和网站的优势。

(六)家校教育缺乏有效整合 通过综合对比发现,大多数家长是很希望孩子运用新技 术加强与自己的联系,同时留守儿童自身也是很希望运用学 校的新技术设备与父母交流,但是学校教师的关注点是如何 运用新技术进行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提高信息素养, 较少聚焦新技术设备在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方面 所能发挥的跨越时空的作用。这就造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 育之间步调的不一致。由于侨乡留守儿童教育需求的特殊性, 其家庭教育是跨越时空的,这就造成家庭教育的不完整性, 就需要学校和家庭两者之间加强联系,进行有效教育资源与教育功能整合,以弥补家庭教育残缺造成的缺失,共同促进 留守儿童的个体成长和身心发展。

六、数字时代都市侨乡留守儿童 信息化教育对策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侨乡留守儿童的信息化教育存在以 下问题:①教育主体间缺少联结,这是由侨乡儿童本身的特 点所造成的,父母远在国外,时空上的鸿沟难以跨越;
②教 育资源缺少有效整合,学校和家庭没有形成合力和积极的互 动;
③教育手段缺失,社区和学校并没有为留守儿童提供专 门的教育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而以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特点为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其基本教育特征为开 放、共享、交互、协作,正好可以弥补时空的障碍、资源的 匮乏和手段的缺失,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干预提供一种可能的 路径。

(一)加强信息化教育策略指导 加强对学校教师和留守家庭家长的信息化教育策略指 导。对家长可以通过QQ群、网站、信息互动中心、博客等进 行家庭教育培训。建立侨乡虚拟家长会,让家长通过信息和 通讯技术与专业指导人员交流,理解现代化教育信息和理念, 提升家长教育素质;
同时让家长具备一些基本的数字能力, 尤其是网络亲子沟通能力,激发家长使用数字技术进行远程 家庭教育的兴趣。在具体实施中,让家长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激发孩子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对 学校教师则要加强新技术运用水平的培训,转化教师传统教 育观念,尤其是要结合侨乡教育的特殊需求,提升他们利用 信息技术进行侨乡教育的能力,从而对侨乡留守儿童起到潜 移默化的影响。

(二)聚合社会优质资源共建留守儿童教育平台 侨乡学校要积极利用侨乡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加强对 学校信息化硬件技术的投入,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教育水 平;
通过学校网站、留守儿童教育博客、留守QQ群等方式呼 吁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让学校在社会大环境下成为 留守儿童幸福成长的家园。侨乡社区可以采用社会化合作模 式,以政府为主导,激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构建全方位的 社区信息化教育平台,包括平台的立交(多种教育平台的立 体建构)、成果的立交(过程的累积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 机构的立交(整合社会机构创建无缝学习环境)、资源的立 交(各种资源立体相汇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一个面向侨乡 留守儿童信息化教育的立体协作平台,共同促进侨乡教育发 展。

(三)整合社区建设信息化儿童之家 在我国侨乡及社区管理模式下,社区是侨乡留守儿童关 爱的主要基层单位。笔者有幸参观了温州市七都镇留守儿童 “快乐之家”,印象深刻。“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 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与伙伴相互交流嬉戏的乐园、提供学习课外知识和培养兴趣爱好的地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资源相对匮乏、缺少整合;
设备相对较少,大多是一些体 育设施;
组织相对松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而 信息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可能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 面展开:①建设儿童之家网络教育平台,主要创设儿童之家 学习社区,提供的前台服务应有学习课堂、资料中心、工具 百宝箱、聊天室等,后台服务应包括资料管理、学习进度监 测以及评价管理等;
②开发网络图书、报刊和数字化学习资 源;
③组织人力、物力对留守儿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举行 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学习能力比赛,提升信息素养;
④帮助留 守儿童建立专门的空间、博客、微博、QQ群等Web2.0新技术, 开辟专门的留守儿童论坛,架起沟通社区内和社区外的桥梁。

(四)探索基于侨乡留守家庭的家校互动模式 加强家校互动模式中互动媒介的开发与建设。如学校网 站、博客和微博,及时更新信息交流内容。可以在学校网站 中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家校互动专栏,给家长参与学校留守 教育提供一个充足的空间。同时通过留守之家博客、留守之 家微博、留守之家亲情QQ群等途径,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最新 举措、学生的发展,与学校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共同探寻教育 学生的方法。强化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沟通,例如建立学 习校讯通等工程,实现学校与家庭的无缝对接。当然,随着 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家校之间的互动会更加多样化和更具可 操作性。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