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开学 > 课程的价值体现在_品德课程离回归生活的价值体现

课程的价值体现在_品德课程离回归生活的价值体现

来源:开学 时间:2019-10-05 07:54:21 点击:

品德课程离回归生活的价值体现

品德课程离回归生活的价值体现 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包括出发点上的回归和归宿点上 的回归。从操作层面来说,它至少包括对教材的二度开发、 教学使用真资源、珍视课堂的生成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回归生活;
删改教材;
真资源;
生成问题 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对于品德课程而 言,回归生活已成为主流意识。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课程设 置、课标拟定、教材编写、教学实践无不烙上回归生活的印 记。但理论上的美好愿景在实践中总要被打折扣——回归生 活的路时有偏离航标。这不仅是因为认识上存在着偏差,还 因为实践操作层面难以考虑周全,挂一漏万。

一、回归生活,呼唤教师删改教材 鲁洁先生认为,生活视域下的德育课程要实现向生活的 回归,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出发点上的回 归。这一层面的回归主要考虑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等如何 贴近生活,如何实现课程的生活化。比如:重视教材与生活 的联系,使教材成为儿童能够与之对话的文本等。第二层面 的回归是归宿点上的回归,即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得, 用以指导、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生活 方式,提升他们生活的品质。

上教版教材《楼上楼下》(品德与生活二年上册)主要 是引导学生处理好邻里关系,即体现“邻居好,赛金宝”这 个主题。教材是以“丁丁”这个小学生口述的方式来呈现的。有这样两个场景:①丁丁向大家介绍他的邻居。丁丁是这样 介绍的:住在302室的是一位作家叔叔,他家的书特别多, 我经常上他家里看书。住在201室的是一对老夫妻,他们的 儿子到美国读书去了。爷爷奶奶可喜欢我了,经常让我到他 家吃东西,我每天帮他们到楼下拿报纸。住在203室的是三 口之家,家里有一位两岁的小妹妹,爸爸是一位医生。住在 我楼下102室的是一位厨师。在他家里摆放着一个厨艺比赛 获得的奖杯。从他的家里经常飘出阵阵诱人的菜香味,每当 这个时候,我就会深深地吸口气,让我的鼻子解解馋。住在 101室的叔叔阿姨特别喜欢运动,我平时经常看见他们在小 区的空地上打羽毛球。住在103室的也是一个三口之家,父 母是教师,他家的大哥哥今年已经考上复旦大学,我要向他 学习。②楼上的邻居把洗完的衣服挂在阳台外晒(衣服往下 直滴水),楼下的邻居则在阳台外晒被子。

二、回归生活,呼唤教师用真资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建议”中讲到,“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各地 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 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 发与利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本建议为品德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为 引进课外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指引了方向:教学内容可以从 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联系起来;
同 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 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纵览现今的品德与生活(社 会)课(特别是公开课),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现象 较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标精神,是课改带来的 清新之风。然而,当我们细细剖析这辅天盖地的课外资料时, 发现有些资料有失偏颇,费时少效,难以实现为教学目的服 务,甚至走向了教学的反面。究其原因,资料失真是 其一。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笑话,欢迎吗?(生:欢迎)这个 笑话发生在我小时候,有一回疼爱我的舅舅生病了,我很担 心,就给他寄了一封信。舅舅收到信后很高兴,心想我这个 宝贝外甥女也会懂得关心人了,但看了信后他就傻眼了,为 什么呢?因为当时我才上小学二年级,大字不识几个,凡是 写不来的字都用圆圈代替。比如“舅舅”两个字不会写就画 两个圆圈,“病”字不会写就画一个圆圈。信读起来就成了 这样:“亲爱的‘蛋蛋’,听说您生‘蛋’了,希望您早日 ‘蛋蛋’……” 片断二:
师:在旅游过程中,听说桂林的机票在大打折,桂林到 福州的机票1800元,持教师证可打五折900元。看你们笑了, 干吗呀?生:好便宜。

师:可我心里正着急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教师证忘带了。

师:怎么办呀? 生:让亲戚发传真过来。

师:可我们登机前所有的证件检查都必须是原件。

生:打个电话,让人用特快专递寄过来。

师:老师正是这样做的。

上面两个片断是一位教师在《通信连万家》(《品德与 社会》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公开教学中作为充实教学内容而 引进的两例课外资料,很显然教师的用意是让学生感受现代 社会通信的多元方式,分享现代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虚假的资料,即教师为了教学 需要而杜撰出来的事例。片断一教师所说的自我故事,是嫁 接于因错别字而引发的笑话故事,纯属张冠李戴;
片断二忘 带“教师证的情景”更是离谱:去旅游之前机票是否打折没 有了解?人在外地旅游而从老家邮寄证件有几人所为?因 为补充的教学内容是假性的,因而引发了学生的质疑:教师 你讲的故事,举的例子是真的吗?进而引发学生对材料产生 了排斥心理。如此一来,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课堂上除 了引来学生的哄堂大笑之外,就是觉得老师怎么这么傻,办 事怎么这样丢三落四? 品德课程首要的功能是育人,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 真人”。而用子虚乌有的事去实现这个目标,是不是带有很 大的“忽悠”成分?这就像在法庭上为了证明一个人是好人, 而应用了捏造的事例。后者是犯罪,前者是犯忌。因此,真 实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引进课外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必须首先 考虑的。

三、回归生活,呼唤教师珍视生成问题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 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 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叶澜教授的这句话道出了课程改 革的一个重要理念——生成。品德课堂生成的问题,有些往 往是生活的真实,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是需要教师“改变固 定的线路”——放弃原来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抓住生成的 这些问题,通过对话、引导,帮助学生打开生活之门,学会 辨别真假美丑,提升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课后反思这个“生成”的教学环节,我以为处理得比较 恰当。虽然原有的教学计划无法按时完成,但学生模糊的、 错误的认识得到了澄清、纠正,解决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 题。正如高德胜先生所说的:“德育课程应该反映儿童的全 部生活,也包括学校生活。儿童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遭 遇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该是课程关注的重点。”如果我们 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遵循固定的线路”,那课堂的教学行 为就成了“没有激情的行程”;
所谓的教学任务可能完成了,但离回归生活可能就更 远了。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