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竞聘 > 诗眼 [古诗词解读要找准诗眼]

诗眼 [古诗词解读要找准诗眼]

来源:竞聘 时间:2019-10-31 08:12:32 点击:

古诗词解读要找准诗眼

古诗词解读要找准诗眼 古诗词阅读鉴赏,既要着意于意象的描绘和意境的创 设,也要着眼于诗词中的锤词炼字。大多古诗词所呈现的象、 意、情、境,可以通过对一人一事一物或一字一词一句的鉴 赏,达到理解全篇意蕴的目的,我们常常把这一关键的“事 物”或“字词”称为诗眼。

诗歌有多种形式的分类,无论叙事诗还是写景诗,无论 抒情诗还是哲理诗,大多诗中有连缀全诗意境的关键字眼。

这是诗人锤炼字词传达诗意的艺术手段,也是我们鉴赏古诗 词的切入点。本文以古诗词里的象与境为角度,谈谈象眼与 境眼的把握与分析。

一、象眼——着一词而知意象 我们通过对诗词中的某一关键字词的解读,可以洞察文 意,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探究的意蕴之中。

苏轼才华横溢,22岁时通过科举考试而一举成名,从此 步入仕途。他做过朝廷命官,任过地方太守,因政见不同而 引发“乌台诗案”,险些命丧牢狱,因皇族矛盾而一贬再贬, 直至贬为儋州县令。他并没有因此而萎靡沉沦,跌宕起伏的 人生经历反而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他的作品既关注民间疾苦,亦关注国家命运;
既着眼于自然 规律的诠释,又着意于人生哲理的探求;
语言磅礴有势,立 意洒脱豪迈,故有豪放第一家之称。

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篇发问:“明月几时 有?把酒问青天。”这一“问”,突兀有势,这一“问”, 既体现了苏词豪放的艺术风格,又蕴含了全词的所有意象:
我与明月与青天。东坡先生把酒问天,不仅仅是在问天,问 天空明月几时高悬,问天宫年轮几度转换,而“我”却不知 身飘何处,庙堂焉?江湖焉?问天天不应,还是自我释怀吧, 便有了“高处不胜寒”的感慨!诗人问天只不过是一种隐喻 而已,其实质是在问朝廷政客:我有心报国,为何如此冷落 于我?这“高处不胜寒”又何尝不是诗人身处江湖而心系庙 堂的自嘲。这惊天的一“问”,除了苏轼,还有谁敢有如此 旷达豪迈的胆略。

问天之后,笔锋陡转,面对明月的款步轻移,诗人倚月 再问“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啊,你为什么总在人们离别之 后才圆呢?是的,月亮的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但人间的悲 欢离合又是何因?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人间的悲欢离合? 至此,我们明白,诗人问天问月之后,隐藏着对人生的 发问。问天问月为铺垫,问人生才是目的。这对于人生的一“问”不露诗面而隐于诗中,尽在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 和豁达乐观的情怀:遭贬又有什么,离别又有什么,居庙堂 也好,处江湖也好,只要大家好、国家好,我就心满意足了。

正因为这一“问”,“问”出了深远的意境,“问”出了大 家的风范,“问”出了高尚的情怀,才使此词作成为了古代 诗词中咏月的最佳艺术之作。

二.境眼——着一词而通意境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留于后世的诗作众多, 其诗歌语言质朴凝练,锤词练字独成一家,诗意含蓄隽永而 形式挥洒自由。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读诗题、 读诗句,我们便可以抓住一“破”字,解读全诗。“破”包 含哪些具体内容?既有诗人所叙所处的“境破”——“卷我 屋上三重茅”的屋破、“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家破、“自经 丧乱少睡眠”的国破;
也含有诗人因境而生的“心破”—— 因境而悲己、因己而叹人、因人而忧国、因国而生愿。“安 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因眼前所见之 境而发,联想到国家与人民而愿,拓宽其境。诗人由境生情, 由己及人,由家到国,这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是何等的豁 达、何等的感人至深!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从“破”字入手,识其境,通其意, 悟其情,敬其品。这样的有教师独到的个性解读之后的教学 活动设计,抓住一字,总揽全诗,不是能更有效地让学生在 轻松阅读的时候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

其实,古代诗歌中有许多篇章都可用“一字点读法”解 读文本,指导教学。教师解读文本到位,再加上善于设思, 学生便有了更宽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对 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训练,如:默读、朗读、吟读、唱 读、轮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知文、读中知人、读中悟情、读 中悟境,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的文学生成,教师 也因此而免去了逐字逐句析读意蕴的辛苦。课外功夫下深一 点,课内活动愉悦一点,何乐而不为呢! 熊金叶,郭帮寅,教师,现居湖北通山。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