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竞聘 > 【打破师生为难心理助推师生自主生长以欣赏·评述课《画家凡·高》为例】师生

【打破师生为难心理助推师生自主生长以欣赏·评述课《画家凡·高》为例】师生

来源:竞聘 时间:2019-10-31 08:00:40 点击:

打破师生为难心理助推师生自主生长以欣赏·评述课《画家凡·高》为例

打破师生为难心理助推师生自主生长以欣赏·评述课《画家 凡·高》为例 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李佳旖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基于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 论的‘和乐课堂’的建构”课题(以下简称:课题组)研究, 旨在通过自修、自研,专家指导,觉察自己在教育行为中的 主要问题及薄弱环节,寻找出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 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习计划、行动方案及 一段时间内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以此为契机,笔者在执教 四年级美术课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造型·表现”以 及“设计·应用”课程的学习相对较好,在学生的眼里美术 的面貌还是停留在单一的技术表达层面上,如画好画、做好 手工。而美术欣赏、美术评论对于学生来说似乎并不属于美 术的学习领域, 甚至认为这不是语文课的内容吗? 因此, 笔者在“欣赏·评述”课的教学中感受到了阻力,学生看不 懂作品、不知道美术语言,更不会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评述, 所以也谈不上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以及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发展审美能力。

2011 年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 确指出:“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 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 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 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例如:在分析《吃马铃薯的人》这 幅作品时,笔者通过四个问题层层剖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大胆表现:
1.画中的人物是生活富裕的贵族还是贫苦的劳动者,你 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学生答:是贫苦的劳动者。从脸部的表情;
手部肌肤的 粗糙,手指关节粗大;
昏暗的 灯光、破旧的家具、简单的晚餐…… 2.这张画主要用了哪些颜色?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从这 一组颜色中选出3 种 3.这些颜色给人什么感觉? 表达出画家什么心情? 学生答:压抑、沉闷的感觉,表达出画家对底层民众的 怜悯、同情之情。

4.凡高早期还画了许多类似的作品(课件)。这一时期 他的作品在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答:色彩暗淡 追问:如果是你们会喜欢当时凡高的作品吗? 为什么 呢? 学生a 答:不喜欢,因为色彩太暗淡了,我认为农民即 使生活再贫困但是他们的内心也是积极乐观的, 而不是画 面中昏暗、茫然的,所以我不喜欢这样的表达。

学生b 答:喜欢,我觉得凡高是个正直的人,他通过自 己的作品为农民发声, 用暗淡的色彩表现出农民生活的不 易。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 笔者的四个问题加上后面的追问是恰如其分的,学生在思考中解决了难题,并且 回答的内容生动而在点。

(1)对比式赏析 三、目标达成综述 在此次微课题的研究中, 笔者设定了两个层面的目标 一是教师层面的:敢教、能教、乐教、会教;
二是学生的层 面的:敢说、能说、乐说、会说,总的方向是打破师生对“欣 赏?评述”领域课程的为难心理,从“关注学科”本身转变 为“关注学科与关注人”并重的思想。

从教师层面出发,为打破这个“僵局”,笔者通过自学、 挖掘课程素材、整合素材、构建框架、多重感官体验、新媒 体技术渗透等方式为“欣赏?评述”课输入了一种新的教学 理念。《画家凡·高》教学充分展现了笔者的才华、能力, 以及对美术教育事业的热情,这是一种由内向外的力量。正 如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表 达的正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真诚与热情。因此通过本课的教 学,笔者也基本上迈出了第一步,证明了美术教师只要有信 心和决心是一定能敢教、能教并且是乐教和会教的。

学生层面出发, 过去笔者在课堂上大部分是回避“欣 赏·评述” 课程的, 从去年开始笔者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但是发现学生评述的语言贫乏、空洞多套话,个性的东西很 少,但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的引领不到位。通过对本课的学 习,学生身上那颗灵敏的心似乎被激活,他们在课堂上有话说了, 并且时不时的可以说出很多有个性的语言,例如:
“老师,我认为凡高是个天使,但是他却一不小心走进了地 狱”多么鲜活而生动的表达,当孩子们真正走进了那个艺术 的氛围他们的表达可以是精彩的甚至是惊喜的。

当然,对于本课的探究仅仅只是笔者对“欣赏?评述” 类课程微探究的开始,以此为契机,结合学校搭建的“自主 生长式”平台,笔者将继续研究,找到更多适合此类课程的 方法进而推而广之。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