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 > 【思辨性阅读实战策略举隅】什么是思辨性

【思辨性阅读实战策略举隅】什么是思辨性

来源:个人述职 时间:2019-10-31 08:00:34 点击:

思辨性阅读实战策略举隅

思辨性阅读实战策略举隅 摘要:缺乏思辨性阅读的语文,是肤浅僵化、零散单一 的;
缺乏思辨性阅读的师生之心灵,是浮躁暗淡、支离破碎 的。当下,“思辨性阅读”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具体 教学中,如何快速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一线教师面临 且必须解决的课题。反对标签思维,避免偏见的提前干扰, 打破名人迷信,是教学“实战”中的有效抓手。

“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让学生在复杂的 文化碰撞中学会自我思考、多元思考,从而为做现代公民打 下必要的思维基础。这里的“思辨”,重视理性与事实,提 倡质疑与辩驳。

作家狄马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 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 务也就完成了大半。”此言甚得吾心。缺乏思辨性阅读的语 文,是肤浅僵化、零散单一的;
缺乏思辨性阅读的师生之心 灵,是浮躁暗淡、支离破碎的。

早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培养批判性和独 立态度”视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但遗憾的是,一直以来“批 判性思维”“思辨性阅读”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其 原因之一竟然是:不知从何入手。

由此,我不惧愚陋,将平时的思辨性阅读“实战”操练, 择要呈上,以供同行观之或批之。如能对教学有所作用,受 哂受责亦甘之矣。一、体察普遍人性,反对标签思维 千百年来,社会制度忽苍忽黄,民众群体时聚时散,但 人心人性却是相通相似的;
可由于受到僵化理念的侵蚀,一 些学生甚至教师的大脑中,仍残留着地域标签、群体标签甚 至阶级标签。表现在文本阅读中的误判则是:见到中国底层 民众形象就本能定义其厚道朴实,见到西方人士说钱谈官则 往往预定其狡猾世故……如此怪论,不一而足。这样不顾事 实的非理性思维,如果没有得到必要的提醒或纠正,必定形 成更顽固的阅读定势、更狭窄的阅读空间,以致越读越糟。

我执教《我的叔叔于勒》,首先不动声色地出示教参上 的固化结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是:自私、冷酷、势 利。

学生纷纷赞同这一结论,甚至个别学生还说出了“此文 就是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之类 的言语。此时,我开始连续发问——“于勒是品行兼优的好 人吗?请看原文:‘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 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也 就是说,‘我’家是万不得已才把他打发走的。况且,‘我’ 家生活很艰难,确实难以承受一个‘花花公子’糟蹋钱物。

假如菲利普夫妇真的是‘自私、冷酷、势利’,他们怎么可 能允许于勒‘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呢?” 学生反问:“菲利普夫妇成天盼望弟弟于勒归来,还把 于勒的来信当成一种炫耀;
但到了最后,他们又不理于勒了。这难道不是自私、势利吗?” 与学生充分讨论、反复辩驳之后,我总结——“‘我’ 的父母盼望于勒归来,是本能地给贫困中的家庭保留一点希 望,哪怕幻想着于勒送一套别墅也不是什么罪过吧?当于勒 做了无数坏事之后来信表示要偿还损失时,‘我’父母不怀 疑他口是心非或随口而言,反倒是很感动甚至很感谢,这不 恰恰证明‘我’的父母本质是善良的吗?只是后来向船长一 打听,于勒破产还是由于德性不改,对他彻底失望不也正常 吗?如果是你在场,你会当众认于勒吗?——当女儿买一米 长的花边都要讨价还价的时候,当妻子把十个铜子都能当成 大钱的时候,当你清楚于勒一度阔绰但很快又败坏净光的时 候,你真的会为了表明自己不冷酷、不势利而收留于勒吗?” 学生渐渐进入深思状态。至此,我提醒学生——“是否 可以这样评价《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看似无情的表 现,其实包含着生活的情不得已,‘贫困的生活导致了美好 人性的缺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莫泊桑给予这家人更多 的是悲悯而非一味地讽刺。这与地域、群体,甚至阶级并无 必然关系。” 再如,学生读沈从文名作《萧萧》中的段落—— 老祖父又说话了。他说:“萧萧,你长大了,将来也会 做女学生!” 大家于是更哄然大笑起来。

读汪曾祺名作《异秉》中的段落——张汉猛吸了几口旱烟……向王二道:“即以王二而论, 他这些年飞黄腾达,财源茂盛,也必有其异秉。”…… 王二……很诚恳地欠一欠身说:“我呀,有那么一点:
大小解分清。”他怕大家不懂,又解释道:“我解手时,总 是先解小手,后解大手。” 张汉一听,拍了一下手,说:“就是说,不是屎尿一起 来,难得!” 学生竟把以上两个文段中的底层百姓的特点均概括 为:纯朴。

作为普遍的人性之一,每个时代、每个地区、每个群体、 每个人都有特殊的、特定的愚昧。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闭塞 状态的农民之所以看不惯女学生,只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与自己不同;
汪曾祺笔下的苏北,勤劳致富的王二竟然把致 富缘由归结于大小便方式与众不同。学生往往对人性缺少体 察,对思辨性阅读缺少训练,故把“愚昧”误判为“纯朴”。

甚至在我分析之后,竟仍有个别学生自言自语:“沈从文、 汪曾祺都是好人,他们为什么还要讽刺底层百姓呢?”这样 的不讲逻辑之语,让人啼笑皆非。

此时,再读几段鲁迅对中国百姓的辛辣批评,学生的思 维能力、阅读眼界都必定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与开阔。

二、探寻文本的事实情感,避免偏见的提前干扰 对于鲁迅著名小说《药》,最流行的解读仍然是:辛亥 革命者没有发动群众。但细读文本,学生也注意到如下段落:
康大叔……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 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 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夏瑜) 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
这是人话么。” 我提醒学生:白纸黑字!足以证明夏瑜时时刻刻不忘发 动群众,哪怕身在监狱。

这些通过文本事实而清晰呈现的一切,学生甚至一些教 师偏偏视而不见;
读以上文段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群众根 本发动不起来。“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此宣传 通俗而简洁,我们真的找不到比这更易懂的革命口号了。至 于以分钱分田诱之,此非革命之行而是入伙之举了。

所以,《药》不是指责革命者的工作方式有问题,而是 呼吁改造国民劣根性;
换句话说,此“药”不是给革命者吃 的,而是给民众吃的。鲁迅深知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有什么 样的百姓土壤,就能长成什么样的政府。

阅读鲁迅的《祝福》时,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结 论竟然与十几年前的几乎一模一样:逼死祥林嫂的凶手是鲁 四老爷与四婶,还有大伯哥、贺老六,因为他们冷漠无情;

当祥林嫂被她婆家的人抢走时,鲁四老爷不管不问,只说了一句:“可恶!然而……”四婶则是冷漠地拒绝了祥林嫂的 祭祠之请;
其大伯哥则是收回房子,残忍地赶走了林祥嫂。

我提醒学生——“祥林嫂婆婆家来抢人,鲁四老爷还真 是没有太好的办法去管,因为当时的法律或世俗均规定儿媳 妇属于婆家;
正如父母把自家孩子抓走去打工,学校与老师 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一样。鲁四老爷没有扣任何工钱,今天的 老板也未必都做得到。” “四婶也几乎无罪,即使事情发生在今天,老板娘不让 寡妇、女佣参加祭祖或辞退某个女佣,也是合情合法的。况 且,当四叔最初不想收留第二次丧夫的祥林嫂时,四婶表现 出了极大的善良立刻收留了她。——这是祥林嫂丧子之后在 鲁镇得到的唯一的实质性帮助。而普通百姓们不仅不帮她, 不可怜她,还公开嘲笑她,主动侮辱她。

“贺老六也没有罪,当时没有夫妻共有房产的规定。也 就是说,房子是丈夫家的。贺老六死了,贺阿毛也死了,于 是祥林嫂与贺家没有关系了,大伯哥当然要收回房子的。假 如大伯哥不收房,人家还以为他有不正当想法呢。” 此时,学生也渐渐意识到,逼死祥林嫂的,还有鲁镇上 的老百姓们。他们反复地折磨弱者,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压力。

甚至一些女人也参与消费祥林嫂的悲苦,还以祥林嫂的痛苦 来对比出自己是多么幸福:“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 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 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她们不是来同情 祥林嫂的,是来听戏的! 很快,鲁镇的人们就主动嘲笑她了。只要有孩子在眼前, 便似笑非笑地先问她:“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 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这是故意往她伤口上撒盐!其 实,鲁迅有时特别恨中国底层百姓,恨他们的愚蠢无知与残 忍冷漠。

至此,我总结:“逼死祥林嫂的是政权(鲁四老爷)、 夫权(婆婆)、族权(大伯哥)、神权(迷信思想)的流行 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不应如此绝对政治化地解读文本。文 中的所有人几乎都没有什么罪过,但祥林嫂却悲惨地死去了, 这才是鲁迅留给读者的最大思考:制度因素、人性因素、文 化因素等等。” 同样,阅读《孔乙己》,不能只读出“科举制度害人”;

其另一个主旨是:人际冷漠。

三、直视原始面目,打破名人迷信 我之所以也尽力追随思辨性阅读之潮,窃以为中华民族 文化中仍残存愚昧盲目、唯上从众、敬强蔑理的劣根,缺少 理性思考、科学精神、法制意识、辨识眼光、质疑路径。而 思辨性阅读,其实也就是一种更深入、更全面、更多维的理 解方式。

齐白石有一则《卖画例》:“无论何人,不赊欠,不退 回。少一文钱不卖。招饮不画,送礼物不画,介绍不酬谢。刻印亦然。”我问学生:从中可以看出齐白石有什么特点? 果然不出所料,他们众口一词:率真。

当我说出“视钱如命、不念人情”的答案时,学生均愕 然摇头——作为大师的齐白石无论如何也不应该与贬义词 有联系。此时,接着为学生讲齐白石的贫苦出身与炎凉往事, 学生方可理解之(当年的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也是一度误解 了齐白石)。此时,再为学生补充阅读同为画家的张大千的 捞钱手段、刘海粟的炒作恶习,学生对名人则会另有一番认 识,终知才德未必如一,名利未必统一。

宗璞的《东藏记》刻画了抗战时集于昆明的教授群像。

如居住在刻薄巷的尤甲仁、姚秋尔夫妇(“甲仁”是“假仁” 的谐音):
大家见他轻薄,都不与他谈论。他们似有所察觉,稍有 收敛,但还是免不了以刻薄人取乐。他们这样做时,只觉得 自己异常聪明……而毫不考虑对别人的伤害。如对方没有得 到信息,还要设法传递过去。

学生怎么都没有想到,宗璞影射的是钱钟书、杨绛夫妇。

在一些肤浅的小文章的长期误导下,学生一直误认为钱钟书、 杨绛夫妇白璧无瑕。

另例,我曾为学生展示过老舍的一首诗:
热爱猪,不辞劳, 喂食、饮水、冷热饥饱,时刻仔细瞧。

粪便干,或是不爱动,立即去找防疫员来治病。

…… 有成绩,戒自满, 一定要站的高来看得远。

看得远,站得高,时刻不忘学赶帮超。

不少学生更是大为惊叹:这真的是自称“文艺绝不是我 的浮桥,而是我的生命”的老舍的作品吗?真的是写过《骆 驼祥子》《茶馆》的语言大师所为吗?他的文字竟会被政治 话语扭曲到如此地步! 此时,钱钟书、杨绛夫妇的“刻薄自大”的形象,老舍 的“听话从命”的形象,已与学生以前所认为的前者“睿智 淡泊”、后者“热情纯朴”的固化形象形成了思维冲突。

后来,我还有意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如,蔺相如是外 交家吗?“相如……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归璧于赵。”学生也能发现:最先有骗人之举的竟是蔺相如;

在外交斗争中,本应该得分的赵国,反而先失了诚信这一分。

而蔺相如事后只会耍愣放刁:“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 就汤镬!”此时的蔺相如简直是流氓无赖。把无赖当人才的 国家必亡,把无赖当人才的民众趋愚。

wwW.DYlw.NeT 所谓的“思辨性阅读”一点都不神秘,只是要求师生在 具体的文本阅读中提高思维含量,弘扬多元的理性精神而已。在思辨性阅读中,教师必须要起到一定的主导、引导作用。

如果教师本人不具备任何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其绝大部分学 生必定落入人云亦云的“庸众”之列。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