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剪彩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及其渗透 数学德育渗透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及其渗透 数学德育渗透有哪些

来源:剪彩 时间:2019-10-21 08:00:32 点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及其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及其渗透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求 真求实、追寻本质的科学精神,认真勤奋、勇于挑战的做事 态度,坚持真理、相互关爱的人文素养,学以致用、自我提 升的价值认知,传承历史、关注现实的家国情怀等。要使这 些德育元素充分实现其现实的价值,需要经历一个潜移默化 的过程,需要教师成为一个有心人,时刻关注教学活动中德 育的渗透,并据此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最终实现培养完整 的人的目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元素 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渗透在数学知 识自身,数学知识探究过程中,数学学习交往活动中,运用 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中,还有数学史料、数学题材中等等,具 体包含如下内容:
(一)求真求实、追寻本质的科学精神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数 学知识的高度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它不仅在培 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价值,而且在培养求真求实、 追寻本质的科学精神方面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相对其他科学知识而言,数学追求的是更为确定、 更为可靠的知识。任何一个数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都有着 严密的思考过程;
任何一个数学分支体系的构建,都表现出 了强大的逻辑力量。即使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无论是计算过程中算理的理解,还是建构概念中从外延到内涵的把握, 也都是一次次向真理逼近的历程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利于 学生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的培育。

其次,数学还不断在叩问世界的根本,追求对现实世界 的简单化表达。“万物皆数”是古希腊数学家曾经持有的信 念。时至今日,一门科学要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科学”, 第一个决定性步骤就是使自己“数学化”。数学的这一特点 在小学数学中同样也有鲜明的体现。比如,当学生依次探索 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 公式后,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具有梯形特征中 一组对边平行的特点,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零的梯形,故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适用于上述的所有图形;
当学习 除法、分数、比之后,理清三者的关系,沟通它们的联系后, 必然会进一步形成更为本质的认识。由此可见,数学知识及 其结构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向问题本质不断逼近的过程, 蕴含着追寻本质的科学精神。

(二)认真勤奋、勇于挑战的做事态度 徐光启在其翻译的《几何原本》序言中写道:“此书为 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
学事者资其定法,发 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他还说:“能精此书者, 无一事不可精;
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其中,不仅 有对数学帮助人形成正确思维方法的肯定,同时也充分凸显 出数学学习对学理者、学事者态度养成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法则的理解与执行,需要经历严密 的探索和细心的操作;
概念的建构与运用,离不开对大量实 例的观察概括与精准分析;
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努力去寻找 数学与现实问题的关联。这其中,既需要认真对待学习的每 一个环节,也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更需要 始终保持着全身心的投入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学生逐 渐养成认真勤奋的做事态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 论表明,学习内容的选择应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对高 于现有水平内容的学习,逐步达到其可能达到的水平,从而 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发展潜能。数学知识的关联性与递进 性,决定了在设定学习内容时较容易实现前述的要求。就小 学数学的学习内容而言,新知的学习大多是以旧知为基础, 经历探索的历程而获得。这一过程,是学生不断面临挑战的 过程。而基于“最近发展区”设定的学习内容,能够让学生 在经历挑战后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反过来也会不断 强化学生勇于挑战的做事态度。

(三)坚持真理、相互关爱的人文素养 “船长的年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经典,当很多孩子由 “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得出船长的年龄是86-34=52(岁) 时,更加表明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这 些孩子会做减法,不差所谓的知识与技能,或缺的是面对权 威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信念。这一信念的养成,是在日常 学习活动的良好交往氛围中形成的。良好的交往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愿意表达、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其中的 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还有利于学生形成互相关爱、 团结友爱的人文素养。

亚里士多德有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一 种高贵的品格。敢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坚持以理服人,是人 在社会交往中的基本素养。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有教师与 学生的交往,也有学生之间的交往,这些交往需要学生通过 摆事实、讲道理来表明自己的主张;
与此同时,学生也正是 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坚持真理这一基本素养的。学习活 动中的交往,不仅是观念的交流与分享,还有人与人之间的 互相帮助。一方面,一些学习任务,作为个体的学生不能单 独完成,需要相互分丁协作;
另一方面,基于不同的经验以 及不同的思维方式,个体间会产生不同认识,这些不同认识 又构成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资源,促发学生在交往中互相了 解、互相促进、互相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会表现出一 定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有时是互补的,有时是因部分学生 的认知困难导致的,这些就需要学生间的互相帮助。在这样 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去帮助人,也在学会如何接受 别人的帮助,这也是做人的应有胸襟。

(四)学以致用、自我提升的价值认知 数学是人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数学原理或数 学方法可以来自现实中的不同领域,反过来,这也就决定了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因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广 泛联系,更因为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价值认知, 体会学以致用并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为了适 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此,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注 重从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引入,当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后, 还会设计相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特 别是在课程内容的设定中,“综合与实践”已成为一个重要 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现实的问题不仅 可以激活学生的经验,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 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明白数学是有用的, 学好数学是将来从事各行各业的基础,学好数学可以使自己 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 还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独立思考、学会思 考,需要经历归纳、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这些都 是学生数学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不断提升的过程。意识 到数学知识以及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将有助于学生树立学 好数学的信心。

(五)传承历史、关注现实的家国情怀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精彩瞬间。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这些知识的背后同样有 着丰富的历史背景,蕴含着独特的德育元素。古代劳动人民对数的认识的发展历程、对计算方法的不断优化的过程,可 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在祖先的不断探索中得到发展的,我 们对祖先应心存敬畏,应体会到当下时代的来之不易,要更 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数学家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历程,可以让 学生对数学家为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肃然起敬,并以此为榜 样,立志学好数学;
中外数学发展历程的差异,一方面可以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教育学生以海纳百 川的胸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数学学习的素材不仅来源于历史,也来源于当下的现实, 数学学习的过程必然涉及对当下现实的关注。近几十年来, 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民 生活水平日益提升。这些自然会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素 材,同时也构成了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基础。接触什么样的数 学题材,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现实问题,决定了学生最终 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当学生在学习百分数时,认识到我国 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就会为我国 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当学生了解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 的环保状况不容乐观时,又会陷入对现实的忧思,从而立志 好好学习,将来承担起改进现实的重担。这些都是当代社会 公民应具备的家国情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转变观念,德育渗透是数学教学的当然组成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特别强调了“教学的教育性”,即教学不仅是教知识,而且是培养品德,道德教 育是学科教学丁作的核心目标。杜威也认为,“道德的目的 是各科教学丁作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促进学生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 念,站在更加全面、上位的角度对待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源 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教育依据教材又活于教材,数学素 养基于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应当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充分领会并内化其中的德育内 容和育人思想,努力使课程标准的学习过程成为改造自身教 学观的过程,成为构建新型数学质量观的过程。

(二)精选素材,设计合适的数学学习活动 知识,固然有其本体意义,也承载着超越知识本身的品 格素养的育成。但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结构的知识模块、处 在不同情境下的知识群集等,具有不同的育人特征和不同的 育人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活动 过程,弹性对待学生差异,科学实施教育评价,把德育贯穿 于数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以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为例,可以结合德育的要 求,适当挖掘日常活动中的数学知识,恰当地将德育素材融 于其中。例如,以排队购物的场景,教学“几和第几”;
以 上下楼梯靠右走的行为规则,引导学生认识左右。对于高年 级的学生,可以设计系列化的活动,融人多方面的德育目标。例如,通过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设计、规划一次旅游活动, 在收集数据、拟订方案、合作交流、修订方案、执行方案、 评价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中,融入相互帮助、遵约守时、爱护 环境、勤俭节约、认真细致等诸多的德育目标。

此外,面对学生间的差异,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上还应注 意目标的层次性和机会的多样性,以确保每个学生在数学活 动中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样以上述旅游活动规划为 例,在合作方式的组织上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与自由。

擅长管理的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创设融洽的合作氛围,让同 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友爱;
做事认真的学生,可以设计活 动流程,让周围的同学体会到细节的重要性;
有着良好消费 习惯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感染其他同学。最后, 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评价.通过小组评、同学互评等方式加 深对自己行为的认知。

(三)把握小学生发展的年龄心理特点,注重德育实施 的适切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总体上是从形象思维开始逐步 向抽象思维过渡。这就决定了小学生的认识过程需要形象物 的支撑,是从行为的模仿逐渐向理性认知逐步过渡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需要把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注重德育实施的适切性。

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变说教为无声的力行。科学精 神、做事态度、人文素养、价值认知等等,都可以通过文字加以深刻、系统地诠释,然而这种诠释却并不能转化为学生 的品质。比如,当学生的数学学习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教师 该如何引导?是汲汲于尽快获得答案本身,还是容许学生在 自己原有思维的基础上,充分地探究问题、执着地挑战自 我?当学生有机会亲身经历孜孜以求、同伴互助、思辨争议、 豁然开朗的过程,其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功力会积淀为优 秀的品格,持续推进数学学习乃至其他领域的学习。

其次,因人制宜,让学生保持愉悦的状态。数学学习本 身是严谨、细致的,但对待活泼泼的学生,是一副刻板面孔 走到底,还是因人制宜、张弛有度?斯霞老师说过:“有的 教师上课过于严肃,搞得学生精神紧张。事实上,在严肃紧 张的环境里学习,效果远不如在活泼愉快的环境里好。变师 生关系为‘猫鼠关系’,应当看作教育的最大失败。” 再次,要关注细节,重视榜样的力量。在数学学习活动 中,学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善于抓住其 中的良好典型,为全班学生,为某一些行为的行动准则树立 良好的榜样。当教师对一个学生的行为给予肯定时,这实际 上也在为某一类行为树立行动的标杆。

最后,应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予每一个学 生以良好的期望。教师的这种良好期望,既让学生体会到教 师对他的关爱,从而有利于建立宽松的学习气氛;
还可以增 添学生的自信,激励学生不断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努力。

当学生取得进步与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肯定;
当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安慰。无论何种情形,都应 由衷地相信并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他可以做得更好的期望,从 而使学生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

(四)身正为范、人格感召,身教重于言传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 人做人;
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如上述所说,求真求实、追寻本质的科学精神,认真勤奋、 勇于挑战的做事态度,坚持真理、相互关爱的人文素养,学 以致用、自我提升的价值认知,传承历史、关注现实的家国 情怀……这些优秀的品质素养,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逐步养 成的,更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彼此感染、熏陶而成的。“教 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优 秀品质,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这些品性,正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从三个维度、十三个领域,提出了小学教师的六十条专业标 准。其中专门有一个领域就是“个人修养与行为”,要求教 师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乐观向上、热情开朗、 有亲和力;
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勤于学习, 不断进取;
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教师所具备的积极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 高尚的道德意识,都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对小学生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品格。

教育是个缓慢的过程,德育尤其如此。如前所述,虽然 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但要充分实现其现 实的价值,还需要经历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关键,还是 需要教师成为一个有心人,时刻关注教学活动中德育的渗透, 并据此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最终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 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11. [3]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999.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