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婚礼 > 六年级思品课课堂实录 思品课堂力求真

六年级思品课课堂实录 思品课堂力求真

来源:婚礼 时间:2019-10-26 08:04:23 点击:

思品课堂力求真

思品课堂力求真 《品德与社会》课堂常见学生不讲真话现象,这有多种 原因,本着思品教育目的,要力求改变。

摘 要:
《品德与社会》教学 ;

不讲真话 ;

原因 ;

改变方 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前半是教师的职责,后半是学生的 职责。教学生学做人的品德课是小学德育的一块重要的基地。

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基本都是照本宣科地发表 见解,按照课本上的道德准则回答问题,力求得到老师和同 学的夸耀,事实上心里却并不这么想,行动上也不会那样照 着去做。就是说不少学生课堂上说的是一套,日常生活中做 的是另一套;
口头说的是一套,生活中信奉的又是另一套。

这就是所谓心口不一。这样的品德课堂在现实教学中为数不 少,表面精彩至极,实无真情实感,教师根本辨别不清学生 的真实想法,更无法得知一堂品德课实际效果究竟如何。

为什么学生有这么些不讲真话的现象呢?我反思有 这些原因:
1、心理方面是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认同。学生从学 习实践中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标准答案,是书上写的,教 师讲的,若不按此回答必然得不到认同,甚至要挨批评,这 还关系到道德品质的评价。如果说了真话,就会给老师留下坏印象,被同学看不起,因此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就是个大课堂,太复杂 太多样化,道德也就存在着多重标准。孩子心中的道德认知 本身就少且不成熟,与复杂多样的社会要接触,也会用其不 太成熟的道德观念去观察分析社会道德现象,去辨别是非, 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到的看到的与品德课教师传授的道 德准则不太一致的现实,使孩子们不可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 师所授的道德认识,当然更不可能在品德课上流露自己内心 的真实想法。

3、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式评判标准中的黑白颠倒。

例如有的学生把同学尊敬老师的行为看作是“拍马屁”,有 的把帮助同学隐瞒错误看作是“友谊”,把向老师报告情况 看成是“叛变”“打小报告”等等。他们分析问题往往只看 现象不看本质,只看行为不看动机,抓不住主流和本质。他 们有他们的一套标准,因此形成了老师面前是一套,老师背 后又是一套的方式。

思品课的成功与否,是最不能用教学成绩来衡量的,如 果只负责武装学生的嘴巴,不能完成对学生本质的塑造与世 界观的改造,品德课也就无所谓上与否了。这种现象若就听 之任之不反思,将来的社会现实更是严峻! 该怎样面对和改变这种状态呢?当然是鼓励学生在 品德课上说出真心话。我认为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做教师的应带头讲真话。教师总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 一动、一颦一笑,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觉不自觉 都会模仿的。但学生又是独立的,他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 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面对实情,讲真话,以理服人,以情感 人,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
反之,学生只能跟着说假话。苏 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必须对学生讲真话。这是有效地教 育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

学生对于教师的真话和假话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必须使整个 教育过程充满真实的气氛。” 教师肩负的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责,说真话, 对教师来说不应该算高要求。教师要做到讲真话,首先要教 育自己,要“用信念来培养信念”。教师对自己所讲授的道 德认识坚定,才能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动摇,才有可能以 理服人。其次,教师在备课中,要敢于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 并加以认真分析。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不躲 躲闪闪,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些社会现象。或许社会现 实让做教师的我们也有诸多无奈,但我们也应做到尽力讲真 话,办真事,这样才不会培养出假大空的未来社会人。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多与眼下的现实结合,做到对 学生人文关怀。

一切社会化产物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更 新。其中包括人的世界观与道德观。比如,以前以“谦虚”为美,而现代人却明白“过分谦虚”等于与很多机遇失之交 臂。思品中“诚信”培养是说真话的根本,教材中有关诚信 的内容直接要与“做人”联系起来,而不是与某种世俗利益 相挂钩(比如小学语文课文《手捧鲜花的孩子》:没养出花 的孩子是诚实的,于是继承了王位,这会让学生有误解,如 果没有好处,诚信是不是就不需要了?老国王不是也耍了手 段吗?)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自己的内心真正存有荣辱观的意 识,存有自省的意识,形成“我不能说谎,说谎有辱我的人 格”的意识。像《狼来了》的故事不仅老掉牙,且学生很小 的时候就知道,缺乏新鲜感,学生会显得无动于衷,我们的 教材应多设计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讲诚信的真实故事,引导 学生直面真实的生活,正视其中的消极现象。浙教版教科书 让学生讨论:“如果信用卡的持卡人经常透支并都没有按规 定期限还款,或一直欠款,这将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后 果?”我们也可以讨论:“为什么有潲水油、地沟油,这对 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种问题的呈现,因为真实暴露 了现实生活中不诚信的现象,本身就体现了“诚信”,用这 样的态度进行诚信教育,可以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真实的现实生活是遥远的经典故事所难以比拟的。这样,学 生不仅有切身体会,而且真正在内心会有所认同与自省。

此外,诚信道德的养成应该被看作是个体主动积极 的“道德享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道德教条”。教材中 开设的内容和主题应多给予学生这样的暗示:诚信是令人愉悦的,是享受的。教材中应加入更多更丰富的充满童趣的活 动给学生带来愉悦和快乐,同时激发起学生成为诚信的人的 需求。

3、品德课上不要只老师说了算,应发扬民主,允许 学生自由发言。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自己能想;
解放孩子的 双手,使他们自己能干;
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自己能看;

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们自己能说。” 这是教育家陶行知 先生早就呼吁的。在品德课堂上,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道德 观念有异议是在所难免的,这时,教师若使学生“有口难言”, 禁止或打断其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那品德教育的效果必定 甚乎其微,难以让学生真正与之共鸣,反而阻碍继续教育的 进行,那些消极因素在学生的内心或许会稳固得更持久。所 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摒弃“一言堂”,在 与学生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允许师 生讨论,在讨论中,以民主平等的气氛共同追求真理。如, 在教学《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一课,我列举了很多大家应该 遵守的交通规则,大家都表示要遵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同的声音:“老师,我妈妈有时不遵守交 通规则,她闯过好几次红灯呢,但是一次也没出事啊!”我 马上表扬他的诚实,而且对他说:“老师因为心急也有过闯 红灯的行为,现在想想当时的情形,真是后怕啊!你觉得违 反交通规则一次两次不出事,能代表永远不出事吗?”之后,播放了很多违反交通规则出现重大事故的视频给学生看,大 家看了,都触目惊心。如学习“做人要诚实”时,学生发表 了“做老实人吃亏”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学生中带有普遍性。

我不回避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辨析。让学生认识到, 做老实人,有时表面吃亏,但实际得利,眼前吃亏,长远得 利。社会需要老实人,做合格公民应该做老实人。让学生说 真话,暴露自己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斗争,用正 确的认识去澄清思想深处的错误认识,就能真正实现思想认 识上的转化。

4、既重视课堂上的言语诚信,更重视生活中的行为 诚信。

评价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看他学习成绩如何, 也不是听他在品德课上能否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实在行动 中,观察他是如何做的。在品德课中,不要过分提一些高要 求,明知学生做不到,还硬要逼着他们说一些套话空话,做 一些 空洞的表态和虚伪的保证,不仅没有意义,还可能 促使学生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在品德课上不仅要引导学生 说真话,还要教育学生把这些话语实实在在地付诸于行动之 中。一次品德课上,学习《身边的好榜样》一课,同学们列 举了很多好榜样,有热爱学习、认真负责、热爱劳动、关心 集体、助人为乐的同学,并下决心向这些同学学习。这时候, 有个同学由于身体不适,突然呕吐了,他的同桌二话不说,拿出纸巾给他擦嘴,还跑出教室拿来拖把,把周围的地面拖 得干干净净。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立刻赞扬了这位同 学,“大家看,现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活雷锋,脏活累活抢 在前头,你就是我们身边助人为乐的好榜样!老师也要向你 学习!”就在此刻,大家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对于学生们 来说,活生生发生在身边的榜样故事就是最好的诚信教育。

思品课中的真其实是做人的真的一个断面,鼓励学 生说真话,应该是培养学生诚信的一个重要途径,言行一致, 是诚信社会每个人最重要的品性。让我们和孩子都与诚信同 行! 参考文献:
1、 曾静:《<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在诚信教育问题 上的创新与调适性回应》【M】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81,2006年第9期。

2、 刘家钰、张国.:《《时代教育》【S】,2007 年22期 3、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九五”教育规划课题组: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M】.华文出版社,2006出 版。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电话:13118399076 邮箱:
840086363@qq.com邮编:61460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