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代表发言 > 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哲学视域中的哲学基本问题|当代世界

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哲学视域中的哲学基本问题|当代世界

来源:代表发言 时间:2019-11-19 10:18:12 点击:

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哲学视域中的哲学基本问题

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哲学视域中的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以“现实世界”中的哲学问题为基础,既是哲学之为哲学 的内在根据,也是区分不同哲学范式和形态的重要依据。从哲学“和自己的时代 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1](P120-121)的关系中不断完成对哲学问题和 哲学基本问题的追问和反思。它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哲学的性质、范围、功能的 认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哲学发展的总的方向和趋势,从而不仅为哲 学的发展,而且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 道路和思维空间。那么,何为哲学问题?何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究竟有没有一个 “一以贯之”并涵盖中西各派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果有,那么,它究竟还是不是“思 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如果是,究竟是在什么意义是?如果不是,那么,究竟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拟从以“世界历史” 或“全球化”为基础逐渐生成的“当代世界的哲学”或“世界性的一般哲学”[1] (P120-121)的理论视域出发,仅就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形态问题试作探讨, 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哲学基本问题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从“全球化”和“当代世界的哲学”或“世界性的一般哲学”的理论视域 出发,完成对“何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追思,首先涉及到对“何为哲学问题”的 追问,而对“何为哲学问题”的追问,又必然导致对“何为哲学”的追问。然而,一 个基本的事实是,对于“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不管 原因何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它都是以本原、本体性的思维方式 对宇宙人生的终极价值和终极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因此,就其本原意义而言,哲 学代表的是一种人所特有的对自身生存根基和生命意义的永不停息的反思和探 究活动,通过这种反思和探索,不断提升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存自觉,是哲学的根 本使命[2](P5-7)。那么,何为哲学问题?或者说,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哲学问 题?这是我们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目前的讨论来看,主要有两种大体相近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所 谓哲学问题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哲学研究的对象和主题,二是指哲学家用于 哲学研究的方式和范式问题。如果说前者是哲学研究必须面对的社会实践问题、 生存和发展问题及其价值和意义问题的话,那么,后者则是哲学自身发展的问题 [3](P4-9)。一种观点认为,凡是被哲学家以哲学的方式来讨论的问题才能叫 哲学问题,或者某些能够被提升到哲学层面加以探讨的问题才叫哲学问题。所谓哲学层面的问题,即以极致性、超越性的方式关注的关于人的终极问题:人的存 在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终极关怀、终极价值问题。如果说极 致性与超越性是哲学思维最根本的特性,那么,这种极致性与超越性则无疑是对 生活世界中的现实问题的超越。既然哲学问题是对生活世界中的现实问题的超越, 就不能离开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现实问题关注和思考;
既然哲学问题的提出是在极 致性和超越性的意义上提出和展开的,就不能忽视哲学问题的普遍性和根本性;

既然哲学问题表达着人的内在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就不能忽视哲学 问题的体验性和时代性;
既然哲学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对终极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那么就不能忽视它的多样性和特殊性[4](P40-44)。

那么,何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众所周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恩格斯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方 法论意义的哲学命题和分析工具。他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根源于蒙昧时代愚昧无知 的观念”,“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的作用”,“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 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 全的意义。”[5](P223-224)那么,对此究竟应当作何理解?换句话说,从纷 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哲学问题中只找出其中的一个问题并把它说成是“基本问题”, 这样做的根据充分吗?这个提法的出现是否具有某种偶然性?对此,学术界自有 不同的看法,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的理解上。

第一,何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此而言,主要有三种大同小异的理 解和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那种规定着哲学的研究范围和主 题,决定着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最高形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 题。一种观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客观地存在于哲学史发展的全过程,客 观地表现在哲学其它问题的方方面面、与哲学永恒并存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就是贯穿于哲学过程的始终,标志着哲学理论的特殊性,表现着哲学这种意识和 理论特有的认识方式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哲学基本问题不是每个哲学学说的 前提和基础,而是每一哲学学说、每一哲学问题所涉及到的基本关系,是其它哲 学问题的最终的指向。哲学基本问题就是“基本的哲学问题”:当我们试图解决在 人类的求知活动或评价活动中出现的、对一定的知识体系或价值观念体系得以成 立的基本信念前提能否成立及如何成立进行追问而提出有待解决的矛盾、疑难的 时候,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即用来解决该矛盾、疑难的解释原则自身 能否成立及如何成立的问题。第二,既然哲学是个体的,哲学问题是特殊的和多样的,那么,究竟 有没有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哲学基本问题?换句话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是不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究竟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所谓“全部 哲学”,究竟是指欧洲近代哲学,还是指整个欧洲哲学,抑或是指整个的人类哲 学。对此,学术界亦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依然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划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一种观点 认为,恩格斯所说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指欧洲近代哲学,至多是指欧州哲学的基本问题,至少它 不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此相近的一种观点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 立不仅不能囊括整个哲学史,也很难说是哲学史的主要内容。一种观点认为,“思 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否构成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关键要弄清楚“意识”在哲 学中所处的“本体论”地位。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否构成“哲学的基 本问题”,取决于该哲学对“意识”的“本体论”地位是否有承诺。只要一种哲学对 “意识”的“本体论”地位有承诺,就一定无法回避“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反之, 如果一种哲学并不承认“意识”的“本体论”的存在,那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就不是该“哲学的基本问题”。其次,即便对于“意识”有“本体论”承诺的哲学来说, 由于对“意识”的“本体论”承诺不同,“哲学基本问题”不仅在不同的哲学中有不同 的表现形式,而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如对于唯心主义哲学和二元论哲学来说,哲 学基本问题就是作为实体的高贵精神与作为表象的粗俗之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 [6](P55-59)。也有观点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但应当包括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亦有观点认为,哲学基本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而是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另外,还有观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 题应该是人对世界的关系问题,人对世界的态度问题,也就是“在世结构”问题。

所谓“在世结构”问题,也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问题[7](P37)。

第三,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论域,即适 应范围问题。就此而言,大体有四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关于“哲 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只反映了哲学上的“知识论”模式,是哲学的一种特殊的类型 ——知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所谓哲学基本问题不是对应于哲学而言的,而是对 应于具体的哲学类型而言的,有一种哲学类型,就有一个基本问题。一种观点认 为,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并不是某种具体的类型,而是“全部哲学”。

我们在寻求和确定“哲学基本问题”时,必须保持“全部哲学”的视野,而不应当局 限于个别类型。既然哲学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同类型,那就应当进一步分析“类型” 与“全部哲学”的关系,思考哪一种“类型”的哲学及其“基本问题”更能体现哲学的本真精神,由此进一步确定哪一种“类型”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更普遍、更一 般也更深刻的意义,从而可能上升为一般“哲学”的“基本问题”。有论者还指出, 恩格斯讲哲学基本问题是从西方哲学史中总结出来的,是否也适应于中国哲学史 呢?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地考察。中国古代哲学所用的概念范畴与西方不同,没有 人像黑格尔一样采用“思维与存在”这个表达方式,但中国古代哲学确实也有自己 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8](P37)。一种观点认为,思维对存在、主体对客体 的关系问题,就其充分明确的形式而言,只是西方近代哲学的问题。如果硬用唯 心论与唯物论来套中国传统哲学和希腊哲学以及西方当代哲学的一切思想流派, 也是显然不合适的[9](P37)。

第四,关于思维和存在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域”问题。一种观点 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分析在以往曾被认为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最主要的 任务和方法。这种看法和做法给我们的哲学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和危害。

今天,在从这些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时,有必要从“意义域”的角度去认识它,以 免简单地抛弃它。哲学基本问题分析只应当应用于对涉及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哲学 观点的分析,超出此范围它就失去了原本的科学意义[10](P3-7)。也有观点 认为,我们过去一讲到这个问题,毫无疑问地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似 乎这是哲学的天经地义。于是我们就得从中国哲学中去莫须有地挖掘“思维”与 “存在”是怎样对立,对立以后又怎样统一的那种关系。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我 们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来看,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哲学的对象在不断变化, 哲学主题也在不断转移。我们只能说,哲学思考的问题总是与人、人的生存状态、 人的本性追求、人的生活意义等等相关联,至于它以什么为主题,并没有先验性 的规定,而是要由人的具体生存条件和历史发展状态决定的。这是属于哲学这种 理论特有的性质,在这点上,哲学与其他所有学科都不同。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就 应该从中国的具体历史情况和特有的文化形态出发,按照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 中国的哲学传统,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哲学的精神,理解中国哲学理论的特有 价值。

正是基于上面的简单回顾,我们的看法或结论是:(1)哲学基本问 题以现实中的哲学问题为基础,其所遭遇的问题不同、论域不同,其基本问题不 同。(2)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定阶段所面临的实践问题不同、哲学问题不同, 解决的方式不同,其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同。(3)同一历史阶段上的哲学“类型” 不同,范式不同,其基本问题不同。(4)一种哲学“类型”或“范式”已经形成, 其中所蕴涵的哲学基本问题则具有基本的精神定向作用和相对的稳定性。(5) 哲学基本问题不是每个哲学学说的前提和基础,而是每一哲学学说、每一哲学问题所涉及到的基本关系,是其它哲学问题最终的指向。尽管哲学基本问题不是哲 学家必须先在地回答的问题,而是哲学史家事后概括与总结出来的问题,但这并 不意味着它就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换句话说,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能够成为每一 哲学学说、每一哲学问题所涉及到的基本关系和最终的指向,就是因为任何哲学 都是对自己时代问题的回应,其所面对问题的共同性正构成了一些哲学问题的基 本性。而这也正是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6)“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但不是所有哲学或“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7)尽管 人们对恩格斯关于“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的著名论断有各种各样的质疑和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 是,大家都并不否认“哲学基本问题”的存在及其方法论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 具有普遍性或普遍适用性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呢?这恰恰也正是需要我们进一 步深入思考和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当代诠释 从“全球化”和“当代世界的哲学”或“世界性的一般哲学”的理论视域 来看,我们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主体、 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能够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是因为主体、语言 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人的生命活动或生命存在为基点,以其对人自身存在的意 义的无限追寻为旨归,不仅集中体现了人之为人的生命本性,而且集中反映了哲 学之为哲学的反思特性和生命精神。其次,就是因为它不仅涉及到人的存在及其 意义问题,而且涉及到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现象性生活与超越性理想的关 系问题。其三,就是因为它从根本上实现了对单纯的“本体论哲学”和单纯的“意 识哲学”的理性超越,不仅充分体现了人与世界的多重关系,而且充分彰显了哲 学作为哲学的价值和功能,因而也是每一哲学都必须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的最为基 本的哲学问题。

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所以,哲学又被称为“人学”。哲学关于人的研 究以人的存在的终极价值和终极意义的无限追寻为旨归,所以又被称为“意义” 之学、“境界”之学或“智慧”之学。哲学研究的人是作为主体的人。主体是人,但 人并不都是主体。人作为主体以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前提。正是由于人的“自 我意识”的存在和觉醒,从而使人不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而且能够将自己 与周围世界的事物区别来,并与自己周围世界的事物形成一种现实的存在关系、 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实践关系、交往关系,等等。人与世界的这种关系表明, 人不仅内在于这个世界,而且参与了这个世界的大化流行。也正是在这种“参与”中人不仅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而且使人成为了作为主体的人或真正意义上的人 [11](P44-48)。但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是作为主体的人或真正意义上的人? 如何才能使人成为作为主体的人或真正意义上的人?可以说,这既是哲学作为哲 学的神圣使命,也是哲学作为哲学的主要功能。

从形而上学的层面看,作为主体的人,既与本然的存在相对,但同时 又是存在的特定形态,作为特定的存在形态,人本身属于这个世界。与人内在于 这个世界相应,人的创造活动亦参与了这个世界的演化过程。而人对存在的把握 则既涉及事物的内在规定,也关联着事物对人所具有的意义;
“是什么”指向事实 层面的规定,“意味着什么”则以价值关系及属性为内容。存在的以上二重追问, 在本体论上以事实与价值的交融为根据。“是什么”的追问要求在事实层面敞开 “存在”,“意味着什么”的提问方式则从人与存在的关系上,将价值确认为存在的 题中之义,正是二者的统一,赋予存在以具体而真实的品格[11](P44-48)。

与“是什么”和“意味着什么”相关联,对存在的追问,同时又涉及到人的“应然”状 态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应然”状态。历史地看,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建构,即主体、 语言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形成,以其对“存在”的追问为起点。而对“存在”的追问以 现存秩序“合理性”为基础,不仅涉及到“是什么”和“意味着什么”,而且涉及到“应 该是什么”的问题。如果说对“是什么”的追问,旨在“解释世界”,那么,对“应该 是什么”的追问则旨在“改造世界”;
而无论是“解释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其实都 是以人的“应然”存在为标准和尺度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存在”作为人之“在”的 根据和意义,即人的存在的“应然”状态,从一开始便获得了哲学形而上学本体论 的性质和意义,于是,对作为本原、本体、意义和境界的存在之存在的无限追思, 不仅构成了哲学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而且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和超越性质的 “意义世界”或“境界”。

如果说对终极存在的无限追问根源于人所特有的超越本性的话,那么 从其对“人性”和人的存在的“应然”状态的理解出发,完成对终极存在或存在之存 在的无限追问,则不仅将人的思维引向了形而上学的领域,而且将人的思维引向 了本体论的领域。因此,这里不仅涉及到对“人性”的理解问题,而且涉及到人与 世界的关系问题,以及作为存在之根据的存在之存在的理解问题;
不仅涉及到作 为主体的人对终极存在的体认问题,而且涉及到作为主体的人对这种终极存在的 语言表达问题。但问题是,语言能否完全表达人对终极存在的体认和感悟?通过 语言能否完全把握人对终极存在的体认和感悟?这不仅涉及到人对终极存在的 理解问题,而且也涉及到语言的本质、功能和界限的理解问题,并由此形成不同 的本体论和语言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不同的范式和形态。从一般意义上说,语言既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之所以具有超越性追求的内 在根据。通过语言的发明,人不仅把自己与自己以外的事物区别开来,而且建构 了一个人化的世界;
通过语言的指称,人不仅认识了自己面前的现象世界,而且 在现象世界之上建构了一个只属于人的本体世界或意义世界;
通过语言的秩序建 构,人不仅给思想以秩序,而且给世界以秩序;
通过语言的演绎,人不仅建构起 了一个属于人的观念世界,而且成就了人成其为人的超越本性;
通过语言的表达, 人不仅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物化为可以被感知的语言和文字,而且使其所承载的 意义得以传承和流播。

因此,从形而上学的层面来,语言既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也是人 的存在方式。“说”与“在”的内在统一,不仅赋予语言以哲学的中心的地位,而且 赋予了语言以本体论的性质。语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的表达方式,则 不仅是联系主体与存在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本身就是哲学形而上学之所以可能的 充分必要条件。不仅人的思想和存在注定要受到语言的“纠缠”,而且真正意义上 的哲学形而上学也要受到语言的纠缠。而哲学形而上学之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受到 语言的纠缠,就是因为哲学形而上学所追求的“本体”和“意义”必须通过语言的表 达和诠释得以澄明;
就是因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哲学形而上学的性质、范围,及 其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关系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到“可说”和“不可说”的“名言之域” 和“非名言之域”及其关系这一哲学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就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而 言,语言既是把握存在的方式,又展现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说”与“在”、解释世 界与变革世界本质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以敞开与变革世界为指向,语言与人的 联系呈现于多重方面。作为人把握世界及“在”的方式,语言既以人自身的存在为 根据,又内在于人的存在过程。以独语、对话为形式,语言不仅在“个体之维” 影响着自我的存在过程及精神世界的形成,而且在“类”的层面上构成了主体间交 往和共在、实践过程及生活世界的建构所以可能的前提[11](P44-48)。正因 为如此,所以语言作为联系主体和存在的桥梁和纽带所蕴含的“语言问题”或“语 言哲学”问题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哲学问题,最早便进入了哲学的论域,不仅成 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而且甚至获得了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性质和地位。而语言 之所以能够最早进入了哲学的论域,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并获得了作为形而上 学本体论的性质和地位,就是因为:它既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又是人的存在 方式;
既是广义的存在形态,又是把握存在的形式。正是语言的这种双重品格, 使语言从一开始便与人和存在形成了本源性的联系。而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关于 “逻各斯”的讨论,还是先秦哲学关于“道”的言说,其实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论说 着一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或哲学的基本问题:主体、语言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 括语言能否把握存在?对世界的描述与规范是否彼此分离?语言与人自身之“在”是否相关?其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展开,上述问题的哲学追思,既涉及 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符号学、解释学,也指向了实践论、 价值论、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领域。

尽管不同的哲学家在对主体、语言和存在及其关系问题的理解上存在 着很大的不同,但都不能或者无法回避对主体、语言和存在及其关系问题的运用 和思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是哲学形而上 学之所以可能的内在根据,也是贯穿哲学形而上学始终的本质性的内在问题。而 无论是对存在作何解释,通过什么方法进入其所指示的境界:价值世界或意义世 界,都必然涉及到语言的表达和理解问题;
而无论是表达或理解则不仅与语言有 关,而且与对作为主体的人的本性或本质的理解有关。正是从作为主体的人的本 性或本质出发,通过对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的内在根据和终极意义的形上追思和 语言表达,从而构建出了一个既内在于日常生活世界,又超越于日常生活世界的 境界:价值世界或意义世界,从而不仅赋予哲学以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性质,而且 赋予哲学形而上学以引导作为主体的人有意义的生活,使人成其为人所特有的价 值和功能,而这恰恰也正是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能够成为哲学的 内在性的本质问题或基本问题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

而依据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或隐或显的回答,我们进而可以将哲学的 基本问题归结为主体、语言和存在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并具体体现为 两个主要的或基本的方面:其一是以三者之间的“同一性”为价值取向、致思趋向、 理论和方法的方面;
其一是以三者之间的“非同一性”为的价值取向、致思趋向、 理论和方法的方面。如果说“同一性”者,是从作为主体的人所特有的本质属性, 即“理性”和人类语言(包括名称、概念)所具有的天然的指称功能出发,主张主 体、语言和存在之间的“同一性”,而趋向于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趋向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秩序建构,趋向于科学,并具有本质主义或逻辑中心主义 性质的话,那么,“非同一性”者,则是从作为主体的人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即“德 性”,以及作为存在之存在的最高本体或终极价值的非实体性出发,认为在主体、 语言和存在之间并不具有“同一性”,即在承认语言的指称功能的同时,又对语言 的这种指称功能做了形而下的限定。后者在肯定作为存在之存在的最高本体和终 极价值的存在及其意义的同时,又强调了作为存在之存在的最高本体和终极价值 的非实体性,而更趋向于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价值的完美和日常生活价值、意义 的提升,更趋向于人文、趋向于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建构,并具有非本质主义 和非逻辑中心主义的性质。所以,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对立又统一, 既是哲学作为哲学的内在根据和哲学之所以区别于科学和宗教及其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显著特征,也是我们划分不同的哲学派别、范式和形态的基本依据。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形态 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以其对存在或存在 之存在的理解和语言表达为滥觞,既涉及到对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语言的本质和界限的理解问题,又涉及到人的现象性生活与超越性理想的关系问 题;
既涉及到对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语言的本质和界限的理解问 题,又涉及到人的现象性生活与超越性理想的关系问题。以主体、语言和存在之 间是否具有“同一性”为核心,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呈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范式 和形态:其一是以“存在论悖论”为表征的西方形态;
其一是以“言道悖论”为表征 的中国形态。而其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基本方面和两种主要形态,则不仅充 分彰显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且也向我们充分展示了哲学基本问 题及其思想内涵的本原性和全面丰富性,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哲学之为哲学和中西 方哲学之所以为中西方哲学的一把钥匙。

限于篇幅,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形态问题,我将另文阐述。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