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代表发言 > 农村远程教育【国内农村学远程教育工程现况思考】

农村远程教育【国内农村学远程教育工程现况思考】

来源:代表发言 时间:2019-11-15 08:14:39 点击:

国内农村学远程教育工程现况思考

国内农村学远程教育工程现况思考 国内农村学远程教育工程现况思考范文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 程”),把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农村中小学,这是党中央国务 院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 战略举措,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壮举, 也是我国教育史上规模最大、影响人群最多的信息化工程。

回顾工程实施过程,对其意义、特点、经验、问题进行分析, 有助于“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序渐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自从教育公平这一概念在我国“十五”计划中首次提出 以后,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就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也 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性任务。由于经济、历史、社 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突出,农村地 区学校基础薄弱,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教学 手段等方面,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很多农村地 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中小学面广点多,优质教育资源匮 乏。自2000年实施“校校通”工程以来,城市学校信息化程 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发达地区城市学校已经进入城域网和校 园网阶段,广大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城乡学 校之间的“数字鸿沟”在不断加深。必须看到,我国80%左 右的中小学生在县城及以下的农村地区。今天的孩子是明天 社会的主人,他们将在未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工作和生活,如果现在不能接受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就会在未来社会里 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填平城乡之间的 “数字鸿沟”,就很难使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共享同等的教 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还会进一步 拉大。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按照常规方式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 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实现城乡优质教 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在此背景下,2000年教育部召开了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要求全国中小学普遍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组织实施联结网络的“校校通”工程的 同时,明确提出农村地区可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系 列的优秀教学示范课和丰富的多学科课程教学资源,使农村 地区的广大中小学生能够接受并共享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2001年,由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共同实施的 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西部12个省(区、市)及3 个中部少数民族自治州,建成了1万所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学 示范点。为采用数字技术和卫星广播通信技术,把信息社会 的教育革新带到农村学校和社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2002年,在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的亲自领导下,教育部确 定,针对农村教学点、农村小学和初中,分别采用配备光盘 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卫星教学收视设备、计算机教室 等“三种模式”,对全国所有农村中小学开展远程教育。2003 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参观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展示,听取了汇报。同年,《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实施“农远 工程”,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制订了农村 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方案。由于“农远工程”的实 施涉及到人、设备、技术、资金、教学实践、管理等各方面 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推进的过程,加之,我国农村特 别是西部农村独特的背景,“农远工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 的曲折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分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 2004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根据我 国农村教育的实际,制订了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经国务院批 准,按年度组织实施,经历了试点示范阶段、试点阶段、全 面建设和应用阶段,详见下表[1]。

经过5年的持续努力,“农远工程”实现了把教育资源 送到每一所农村学校的既定目标,“在中西部地区的2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 440142套,卫星教学收视设备264905套,计算机教室40858 套,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2]。工程实施有 以下特点:
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成立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部际协调小组, 研究制定试点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对试点工作进行统一部 署,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以及协调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有效保证了对工程的宏观指导。省级政府负责根据总体规划、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本 地区试点工作规划和方案,负责工作组织和工程建设。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农 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工程的 建设规划、方案论证、招标工作、设备的应用与管理、资源 建设与教育教学整合研究、检查验收等工作。地(市、州)、 县各级政府也相应成立了以政府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 小组和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

2.工程资金专户管理,配套资金落实到位。中央给予 西部地区2/3的补助,中部地区1/3补助,东部地区基本上由 地方财政投入。此外,要求地方政府负责保障工程管理经费 和设备运行维护费用,建设保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 施正常运行的长效机制,严禁向农民摊派配套投入。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按照“筹足、管好、用好”资金的原则,大 部分采用了省、市、县三级配套落实资金的办法,其中省级 财政承担了主要财政责任。地区采用多种方式落实配套资金, 如贵州省按5∶2∶3的比例落实了省、市、县配套经费;
安 徽省地方配套资金由省和县两级负担,省级财政承担80%, 县级财政承担20%;
河南省配套资金由省、市两级政府按1∶ 1承担;
重庆市针对是否实行“一费制”、是否属于三峡库 区和经济发展差异等情况,按不同比例落实了区县配套资金。

还有部分地区的配套资金由省级财政承担,如内蒙配套资金 全部由自治区级财政来承担。3.招标过程规范,效果良好。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 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 工作设备招投标采购管理办法》文件。为保证招标采购工作 的质量,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完成了设备供应商和集成 商的资格预审,遴选国内著名企业参与工程建设。各地十分 注重对招标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 原则,组织精干队伍,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科学合理制订标 书,严格依法办事,规范操作,并结合各地农村中小学的实 际具体制定标书,整个招标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工程采用集中连片的实施方式,有利于加强对工程建 设的指导和三种模式应用的推广。通过集中布点,各省可以 在全省范围内调集力量,加强对连片布点地区工程建设的指 导和监督。集中布点在当地初步形成了信息化的环境,为普 及现代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为当地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 组成部分。集中连片地区通过观摩教学、巡回指导、教师培 训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运用三种模式进行教育教学的有效 方法,对于整体提高当地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 作用。由于规模效益的形成,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能 够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与各地、各校的办 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相结合,与正在推动的课程改革相结合, 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了农村教育的跨越式 发展。同时,集中连片实施降低了工程的物流成本和维修维护成本,也使以县为主的维修维护本地化成为可能,提高了 日常运转的保障能力。

二、以人为中心,引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 量;
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
没有 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
没有教师的教 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3]“农远工程”中 提出的“面向学生,进入课堂,用于教学”的工作要求能否 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所农村中小学,工程提供的设备设施 和优质资源能否得到普遍应用,就取决于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和能力提高。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促进其专 业发展,决定着“农远工程”能否发挥出最大的应用效益。

面对新挑战,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工 作,在“农远工程”实施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数以千万 元计的专项培训资金,紧密结合工程“三种模式”建设与应 用的需要,培训了近百万农村教师。工程中,对农村教师的 培训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来自数量方面的挑战,“连片推进、 全面覆盖”要求大规模地培训农村教师,让他们在短时间内 掌握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学的方法;
二是来自质量方面 的挑战,要特别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让广大基础相 对薄弱的农村教师“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为了完成 艰巨的培训任务,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用创新的思路走出了 一条培训的新路子。1.国家级培训面对面帮助农村教师。2005-2006年,教 育部委托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国家级专家,先后在24个项目 省级单位,每个省级单位选择一个县,开展了覆盖农村中小 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所有学校的三种模式教学应用巡回培 训,直接培训了15000多名一线教师[4]。农村学校的教师们 亲切地称这种送教下乡的培训为“开到家门口的培训班”。

国家级培训注重“做中学”和“参与式”培训方法。无论是 技术内容还是应用性内容,都把培训放在具体的农村学校教 育教学任务环境中学习,通过做中学,让学习者最大可能地 动手动脑。培训中,注意选择农村一线老师利用远程教育资 源上课的案例,让农村教师尝试合作与小组交流,帮助农村 教师自我反思,不断发现自己的进步和问题,以小组为单位 完成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备课的作业。

2.大规模远程培训受到广泛认可。“农远工程”建设 所搭建的信息平台,已经基本形成直通农村基层学校的快速 信息渠道。教育部及时利用这一通道,组织实施了“西部农 村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计划”。2007年8月,西部地区100个 县、超过20万名中小学教师,直接参加了国家级远程培训。

本次教师培训,第一次采用以卫星电视为主、网络和光盘学 习为辅的多种远程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了工程设施的作用, 是“天网”“地网”“人网”结合的成功尝试,不仅降低了 成本,而且减少了农村教师暑假赶到城里培训的劳苦和花费, 是为农村教师办的一件大好事和实事。3.地方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实现学以致用。在国 家级培训的指导和引领下,原本已经开展和正在兴起的地方 培训、校本培训,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呈现了多 样化、扎实推进的局面,扩大了工程培训的受益面。例如, 陕西省教育厅制定了《校本培训工作指导意见》,从管理制 度、培训方式、课程整合、学科应用、评价考核等方面提出 规范要求。项目学校在实践中注意做到“四结合”,即:应 用技能与课程改革培训相结合;
集中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 合;
课堂教学与竞赛展示相结合;
教学应用与为农服务相结 合[5]。又如,重庆市电化教育馆建立“西部远程教育博客” (http://blog.e91.cn),通过博客,发布农远工程资源应 用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成果,反映教师应用资源的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促进了校本教研、校本与校外交流[6]。模式一 和模式二学校总结了两种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方法:一种是 将光盘或IP资源中的示范课、专题报告、培训教程、研究论 文等供不同学科和年级的老师以教学集体为单位共同观看, 教师们可以边看边讨论,发生思想和认识的碰撞。另一种是 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有针对地进行学 习,经过一段时间的校本培训后,每个教师要进行总结,根 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差距,在不断提高自己认识的同时, 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

4.东西部教师远程携手专业发展。在“农远工程”的影 响下,发达地区对西部教育的援助和支持,已经延伸到网上协作学习。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引导城市学校利用网 络与本地区农村学校同备一堂课,同上一堂课,共同开展评 课反思活动。一些在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中成长起来的网络 社区,积极倡导和实施了网上教育教学交流讨论活动,东西 部教师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不断迸发和分享着无 尽的教育智慧,由此产生的教师专业自信、自豪激励着东西 部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通过互联网 (http://www.szeblog.cn)倡议发起了与宁夏石嘴山市第 十二中学的初中语文教师的教研活动,形成了基于网络的两 地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7]。

三、以应用为核心,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方法 陈至立同志指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 心是应用,不仅要高质量地建设好,而且要高效益地应用好, 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陈小娅同志 则更为具体地指出:“评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 败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它的应用效益。”应用问题不仅 是农远工程的重点,也是工程最大的难点。“农远工程”的 实施,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使农村教师能够有 机会接触先进的教学手段,而且由于大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 教学方法的引入,对他们尽快形成适合于新课改的教育教学 理念有着极好的作用,并向他们开启了一扇通向有效教学的 大门。事实上,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就三种模式的教学应用下 发了《关于全面推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的指导意见》,为改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提供了原则性的 指导意见。项目学校依据新课程理念,针对各自学校和学科 特点,对远程教育三种技术配置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进行 了有益的探索和完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应用模式。

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该模式特点是成本低且维护 简单,使用方便。功能主要是播放光盘教学资源(DVD/VCD)。

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对教学光盘的播放进行教学,既可以 部分地替代教师授课,也可以辅助教师上课,但学生接受知 识较为被动,交互性差;
教师若不及时讲解、分析教学内容, 则有可能不切合学生的认知范围。因此,项目学校针对教学 实际需要,对光盘资源进行合理的设计、节选、调整、排序、 播放,总结出了光盘播放教学应用模式图,如图1[1]所示。

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该模式特点是教育教学资源 更新及时、传输速度快、资源量大。其功能在模式一的基础 上增加了以下内容:接收、播放、存储和回放中国教育卫星 宽带传输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电视节目、IP数据广播 节目和语音广播节目,支持拨号上网等互联网接入方式等。

这种模式下,教师不仅能快速获取最新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 且能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和编制学习资源,并将其恰当地用于 实际教学,更能体现学习资源的本土化,有效实现信息技术 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大量的实践研究中,项目学校总 结出卫星教学收视应用模式图,如图2[9]所示。

模式三:计算机教室。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为农村初中学生提供网络和多媒体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在模式二的基础上 增加了多媒体教室;
可通过大屏幕投影或多台电视机等播放 设备,扩大远程教育节目收视与使用的规模;
通过计算机网 络教室实现网络教学方式,满足多个学生同时学习和个性化 学习的需求。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增加团队 意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学习任务的要求自主设定 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确定学习内容、拟定学习目标、 主动建构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将自己设计、开发、整理的学 习资源传到网络上,供学习者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学应 用模式图如图3[10]所示。

这三种基本教学应用模式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 些基本的教学应用模式与学科教学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 出更多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和变式。例如黔江“一机三用” 模式、“直播教学模式、模仿对话教学模式、情景互动教学 模式、资源整合教学模式”[11]。

四、以资源建设为关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引起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数字鸿 沟加大两个潜在的发展方向。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农远工程”,基本建成了一个覆 盖全国农村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能够有效实现优质 的课程资源和信息的卫星远程传播,摆脱资源、信息传播对 有线网络的依赖性,使广大的农村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在这个前提下,资源建设成为了 “农远工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问题,因为它是建立农 村教师培训和学生学习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建 设过程中,我国教育部、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企 事业单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资源建设作为一种常态工 作。

1.形成了征集、委托开发和整合生成的资源建设机制, 多渠道、多形式地建设教育资源。教育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 与教育资源建设,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 有关高等院校、出版社及企事业单位征集符合农村中小学需 要的资源,通过遴选,形成了一批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品。

教育部拨专款委托具有良好教育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和社会 信誉的单位开发了小班教学光盘,使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能够 利用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开足开齐课程,有效解决了教师结构 性短缺和师资水平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利 用卫星教学收视设备和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开出了过去没有 条件开设的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工程特别重视少数民 族语言资源建设。工程启动时特别安排1000万元用于开发少 数民族学汉语的资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新疆农村小学和幼 儿园制作并免费赠送双语教学光盘,工程还专门安排2200万 元用于藏、维、哈、蒙、朝、彝等少数语言民族语言资源建 设。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把征集、采购的多媒体教育资源、 视频教育资源、教学素材类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课程教学(小班教学、重点难点辅导)、教学素材、教师培训、学习 指导和专题教育等几类教育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以网页形式 进行组织,形成中学、小学两个不同版本的卫星教学资源, 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传输平台每天向模式二的农村中 小学传输。

2.地方自主开发资源,满足不同需要。在用好国家免 费提供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为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各地结合实际,自主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教 育教学资源。例如,陕西省各级电教、教研部门每年都要组 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优秀课例、优秀课件评选活动,及时将这 些成果进行统一加工制作,初步形成了以“训、用、赛、研” 促进资源建设的新机制,依托陕西教育网开辟了“陕西远程 教育应用专家在线”专栏,构建了“即时通”通讯平台(“陕 西远教”QQ群),把学校、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紧密联系起来, 聘请专家在线答疑,及时解决项目学校所提出的软硬件及应 用方面的各种问题[12]。湖北省整合、开发了空中英语课堂、 农村实用技术教育等方面的资源。成立了5个资源建设工作 组,采取自主开发、征集和购买并行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 面的积极性,建成了省级资源中心[13]。少数民族教育教学 资源的开发是资源开发的难点。新疆建立开发了基础教育资 源库,这是一个独具新疆特色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兼备的 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超市”。各地的教育教学课件资 源开发商、生产商,都可以把自己的合格产品提交到这个超市,由全疆各族中小学校根据需要,各取所需。截至2008年, 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库已经拥有汉语远程教育资源640GB,自 制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各学科资源700多课时[14]。

3.形成了多样化的资源服务体系。为了让广大农村中小 学师生及时享受优质资源,在资源传输的过程中采用了天地 网合一的资源传送方式。一是利用物流方式将成套教学光盘 送到农村教学点;
二是利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及时播放 卫星教学资源;
三是通过互联网获取优质有效的教育教学资 源。通过这几种方式实现优秀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让欠发 达的中西部边远农村的中小学也能使用到教学水平较高的 地区的优秀资源。

五、认清问题,做好可持续发展 “农远工程”从2003年开始实施,到2007年已经取得了 阶段性的成果,“工程总计投入资金111亿元,在中西部地 区的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配备了教学 光盘播放设备440142套,卫星教学收视设备264905套,计算 机教室40858套,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发放 教育光盘资源已经超过6500万张,参加国家级、省、市县级 培训的教师和技术人员达80多万人,占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 1/5强,超额完成了工程培训规划目标”[15],初步形成了 先进教学理念引领的、多样化的、适应各地学生实际的教学 新方式。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依 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其有效利用的因素,忽视出现的问题势必影响“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教师的素质问题是制约“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一 个瓶颈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学历偏低、 专业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不足,导致教师利用运用“三种模 式”的程度也不同。有很多教师很想利用远程教育来提高教 学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却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比 如,信息技术能力的困难、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困难、对创新 型教学方式的理解与掌握的困难。这些困难都制约着农村中 小学教师对农远工程的利用,也制约着“农远工程”的利用 效益。因而,需要持续不断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 养与教育技术能力。

2.资源的结构性问题是影响“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 一个重要问题。“农远工程”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单一化, 工程提供的资源主要是人教版的,与“一纲多本”存在不平 衡。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又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 不同类型教师和学生资源需求(包括现实需求、潜在需求、 发展需求)的深入调查和分析,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开发建设 与各类需求之间总存在一定距离。“使用过教学光盘的很多 教师都反映,光盘内容与教材版本不相符,而且由于这些光 盘教学内容是根据城市的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的,教学 方法不符合农村的教学实际,学生也很难适应”[16]。此外, 工程提供的资源覆盖面广、数据量大,素材类资源较多,结合 课改精心设计、组织、开发的资源并不多,可以直接用于开展自主式、探究式、协作学习的资源很少,农村中小学学科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限,他们很难在众多的资源中找到自 己需要的信息并对资源做较大的修改,这也会降低他们利用 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积极性。

3.后续发展资金不足是影响“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 的一个保障性问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并不是一次性的硬 件与软件的投入就能完成的,还需要设备的更新、资源的更 新、设备的维护等各项后续的投入。虽然政府在“农远工程” 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这种投入主要集中在工程的建 设期。对项目运行、管理、应用和维护等后续工作的资金来 源并未有明确的刚性政策规定。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中小学 免除学杂费后,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后续资金来源更难得到 保障,设备的更新、维护及其滚动发展不能保证。这就势必 导致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得到保障。

面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硬件环境、技 术更新、优化等方面的更新机制还没有形成,设备维护维修 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尚不健全,资金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因此,需要站在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贯彻《国家教育 与改革发展纲要》的指导思想,建立一套适合农村中小学远 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六、结束语 “农远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一项关系国家未 来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工程。工程自实施以来,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从中受益,与城市学生一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 缺等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缩小现实存在的城 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体现 教育公平。“农远工程”的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 程要求我们应当始终从农村和农村教育实际出发,处理好继 承与发展的关系,时刻找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恰当位置, 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关 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与当前农村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之间的 联系,整合相关力量,加强应用研究,使“农远工程”发挥 更大的效益,从而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