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表态发言 > 为背正名:为我正名

为背正名:为我正名

来源:表态发言 时间:2019-10-14 07:56:39 点击:

为背正名

为背正名 说起背书,可能有些人第一闪念就是“死记硬背”,而 语文老师更是因怕被指责只知叫学生“死记硬背”,以致不 敢要学生多背书。这些年来,语文教学被人指责来指责去, 老师们都有点找不着方向了。被批评怕了,有些正确的该坚 持的,老师们都不敢坚持了。就如要学生背书,在提倡素质 教育的形势下,在大喊减负的舆论压力下,老师们更是怕因 此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更怕落下只知要学生“死记硬背”的 骂名,所以不敢要学生多背一点东西,哪怕明知道这对学生 终生有益,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两三年来,有感于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深 感自己底子太薄,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些传诵千 古的经典,我更觉得陌生。鉴于此,这两三年,我把看书的 主要方向放在读传统文化的经典上,读《论语》《大学》《中 庸》,读《孟子》,读《诗经》,读《陶渊明集》,读过一 些唐诗宋词,也粗读了《老子》《庄子》……读这些经典名 著,我深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智慧无穷,正所谓“伟大的 传统必有深远的智慧”,尤其是那些精彩语段,精炼而意蕴 深厚,可谓字字珠玑,韵味无穷,越读越会沉醉其中。因而 我也尝试着把它背下来,但是我背的效率很低,花时间背下 来之后,不久又忘记了,比如《论语》第一章,我花了两三 个晚上的时间背,可还没过一个晚上就忘记了。此时,我不 免慨叹:我已错过了最好的背书时间。有时我也在想,这些优秀的书籍,为什么我没有早点遇到它们,为什么在我最适 合大量背记的时候没有人引导我多背一点经典诗文? 因为自己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所以我深感在中小学阶段, 在学生记忆力旺盛时让他们多背多积累的重要性。可能不只 我一个人有这样的认识,在《于永正:退休后我终于明白了 教育是怎么回事》一文中,于永正老师就说:“如果我再教 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 的书。不但多读,还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多 背点经典诗文。因为我明白,学语文靠的是‘童子功’—— —12 岁以前,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这期间,人的理 解力弱而记忆力最好。幼学如漆,小时候背熟的东西一般不 会忘记。”不仅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也应如此,要引导学生 多读、多背、多积累。作为语文老师,不仅可要学生按《课 程标准》要求背诵课本上要背记的内容,还可根据学生水平 适当增加点内容,比如优美的古诗歌,比如《论语》中那些 易懂而隽永且能让学生受益无穷的章句,比如现代散文中那 些精美的篇章,还有优秀的外国诗文……不要怕多,也不要 怕杂,在学生能力范围内,能多背就尽量多背。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信息这样发达,资讯这样丰富,什 么东西不能在网上查到,还要那样费时费力地去背那些东西 做什么;
也有人可能会说,学生背的那些东西都能消化吗, 尤其是有些古诗文,学生甚至还不大懂,一知半解地硬背, 有用吗?有时,我们正是被这样的表象迷惑了。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语文教育更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积累,需要 沉淀,要厚积才能薄发。暂时不大懂又何妨,南怀瑾先生谈 到自己读书的经验时,曾说:“我当年读书时,老师并不太 给你讲解,只说读熟了,将来你自己会懂。”套一句成语来 说:“你读得能背熟记牢了,将来你会自己开悟的。”林语 堂在《孔子的智慧》中也说,《论语》《大学》《中庸》等 书必须精读熟记,以备将来之用,他说:“在古代那种教育 制度之下,当然并不立即要学童了解思想极为成熟的哲学。

当年之所求,不过要学生精读,以便牢记在心永不忘记,是 留到若干年后作为智慧的源泉而已。”说得多好,我们现在 要学生背书,最主要的也是“以备将来之用”,“是留到若 干年后作为智慧的源泉”。让学生多背、多记、多积累,就 是给学生打好知识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以拓展学生生命的 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为他们的生命打上厚重的底色。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