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活动方案 > 多余的东西这么多 那儿多余的东西是没有的

多余的东西这么多 那儿多余的东西是没有的

来源:活动方案 时间:2019-10-14 07:55:29 点击:

那儿多余的东西是没有的

那儿多余的东西是没有的 肖培东 2016年7月10日-11日,“南菁杯”全国鲁迅作品教学专 题研讨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南菁高级中学举行。特级教师黄厚 江、邓彤、肖培东,青年名师、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第 一名获得者刘铁梅、向浩、徐杰,江阴名师胡学英等将分别 执教不同学段、不同文体、不同课型的鲁迅作品教学展示课。

我执教鲁迅的经典小说《祝福》。

“鲁迅作品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语文课堂肩负 着继承、弘扬鲁迅精神及其思想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读懂 鲁迅作品、读懂鲁迅,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写在 会议邀请函上的这段话让我肃然起敬,可是,一节课,能教 《祝福》什么?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
我将开口,同时感 到空虚。”能形容我此时的苦闷的,还是鲁迅的话。

沉默,可是面对讲台,我终将开口。

我抚摸着鲁迅的每个黑色的字,每个带血的标点,想着 那无边的黑夜和黑夜里的点点微光。这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 启蒙的最高成就的小说,是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 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的深沉的爱,无关华丽,更无期期艾 艾,有的只是深刻到灵魂里的沉痛与悲凉,无论哪一段都是 那么精致厚重尽见匠心。45分钟,我要做出怎么样的取舍? 七月,窗外自然没有瑟瑟作响的雪花声,想着那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想着课堂上我必须要穿梭的疼痛和清醒,我怎么 也不能渐渐地舒畅起来。

祥林嫂要讲,这个世界上最为悲惨的女人,我们必须要 痛苦地走进她的灵魂世界。她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是看 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 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由人世推向地 狱,由人变为非人,世上已没有更大的悲惨了,可我们又必 须在课堂上咀嚼她的苦痛,赏鉴她的悲剧,说着她的一嫁再 嫁,说着她的可怜的阿毛,说着她间或一轮的眼珠,说着她 风雪中的茫然四顾,这一种文明的玩味,又是怎样的冒犯!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 种!”自私冷酷的鲁四老爷要讲。“你放着罢,祥林嫂!” 灭绝了祥林嫂的最后一丝希望的四婶要讲。“阎罗大王只好 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善良的帮凶柳妈如此的诡秘一说, 要讲。“也许有罢,——我想。”不是凶手的凶手的“我” 更要讲。围绕在祥林嫂周遭的空气,各目深陷于不同而又相 同的无知和可悲的境地,鲁镇的每一双缺失光亮的眼睛都想 讲。不讲,怎么能感受这芥草般的女人在浓浓黑夜里的必须 要死、非死不可的悲惨?不讲,又怎么能听到一个具有现代 意识的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徘徊、忧虑和无奈? 鲁镇的三次“祝福很精彩,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很 入神,四婶三次禁阻祥林嫂碰祭器的呵斥很关键,失去阿毛 后的三次自责催人泪下,鲁四老爷三次“然而”“可恶”空白中有深意,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长工的“三句对答”, 鲁镇的四场飞雪,五张神奇的账单,祥林嫂的眼睛,鲁四老 爷书房里半副对联,文章的题目“祝福“,甚至祥林嫂的挎 着的破竹篮,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的淘米箩……我都想讲! 人物,情节,环境;
手法,语言,叙述视角,线索安排;

悲剧探因,多元主题,复杂人性……遏制不住的表达念头, 都想告诉学生作家伟大如此! 读《祝福》,读到我内心一片凄恻,也读到无限感动! 鲁迅,怎样的匠心! 可我只有45分钟! 《祝福》又是一篇怎样经典又伟大的小说!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 切东西的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 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 颖。”卡尔维诺对经典的阐释,说出了我对鲁迅《祝福》这 样一篇小说的全部敬畏。

年轻时候的读书,大多奔着情节而去,就像少年时候看 电影,但凡有冲锋号吹起,红旗飘扬,就会热血沸腾,止不 住地叫好。岁月流逝,当人生必须经历沧桑和颠簸,当灵魂 必须浸透苦痛润泽,当我们对人世对人心有着真切的体验和 感受,读书,尤其读经典,才会慢下来,在字里行间寻找心 灵碰撞与共鸣,对作家的精心营构才会有真诚深刻的玩味。

最初读书,并不去细想,鲁镇的人们在祥林嫂第二次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后,为何还争相往她的“伤口”上撒盐,极 尽逗弄、挖苦、嘲笑、恐吓之能事。而今,看看这同样冷漠 自私的社会,看看同样退缩围观的你我,才知道内心麻木、 人性冷漠其实比生活贫穷更可怕!披文人情,见微知著,读 懂鲁迅,才能读懂我们自己,读懂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病。慢 慢咀嚼,作品之精彩高妙才能真正落尽眼里心底。此中有真 意,欲辩已忘言。“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 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为何点出这清炖鱼翅?祥林嫂 每月工钱五百文,“一盘鱼翅”就吃掉了祥林嫂两个月的工 钱,还有“我”和祥林嫂交流时诸多省略号,又是怎样体现 了“我”的孤独、彷徨、不安与无助?“我在这繁响的拥抱 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 空气一扫而空了……”,祥林嫂死得那样悲惨,而“我”为 什么还会“懒散而且舒适”呢?祥林嫂风雪中提着的竹篮, 是否是她唯一的慰藉?“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冷漠的话语中,我们能看到怎样的世道和人心,祥林嫂正是 这“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祭坛上的牺牲品。《祝福》, 绝不仅仅止于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控诉。读书,鉴赏就 是不断的发现,“这是一个不断接近作品本体,又不断丰富 其内涵,却永远也没有终结的过程”(钱理群语)。

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很多的妙处,只有沉潜 文字中才能体悟。文字是传情人理并带有温度的表达,非用 心体会不能感受其真妙。“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摩挲其中,这“走”这“无论”“决计”是怎样的一份离开 与挣扎,逃避与向往。“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 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没有对祥林嫂的担 忧,不见对人的同情,一声惊叫只是为了米,于是“大家分 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淘箩 的影子”,如此详细地写着寻找淘箩,人之肆意践踏可有可 无至此,“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就不足为奇。

缺失温暖,滋生冷漠的社会,终将人人都成为祥林嫂。

读书,读到我们清醒又痛苦,泪水又希望。《祝福》,说的 难道就是那个远去的黑暗吗? 鲁迅说:“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 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人于自己所爱的较 专的一门或几门;
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 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活起来”,就是读书的大 境界。

教学,也要活起来! 我曾经这样“活”教过这篇课文。

“至于肖培东老师,我听他上《祝福》时采用模拟法庭 的形式,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当时我曾邀请他到温州二十 二中上公开课,同时来上课的是武汉的一位特级教师,培东 毫不逊色。那时我就说培东迟早会评上特级教师。”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语文前辈唐承彬老师在回顾他在 永嘉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那堂《祝福》课,快有20年了吧,是我刚走进永嘉中学执教高中语文的一堂公 开课。年轻,上课总爱琢磨点新东西,形式上鼓捣点花样。

模拟法庭“谁是凶手”,大概是这样的,一位学生扮演祥林 嫂做原告,多位学生分别扮演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 婆、柳妈、“我”等,然后由“祥林嫂”控诉,要求同学们 从文中找出相关证词……“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 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 使她增加痛苦。”作家丁玲说。我已经想不起来20年前的满 树繁华,课堂上的热闹激昂依稀眼前。所有的青春都有过如 此的热烈和率性,站在今天的时光里眺望20年前的语文教学, 我甚至都有种隐隐的羡慕。有时候,语文教学是不必太较真 的,一个语文老师的成长是需要有过一段自由的创造的时光 的。那堂课其实也是很有劲的,虽然今天再来审视多少有些 幼稚(这样的教学演绎好像更适合初中的课堂),但紧裹在 其中的创造心却是一个语文教师成长路上最可贵的。“黄瓜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萧红喜欢这样无拘无束的自由,自由生长的树,只等以后读 懂了语文的心思,天空就会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祝福》读多了,就觉得鲁迅并没有在文章中表示要“憎 恨”谁,要“爱护”谁。法庭辩论式的教学多了点强暴力, 细想想,谁都是凶手,谁又都是受害者,从人性的角度来解 读鲁迅作品我觉得才是真实的。《祝福》教学,抛弃主义, 捡起人性,告诉孩子鲁迅是一个“真”的人。后来,喜欢上某篇论文里的这样一句阐释“祥林嫂,一 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教学便顺着“春天”去推进。为什么 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一番梳理,我们就会发现 祥林嫂生命中几个“关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具有深邃的 象征意义:丽春之日,丈夫去世;
孟春之日被卖再婚;
暮春 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寂然死去。春天,本是寓意着 新的生命的诞生,是一个新的开启。而祥林嫂。却在其间频 受打击和摧残,寂寞枯萎至熄灭。丈夫是她的春天,孩子也 是她的春天,可是祥林嫂的春天一个个离去,所有的希望、 期盼都化为泡影。“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 看”,而这种毁灭,若是走在“春天”里,就显其悲哀。

这个“春天”的教学设计给了我很多自得,可是很快就 发现,互联网时代,《祝福》教学,早已经是“春色满园”。

这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也在“春天”中泛滥流俗了。

那么,这次,《祝福》,我想怎么教呢? 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

45分钟,你讲任何的精彩点,都会走失其他的精彩。经 典,永远是讲不尽的,而且,任何一种定势的教学,都有可 能将学生的思维硬性纳入凝固化的定论中,从而阻止了’他 们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开发。如同《孔乙己》的教学,切入 点很多,“手”“酒”“脸”“钱”“笑”“长衫”等等, 选择其中的一个,其实是为了帮助学生走向其它。《祝福》 的教学也是如此。经典作品的精彩,在于你永远想讲精彩,在于你不停地在教学中衍生精彩。既然这样,就教给学生发 现精彩品味精彩的方法,给他们一双慧眼去妙识经典处,深 入文本魂吧。“在我的心目中,语文课就是教读课。‘教读’, 就是教学生读书并使之达到‘不需要教’的最终目的。”(钱 梦龙语)如此,简化《祝福》教学的繁杂冗长,不刻意掘深 《祝福》的文本深度,点面结合,“有预谋地摆脱学生”, 由扶到放,由教而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小说的能力,把《祝 福》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去阅读思考。

我是从契诃夫的言语中找到这“一瓢”饮的。

“在小说里不要有多余的东西。这就如同在战舰甲板上 一样,那儿多余的东西是一样也没有的。” 《祝福》中精彩无数,即为弱水三千,一个场景,一个 道具,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它们都在小说的 文字深处,也都在战舰甲板上,都不是多余的,都是值得反 复咀嚼深加品味的。结合《祝福》一文,谈谈你的理解。让 学生找出甲板上绝不多余的小说细微处,把阅读学习交给学 生。

一圈眼神细品味,写尽人生最苦悲。身份、处境、性格、 遭遇、精神状态、心灵的伤痕、造成她悲剧的黑暗社会…… 她的眼睛,再用她的眼睛窥视周围的人和那个世界。

毕飞宇先生在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上演讲时说:“我 只能说,鲁迅先生太会写小说了。”读懂祥林嫂的“眼睛”, 寻找小说更多的“眼睛”,见微知著,以点带面,课堂简单如此! 祥林嫂的经历一一祥林嫂的眼睛——《祝福》里更多的 不多余的传神的“眼睛”,这就是我的45分钟《祝福》教学 内容。

简简单单,多余的东西是一样也没有的。我希望,课堂 也朝向这样的方向。

“读懂鲁迅作品,弘扬鲁迅精神。”这是本次鲁迅作品 教学研讨会的宣传口号。鲁迅作品很难读懂吗?读到什么程 度才算读懂”我们与鲁迅有着怎样深的隔膜?中学语文课堂, 需要怎么样的教学,才能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我觉 得去掉“懂”字,就改成“读鲁迅作品,悟鲁迅精神”,是 不是更适合中学生? 钱理群先生曾经在南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课”, 在谈及教学目标时,他认为首先要告诉孩子的是“鲁迅是一 个‘真’的人”,要讲一个“真的”鲁迅,其次要强调鲁迅 是真正的语言大师,中国现代汉语的语言大师。“虽然读鲁 迅作品开始时会觉得很困难,但读多、读久_’之后,你会 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你会流连于鲁迅建构的汉语精神 家园中,这也是人生之一乐事。”(钱理群《名作重读-把 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钱理群先生的这段话,很值得 我们中学老师思考,“我不要求学生完全懂,我只要求学生 知道鲁迅很丰富,鲁迅作品很有趣”。“读懂鲁迅作品”, 就必然会要求教师“教懂鲁迅作品”,这压力,太大,也不实际,阅读鲁迅是一辈子的事,常读常新,让学生因为我们 的课喜欢上阅读鲁迅作品,才是最实际的教学目标。

读鲁迅作品,悟鲁迅精神。

我望着会场舞台上大大的会议背景,鲁迅裹着一片黑色, 用冷峻的目光审视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在背景画面右上 角处,一枝绿色的柳条斜伸出来,给这片凝重和肃穆添上一 丝生机和暖意。仔细凝望,一只蝉伏在绿柳叶上,它在想什 么,它在歌唱什么,我突然感动起来。《祝福》教学,也是 与鲁迅相遇,那么,就让我们一起从文本深处找出这一只只 小小的蝉来,聆听它们的呜叫,听出它们的凄厉,更听出它 们的期待吧。

读《祝福》——懂“眼睛”——找更多的“眼睛”,课 堂,没有多余的东西了。

鲁迅,遥远的一只温暖又敏锐的蝉,我们,是否能在细 小处寻找到他歌唱的痕迹! 7月11日那天,《祝福》的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最让听课老师惊讶的是学生安安静静读书的15分钟! “我都憋死了,那安安静静的15分钟。你怎么就沉得住 气?”朋友满眼的惊讶,夜风暂息,安安静静的,像极了我 课堂上的15分钟。

我笑了笑:“语文课不就是这样的吗?” “可那是多大的场面啊!《祝福》又是多长的文章啊! 你怎么就能做到如此淡定,而且后面效果还那么好?”我还是笑了笑,淡淡的,思绪很快又回到了《祝福》的 课堂。

江苏江阴南菁高中,古朴幽远,是当地很有名的一所高 中,文化底蕴深厚,学生都是各所初中的优等生。走进《祝 福》课堂和我一起读鲁迅的是今年刚考进来的新生,也就是 刚初中毕业等候高中召唤的学生,他们会读出怎么样的《祝 福》呢,望着稚气未脱的他们,我淡淡地想。

“《祝福》这篇小说近万字,你都读出了什么?”我必 须检阅一下他们的预读。台下是黑压压一片,我看过去,怎 么就看成了鲁迅小说里常有的那种拥挤和浓黑。

“我读出这个祥林嫂受封建礼教束缚,抗争又不被理解, 终于在这个封建礼教充斥的社会以及人们的冷漠中被折磨 致死的这样一个悲剧。”第一个学生的回答,用的是一个长 句,语言连贯不做停歇。这很明确地告诉我这批学生读过作 品,而且会读书。

“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出的是人情冷漠、对这种女性的不 包容、鄙夷、侮辱。”一丝冷意,我惊讶于这个“不包容”, 极概括,极深刻。

“封建社会中,祥林嫂虽然有反抗,但最终屈服。不过 她屈服的过程中,以及受到精神的打击,所以说最后就去世 了。”男生的话语显然没有组织好,关联词的连接很随意, 但情节、主题以及态度均在其中。

“当时下层一个女性的死亡,社会是毫不在乎的。”有思想的学生,有见地的学生,能读书的学生。他们的 眼睛亮亮的,是思索的,有着阅读的光芒。这个年龄的孩子, 我在课堂上问小说初读体会,往往喜欢回答情节,也就是写 了哪些事情,一般不太从理性上做正面回答。但是,眼前的 这批学生,语言简练凝重,多能一针见血,阅读理解与表达 能力极强。但强于思辨说理,也有可能失之阅读浮躁,对小 说情节和细微处的关注不够。我扫描了几个学生手头的文章, 发现几乎没有什么圈圈划划的,阅读,是要有痕迹的,论说 的深刻不等于细节的人驻。“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读懂鲁迅作品,还是要“读”字当先。

“这堂课,先读文章。这么长的小说,你得要慢慢读, 关键的地方还得要想一想。在读的过程中,想想并整理一下 这篇小说写到的祥林嫂的经历。最重要的是,你得拿着笔划 出你认为小说当中读着觉得特别有意味的句子。开始。安安 静静地读。” 这样,就有了令你惊讶的安安静静的15分钟。

江苏金军华老师认为:“这时能量在蓄积,智慧在开启, 情感在酝酿,接踵而来的是波澜的起伏,浪花的迸溅,飞瀑 的欢笑。”这15分钟,深圳向浩老师认为是他的教学信仰之 一。

学生们拿起笔静静地读着,我轻轻地踱着步子,在幽静 的森林中凝望着。不是只有炽热和喧嚣才能激发生长,寂静 中自有生命的勃发。整个会场静到极致,下面的老师们在做什么,我真希望你们也是在静静地读书,虽然心里有着很大 对我的担忧。真的,你们善意的担忧我都能接收到。可这一 刻,别多想,就这样静静地,享受我们阅读得好时光。陈丹 青说:“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余华也说:“写作与 阅读,都是冷清的,但这样的状态却像海底激流,始终汹涌 澎湃。”教学,很多东西不能提前,阅读,很多时光不能省 略。

他们划着一句一句,没有交头接耳,只有内心与文本的 碰撞。时间凝滞,阅读的思绪流淌成河。

我很陶醉,记忆中蚕食桑叶或者细雨浸润泥土的声音, 又一次生动地飘来。这15分钟,会还我们更广阔更深邃的15 分钟!我相信!果然,读书后,他们竟自己找出了文章中更 多的眼睛:祥林嫂的伤疤,祥林嫂说阿毛,四叔的书房,长 工的淡然,鲁镇的风雪,祝福的隆重,“我”的支支吾吾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花朵争先绽放时,我更想念那涌 动生命的寂静的大地。

许久没有这样的感受了,喧嚣尘世中,我们太缺失这样 的安静了。

这个时代,安静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那么,这15分钟,会不会是我语文教学路上的一个进步 呢? 可是课堂,还是要有多余的东西。好的课堂,更必须要有多余的东西。

比如空谷无音,比如涟漪四起,比如节外生枝,比如风 云突变。

生动的课堂,是个危机四伏的地方,那些严格按照预设 指令和程序出发与到达的课,只强调了知识的静止结果,却 忽视了思维的动态生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 文本都是独立的文本,每个阅读又都是独立的阅读,珍视学 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种独特,就会衍生出预设外 的珍贵的“多余”。教师,就要在各种不在教学预设内的“多 余”中清醒判断,敏锐捕捉,掘出珍奇。

《祝福》教学中,我问学生的初读体验时,一学生回答 的原话是这样的:“我读出了在这个封建社会中,祥林嫂虽 然有反抗,但最终屈服。不过她屈服的过程中,受到精神的 打击,所以说最后就去世了。”学生的这个回答,语言颇为 跳跃,但仔细听,我们能听出《祝福》一文的情节、主旨以 及读者态度。此时,我做了看似“多余”的一个追问:“你 用一个‘去世’这个词来说(祥林嫂的死亡),书上(原文) 是怎么说的?”鲁镇上的人,对祥林嫂的离去,是不用“去 世”来说的。短工先说“老了”,然后淡然地回答说“还不 是穷死的”。四叔呢,更是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 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生命的漠然冷酷甚至 诅咒尽在其中,祥林嫂如草芥般的存在也.就刻画得形神兼 备了。可是这个学生对祥林嫂是有同情的,他自觉地用”去世“来解说死亡和离去,这就是对小说底层人物悲惨命运的 同情了。这一追问,多而不余,学生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理 解就在斜枝横生中的停留中得以加深。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我们常常会囿于原 有的教学设计或者时间限制不敢放手走向陌生路径,这其中 自然也有教者的判断模糊或选择犹豫等原因。上完《:祝福》, 我还是觉得遗憾,有几处可贵的能拓深文本阅读的契机还是 失之于犹豫。比如一男生有很精彩的发言:“悲剧过后世界 还没有变。”这一充满哲理的评论赢得满场掌声,此时我更 应该顺着一问:“你怎么知道悲剧过后世界没有变化?你是 从小说的哪些地方读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不变化的?”这 样,就会引导全班学生再入小说语言深处,读读祥林嫂死后 众人的冷漠反应,思考首尾祝福祭祀的场景以及氛围的描写 作用,探讨“我”的矛盾困惑等等,小说的主题理解就会更 实更深。因学而教,顺学而导,导学引思,即便这看似“多 余”的追问让后面少了一两处其他的精彩呈现,但做实拓深 一处我认为价值更高。小说,是永远说不尽的,你不可能在 几分钟内踩到所有的经典细节。教学中有价值的停留,是一 种匠心,是一种品质。教给答案,只是满足于获得知识;
掌 握方法,才会让我们的阅读成为我们的智慧。教学,永远不 是一个赶时间的推进。因为,我们是为学生的学而来的。

风轻云淡,波澜起伏,一切都源于你的眼睛你的心。

课堂,最怕没有意外。语文老师,最怕缺失发现和捕捉意外的眼睛。

老师的眼光,既要落在文本的细微处,又要在课堂的时 空处流转。既能在静止的小说文字里读出生动,准确选择好 文本的教学点;
又能在动态的教学推进中看到价值,敏锐生 成教学的新资源

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教学也在简洁中沿着文本走向 深刻。但课堂又别怕多余,而要学会找到有意义的多余。因 为,这些“多余”一点儿不多余!沉醉与感动,遗憾与嗟叹, 都是真实教学绝不多余的组成部分。

零零碎碎地写出自己的教学思绪,就像远远地凝望一条 河流。有那华灯初上的妙曼,有那铅华洗尽的安和,有那停 滞回旋的净扎,有那缓缓急急的歌唱,每一圈涟漪,每一朵 浪花,每一簇撞击,都在不断地寻找、纠正、重塑和升华。

我还是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木刻画,想起了那双犀利的眼 睛,想起了他的孤独、深沉、悲凉与温暖,想起了那伏在绿 柳上呐喊着的黑色的蝉。“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于无所 希望中得救”,我不能阐释,只和你们静静地阅读。

真的,那儿,多余的东西是没有的。

肖培东,特级教师,现居浙江永嘉。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