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规划方案 > [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评价策略探析]

[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评价策略探析]

来源:规划方案 时间:2019-10-05 07:53:57 点击:

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评价策略探析

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评价策略探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 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倡导采用多主体、开 放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 合性评价,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因此,品 德课堂评价应立足学生自身,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笔者在教 学中,探索使用简便易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品德课堂学 习实施全面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其良 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观察式评价——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 一是阶段性观察评价,通常一月一统计(见下表)。

评价表分两份,一份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一份是同桌互 评。每节课后填写评价表,每个月做一次统计,以此对学生 的学习态度、习惯作出最真实的记录。学生在自评、互评中, 会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学会主动发展。

二是结合课程学习内容,开展课堂观察评价(见下表)。

课堂互助星:
这一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参与,通 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得深刻的 认知和感悟。

以上两种表现性评价关注的重点,在于学生获得新认识 的过程,以及其学习态度、习惯和能力发展。当学生评价学 习活动中同伴的表现情况时,该生就成为了评价主体;
而学生在自我评价时,则拥有了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身份。通 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进而推动其反思, 谋求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改善。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学生 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不断发展。

二、展示式评价——帮助学生自我肯定 展示式评价是指通过对学生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从而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方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记 录。学生作品可以包括:课前搜集的资料如图片、文字等, 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交流的照片;
课堂上或课后制作的小报 (如下图)、图册等。

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学生自主判断自己提交作品 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由此获得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 努力情况的机会。收集和积累学生作品,能反映学生“完整” 面貌的学习、生活资料,它不仅记载过去,更面向未来;
不 只承载一个阶段、某一方面的发展,更是孩子完整成长史的 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展示式评价是儿童生活的 重要乐章,记录着灿烂鲜活的生命进程。作品展示不再局限 于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评价,更注重学生学习态度、能力的发 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个性特长发展。

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 自己或同伴,还可以是家长。多元评价主体能带来多元评价 视角,从而获得更加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将这样的评价 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便能从中感知自己的优势,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在激励和强化中不断成长。

三、实践式评价——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实践式评价是对学生实践活动情况的评价,可以在课堂 学习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完成情况、课后延伸活动等进 行评价,也可以由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作出评 价。笔者在实践中,设计了三种评价表:
学生在课后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实际 上是对自己学习的再次思考,更是自我意识的再次觉醒。借 助这种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准备上的亮点及不 足,从而适时改进。

二是课后实践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学内容后的 感受(见下表)。

感 恩 卡 说说感谢的话,你将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尊重他们? 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写下感恩卡送给劳动者,用语言和文 字表达自己对劳动者辛勤劳作的体悟,并将自己计划在生活 中如何尊重劳动者的实际行动,用文字进行表达和记录。这 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在这样的表达中,学生不仅评 价自己的学习以及行为,而且有助于促进知行统一。

三是对学生自我实践情况的评价,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学 生认知与操行的真正统一(见下表)。

放学后时间安排表 执行一周,我的感受:爸爸妈妈对我说:
在学习了《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后,笔者让学生用以 上量表进行记录,作出自我评价,从而促使其将认知转化成 行为,在实践中获得道德成长。同时,笔者邀请家长配合监 督,并在一周后根据子女在家的表现,填写对子女的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评价,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 律,体现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学期末,综合各方面评价结果,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总评,再辅以期末书面考查,就组成 了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学业成绩。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 并作出合理解释,以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值 得强调的是,关注评价过程,注重认知和操行相统一,显性 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真正以生为本,才能真正发挥评价 的诊断、评定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 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林.课堂教学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 版社,2007.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