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管理方案 > 新闻传播的理论有哪些_对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理论的考察

新闻传播的理论有哪些_对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理论的考察

来源:管理方案 时间:2019-11-20 08:25:34 点击:

对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理论的考察

对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理论的考察 一 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在网上发布新闻作品易如反掌,这形成了非新 闻人员参与新闻传播的现象。这类网络新闻的民间发布的高潮,当数2005年7月 的“Live8”全球演唱会和伦敦地铁站等新闻事件。当时,许多网民用手机和数码 相机参与报道,成了报道新闻第一现场的“记者”。尽管这不算具有开创的意义, 但鉴于在互联网上发布图片的数量和速度之空前,这些民间化的新闻信息传递, 使得新闻传播形态的意义变得非同寻常。《华盛顿邮报》指出,“这种原本作为 娱乐功能推广的新技术,已经对现在的新闻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传播学理 论的视野来看,这一现象,即是所谓的“参与式新闻”的印证,可以视为是实现了 从“公共新闻”到“草根新闻”的转型。“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iyJoumalim)是这两 年在美国新闻传播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参与式新闻”的概念起源于公共新闻(publicjiumalism或 ckicjournalism)。“公共新闻”理念兴起于美国,此后,逐渐成为20世纪90年代一 场反潮流的新闻改革运动。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学者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 主任杰伊罗森(JayRosen)他在美国被公认为是“公共新闻”运动的学术领袖。他的 代表性观点是:“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 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 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 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杰伊罗 森对公众参与新闻的现象持积极乐观态度,认为公众的参与新闻,对改进新闻传 播格局有着重大影响,因为“读者和观众现在有更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来源渠 道,他们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丧失对传统新闻媒体的敬畏”. 我国公共新闻专题研究者蔡雯说,在美国,最早倡导“公共新闻”的学 者已经大胆提出了更新的观点,并且开始新一轮的试验。这些“公共新闻”的倡导 者们意识到,“公共新闻”可以从20世纪由媒体发动公众讨论、寻求公共问题的解 决方案的模式,进入到社会公众可以不依赖传统媒体自主发表观点、形成舆论甚 至组织进而影响媒体、影响公共事务决策的新的阶段。杰伊罗森的观点在一批主张“公共新闻”的学者和记者中再次得到了共鸣。“公共新闻”一词让他们感到已经 不能完整地概括今天的新闻实践。因此,有人提出“公共新闻”的下一步发展将和 “参与式新闻”融为一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转型产生与发展,完全有赖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例如,在个人网 站和在公共网站上参与新闻发布,为“公共新闻”的发展开辟一个新天地。杰伊罗 森认为,因为“读者和观众现在有更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来源渠道,他们越来 越自信,也越来越丧失对传统新闻媒体的敬畏”。20世纪已发展到顶峰的传统媒 体现在正面对着新局势,虽然主流媒体不会因这些个人网站的出现被挤挎,但其 权威性已经受到挑战。“网络上的新闻交易,意味着一种新的公共领域在这个领 域里每个读者都能成为作者,而且人们对新闻的这种‘消费’是在他们更主动地寻 找正在发生的新闻、有时候还相互合作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种变化,还让美国的“公共新闻”理论倡导者意识到,“公共新闻”一 词已经不能完整地概括今天的新闻实践,有人提出“公共新闻”的下一步发展将和 “参与式新闻”融为一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美国新闻界近两年从“公共新闻”出发的新理念,“参与式新闻”中 的“Participatoiy”的含义是“提供参与的机会的、供人分享的”。这是指普通公众可 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在研究这个现象的初期,美国 学者还先后用过“开放信源新闻”(Open-sourceJournalim)、“个人媒体” (PersonalMedia)、“草根报道”(GrassrootsReporting)、“博客新闻” (BbggingJoumalim)等名称,最后才是得到较一致认可的所谓“参与式新闻” (ParticipatoryJournalism)。

从上述概念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由公共新闻到参与式新闻的变化, 其中最主要的是新闻采写的主体构成发生了变化。前者是从公众媒体的视野出发 来关怀社会民生;后者则是由来自非媒体的民众参与新闻报导,从民生角度来关 注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称为“参与式新闻”或是“草根报道”、“草根新闻”, 都是表达了一样的文化情绪。所以,“草根媒体”(GrassrootsMedia)的概念,被传媒学界探讨得最多,也确实无可厚非。

二 “草根媒体”的称号来自一个倡导“公民新闻学”的组织。该组织创始人 DanGilhior认为,目击者的照片和在线报道,将会重塑传统新闻媒体的角色。当 越来越多的新闻照片和报道转向网络的时候,主流媒体应该搜寻这些帖子,并选 出最好的呈现给读者。例如韩国的网络报纸《OhmyNews》最初是由四个离开主 流媒体的先锋青年创办起来的。这张互联网报纸发行4年多后,已经具有每天250 多则新闻、200万的人流量以及35000个普通民众的支持的规模,在博客媒体中名 声大噪。

“grassroots”一词通常被译作“草根”,Grassro-otsReporting被译作“草根 报导”,而且颇为流行。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望文生义的错误译法。在 相关语境中,其涵义大约就是“大众”、“民众”、“百姓”,或者至多是“草民”。因 此,“GrassrootsMedia”的意思,更接近于“大众媒体”或“百姓媒体”为准确。相比 较而言,比之于这一词语的译法争论更值得关注的是,“草根媒体”存在的事实与 流变,在新闻传播学上的特殊意义。

现在,称得上“草根传播”的参与者,首先是指网络上数以万计的“博 客记者”。他们每时每刻地寻觅着新鲜事,他们的行为被认为是“已经挑战了主流 媒体的新闻操作伦理和霸权”,“它已经证明了网络赋予个人的能量”。因此,有 人预言新闻要重新定义,有人对传统媒体的前景表示担忧。这些以博客身份进行 报导的人,在主流媒体的新闻操作程序之外,直接以个人观点进行报导,或许可 以被称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者。

目前,东西方主流媒体中,运用民间博客公布的内容作为新闻素材的 做法,也愈来愈多。例如,后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媒体就曾经利用博客的消息 改为新闻。新媒体之一的博客“网志”,正在逐渐改变主流媒体的强权模式。草根新闻的传播,首先是对传统的新闻处理流程规则的颠覆。在英美 主流媒体里,由不少来自学院和业界的新闻精英把关。一条新闻的产生,要过许 多道审查“关口”,包括进行查证、修改,以及对偏见进行过滤。但“博客记者”以 独立身份行事的传播规则,却可使新闻传播的速度更加迅速。当然,不可否认的 是,同时新闻质量也在下降。由于匿名或是对新闻写作失范的过于兴奋,博客记 者等民间新闻传播者,不仅声音随意,而且通常更加制造刺激。再者,因为需要 故意发出不同于主流媒体“声音”,所以甚至常常有过激的行为。例如抓住美国总 统的“拉链门”话题首先发难等。

因此,也有“草根新闻”的传播者,对个人网志新闻流程的失范表示忧 虑。认为博客网志在新闻传播中突显其特色,成为另一种型态的媒体的关键,还 是要有其“守门人”和“议题设定”所发布的报导或评论,应该有个不断被公众与专 业新闻守门人验证与过滤的过程。例如,网络上的科技杂志《Corante》专栏作 者约翰希勒(JohnHiiler)在其个人网志《微内容新闻》(MiciocontentNews)中, 曾经提出对网志世界(Blogospheie)新闻处理流程的看法。他认为,完整的网志 世界可以呈现一种新型态的“周而复始的新闻”(IteratVeJoumalisn)有人将他的观 念加以引申,定义出有别于以往对媒体的分类方式,于是,“合众媒体” (RepublicMedia)理论的轮廓逐渐浮现。

“合众媒体”理论认为,完整的“合众媒体”从新闻酝酿到议题设定 (AgendaSetting)其报导或评论,应该有不断被公众与专业新闻守门人验证与过 滤的过程。这一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下列四个阶段:(1)新闻事件透过网志草根 报导的“新闻酝酿”期;
(2)与公众利益关系紧密、受到多数人关切的议题,将透过 权威公众守门人(PublicGate-keeping)对网志过滤后出台;
(3)传统媒体的新闻记 者,即所谓的专业守门人(ProfessionalGate-keeping)从这些经过过滤的事件中挑 选,进行新闻评论或传统报导;
(4)各个网志对专业新闻人员所撰写的文章进行 “议题验证”。当新闻报导有了新的发展或新的例证,专业新闻从业人员或网志作 者都可能再度报导或补充评论,此时将又回到第一阶段的“新闻酝酿”期,“合众 媒体”的运作将产生另一个循环,周而复始,直至新闻事件逐渐淡出大众关注的 焦点。上述说法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议题验证”这条,被称为是“网志过滤 与事实查证”(BlogFileringandFactChecking)的“议题验证”,几乎可以视为网志时 代的乌托邦。论者认为,这对新闻的重要性进行二次投票,也就是“议题设定” 功能并不完全由传统媒体组织片面主导,网志将会针对报导事件进行事实查证与 观点评论。这一“合众媒体”的运作理想,一是过于理想化,并且夸大了公众作者 对于“议题设定”参与的自负;
二则显示了网志作者对于网志真实性的担忧,以及 对新闻事实查证与新闻过滤等新闻守门人机制不宜轻言偏废的首肯。

这样,从网络传媒生态的角度来看,在“合众媒体”的运作模式中,守 门人的角色不仅未曾消失,甚至还将范围扩大到同时也担任传播者角色的阅听人, 并不像以往只有媒体机构在扮演守门人的角色。由此可见,博客记者中,颇多以 挑战传统新闻守门人机制作为网志的最大特色,这只是仅仅考虑网志传播平台技 术上的便利性,却忽略了众多网志形成“合众媒体”现象后的本质问题,即网志本 身真实性的局限,以及议题设定的局限。而当“议题设定”的规范再次被得到确认 后,民间传播的理念其实已经回归为公共传播的性质。

三 对于草根传媒而言,确实有些非同寻常影响力的个案。如2001年 “9■11”事件中幸存者的博客日志。“9■11”事件之后,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 逐步进入传媒的视线。而《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被博客揭露弄虚作假 而下台一事,则被认为是新闻史上博客开始颠覆传统媒体的时刻。

对引爆《纽约时报》丑闻的博客网站,伦敦《周日时报》评论道:“编 辑已经沦陷在博客们快速蔓延的毒药之中,网络正在向《纽约时报》乍为美国新 闻和舆论优秀提供者的地位形成挑战。”《新闻周刊》的特稿标题更耸人听闻:
《博客将杀死传统媒体?》博客新闻的出现,被认为“至少在技术层面使得当今 媒体所面临的三个基本矛盾一商业化垄断与非商业化自由,大众化传播与个性化 表达,单项传播与双向互动——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博客的传播特质赋予了其巨 大的传播力量,甚至使传统媒体屡次蒙羞。”但是,现在看来,上述这些说法显然过于乐观。在目前的态势下,博 客传媒要想取代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还非常不现实,博客影响力的发挥还存在 巨大的阻力。据美国互联网调查机构“Pew互联网及美国生活工程(ALP)”的分析 结果显示,博客的作用与传统媒体基本相似,但影响力却相形见绌。Pew高级调 研顾问MichaelCornfield还表示,博客不可能取代传统媒体而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 首要途径。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博客只是一个“无序信息的堆放所”、“文学垃 圾的代名词”只是用来满足人们偷窥和发泄欲望的平台,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流。

博客新闻的采集与传递至少面临这样几个障碍:一是可供采集和传播 的新闻资源有限;二是传播的受众面有限;
三是对新闻的走向以及效应把握的能 力有限。国内的传播学研究者彭兰认为:“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 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对现代社会来说,信息是一刻都不可缺少的,而且必须保 证其全面性、稳定性。只有专业机构才能通过规范的、持续的信息采写、发布活 动,满足整个社会的信息需求。另外,非专业人士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信息的 复杂化,人们很难判断什么信息是准确的。”因此,当这三重障碍都能克服的话, “草根传播”的形态和概念或许也起了质变。

但是,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传播的形态革命不可能代替传播的意识形 态的批判。草根媒体很容易让个性化、隐私性情感得到传播的满足。公共社会对 社会基本规范的共生与共识,使得“草根媒体”在为公众服务的意识上又需要“回 归”,自媒体依然飯依传媒是“社会公器”的群体化共识。博客既是一个私性化自 媒体也是一个公共性自媒体;人们已经从博客自媒体中发现纯粹个人私性传播媒 介作用,也同时发现作为公共媒介强烈介入社会的影响效果。这两股合流起来的 传播因素正在构造或影响整个互联网传播新模式。草根媒体的传播引出了传统传 播的规范和守门人过滤话题,其实,正是网志作者或是“博客记者”等寻找传播的 社会效应的对位。

于是,个人隐私就成为一个封闭情景下人们最早介入博客书写时必然 发生的事情,人们可能关注情色与窥视欲望的满足,也不断创造情色迷乱情景去 满足空虚的心灵。当博客自媒体的公共性被强调时,当传播形式上博客自媒体公共性被注重,公共博客自由性、个性化生存,与公共新闻的自主传播会找到一个 共生点。由此可见,草根媒体的传播新闻的理念,与传统媒体要承担的公共性责 任。社会喉舌的作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因此,在界定博客新闻、草根新闻、民生新闻这些概念时,似乎更应 该强调的是传播的形态的本身,以及传播平台的宽广型,而不是私人化的意识形 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自媒体新闻和传统媒体的新闻本质是一样的。博客 与传统媒体在传播特质上有着很大的互补性,从传媒生态学的角度看是一种传媒 共栖关系。如果彼此能够相互融合,可以呈现出共生与互惠的良性发展。

以此为基础,有论者认为草根传媒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质具有很强的 互补性。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自媒体可以成为传统媒体发掘新闻的新工具,传 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因此获得信息源。甚至,传统媒体可以以自媒体为观察自身存 在合理性的镜子:(1)以自媒体来验证传统媒体影响力;(2)以自媒体来寻找舆论 的聚焦点和衡量某一事件的受关注程度;
(3)以自媒体来监视传统媒体的报道和 公信力。

反之,传统媒体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恰恰是媒体传媒所完 全无法比拟的。除了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能力和新闻操作流程外,在对新闻的真 实性、客观性等价值标准上,草根传媒也不具备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能力。而 草根媒体的私人化操作的随意性、失去规范后的狂欢心态、过于追求新奇或是低 俗以寻求社会的瞩目等等,确实需要向传统媒体的规范化靠拢。

四 在对关于草根传媒的批判声中,最显见的就是当草根传媒拿起“监督” 的武器的时候,人们会问,草根媒体的传播受到谁的监督呢?当虚拟空间中个性 被无限张扬,个人的话语权完全不受监督的时候,难道公众能够期待草根传媒自 身依据道德准则进行规范?并且期待由不受监督的自媒体传媒来监督传统的媒体?这正是草根传媒的软肋。

实际上,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差异性和层级性并没有消除,网络媒体 只是技术上的平权化的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往出现了高度的分化。正因为 网络环境下的交往的关键词是“虚拟”一词,网络环境下的许多高清晰度的技术措 施反而使得信息的交互高度的失真和虚拟化。在一本名为《结构博弈》的著作中, 详述了网络空间标识物的转化问题,指出“网内空间的互动与网外世界的互动一 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身体共同在场的共同空间的缺失,这种共同空间的缺失 除了使得结构标识物缺席之外,还导致了第三者的不在场”。而“第三者的不在场” 往往会成为拥有发言权利的狂欢的盛宴。

虚拟世界不仅是隐喻性的概念物,虚拟空间的文本也具有一种独特的 属性。从网络文本的文本属性角度进行了透彻的分析,网络文本的突出特点是, 没有任何文本具有中心性,这种“去中心化”的网络文本属性又可以称之为“交互 文本间性”(reciprocalintertsxlualily)但是网络文本虽然在表面上充满了游戏性, 去中心化,网络文本在层级上、意义相关性上仍然存在着所属关系。这也就是网 络文本的文本属性的问题。网络文本的相关性和散漫性(discursivefomation)构成 了高度相关性的角¥释性社区(inteipKtativecommunity)以及充满负相关的散漫性 社区(discursivecommunity)191 “数字化”是数学上的一次革命,其技术化后带来了许多问题,给人类 以太多的反思。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现代技术本质上是一个“去魅”的过 程,然而,今天的数字化把这一过程推向了极致——齐一化、场域虚拟化。这种 想法与海德格尔所说的“去蔽的同时带来更多的遮蔽”不谋而合。"10尽管从“公共 新闻”到“草根新闻”带来了公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发言权,甚至有些参与过程 成为一个时期的主流新闻,例如近期关于“芙蓉姐姐”的新闻的传播效应,但是, 从本质上说,草根新闻等参与式新闻在传播学上的意义,除了证明技术发展的力 量外,目前还看不出与传统媒体在传播理念上的区别。而打着与传统传播“议题 设置”相左的旗号的草根传播,在传播理念上,与传统媒体是完全一样的。从这 个意义上说, 传统媒体不会“死亡”。对于草根媒体的参与式新闻而言, 在走过了短暂的民间新闻的狂欢 之后, 面临的问题是自身的走向。其发展可能有这样几种路向:一是, 做大做强, 如通常所谓的进入大众视野, 那么草根媒体的本身意义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二是, 取得一定的影响后,归并入传统媒体的渠道,一如此前的民间网站被国际性网站 收购那样;三是继续保持草根本色,包括对传统传媒的舆论监督,并且自身拒绝 监督。这样的发展前途,充满了博弈学上的悖论。这样的“声音”其实也是历来存 在,只是技术上改而为网络以及其他一些传播平台。因此,草根传媒对于当代传 统媒体的意义,只能说是提供了新的信息源和扩大了视野,甚或还多了一层匿名 的监督。而要想求得自身的发展,本身就很难从上述的悖论中解脱出来。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