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管理方案 > 政治谣言【当前大学生受网络政治谣言影响原因的多维探析】

政治谣言【当前大学生受网络政治谣言影响原因的多维探析】

来源:管理方案 时间:2019-10-05 07:57:27 点击:

当前大学生受网络政治谣言影响原因的多维探析

当前大学生受网络政治谣言影响原因的多维探析 近年来网络政治谣言在高校传播甚嚣尘上,作为一种缺 乏事实根据的政治信息,它们有的对党和国家政策妄加揣测, 有的放大社会负面事件激发矛盾,有的直接解构主流宣传话 语,等等,这些给涉世未深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政治认知、价值取向诸方面出现混 乱,甚至会滋生出种种非理性的政治行为,成为校园不和谐 潜在因素。“政治谣言的传播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解 释和评论的过程,其产生与传播特别是大量产生与传播需要 一定社会条件”,[1]因此,必须要从多维视角来把握网络 政治谣言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生成机制,唯此,才能有针对 性的提出应对策略和引导路径。

一、转型期存在的一些社 会政治问题是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宏观背景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经济关系深刻变革,社 会结构剧烈变动,思想观念错综变化,不同社会主体出现利 益多元化和价值追求差异化趋向,这种社会变迁在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涉及收入分 配、教育、就业等关乎民生的领域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引 人侧目。整个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矛盾与挑战,这些问题的存 在给大学生思想带来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1.部分社会群体对主流宣传话语信任度下降,一些大 学生受其影响在社会认知上出现偏差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部分群体利益受到损害、侵害。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大学生家庭因父 母失业导致了经济困难,特别是其中部分人因拆迁无法获得 满意补偿等原因导致自身利益受损,家庭中弥漫着对社会的 埋怨情绪,致使这些大学生内心处于一种焦躁不安的状态中, 对未来怀有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感,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因 而喜欢听信一些负面的信息,“实际上,谣言的扩散经常显 示出-种对官方渠道消息的不信任,甚至对政府本身就缺乏 信任”[2]二是腐败官员“两面人”现象严重侵蚀了政府威 信。许多腐败官员都是典型的“两面人”:“很会伪装,喜 欢表演作秀,表里不一、欺上瞒下,说一套、做一套,台上 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3]“两面人”现 象侵蚀了政府的威信,削弱了主流宣传的说服力,这给一些 大学生思想带来复杂的影响,使其在社会认知上呈现片面性 和偏激化倾向,对一些社会负面信息相当感兴趣,这给网络 政治谣言的影响提供了现实背景。

2.社会思潮复杂多样、广泛传播,其中劣质因子造成 了部分大学生思想价值观混乱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 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凸显,各种社会思潮应 时而生、趋于活跃,其中一些劣质因子不乏含有政治谣言内 容,“越是在重大的变革和转型时期越容易催生谣言”[4] 在网络化背景下,这些谣言借助于网络力量“吸粉”,为己 争取有利的社会舆论态势,通过传播一些“内幕消息”,直接质疑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的正当性;
或夸大一些社会事件 的消极面,特别是将一些重大事件与国家政治制度联系起来, 或明或暗的对国家崛起、民族复兴持否定的判断。当前,高 校处在一个开放式的环境中,政治谣言在语言和视角上的新 奇性、问题指向上的社会观照性,他们往往被表象迷惑,较 易接受这些谣言所宣扬的的内容,从而给网络政治谣言的传 播提供了便利。

二、独特个性及其对社会问题认知特征是 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主体内因 当前大学生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思维活跃,兴趣 广泛。在社会问题认知上,他们喜欢以网络为媒介联结成了 不同的“兴趣群”、“朋友圈”等,除了获取信息外,还形 成了相对封闭的议论空间。大学生网络政治认知构建有着自 己独特的主体性特征。正是这些特征的存在,为网络政治谣 言的影响提供了主体内因。

1.社会议题讨论参与意愿强烈,但理性认知尚不够成 熟,容易愤世嫉俗 大学生作为从个体思维向社会思维转变中的特殊群体, “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大学生不能有效利用白身所掌 握的理论知识科学地分析政治事件的真实性与否,而是更多 地倾向理想化、程序化,参与政治时缺乏控制力”[5]当理 想与现实出现矛盾冲突时,大学生原先的期望在现实处境中 得不到实现时,不满情绪便油然而生,由此导致他们在网络 上发表对社会议题见解时,理性不足,有时仅凭自己的直觉而不顾一切地加以妄评,“当今时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 实现白我价值的特点比较鲜明。但是,如何形成现代社会发 展所要求的社会责任感,完成社会赋予的角色任务,同时对 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起责任?应当说,不少大学生在这方面还 存在一定差距”[6] 2.初具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盲从心理仍较强,容 易为群体情感左右 大学生作为知识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重视自我判 断,能够初步的进行独立的社会观察与思考。作为一个个体 而言,他们可能会就一些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独立的看法与 见解,初具一定的政治分析能力、政治判断能力以及政治表 达能力。可是一进入网络中,受群体环境影响,原先的理性 思维迅速的蜕化,且极易与人性中潜在的冲动、愤怒等情绪 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当他们受到朋辈们的情感攻势或情绪感 染时,理性思考会不自觉地被感性情绪所逐渐掩盖甚至取代。

大学生这一认知特点恰好迎合了一些网络政治谣言传播所 需的对象性条件,它们往往通过提出一些貌似公允但却没有 事实根据的“证据”,并使这些谣言内容在其表象上显示出 其追求的正义性、逻辑合理性,竭力使人相信它的真实,很 多时候大学生在网络朋辈情绪的煽动下,未经深入思考而盲 信他人,失去判断的标准和思考的方向,从而助推了网络政 治谣言的影响。

三、政治谣言本质及其网络传播特点是网 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外在诱因政治谣言所指向的是政治问题,带有明显的目的意图。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政治谣言既是一种理论形态,又是一种 实践形态,它的本质是“个人或集团为了实现特定政治需要, 在没有事实根据或虽事出有因但在传播过程中却严重失真 的情况下,对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进行有意诬陷、攻击和诽 谤的政治传言”[7]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有着自己内在的逻 辑:首先是特定个体为达到某种目的,借助一些社会问题, 放大或虚构负面因素,随后谣言在流传中不断被逻辑化、系 统化,在更大群体范围中实现思想影响、渗透,形成具有一 定规模的接受群体,最后谣言背后的政治诉求不断外显,向 现行制度进行挑战。网络政治谣言这一本质及其传播特征构 成了大学生受其影响的外在诱因。

1.方式隐蔽,传播速度极快,具有吸睛效应 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方式比较隐蔽,一般不是通过“广 而告之”的形式出现,而是经由点对点之间、或相对封闭的 圈,如QQ群、微信“朋友圈”进行扩散。由于其政治性、新 奇性、私密性,往往引起人们疯狂浏览、转发,传播速度极 快,呈现“几何级”速度向外传播,产生影响极快。此外, 网络政治谣言具有吸睛效应,在语言上带有强烈的煽动性和 蛊惑性,如它喜欢用诸如“震惊”、“真相”等具有强烈情 感暗示的词语进行“讲述”,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容易 对涉世未深大学生的心理造成震撼,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受到 了影响。2.裹挟性强、跨越时空影响面广、具有后续效应 在连锁式、情绪化的传播环节与语境中,政治谣言所传 递的信息很快就具有了“真实”、“正确”的群体心理倾向, 任何与这种倾向不一致或相反的意见,都会迅速的被淹没在 赞同与支持群体的吐槽中,致使一些质疑者被迫沉默。政治 谣言的这种裹挟功能在流传过程中有累积之势,在受众中发 酵并迅速产生对己有利的话语态势。此外,从影响发挥的时 空范围来看,“政治谣言一旦‘上网’,就会打破口耳相传 时代的时空地域的限制,对社会政治文化、民众政治心理、 社会政治稳定甚至是国家政治安全产生更多负面影响”[8] 网络政治谣言还具有“后续效应”,即一些谣言经过一段时 间之后看似已沉寂下来,但它并没有彻底消失,一些谣言内 容仍然可能潜伏在博客、QQ、微信等内容中,现实中如果遇 到类似的社会问题发生时,这些似乎“沉渣”的政治谣言很 可能再次泛起。大学生生活在群体的环境中,其思想和行为 较易受周边人的影响与支配,特别在网络上一旦受到群体情 绪的裹挟,容易成为网络政治谣言的“俘虏”。

四、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与引导力不足是网络政治谣言对大 学生思想影响的基础动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项重要职责是引导大学生正确 认识和对待个人、社会与国家间的关系,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与它的教学效果密不可分。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效果离“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缺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积极引导的 制度设计,导致理论教育没有真正起到思想引领、品德涵育 以及精神成长作用,从而为大学生思想受网络政治谣言影响 提供了基础动因。

1.知识传授远大于精神塑造,价值引领吸引力感染力 说服力不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知识体系,要 传授知识,也是价值观念,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察社会的 立场与方法。“没有哪个国家没有价值引导。思想政治理论 课不是空的、是实实在在的,其中很有学问和智慧”[9]因 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 发挥其价值观引领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帮助大学生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开展德育 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观察世界与社会的正确立 场、观点、方法,促进其知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信仰的 体悟”[10]。但实际上,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授课中,重学 科意识,较注重T具理性,价值理性强调则相对比较薄弱;

重“形而上”的理论性阐述,对“形而下”现实关照相对不 足,特别是社会中的错误观念针对性批判比较缺乏。高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不强,导致了“社会上 一些不健康思想渗透进校园,部分学生的个人主义、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倾向比较明显”[11] 2.“说教”的成分多于“说理”,贴近学生解决其所思所惑力度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改变简单的“我 说你听”式的灌输模式,充分发挥理论的现实关照性,解决 学生的实际问题。“新世纪的大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就是有理想、有追求,思想非常的活跃,并且对问题的一种 探索和研究,他不是那么盲目地去顺从,就是亲情在,包括 父母说的话,如果不以理为根据,他不会听你的。他弄清道 理以后,把他自己的认同、认知建立在一种独立思考、深入 了解的基础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12]目前,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存在着方式单一、教师“满堂 灌”和“一言堂”等现象,过分注重理论“说教”,缺乏对 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心理趋向的关注,在“以 理说服人”方面力度不足。“学生的思想是极其活跃的,他 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网络热点,对网络中广为流传的观点 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有时对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事情也 存在思想困惑,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13如果这种 现实的疑惑得不到解答,则给予了网络政治谣言发挥影响的 土壤。

五、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自媒体的广泛运用是网络 政治谣言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促进因素 近年来,随着信息平台的广泛运用,网络社会信息传播 已经进入白媒体时代。大学生与网络接触密切,特别是智能 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他们可以将自己作为媒体即时传送 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所见所闻。白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广泛性的特征,为政治谣言的网络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 利,成为其影响大学生思想的促进因素。

1.自媒体具有及时性、形式多样,使大学生容易接受 政治谣言内容 白媒体传播具有广泛性和及时性,使其所要传递的各种 信息能够及时到达受众。信息的传播者可以有选择的发送一 些符合自己意图的内容,进而达到去主题化、去中心化,影 响特定群体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网络政治谣言利用其内容 比较新颖、形式多样的特点,采用文字、图片、录音、视频 等,以大家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符合他们情感需求的述说 方式进行叙事,一些大学生希望获得与主流宣传并不相同的 “新”信息,自媒体帮助他们得以更快速便捷的在网络中寻 找到这些信息,并可以加以评论、分析,但对其中所隐含的 一些误导性的思想倾向,大学生则缺乏观察、思考,使其比 较容易相信并接受相关的谣言内容,大大增强网络谣言散播 的力度。

2.自媒体具有交互性、真伪难辨,使大学生容易传播 政治谣言内容 白媒体的交互性使传播呈扩散趋势。很多政治谣言的传 播正是借助于此,尤其是当下,大量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合成 的虚假图像,因其逼真度高、真伪难辨,且视觉冲击效果强, 更易对人的精神及心理造成冲击,最终在强烈的心理暗示效 应影响下,产生思想上的倾向性。政治谣言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它包含着一个信息在传播的泛化阶段,白媒体则 不断助长了其升级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政治谣言往往 是没有利害关系的普通民众将其当作重要政治信息主动地 进行二次、多次传播,结果使政治谣言传播得越来越远、越 来越快、越来越盛”,[14]网络的交互性功能使得部分大学 生因社会责任缺失导致了网络行为失范,从而成为网络流言 的传播者甚至制造者。

参考文献 [1]姜胜洪.当前政治谣言七大“惑众”特征[J].人民 论坛,2012 (18):52 - 54. [2] (法)让一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 的传媒 [M].郑若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5. [3] 习近平.在第I´八恫吓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 六次全体会议上 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05 -03(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