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驻点 > 公民教育问题辨析启示研究论文(共4篇)_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问题辨析启示研究论文(共4篇)_公民教育

来源:驻点 时间:2019-11-07 08:04:23 点击:

公民教育问题辨析启示研究论文(共4篇)

公民教育问题辨析启示研究论文(共4篇) 第1篇:构建有效课堂开展公民教育研究 要确保国家的发展优势,不但要培养更多各方面的技术人才,还要提 升全体公民的素质,培养关心国家、社会,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优 秀公民。公民知识的普及、公民意识的养成、公民行为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

学校无疑是推行公民教育最重要的执行机构,承担着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 人的政治课教学任务,对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

一、优化教学目标,渗透公民教育的理念 教学目标的优化是有效课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 教学方法的依据。作为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衔接的高中思想政 治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新课标提出:不仅要 使学生“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和方法,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在现 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公民教育 旨在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公民意识,成为关注社会、具备较强的责任感、正义感, 有自律精神和批判精神的社会公民。可见,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 在教学中如果进行有机结合,效果更加相得益彰。所以,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应 把培养学生“公民知识、公民情感、公民行为和公民能力”有机地渗透到三维目标 中,形成德育为首、智育为主、育人为本的多元化教育目标。

二、优化课程资源,拓展公民教育的新视角 有效教学的特征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 师必须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政热点,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 际,架构教材与生活的桥梁。要通过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分析生活来“活”化教 材的基础知识生成新知识;
要通过捕捉最新信息弥补教材的不足,精选典型事例 增强观点的可信度来整合各种资源,从而拓展公民教育的新视角,提高学生的公 民素养。例如,“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课,教材中只提到影响消费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知识点作为公民教育的 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思考。要在学生了解影响消费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 导学生思考:当前应该怎样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在交流中,学生们提出了“要 学好本领,提高自身素质,发挥特长创造财富,要理性消费,企业要诚信经营, 既要生产适应高消费群体的高端商品,也要生产适合农村地区物美价廉的实用商 品,要适当让利”等观点,这样,学生不僅从时政材料中印证自己观点的可行性, 更进一步理解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关注民生、提高社会保障的财政政策,增添了 内在的成就感和使命感以及对政府的认同感。

三、优化教学方式,在参与中提高公民素质 教与学的和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提高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证。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个个体,以学生发展 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性,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的 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运用案例分析法、 辩论法、角色体验法、问题教学法等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 与中提高公民素质。

(1)给一个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究。当代有效教学理论强调“把思维 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代替被动接受。空洞的理论讲解会让学生感到 枯燥无味,如果结合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探究,不仅易于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 发掘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教学效果。自主提出问题,自主 寻找答案,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 学习已经不仅仅是解决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是直面社会问题,理性表达 公民诉求的实践。

(2)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践行。思想政治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 生活。新课标彰显了这样的重要理念:在课堂中学政治,到生活中用政治。所以, 政治课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身 的实践和体验达到思想的提升和品德的形成,突出课堂的开放性和有效性。在教 学“国家财政”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在网上了解本区的财政收支情况,并运用所 学知识向主管部门提出建议。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培 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应有的参政议政的能力和主人翁意识。

四、结束语总之,构建有效课堂、开展公民教育,既是由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 任务所决定,也是青少年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思想政治课适应时代发 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政治课堂成为现代 公民成长的家园。

作者:金凤霞 第2篇: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公民教育相关问题研究 1我国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初期,我国就已经意识到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 历史原因,我国公民教育理念缺乏合理性,公民教育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公民教 育体系不够健全。

11我国公民教育理念缺乏合理性 我国公民教育过多注重对公民意识形态的培养,而放松了对公民作为 责任主体的教育,由此看来,这种教育理念是缺乏合理性的。我国的社会发展在 改革开放的助推下,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环 境也随之变化,这就促使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转变。以往的教育模式开放 性不强,比较闭塞,这种僵化的教育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生之间、 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缺少互相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即使各科教师在同一所学校内 也没能形成互相学习的风气,理科和文科教师都各自关注自己所在领域的培养重 点,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国公民教育应该加强公民综合素质的培 养,加强公民教育的时效性和实践性,而不仅仅停留在对理论意识的养成,公民 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学校,应该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最终实现终身教育 理念。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化的公民教育有机地融合。让公民能够身体力 行地投入到社会发展当中去。

12我国公民教育目标性不强 我国公民教育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一直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以往的公民教育目标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公民 教育目标的主体以开展品德课、社会课、政治课的教学来实现,而公民教育的目 标也仅仅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等综合课程的内容,公民教育的开展缺乏相对应的 教育类课程作为支撑。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能将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区别看待,加之缺乏合理的知识安排,严重影响了我国公民教育的健康发展。目前, 我国学校教育注重道德教育而忽视了意识形态教育,公民教育的目标也就是政治 能力与公民知识传播的教育,公民教育的宗旨意在培养合格公民。而我国现阶段 公民教育仅仅简单地向思想政治教育靠拢,没有自己的目标主体,公民教育目的 性不清,制约了我国公民教育的长远发展。

13我国公民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的公民教育课程的设置从小学阶段一直到大学阶段缺乏独立性, 公民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单纯依靠学校各类课程的开展来实现,而忽略了公民在 家庭和社会受教育的意义,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公民受教育的源头,而 在家庭教育中,绝大多数家长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进行教育, 公民的启蒙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我国当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他们 适应社会的能力往往比较弱,这种现象的发生也归因于过度依赖学校的教育,而 没能将社会实践能力贯穿到公民教育始终,没能合理有效地将学校教育、家庭教 育和社会教育三者进行结合,没能形成“三位一体”的公民教育模式。由此可见, 在我国推行“三位一体”的公民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2改善我国公民教育的对策 21注重公民教育的实践性,拓宽公民教育渠道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教育都不约而同地采取灌输形式,所不同的是,灌 输的内容、形式及其方法。因此,探讨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坚定理论 自信、政治自信,找到切实可行、事半功倍的教育方法。所以意识形态教育可以 与各专业学科相互贯通,将其与公民教育有关的科目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充分调 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并利用多方的教育资源,提升公民教育实效。同时广泛采用 实践教学等方式进行渗透,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将公民知识深植 于学生内心,促其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公民信念、公民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公 民素质。

公民教育的实施必须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将富有时代内涵的道德、 法治、平等、自由、民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程。利 用大众传媒在公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倡导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百姓的 业余文化生活中清风正气,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舆论导向,使我 们的公民道德教育真正根植于百姓生活,服务于人民。2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性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社会主义公民教 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环节,两者教育目标异曲同工。首先,公民教育 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公民政治意识,即公民明确自己在其国家中的政治地位、经济 地位及法律地位,自觉接受以宪法规定为基础的权利和义务,显而易见,我国公 民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 符合中国社会要求、坚定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当前中国正在着力构建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开展公民教育,增强民众的法治意识,培养社会主义 法治公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换言之,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离 开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就丧失了时代的生命力。最后,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赋予了思 想政治教育新的活力。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推行公民教育已迫在眉 睫,只有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全新内涵,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发展,才 能迅速提升国民素质,满足现代文明发展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构建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性是我国公民教育健康发 展的必经之路。这也是我国公民教育区别于西方国家的一个明显标志。

23公民教育应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 创建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体系公民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基石,在漫长的历 史发展沿革中,不同国家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的形式上存在着质或量的差异,但都 不约而同地遵循一个原则,即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华夏民族的瑰宝,虽然有其阶级局限性,但在特定的历史 时期也为中华民族培育了许多仁人志士,有效维持了封建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他 们的道德示范至今为后人称道,为我国的公民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当前我们应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依时代发展所需而有所扬弃,整合传统文化中的 道德内涵和伦理观念,使其与公民教育有机统一,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 史使命。

加强和完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宣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先后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等时代的号召。因此,我国公民教育的实施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必 须注重时代的革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提倡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与社会建 设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新的 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升华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我国当前 公民教育必须坚持继承优良文化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发扬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与社会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品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实现社 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资源的合力。

作者:刘刚等 第3篇:对话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辨析 公民教育是立足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通过向公民传递特定的政治文 化和价值观,实现公民的政治社会化、经济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 教育过程。

一、对话教育体现了公民知识建构的内在机制,使公民教育呈现出科 学性 众所周知,知识具有建构性的本质,其是人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 经验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知识是人自觉建构起来的,人是产生知识的主体;

另一方面,知识来自于经验,来源于对生活的认识,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一种 假设、一种经验性的判断。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尤其是对公民知识这种具有社会 性、实践性的知识,只能由自己来完成,以自己的信念、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 的合理性。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对公民来说,是建立在对其分析、检验和批判的基 础之上的,这必须通过对外部信息的不断交换与经验体会才能达成。而对话则建 构了公民知识的内在机制。首先,在与他人的互动沟通与对话交往中,认知主体 的自我经验与他人的以往经验进行视界整合,可以实现知识的增长。“当一个沟 通的接受者,就会获得扩大和改变的经验。一个人分享别人所想到的和所感到的 东西,他自己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变。”其次,社会文化因素对知识建构 的作用明显,社会共同体中各成员间的对话和交流实现了知识的社会性转换。吉 尔根认为,语言是知识积累、传输和表征的形式,各个领域任何问题的表征都需 要经过社会性的相互转换(interchange)才能取得合理性;
知识是对话的某些片 断,即“知识丰富的谈论”(Knowledgeabletelling)在对话空间某一时刻的暂时定 位,“在对话发生时知识在不断地产生着”。由此可见,教师要将学生置于各种对 话关系与情境中去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单靠灌输与移植的方式去传授知识。要 使知识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这样才是真正适合公民教育的方式。

二、对话教育体现了公民教育中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有利于释放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公民教育呈现出合理性教学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建立在交往基础之上的知识交 换、信息重组与能力建构的过程。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交往关系, 是两者均为主体的平等对话关系。对话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 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 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视野的整合”。这一理解包含了布伯和哈贝马斯创建新型 人际关系的理想,在教育中体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合作,以及教与学的共 享。对话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教师与学 生互为主体的民主、平等与合作的关系,其不仅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更有 利于释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主体性教育 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主体性教育只有真正落实和贯彻到教育过程中,学生 主体性的自我觉醒、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才有意义和效果,才能真正内化和建立 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深层的意义上讲,它挑战了我们师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 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在对话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一 种互为主体的特殊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建构者与阐 释者。

三、对话教育体现了公民教育的路径要求,交往生活成为教育的本原, 推動了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 我们知道,波普尔将人类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从知识建构的特征来 看,公民教育要实现的是人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合理运用。而知识建构所需要的 经验来源和知识运用的实践场域毫无疑问应归之于人们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 实践观表明,生活世界是人通过自己特殊的生命活动创造出的天地,即通过自己 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现实能力等,所建造 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人与世界之间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展示了人的 本质力量,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使之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实现了自身 的生成和发展。可以看出,生活世界是人的自我主体意识确立、个体经验获取、 知识建构与发展、价值观形成与能力生成的重要来源,而这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 在。“教育的目的不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 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教育都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之中行进的,都不 会超出生活世界的畛域,教育活动和人在教育中的生活都是属于生活世界的,生 活世界是教育的根基和教育可以依持的场域,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 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持社会建构论的维果茨基研究发现,人的心理 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而是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人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在人的外部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形成,然后才转移到人的心理内部。

公民教育既是传授、引导与他律的过程,也是自学、体认和自律的结 果,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尤其如此。在交往生活中,学生面临的不只是教师和教 育工作者,还面临着与其他社会关系缔结者的对话,也面临着与自我的对话。对 话交往构成了学生教育生活的基本形态,更构成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形态。因 此,发生在学生所处的各种场所的各种人际交往,无论是课堂上、校内,还是校 外,都是学生产生心理认知、情感体验、知识建构、能力运用的重要来源和依托。

换句话说,公民教育必须走出课堂和课程教育的狭小圈子,要将学生置身于更广 阔的社会活动和生活世界中去,为学生营造和创设更多的对话情境和交往机会, 让学生在多重对话、多重交往中去感知生活的本来意义,获取个体经验,在不断 的自省和自学中发展公民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只有这样,公民教育才有意义 和价值,才能最终体现教育塑造人、发展人、解放人的目的,才能最终取得实效。

作者:贺妍 第4篇:国外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公民教育目前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加强和改进公民教育已成为各国 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我国的公民教育起步较晚,当前公民教育的发展仍存在一 些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吻合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一、当前我国实施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公民及公民教育的概念 “公民”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和古罗马的城邦时期。随着时代 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国家的公民不仅要服从宪法规定的政治秩序及法律规范,而 且要具备符合该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公民意识。现代汉语词典中,公民教育 是指社会培养新加入者成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有效能的成员的教育过程。

2.我国实施公民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当前公民教育的理念问题。我国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公民 义务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国家的服从以及义务的 履行和责任的重要性。这样就很难唤醒公民的主体意识并调动公民的积极主动性。

从理论上讲,公民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应该是对等的。但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不可能时时都是同步的。

第二,当前公民教育的教育形式问题。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大部分比 较抽象,很难让受教育者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公民教育,受教育者也就很 难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更不能将它们转化为行为实践。在一些人的观 念里,公民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 成为“好公民”。简单的说教式教育并不能使学生自发地接受所学到的知识,即使 接受了也不能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不能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主体性意识的合格公 民。

二、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实施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1.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思想对人们的影响不 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改变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只是隶属于封建君主的另一种形 式的私人财产,封建社会残留的“臣民”意识根深蒂固。尽管在近代历史上涌现了 一批企图改革、改良封建体制并引入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但都没 有出现过一次真正彻底的、具有完整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受此影响,我国公民 普遍存在着主体性意识不强的现象,在处理个人与国家、与民族、与社会之间的 关系时,往往会因为主体性意识缺乏而导致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的缺失。

2.公民教育体系建构的滞后 就当前情况而言,在教育物质文化层面,国家一直注重对教育的投资, 学校的教学设施尤其是城市的教学条件已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
在教育制度文化 层面,当前像公民教育这样的教育类别并没有独立化和制度化,有时甚至被边缘 化了;
在教育心理文化层面,我国一直偏重“应试教育”,许多课程的设置目的是 为了通过考试。无论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乃至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都没有能 够以培养一个合格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公民为基准和前提。

3.公民教育的教育方式接受度不高 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工作理念上存在一些偏差,认为公民教育一定要通 过某种教育“实体”才能完成,例如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和教材。事实上,公民教 育潜藏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各 科教学渗透、个别教育等途径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以外的补充。三、国外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给我国的启示 1.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 从对国外一些国家成功实施公民教育的经验来看,这些国家的公民教 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的实效,和这些国家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明确的教育目 标是分不开的。美国公民教育就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实例。由于美国是一个 多种族、多民族混居的国家,美国的公民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公民爱国主义 精神的培养。基于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价值追求,在不同时期,美国又制定了具 体的教育目标。

在美国的一些高校,学校首先会对道德和公民责任与能力进行相关的 界定,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本校的公民教育目标。与美国相比,我国的一些教 育目标,诸如“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等,虽然确实 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有些学生甚 至还不尽然了解“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深刻内涵。这类教育目标太 过于宽泛、笼统,不利于公民教育的具体实施,给教育者在实际操作中增加了难 度。

2.增强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加强实践教育 分析国外进行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难发现,没有一个国家不对 公民进行政治教育,但如何巧妙有效地进行政治教育却是一门艺术。在我国,学 校历来是国家进行政治教育的传统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政党、社区以 及大众媒体等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宣传途径。在学校的教育中要尽量地将带有政治 倾向性的教育变成一种隐蔽性的教育。

3.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韩国由于地缘关系,在文化传统方面有着很多与我国相似的地方。新 加坡和韩国在推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都没有一味地照搬西方的教育经验和模式, 而是选取了经典的儒家文化作为基石,融合西方的一些理念和做法,成功地推行 了公民教育。

新加坡、韩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施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传 统文化在推进公民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我国目前公民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很多方面都在提倡学习西方的经验。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各国之 间有了较以往更多、更大的文化对话空间,但毕竟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很多文化差 异。我国在开展公民教育的同时,批判地传承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有助于使 我国的公民教育既具有时代的特点,又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

作者:邵荣荣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