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县域 >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的学理特征研究|组织机制的特征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的学理特征研究|组织机制的特征

来源:县域 时间:2019-10-04 07:47:33 点击: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的学理特征研究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的学理特征研究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主体通过启动由培养内容、培养过程、 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构成的传动体系来完成对培养对象的 “做功”过程。现阶段,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各构成要素 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培养主体多元化、培养对象升级化、 培养内容非农化、培养方式非定向化、培养过程偏理论化、 培养条件非农村化和非师范化。

农村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指学生在中等师范学校、师专、 师范学院(或大学)等院校接受教育,为毕业后在农村从事 教师工作准备知识与能力的阶段。

一、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的研究逻辑 对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问题的研究,首先需要明确研 究的逻辑:第一,要搞清楚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是由哪些要素 构成的,这是研究的起点;
第二,要明白为什么由这些要素 构成,即要弄清楚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对前面构成 要素界定是否科学合理的验证,同时也是理清下一个方面的 前提;
第三,我们要搞清楚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是怎么运行和 为什么这样运行。这最后一个方面实质上是分析农村教师职 前培养各要素间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联系起来的,也就是农 村教师职前培养的运行方式,这是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研 究的终点。这种研究逻辑进一步呼应了概念:农村教育职前 培养机制是指农村教师职前培养各要素之间的一种相互关 系及其运行方式。接下来,我们就按这种研究思路展开分析。二、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的构成要素 孙绵涛教授(2007)认为,教师培养机制可以分为六大 要素:培养主体、培养对象、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过 程、培养条件。

1.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主体。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 职前培养主要由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完成,可分为中等师范 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大学)三个层次。随 着经济发展需要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农村教师职前培养主 体也呈渐进升级态势,中等师范学校已开始逐步退出农村教 师职前培养的舞台。

2.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对象。农村教师职前培养对象 主要包括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其中,本科层次的师范 学院(大学)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生,专科层次的师 范学校是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兼招,高中起点的学制有 二年的,也有三年的,初中起点的是五年制的。

3.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内容。大多数农村学校要求老 师样样课程都能拿得起来,哪个年级都能教得了,师范学院 (大学)主要是分科教学,课程设置上并没有考虑到农村教 师的特殊性。而且,师范学院(大学)在农村教师职前培养 上,缺乏让学生熟悉农村学校实际的环节,因此,教师入职 后进入角色较慢。

4.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形式。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形 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定向型、非定向型。到20世纪末为止,中国农村教师的培养基本上属于定向型。21世纪始, 在高校并轨扩招的浪潮中,农村教师的培养自然也采用了非 定向的培养模式。

5.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过程。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 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两大环节。三个阶段是指公共 基础知识培养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培养阶段、专业知识培养 阶段,两大环节是指理论知识学习环节和实践技能训练环节。

三个阶段与两大环节是交叉进行的,即在每个阶段都有理论 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但前两个阶段以理论知识培养为主, 后一阶段以实践技能训练为主,当然,每个环节也都涉及到 三个阶段知识的学习。

6.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条件。培养条件是保证农村教 师职前培养机制高效、高质量运行的载体。没有优质的软件、 硬件条件的保障,就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合农村学校的 师范生。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每年都在增加教育经费 的投入,但对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阵地——师范院校却没有突 出的经费倾斜。

我们知道,机制一词的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 所以,我们将从机器的运行方式引申出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 制的运行方式。机器是由各种零部件组成的,每个部件具有 一定的性能,机器按一定的方式将这这些部件联系起来,从 而发挥机器的整体功能。一般来说,一部完整的机器是按照 “启动”、“传动”、和“做功”三步的运行方式把各个不同性能的部件联系起来,使机器得以工作并发挥机器的作用。

①同样,我们也可以把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运行方式分为三 个部分:启动、传动、做功。农村教师职前培养内容、培养 方式、培养过程、培养条件这四大要素构成农村教师职前培 养体系,培养主体通过启动培养体系来对培养对象做功,从 而达到培养职前农村教师的目标。培养体系内部四大要素缺 一不可,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促动,完成传动过程,如图1 所示。下面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图1 农村教师培养机制运行方式图 1. 培养主体与培养对象的关系。农村教师职前培养主 体与培养对象分别代表了农村教育职前培养活动的供需两 端。如前所述,农村教师的培养主体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 培养对象是为农村服务的师范生,二者分别是农村教师职前 培养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教师由政府 统一分配,因此,培养主体往往不会考虑培养对象的利益诉 求,基本上由培养主体完成对培养体系的设计和安排。但在 市场经济的今天,农村教师的培养既有定向方式,也有非定 向方式,因此,培养主体在对培养体系的设计和安排时就必 须符合培养对象的要求,而不能只是考虑政府的评估。农村 教师的职前培养通过培养体系把培养主体与培养对象统一 起来。

2. 培养主体与培养体系的关系。

(1)培养主体与培养内容。师范院校为了培养农村师范生,就需要对培养内容进行设计,对三个阶段两大环节的 具体课程进行细化,同时,培养内容科学合理与否,也是评 价培养主体,即师范院校培养资质和培养绩效高低的一个重 要评价指标。

(2)培养主体与培养过程。师范院校在对农村教师职 前培养的过程中,一般是要经历2-4年的培养过程的。所以,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主体对培养对象的培养要分阶段、分环节 实现。培养过程的设计,也可以体现出师范院校对农村教师 培养的特色。

(3)培养主体与培养方式。如前所述,农村教师的 培养方式可以分为定向型和非定向型,定向型主要面向特定 农村学校培养教师,而非定向型可以自主择业,因此,定向 型师范生农村指向性非常强。所以培养主体在培养内容设计 和培养过程安排上,都必须要考虑到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方式 的特殊性。

(4)培养主体与培养条件。培养主体若想完成对农村 教师职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定的培养条件。就正如生产自 行车的企业是无法用其设备制造出小汽车一样。农村教师职 前培养主体具备相应的培养条件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农 村教师。反之,培养条件也可以用于作为判断培养主体是否 具备相应培养资质的最重要参考。

3. 培养体系与培养对象的关系。

(1)培养内容与培养对象。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内容是实现对培养对象培养目标的最核心体现。培养内容要适合 培养对象的需要,既不能让培养对象感觉过于深奥、高不可 攀,也不能让培养对象感觉太容易、轻易就能完成。培养对 象也应该认真完成培养内容的要求,实现培养内容要求达到 的培养目标。

(2)培养过程与培养对象。农村教师职前培养对象的 成长是分阶段的,培养过程就体现了各阶段对培养对象的设 计。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培养对象要完成不同的培养内容。

一般来说,各培养阶段是呈现一种递进关系,前一个培养阶 段完成不好,直接影响后续各阶段的效果,所以,培养对象 的成长要与培养过程协同。

(3)培养方式与培养对象。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方式也 要与培养对象相匹配。一般来说,初中毕业生最好采用定向 培养方式,高中毕业可以根据生源地的不同以及本人意愿, 采用定向与非定向相结合的方式。

(4)培养条件与培养对象。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条件是 否与培养对象相适应,是决定培养对象培养绩效的基础性因 素。没有与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相匹配的培养条件,也就不可 能培养出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师。当然,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 对象也要主动适应培养条件,尽可能在现有培养条件下实现 最大培养效能。

4.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体系内部各要素间关系分析。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各自独立,但又浑然一体的。它们之间在相互制约的同时又相互促进,只 有互相间实现最优的传动,才能保证做功环节的高效。

(1)培养内容与培养过程。农村教师职前培养内容因 为要分阶段实现,所以它必然要分阶段被安排于各个培养过 程中。同时,在各个培养过程中,安排的培养内容要能体现 出一定的逻辑性,呈现出并列关系的培养内容可以安排在同 一培养阶段,而呈现出递进关系的培养内容要分层次安排在 不同的、最适宜的培养阶段。

(2)培养内容与培养方式。农村教师职前培养内容要 与培养方式相适应,因为不同的培养方式要求不同的培养内 容。与培养方式契合较好的培养内容,才能实现相应培养方 式下的培养目标,反之,契合度较差的培养内容,是无法实 现相应培养方式下的培养目标的。

(3)培养内容与培养条件。农村教师职前培养内容要 与现有的培养条件相适应,当然,培养条件也要尽量满足培 养内容的需要。再好的培养内容如果缺乏相应的硬件、软件 支撑,也如同无源之水、无米巧妇,只能是“临渊慕鱼”罢 了。

(5)培养过程与培养条件。农村教师职前培养过程在 不同的阶段要求有不同的培养条件来支撑,培养条件的优劣 直接影响着培养过程的效果。

(6)培养方式与培养条件。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方式的 不同,对培养条件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培养条件要与培养方式相一致。没有相适应的配套的培养条件,相应的 培养方式也实现不了最初设计时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四、当前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各构成要素的新变化 1. 培养主体多元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广化 和深化,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主体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 势。特别是学校的合并与升格,使得原来部分的中等师范学 校消失或并入新的院校,原来的一级主体现在变为二级主 体;
同时,原来不具备培养主体资格的院校也有一部分加入 到为农村培养师资的行列。

2. 培养对象升级化。农村教师职前培养对象以前是初 中生和高中生,现在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原来的农村教师也有到高校进一步深造的需求,这必然会使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对象对学历的需求不断升级,专科学历的 要求本科教育,本科学历的要求研究生教育,使得农村教师 职前培养对象增加了专科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

3. 培养内容非农化。目前,师范院校在培养农村教师 时存在一个共性:闭门培养,既对农村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 师不清楚,又对农村教师的培养缺乏深入研究,无论是培养 目标,还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都存在明显的“去农化” 现象,不能适应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

4. 培养方式非定向化。由于原来师范生都不愿意到农 村任教,所以,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方式以定向为主,随着农 村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的提高,到农村任教也是一个很好的工作选择。特别是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使城乡联动越来 越紧密,有许多农村教师工作在农村,生活在小城镇,直接 带来的后果就是农村教师培养方式不再拘泥于定向型,非定 向型师范生也有许多愿意到农村任教。

6. 培养条件非农村化、非师范化。尽管农村教师可以 培养出青出于篮的学生,但是优秀的学生却不愿意成为师范 生,也不愿意成为师范院校的教师,在职的师范院校的优秀 教师也总想“孔雀东南飞”。而且,现有的稀缺教育资源也 没有全部用在师范生的培养上,非师范化倾向让人十分担心 师范院校的发展方向。对农村教师的职前培养,在学校软硬 件上应该是“偏农化”,但现状却是“去农化”严重,师范 院校基本上看不到针对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特殊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7:283-284,293-296. [2]章跃一.农村教师职前培养:问题、策略与建议[J]. 当代教师教育.2011(2):30-33. [3]高葵芬,邰鹭明.近五年我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 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6):21-2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