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计生 > 建构体系【建构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论文(共2篇)】

建构体系【建构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论文(共2篇)】

来源:计生 时间:2019-10-27 08:00:00 点击:

建构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论文(共2篇)

建构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论文(共2篇) 第1篇:分析医学人文教育的道德内涵 “谈论实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除非从反面谈论它。这是法国思想家布迪 厄在谈到“实践逻辑”时讲的第一句话,可以把这句话作为谈论医学人文教育实践 时必须时刻牢记的一句忠告。从时间层面或者历史意义上讲,医学人文教育是一 项具有现代特性的教育事业。用复杂性理论去解释,医学人文教育可以看作是当 今“属人”世界的一个全息点,在它的个别性中蕴含的是人的生命、现代世界乃至 整个宇宙的信息,它也就绝不是我们可以仅从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出发加 以认识和了解的存在。可见,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道德透视仅是我们取道走近它的 路径之一,固然可以对“医学人文教育存在道德问题吗?”这个问题做出直接回答, 但深入解读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说明现代医学以及现代医学所由发生的现代性 世界。

1道德透视:基于道德立场转换的一种认识与评价方式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人类遭受的威胁不外乎来源于三个方面,即“来自 我们自己的身体,它注定要衰弱和消亡,甚至不能没有作为提醒人们的信号的疼 痛和苦恼;
来自外部世界,它总是以其巨大而无情的毁灭力困扰着我们;
最后, 来自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无疑,疾病、死亡是人类生活中时刻面对的具有强大 抵抗力的现实,作为人就必须面对这些威胁甚至要体验在这些威胁面前的无能为 力。于是,对于身体的忧虑成为人类的基本情绪。当然,对于死亡的担忧和远离 疾病困扰的心思之于人并不表明其在“必然规律”面前的消极与宿命。人类对身体 的忧虑中包含着对造成忧虑之原因的追问以及对解除忧虑之方案的寻觅,这是医 学与保证医学成就绵延相继的医学教育之所以产生的始动力。可以说,在很大程 度上,人类通过医学和医学教育使充满忧虑的生活变得可以忍受。为此,与人类 的其他方面的努力相比,“医学更加顽强地保持着它们从一开始就具有的对于一 般科学的独立性”,医学教育始终在谋求给人类带来与其尊严相匹配的福祉,它 们的道德合理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医学与医学教育的道德合理性的不言自明仅仅标示了人们在道德 问题上的立场之一。道德通常被人们理解为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道德是各种 明确医学与哲学而又特殊的规范的总和。在这样的习惯性语境中,道德不只是一 个习惯行为体系,更是一个命令体系,所有与之相悖的行为都会被视为理该纠正、 弥补的,在道德上不完备的行为。在这个层面所进行的道德判断无疑就是将特定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命令体系相对照,由此得出“善”或“恶”的答案。在为这 样一种善恶判断的“惯习”(布迪厄语)所支配的视域中,对医学与医学教育的道 德性的考量似乎是多余的。但是,当提出“医学人文教育存在道德问题吗?”这个 问题时,是站在一个与把医学、医学教育作为道德实体相区别的立场上对其进行 道德透视。对这类问题的回答不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说明它在哪些方面、 如何反映和表现其作为一种“道德实践”的性质。在维度意义上的道德,“渗透在 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如政治、国际关系、生态关系、人际关系、家族关系以及 私人生活,进入物质生活、经济生活、精神创造、科学认识中,同时也发生在与 周围生活的接触和个人对自身的态度中。因此,道德是行为的、价值的、关系的、 心理的、思维的和语言的、多层次的构成物,有极其复杂的结构,不能简单化为 一个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并没有独立的道德活动,道德活动是包含在人类的 各种活动体系之中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人类实践活动都包含着道德的因素, 只不过不同的生活领域道德性的表现不尽相同而已。因而,道德透视实际上是对 特定生活领域的道德问题进行全面检视与反思,是将道德问题放回到它所由产生 的生活世界中去进行探究。

麦金泰尔曾经说:我们不可能在不承认目前已知的最好标准的权威的情况 下,就进入一种实践。”这里所说的最好标准即道德标准,构成实践的应然向度, 客观上正在进行着的实然的实践必然与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恰恰这个距离保证 了实践的人性特征。因为,人的不完善性或曰未完成性不仅是与生俱来的,而且 是不能彻底消除的,人类的自觉实践正是源自人的不完善,它可以使人的处境发 生一种改变,通过行动获得一定程度的确定性。所以,无论何种实践都没有一劳 永逸的行动方案,“如果一种实践自以为可以取消它基本的不完善性而转变为最 终的完善,它就有失去人的实践的特征而变为非人性的危险。”因而,对医学人 文教育——人类生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进行道德的透视与反思是可能的, 也是必要的。鉴于“与探讨教育目的、手段以及它们的副作用的道德价值的道德 问题相比,诸如探讨教育成功的条件或界限这样的科学问题只是次要的、第二位 的问题”,且“没有什么东西能像讨论教育中的道德原理那样接触到教育思想的根 基”,思考必须从关涉医学人文教育的道德性问题开始。医学、教育均与伦理道 德的关系源远流长,这将使对医学人文教育进行的道德透视更为复杂,也更有意 义。

2医学人文教育的道德内涵 医学在现代成为一门具有重塑人类社会力量的显学,是因为它从现代科学中汲取了充足的营养。从另一个角度讲,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既然是现代化进程 的一部分,它也就必然地“包含并反映出现代状态(modernity)的阴暗面”。在对 确定性与透明度的一味追求中,医学的进步成为一个去个人化、去人文化的过程。

尽管科学知识并非人类同他们的经验之间唯一重要的关系,但现代社会确定无疑 地将科学技术看成社会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重视行动能力表现在对代表行动 能力的新技术手段的推崇与依赖,现代人的内心充满了“掌握了方法”所引致的自 信,不断享受科学难题被解决后的“快感”和体验被超越、被相形见绌后启动新技 术探究的迫切感,不惜“把生命的本质交付给技术制造去处理”。从身体社会学的 角度来说,随着19世纪欧洲的专业化发展而肇始的现代医学实际上是“一种身体 利用世界上最精密的医学技术对另一种身体进行测探。再也没有比这更适合于作 现代社会的剧情说明书。”现代人被抛入由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诊断出的疾病中, 医学独占并管理着疾病,医生成了科学从业者,用观察星象和在实验室做实验的 方法来“观察”患者,针对种种特定的病理过程开出处方,治疗方法都来自实验室, 它们的合理化都在于其确切地针对特定的疾病。但是,作为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 进步的一个结果,“人”是被解构了的,疾病被归于自然,患者成为被统摄在相同 的疾病名下的区别甚小的生物体,医学疏离了具体的社会文化世界。当21世纪的 医生以“你哪儿不舒服”取代古代医生“你怎么不舒服”开始与患者的对话,医生仅 仅是在和疾病打交道,患者是一个个有趣的“病例”,恰似一台台出现不同故障的 机器,医生展示的是他精确、娴熟的修理技巧。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包尔生在他的《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一书中曾这样 描述了一个世纪前德国的医学教育:首先将一具尸体放在学生面前,让他“解剖”, 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学着摆脱对生命的源自本能的敬畏感。这种敬畏感会让我们 感觉到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后,就是引导学生去与患者接触,教他们将患 者看成是研究和学习的对象。似乎这些患者并不是治疗的对象,而只是用来解释 各种有趣“病例”的临床教学材料,是一种专门的展示。患者完全被当成了临床教 学服务的工具,因为用不了几天,他们就会来到解剖室里(指死亡),为诊断的 正确与否提供证明。接下来,学生在医院里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患者,不是一个 一个地单独接触,而是看着一群又一群的陌生人进来出去,出现而后消失,于是, 学生仍然一如既往地轻视患者,把他们看成是试验的对象……习惯对活体动物进 行解剖和实验的现代医学,是以大量的统计观察为基础的,因而同过去的医学相 比,它更倾向于将患者看成是一个一个试验品;
如果患者不幸死亡,令人遗憾, 但必须将他视为科学的祭品。这种纯理论和纯科学的医学教育模式在今天仍然大 行其道,无怪乎包尔生自信地将德国式大学视作今天各式各样的现代大学的三种 原型之一。显然,沿袭着现代医学对科学知识的“偏执”,现代医学教育并不关心科学实际进入医学生人生的路径和状态,也未曾把医学科学作为一门最高的人文 学科去传授,医学实际上被视作一个与人生关系无涉的“外面的”世界。现代医学 和医学教育虽然在主观上划清了与人文教化的界限,但并不存在无价值旨趣的教 育活动,它向医学生传递了以认知、知识为第一性的生活方式,“仿佛人一诞生 下来他的全部生命就是认识世界,对他来说从来没有一个生存问题。” 人文性是医学固有的本性,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与这一特性的渐行渐远, 表面上看是整体医学中各种要素在系统结构上的变化,导致医学在特定的发展阶 段生物性占据主导地位,但这种发展过程中重心所发生的过度偏移,本质上是对 这个学科以及它的实践领域道德规定性的一种忽视和遗忘。医学发展有自身的学 科规律,但人类在学科认知和学科分类上对医学的自然与社会或者说生物与人文 双重属性平衡的缺失与不合理的对待,导致医学教育也被引导上一条脱离人文性 的道路,医学教育在教学内容和学科设置上的不合理或者说只是以生物医学作为 标准和主体内容的设置,必然带来理论与实践在发展方向上的偏颇,体现在教育 教学与人才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完整、不系统和不合理。在一定意义上讲, 现代生命科学和技术如果只是沿着自身所确定的方向发展下去,必然是以牺牲医 学的道德属性为代价的,而现代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向医学系统的回 归,正是去唤醒和引入道德这个医学须臾不可脱离的核心要素。这是医学人文教 育被赋予道德内涵的—条重要渠道。也就是说,医学自身的道德规定性是医学人 文教育道德内涵的自然基础,医学教育人文性的唤醒和回归,是医学以及造就其 现代性的现代世界(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医学人文教育的不断成熟, 如果能够真正在医学系统整体结构中成为核心要素之一,现代医学就可以被认为 开始进入后现代进程。这也许正是医学人文教育最根本的道德价值所在。

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要想考察任何有意义的人类行动的根本成分,首先应 从‘目的’和‘手段’这两个范畴入手。”医学人文教育属于精神范畴的事业,是在“照 料人的心魄”,引导医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生成和成长。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并 不是简单地通过对自然的理性分析而加以发现和确定的,而是在对世界和人类进 行价值诠释的基础上加以确定的。它们更多地源于集体信仰而不是源于合目的、 实用的考量,其道德内涵首先是其目标的道德合理性,这是其产生与存在的前提 与基础。其次是其是否以在道德上具有充分合理性的手段与过程追求其道德性目 标的实现。

3对医学人文教育进行道德透视可获得多方面的认识 3.1医学人文教育是人类对现代医学反省的结果无疑,医学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这是一个最多吸引、聚集理性探究 目光和体现人类创造力的领域。医学自始即与自然科学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它 由于最贴切地关怀人的生命这个特殊的对象而成为人类生活之河的两条支流 ——科学与艺术的交汇点。汉斯·约纳斯曾指出,医学是一门科学,医生的职业 是行使一门建立在医学基础上的艺术。他将“艺术”与“技巧”进行了区分。任何一 种技巧都属于对象世界中的事情,且它的目的在对象之外。而医学实践肯定不是 生产一个为人所用或为人所欣赏的物件,它是一种人的身体的一切部分和过程处 于一个恰当的内在状态,即健康状态的再生产。医学的对象是具有终极性和整体 性的“人”,在人自身预先确定的目的之外它应别无他求,这是医学实践作为一种 艺术追求与其对象的独一无二的整体关系。对于医生来说,其实践的目标是固有 的,即人的健康。也是自然的,其中不存在什么发明创造的因素,人们付诸的努 力无非是在实现目标的方法上有所创造,也就是借助科学的探究使这门艺术趋于 完美。确切地说,医学的艺术特质也就是医学的人文品质,它保证其除了人的健 康之外心无旁骛,它解决医学需要做什么的问题;
医学的科学要旨则为追求确定 性的结果提供手段,解决能否做到的问题。可以设想,缺失了艺术品味的医学将 沉湎于对象的世界,人则沦为其存在的整体性、质朴性被掩盖和被遗忘的物性的 存在;
而缺失了科学的助力,医学必然徘徊于低能或无能的窘境。所以,对医学 实践的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监控,以避免医学内部科学与艺术的分离或者使已经发 生的分离重新合二为一。

“在一定意义上,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的任何理论图式本质上都是一种 生活形式,生活形式这一概念必须被理解为产生描述的特殊类型实践活动的一种 模式。”现代医学科学的理论图示即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缩影,即使为 现代医学工作和成就而自豪的人们也根本无法阻挡一种心灵和精神疲乏的侵袭, 无法避免被医学碎片化的命运。麦金泰尔说:“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永远不仅仅是 一系列专门技术,哪怕这些技术被指向某个统一的目标,或者这些技术因其自身 的缘故有时受到重视或赞赏。实践中最独特的东西一定程度上就在于,专门技术 所服务的相关的利益与目的,由于人类能力的扩展以及出于其自身内在利益的考 虑,而被改变或充实的方式。实践永远没有亘古不变的目标,相反,各种目标本 身却被实践活动的历史所改变。”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的改变与充实,是现 代人基于对现代医学场域中人的生存状况的审视、追问的结果,是在区别于科学 主义的新观念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人类自我完善过程,是人类自觉把握自己命运的 具体体现。套用一句西方古代谚语来形容:一个具有哲人气质的医生就是一位仁 慈的女神。医生唯有在他了解并懂得如何以其身心素质对待整个生命之后,才能真正做到让健康的人保持健康,让患病的人重获健康。所以,从类的角度来看, 医学人文教育的本体承诺是对医学以及医学教育“人学”本质的追随,这是现代人 对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重新选择。

3.2医学人文教育过程包含对公正性的追求 精神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精神受到文化培育的过程。如果说教育的要旨在 于促进精神的成长、发展和自我生成,那么,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必然是在教育 性的视域中完成的。麦金泰尔曾在《追寻美德》中对欧洲中世纪“探寻”概念做了 这样的回顾:探寻”首先因为探寻者心中有某种至少是部分地确定的终极目的才 会开始;
其次探寻包含着对目标的不断确认,因为探寻并非如地质学家寻找石油 那样去寻找某种其特征已被充分界定了的东西,所以探寻要经历伤害、危险、诱 惑与迷乱。因而,麦金泰尔指出,探寻就是教育,“探寻始终既是一种有关所寻 找的目标之特征的教育,又是一种出于自我认识中的教育。”麦金泰尔的命题反 过来也可以使用:教育即探寻。具体到医学人文教育,即是一个为医学终极目标 而开始的探寻过程,一个探寻者在不断接近医学真义的经历中进行精神培育的过 程。唯有亲历探寻的过程,才会收获精神成长的果实。所以,就医学人文教育的 过程而言,它应该是所有成员都是探寻者的一个充满公正与仁爱旨趣的道德历程。

医学人文教育过程的公正性即在于恢复医学、医学教育与丰富多彩的生活 世界的联系。现代医学、医学教育从来没有脱离人类生活,只不过它仅仅与人类 生活的认知层面保持着联系,对其观念层面、秩序层面则疏于关心。按照康德的 三大批判来解释,人类主体能够能动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为自然立法, 也就是构建自然科学的任务;
人类能够为自己立法,奠定实践的道德基础。人的 判断力是在健全知性名义下“它的运用是如此的必要和被普遍地要求着”的一种 能力,唯有它才能弥补知性与理性之间的裂痕,它本身虽不构成知识,但“开启 着实践理性的有利的前景”。我们用这样一个理论图式来解释医学人才的成长需 要,他既要具有充分的医学知识积累,又必须具备完善的道德人格,但一种能够 统摄和总体把握那些关于人的科学知识的判断力对于其未来的医学实践将是至 为重要的。卓越的判断力就要能把人放回到一个有机联系的世界大背景中去观察, 疾病和健康就不再是一件仅仅能够用实验室的语言可以说明的事情,对它们的观 察和描述都会伴随着情感的波动——或是对生命现象的惊叹与敬畏,或是对其携 带的文化符号的尊重等,有判断力的医生拥有的本领将更接近艺术而远非单纯的 技术,“冷静的”现代医学实践会被填充进丰富的人文或曰人性的气息。由此可见, 康德所指的“判断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当然,医学生的判断力必须在一个如实展示世界复杂性的环境和过程中去培育。

医学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它不仅具有多元的价值尺度,并且是文化和 传统的载体。尼采曾说:“没有纯粹的健康,以那种方式来界定事物的所有努力 都会惨败。”社会学家们也在“疾病”和“病痛”之间进行区分以揭示医学归根结底 是一项文化事务。多样性是人类生活的本来面目,文化及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分殊 几乎是—个不可化约、不可消解的事实,只是人类的心灵中永远跳动着渴求普遍 和谐的愿望,甚至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或特定的生活领域不惜以一元化、同质化的 独断努力去暂时掩盖多元的复杂。事实上,多元价值的内在冲突与相对平衡无疑 是任何时代的个人成长与各项实践开展的环境要素,尤其是在今天,人类已经能 够理性地承认这个事实,“多元化”成为人类话语系统的一个关键词,一个现代人 公认的所有思维活动开始的背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四个世界,四种社会” 的国情会使文化之丰富性、差异性乃至矛盾性的一面在医学领域充分体现,必然 还会有古与今、中与外、科学与人文等的多维交织,不一而足。“在特定的行为 与善良之间没有‘必然’本质的联系(例如,不存在将善这个词与利他行为联系起 来的先天必然性;
这种联系首先必须被人宣布才能被看见。”那些围绕医学问题 的多元文化及价值本无合法不合法之分,只是当其中的一种被社会权威宣布为合 法之后才使它们的处境有了分别。依福柯的观点,在科学主义支配下的医学实践 的各种标签并不说明“真正的”疾病本质,而是权力——知识的结果和特定话语的 产物。可以说,医学人文教育是一个重新宣布或宣扬社会医学信仰的重要途径, 与医学科学不容置疑的权威姿态相区别,它要恢复医学以及医学教育与生活世界 的联系,成为在一个多重话语交织的空间内师生对医学的伦理、价值等问题的合 作探寻过程,如果说这里仍然产生权威,那么这个权威所偏重的是“原创”,要让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言说的权利,展示自己的个性,接受他人的质疑,为 丰富他人的思想做一些贡献,也能在他人的思想中汲取到必要的营养。人人都有 机会尽情释放自己探究的热情,即以一个有着公正旨趣的过程让医学生不断确认 自己未来信守的准则,作一个自我教育者。“秩序基于通性之间,进步基于个性 之异”,归根结底医学人文教育所关切的是医学领域的秩序问题,公正显示对多 元价值任何一元之“个性”的尊重和其“通性”即秩序实现的深信不疑。

3.3医学人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仁爱传递过程 这种教育的仁爱性在于在一个师与生、生与生相依的状态中涵养医学生对 患者的仁爱情怀,以克服现代科学的“冷静”。“爱”反映人类的一种美好的、积极 的结合状态,满足人最深切的克服分离的需要。真正的爱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沟通与相互介入,正如弗洛姆所言: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 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 感;
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所以,对于医学人文教育过程 而言,“爱”首先表现在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完整生命的在场。事实上,现代医学教 育过程和这个过程中的主体即教育者在面对“人”的时候,往往表现出的是作为科 学家特有的冷静和专心,匆忙地把人分成不同的部分、划分成不同的系统,他们 在教育过程中克制自己的情绪,隐藏自己的情感,—次又一次地用确切意义的尺 度去衡量人体这块称作肉体的“物质”,并通过教师把衡量得到的信息准确无误地 告知医学生。人的生命在接受科学之光普照时,自身也就成了与医生的精神交流 断绝的客体。现代医学本身正是以这样的思维和方式形塑着医学主体的人格,不 断夺去生命的尊严感,医生和教师们都成了不需要用完整生命去投入的戴着面具 钻进的角色,医生运用着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密的科学仪器,与患者的距离却越 来越远;
教师用着中性的语言细数着必须牢记和掌握的医学知识与技能,这本活 的教科书与学生之间仅仅保留着一种信息“储户”与“户头”的工具性关联。显然, 一个事关人的生命的事业在通过与生命疏离的过程来完成或传递,这是一个现代 医学发展的悖论。因此,恢复医学教育“爱”的维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之一。

因为只有“爱”终会使医学人文教育过程把完整生命出场的权利还给受教育者。

“对真理的爱应该是对人的爱”,爱是信任与期待,信任他的潜能,期待他的精神 生成。现代医学教育用知识填充了医学生的头脑,但没有能够打开和照亮他们的 心灵,一个心灵封闭的科学“宗教”的忠实信徒去主动打开患者的心灵是不可想象 的,唯有知识、技术是他们定义自己的最要紧的事情。

在21世纪重新设计医生,关键在于重新设计关于医生的教育,让合格的医 生能够集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交谈者于一身,拥有着开放的、 期待对话沟通的心灵。为此,医学人文教育者要对医学生个体有一种基本的信任, 尊重他们的感受、他们的观点和他们作为个体的独特存在。承认他们有自己的权 利和价值,甚至真诚地期待来自他们的教育力量。在仅是教科书和教师垄断发言 权的时候,发展智慧的学习不会发生。即使学生的经验背景在某一时期是贫乏和 微薄的,只要他能有机会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探讨问题,他就能真正受到教育。

所以,爱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必须让学生享有发出自己真实声音的机会,涵养学 生心灵的医学人文教育必须是师生、生生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去不断趋近共同的 信仰。

作者:张聪(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石家庄050228)第2篇:构建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意义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构建并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对切实提 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学研究生的 学术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其培养质量,更是塑造其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抓手。

因此,构建并实施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概况 研究生作为一个国家科研队伍中的重要群体,其学术道德问题得到社会的 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学术道德规范 意识淡薄。笔者于2013年6月对某市17所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了研究生学术道德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术道德规范相关知识非常了解的研究生很少,其中博 士生仅占27.02%,硕士生仅占10.48%。②研究生获取学术道德规范知识的途径 有限。学校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力度不够,形式单一。③研究生学术 不端现象较为严峻。近年来, 研究生的学风和学术道德规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影响 广泛的社会问题。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离不开宏观背景和相关主体自身因素 的影响。从制度层面来看,我国缺乏相关法律,尚未建立治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的权威机构和治理机制。高校从自身发展、学科建设、成果产出的角度考虑,在 制定学术评价体系时注重“短、平、快”,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的环境来对待学 术研究。从个体来看,部分研究生抵御不了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形成了追求享 受、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治学过程中不讲究方法、只关心成果,导致大量学 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二、重庆医科大学构建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实践 学校结合研究生培养周期,构建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全过程监管体系, 除加强研究生各类考试、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毕业答辩等关键环节 的监管外,针对目前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点突破。

1.建立健全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体系 学校建立了学校、院系及导师组三级学术道德规范监管体制。值得一提的 是,院系一级的学术道德建设分委员会不仅仅是由与科研相关的行政部门领导组成,负责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医务处也加入其中,并在处理研究生临床工作中的 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三级监管也不再由导师个人负责, 而是由各科室的业务骨干及科研项目主要成员组成的导师组负责监管研究生的 临床及科研的学术道德问题。

针对不同的情况,学校制定了多种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对研究生学术道 德行为的举报、认定、申诉、仲裁、处理等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学校还成立各 级研究生教育督导组,负责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工作。对于涉及研究生学术道德 不端行为的受理和查处,学校加强了管理部门和第三方的检查,避免了学术道德 失范查处渠道的单一性。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一经发现将立即启动调查机制, 调查结果由专门负责科研管理的专家组进行认定,避开了研究生培养各相关主体 的干预。在做好制度建设的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通过建设一支高 水平、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来保障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

2.形成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为保证广大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学校采取多种形式 加大学术道德宣传教育力度。研究生在入学教育时就要接受第一次较为系统的学 术道德规范教育;
入学后学校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做专题讲座,生动讲解学术 道德失范行为的危害,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 养成求是勤学的良好习惯。学校开辟了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网上专栏,积极开展学 术道德规范学习主题活动,定期公布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年度报告,公开学术道德 失范行为处理结果,促进学校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与发展。通过这些宣传教育机制, 在全校范围形成了崇尚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 误人误己、身败名裂的严重后果。

3.落实研究生实验记录检查 实验记录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落实研究生实验记录检查是防范学术不端行 为的关键。为从源头上加强学术道德行为的监管、落实全过程管理,按照《重庆 医科大学研究生实验记录规范》要求,研究生须使用全校统一的实验记录本,从 入校之日起每天只要与课题相关的所有学习活动均须实时记录;
研究生导师须每 两周检查一次研究生实验记录并写出详细评语;
院系研究生管理部门每月进行一 次形式检查,每学期统一组织专家组检查一次本院系研究 生实验记录,研究生院到每个院系现场督查。硕士生实验记录检查专家组成员均应为本院系以外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实验记录检查专家组成员须有1/3 以上的博士生导师。检查范围上,博士生100%要接受检查,硕士生按照30%~50% 的比例抽查。检查内容上,重点检查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主要包括:①科学研究 需要使用大量科研仪器、设备、试剂、实验动物等,通过对这些耗材的购买发票 等报销凭证来检查所使用科研经费的金额、来源,以核实实验记录中的科学实验 工作量是否真实。②通过转账等凭证检查实验材料、实验动物的数量、来源是否 与实验记录中的数量相符。③通过核实所使用的实验平台,检查有无平台负责人 签字,加强对实验记录真实性的把关。④通过检查是否有失败或阴性结果的实验 数据、图、表等记录,判断数据是否被篡改或修饰。虽然从头至尾一次性成功的 实验结果是最为理想的结果,但这往往是检查的重点。研究生院从总体印象、研 究方案、结果真实性、记录及时性、记录完整性、检查情况等六个方面制定了详 细的实验记录检查评分指标体系。院系研究生管理部门将专家意见汇总后评出优 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并将检查情况及整改意见报送研究生院。近 五年学校共检查3315人次的研究生实验记录,其中有32名研究生因实验记录检查 不合格而受到 4.落实科研平台监管责任,规范研究生科研行为 —方面,医学研究生导师多为科室业务骨干,在现行医疗体制下,研究生 导师在临床工作中极其繁忙,这势必会影响其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再加上医学院 校一般存在研究生多、导师少的现象,研究生导师很难对每位研究生进行全面细 致的监管,容易导致研究生学术行为偏离正确轨道。学校曾经对在校研究生进行 科学研究的情况做过调研,发现有个别研究生从来没有到过实验室却有实验数据, 并写出了学位论文。另一方面,当今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不再是导师和学生单 打独斗能做出来的,更需要团队在大的科学平台共同努力。基于这两方面原因, 学校出台了《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科研平台管理办法》,通过改革科研平台管理 模式,将研究生科研活动全过程纳入科研平台管理范围,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在规 范研究生学术道德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比如实行出入登记 制度、实验内容和结果记录制度、实验动物规范管理制度等。重大科研设备的管 理人员还要为研究生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负责。另一方面,研究生院充分 利用科研平台开展研究生拟外投 5.加强研究生医德医风和职业素质教育 医德医风是医学研究生特有的学术道德。学校针对部分研究生医患沟通技 巧欠缺、医学人文素质不高、对待患者冷漠、职业规范不明确等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研究生医德医风和职业素质教育:①定期开展医学研究生医德 医风和职业素质教育专题讲座。通过情景案例教学法、讨论式课堂、制作案例集, 让学生充分融入医德与临床实际的体验与感受中,在与实际社会、病患的接触的 真实环境中,切实感知医德对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意义。②探索服务一学习教学模 式,提高医学研究生医德医风和职业素质水平。首先是让研究生掌握医德医风和 职业素质规范要求,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服务中;
在服务过程中总 结学习经验,不断提高和巩固学习成果,最终形成较高的医德医风水平和固化职 业素质规范。③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医院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导师、医护人员平时的言传身教等对学生医德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④深化 法规教育。定期组织临床案例分析,应用医学伦理学知识,组织学生讨论医德规 范在具体临床案例中的应用,为学生解读什么是医德医风、如何提高自己的医德 医风水平,引导学生先学做一个合格的医生,再做一名优秀的医生。通过全方位 的医德医风教育,研究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即形成了良好 的职业道德规范,具备了将来从业的法律知识、行为准则、交流协作、沟通技巧 等基本素质,在正式工作后基本可以无适应期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三、重庆医科大学构建并实施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初步成效 1.切实提高了院系、导师、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诚信意识 在学校多年严格把关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的重压下,各院系主动开展一系 列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如学术道德讲座、学术诚信规范集中学习、学术道德调研 等,逐步建立了规范的学术道德建设规章制度;
导师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引导、监 管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方面的主体责任,对研究生科研行为把控越来越严格,定 期检查研究生学术行为已成为常态;
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教育和制度化保障措施, 广大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体系有了深入认识,在严厉的处罚面前,研究生已深 刻意识到学术不端行为是科学研究的高压线,是不能逾越的。

2.学术道德规范管理制度更加公开、透明 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学校逐步形成了“成体系、全过程、责权明晰”的研究 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在处理部分学 术失范行为的过程中既保持了严厉的处罚力度,又做到了公开、透明和高效,得 到了全体师生及相关部门的认可。

3.研究生培养过程更加严格规范第一是实现了各类考试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能 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学校通过全面启用标准化考场, 提高违纪舞弊防范能力,加大违规舞弊处罚力度等措施,确保在参加各类考试的 研究生人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违纪舞弊人次逐年下降。

第二是研究生选题水平不断提高,开题管理更加严格。学校通过加强研究 生开题环节管理,从源头上为研究生今后的学术活动进行把关,提高了研究生选 题水平。近年来,不断有研究生因选题不怡当或者可行性欠缺而延期开题,从而 改变了过去对开题环节管理不严格、开题报告会流于形式的局面,既保障了研究 生培养质量,又降低了研究生在日后科研活动过程中弄虚作假的风险。

第三是实验记录检查更加规范,实验数据真实性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参 加实验记录检查的研究生数量逐渐增加,学术学位硕士生抽查比例逐年提高。同 时,由于实验记录检查标准越来越严格,程序越来越规范,在检查中被评为“不 合格”的人数逐年增多。学校根据实验记录检查的优劣程度,对较差和很差的研 究生分别处以延迟半年至一年的学位论文答辩等处罚,直至检查合格后方可申请 答辩。实验记录检查情况如表2。通过高标准和严要求,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对 毕业研究生实验记录评分也有明显提高。第四是学位论文盲评范围不断扩大,把 关更加严格。近五年,参加学位论文盲评的研究生范围不断扩大,2013年起全部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均要进行盲评,硕士生的抽查比例大幅提高。同时,通过同行 专家评阅发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研究生院督导研究生及导师按照专家意见认真 修改论文,对存在严重问题的研究生予以延迟答辩处理,从出口上保障了研究生 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质量显着提高首先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复制率下降明显。

近五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最高复制率、最低复制率、平均复制率均呈现显着下 降趋势。其次是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随着学校对研究生 学术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各个关键环节的管理监督也更加规范科学, 在“高标准、严要求、全覆盖”的学术道德规范体系下,研究生对待学术活动更加 严谨求实,在扎实的科研过程和精确的实验数据支撑下,撰写的学术论文质量有 了充分保障,近五年学校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快速增长。再次是研究 生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研究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医学人文素养,提高了对医 疗工作的社会性、服务性的认识,加深了与医疗系统不同岗位同仁的联系,增进 了对病患的同情关怀,得到了患者及其亲友的认可,也达到了医院对研究生参与 医疗活动的要求。研究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临床医疗技能,更重要的是熟悉了临 床工作,提高了医患沟通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学校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均能够快速适应实践工作,受到了医疗单位的高度好评,长期以来毕业生就业 率为100%。

重庆医科大学结合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实践经验,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 了基于过程管理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治 理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 统工程,学术不端成因复杂、学术失范形式多样、学术道德建设涉及面广泛,这 些客观因素给高校学术道德建设带来很大困难,我国学术道德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陈怡婷1,胡伟力2,陈地龙3,侯延斌(1.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办公室兼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重庆400016;
2.重庆医科大学研 究生院助理研究员,重庆400016;
3.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研究 员, 重庆40001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