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国旗 > 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的培育 中学历史核心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的培育 中学历史核心素养

来源:国旗 时间:2019-10-09 07:56:32 点击:

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的培育

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的培育 摘要:一直以来历史课程的学习在人们头脑里形成一 个定式,那就是背背人物、地点、事件的背景等等,似乎就 是历史学习的全部。历史课程设置的主旨也仅局限于让学生 对过去发生的事件有所认知和了解。然而,教育改革已经让 这样的模式正在改变。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成为 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中学历史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 求,也需要承担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11-0028-02 进入21世纪,中学教育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它以 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 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终身发展为目 标。本次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具有 创新素质的人才为目的。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发展意向,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 能提供现实的基础。而不在是一味的只注重于学生上课是否 认真听讲、学生背会多少东西、考试得了多少分,而是更注 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赏学生独到的见解,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把学生潜 在的创新意识挖掘出来,从而使其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跟时 代共进步。中学历史教育,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传统美 德教育、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及进行历史思维的引导。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育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进 行大胆评判,哪些内容讲得精彩,哪些尚有欠缺?哪些该发 扬,哪些该摈弃?让学生充分讨论,师生民主、平等地对话, 形成共识,对言之成理、独到创新的建议或意见给予充分肯 定,甚至大加赞赏,改变过去按部就班、死搬教条教学手段, 使的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焕发出活力。鼓励学生大胆质 疑、敢于挑战权威,挖掘潜在的创新意识。孔子强调“多闻 阙疑、多闻阙始”,主张广闻质疑。疑是知之始,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质疑是创新 的一个重要环节,读书有疑,方始是学。一切创造源于问题 的发现解决。学生是否会提出质疑,是其是否学会学习的重 要标志。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疑点;
在平 常学习时,鼓励学生搞清楚“是什么”,探究“为什么”, 懂的“说明什么”,培养其质疑的习惯。学生只有经常这样 做,才是真正学会读书,才能开发思路挖掘潜在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点燃创新意识的火花。强化 学生“问题”意识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的“催化剂”或“发 动机”。“提出问题”不仅是教师向学生提问,教师起旁敲 侧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只有使学生 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合乎事实地提出问题,才有可能 进一步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的后续阶段。因而,在正式讲授教 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以 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培 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教学手段。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美德培育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育过多地强调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传授,而对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因素,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 育教育,重视不够。而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世界 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历史学科的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文化遗产和传 统美德。讲究孝道、祖宗崇拜是民族的传统,在历史书籍中 榜样例子比比皆是。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从历史人 物那里得到人生的启迪,思考人生的价值。历史教师则可以 通过设计问题,挖掘出历史教材中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启发 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 计,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司马迁忍辱负重,奋笔疾书,完成史家 之绝唱—《史记》;
李时珍历尽艰难,用一生的心血完成《本 草纲目》;
岳飞的精忠报国;
文天祥的舍生取义;
孙中山的 百折不挠,等等。教师通过讲解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以 启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学习其中的传统的、美好的道 德情操。又如,在《左传》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三 不朽”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使人们都在努力探索 人生的价值和真谛。尽管历史人物身上的传统美德与我们社 会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相去甚远,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 教育的有益素材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激发和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物和故事, 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 未敢忘忧国”,等等。教师引用这些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爱 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中国一百多 年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压迫反侵略的光辉历史。例 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吉鸿 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李大钊的“试看将来之 全球,必是赤旗之世界”等等,在诱发学生学习的同时,可 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又如,联系当前日本右 翼势力的挑衅,以及对侵华暴行等历史问题的否定和掩盖,历史教师可以用一件件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案等历史事实 将敌人的暴行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再 如,通过对国共两党团结抗战,一致对外的民族大义和爱国 精神的歌颂,并且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已经流淌在每一名 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可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可使中 学生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利益与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立 志为建设自己的祖国而努力学习。

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习、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特点,对学生的德育教 育也应该依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因此,历史教师应该适应 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 时效性的德育教育,变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为以人的发展 为中心,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 重视对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的意志 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对学生进行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同 时,教师也要传授、渗透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当然, 对于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 都不应脱离教材,而应该在传授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自然而 然地渗透,不能脱离教材,孤零零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李茂.学生学习历史的素养体现[J].中学政史地, 2011,8. [2]江华锋.如何在课堂中学好中学历史[J].文理导航, 2013,4.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