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改革 > [sPoc环境下基于soLo理论的元认知学习模式研究]

[sPoc环境下基于soLo理论的元认知学习模式研究]

来源:改革 时间:2019-10-08 07:51:35 点击:

sPoc环境下基于soLo理论的元认知学习模式研究

sPoc环境下基于soLo理论的元认知学习模式研究 SPOC作为混合式学习的范例,采用以线上学习与线下面 授为主的教育传播形式。对此目前国外相关研究主要体现 在:一方面,以社会化学习理论为基础,认为个体处于探究 社区(CoI Framework)中,如何在协作学习环境中构建意 义和共享学习,“拓宽”元认知的研究,认为元认知不仅仅 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还必须考虑共同元认知和共同调节的 问题[1][2]。另一方面,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生物学为 理论基础,研究学习环境中的个体前瞻记忆、执行功能与行 为、元认知等之间关系与对认知学习发展的影响[3]。前 者从社会网络有效交互学习角度,视个体为社会网络中的某 个结点,强调元认知策略对个体认知负载、学习发生时机等 因素的影响;
后者着眼结点的某些层面的共同属性,强调认 知心理、记忆策略选择与元认知的相互关系。国内在SPOC环 境学习研究中,在学习者的学习模式组织方式、学习资源优 化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关于混合式SPOC环境下个体元 认知学习涉及较少,尤其是针对判断与测量学习者的思维结 构维度的元认知对个体的影响。在该方面研究仍是热点,主 要包括:(1)以具体层级阶段,调控个体做出适应性的策 略,完成行为和达到目标[4]。(2)不同学习周期,学习 者认知的变化[5]。SOLO分类理论与元认知理论提供了以 强化学习者在SPOC环境下教育传播的认知主体地位,表述了 学习者与学习过程各环节的交互。一、相关理论 (一)SOLO分类理论 J B. Biggs与K F. Collis于1982年发表《学习质量评 价-SOLO分类法(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Biggs等称之 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SOLO),理论思想为个体针对真实问题 的响应出的思维结构是可检测的”。SOLO分类法着眼于个体 与问题反映结果,包括能力(Capacity)、思维操作(Relating operation)、一致相关性(Consistency and closure)、 响应结构(Response Structure), 见表1[6]。

(二)元认知 Flavell将元认知表述为“元认知是个人关于自己的认 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 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监测以及 连续的调节和协调”[7]。元认知要素一般包括两个维度, 知识元认知与体验元认知[8]。目前通过对知识过程、认 知和情感、监测探究过程与管理探究过程方面的研究,提出 构成要素的三个维度——知识元认知、监测元认知、调节元 认知[8]。从本质上讲,元认知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 种活动过程[9]。

二、SPOC环境下SOLO分类理论的元认知学习模式分析 (一)三种SPOC学习模式设计类型分析 SPOC学习环境一般采用混合学习、翻转课堂与泛在学习等模式构建,强调社会互动性、个性化学习与认知主动建构。

主流的SPOC环境下有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翻转课堂模式设计、 泛在学习模式设计等。本研究从全局设计构建、内容性主体、 再认知主体、学习者交互、教育管理服务五个方面分析上述 主流设计模式,见表2。通过表2对比分析,三种学习模式在 传播受众(信宿)、内容性主体(传播内容)、学习者交互 (信道)、教育管理服务(信道)等方面相似。从社会传播 循环模式角度分析,当传播受众与传播者处于信息不平衡时, 受众与传播者会发生信息的双向流通。然而,心理学家艾宾 浩斯(H.Ebbinghaus)提出了人类认知学习新事物的遗忘规 律——艾宾浩斯遗忘(节省)曲线,该曲线从时间与记忆强 度两个维度阐述了遗忘动态变化[10]。然而,三种类型SPOC 设计模式的内容性主体中,检验学习者学习效果主要依靠作 业与测试,其内容固定性、不复提交性、知识点平行题型练 习缺失等属性,阻碍传播受众与传播内容之间的信息流通, 致使社会传播互动性难以持续、社会循环模式难以形成。从 社会传播学与认知心理学视角出发,三种SPOC设计模式在知 识记忆、遗忘的发展性学习型方面缺少再认知主体。

(二)SOLO分类法的元认知学习模式可行性 安德森等人修订了布卢姆教学发展理论,包括六层认知 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与四大知识 分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阐述认知的教育目标[11]。马扎诺以人类学习行为视角,从知识领域(信息、心智过程、心理动作程度)与加工水平 (提取、领会、分析、知识运用、元认知系统、自我系统) 两个维度提出了新教育目标理论[12]。前者强调知识在认 知过程中的提取、再现与加工;
后者强调思维本体论与学习 关系,但知识与教育心理相互独立。从上述认知发展层次与 知识划分理论发现两者互相影响。然而,Biggs针对个体对 真实问题的响应进而对认知发展与知识划分进行了理论建 构,提出“个体-问答-判断认知水平”的SOLO模型。目前, 个体经过一定周期后难以根据SPOC环境得到相关知识平行 学习,静态的SPOC资源已经难以满足个体再次学习的自检测 需求。个体学习过程受间隔重复效应影响,根据艾宾浩斯遗 忘(节省)曲线,在经历空白时间间距后需要刺激强化知识 网络。通过SPOC学习平台推送的再认知主体、个体元认知控 制要素影响自我认知整个过程,譬如通过问答反馈信息强化 个体认知控制、增强个体对认知过程控制。同时,在该过程 中学习者提高了自我监控、调节及元认知能力。

三、SPOC环境下SOLO分类理论的元认知学习模式分析 基于上述相关理论与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以及社会网络 学习中学习者行为特点与混合学习者认知发展特征,本研究 构建了SPOC环境下SOLO分类理论的元认知学习模式。以个体 持久认知为目的,根据SOLO分类理论、元认知理论及认知与 遗忘相关理论,由主体性内容学习过程、教育传播过程、元 认知理论运用过程三大部分构成,见图1。(一)SPOC环境下SOLO分类理论的元认知学习结构分析 依据SOLO五层分类质性评价方法,并从社会学习平台中 明确个体对主体性内容的反馈应答,了解个体学习理解深度、 高阶思维能力,判断个体的认知思维结构复杂度,见图2。

首先,根据上述测量描述过程进而量化SOLO判断反馈加工信 息,量化结果可作为社会学习平台中个体自适应学习的一项 分析数据。其次,依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与间隔重复效应, 结合个体在主体性内容方面的学习行为(作业与测试响应结 果、讨论区参与响应度等),从记忆、遗忘维度对反馈量化 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该层次的量化分析主要目的为确定个体 在知识图谱中的松散节点,通过社会化学习平台可视化窗口, 向个体提供刺激唤醒松散知识网络节点的内容与平行训练, 即再认知主体内容与间隔重复训练。

(二)SOLO分类法的元认知学习模式下教育传播过程分 析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因为重视教育信息反馈,所以 受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青睐。在SPOC环境下,该模式仍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见图3。首先,再认知主体Xn在SPOC环境中 根据个体主体性学习与知识图谱分析出的循环性学习部分, 在社会学习平台A将选择性知识(X1,X2…Xn)可视化显示。处 于社会学习环境B的个体,在自我元认知能力的调控下,对 X1,X2…Xn范围中X1,X2…Xm(m≤n)内容与表现形式进行双 重选择。在此过程中,个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选择信息fBA反馈于A。根据教育传播的渐进步骤,当传播方向An发生第a 轮(a≤n),第(a-1)轮的反馈信息f(a-1)BA在图2中的学习结 构过程中抽象量化,进而影响An与处于B的个体在第a轮的选 择。那么,由此推广可知在一阶段中,处于社会学习环境B 的个体受到自我元认知能力与SOLO分类理论双重影响。再者, 个体经历一阶段形成先验知识,并在B中与其他个体、学习 共同体、讲师组C基于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交流,因此传播方 向Bn的媒介渠道是多样化的。与一阶段类似的是,Bn中第b 轮(b≤n)受到前(b-1)轮的影响。但与一阶段差异点在于C, 讲师组与个体关系引导的内部循环传播脉络,其反馈结果 fnCA可作用于A,对A平台进行选择性干预。最后,作为个体、 学习共同体与讲师组反馈的最直接的信息fnCB,讲师组中负 责人员需认真统计受众在平台A中反映的问题与讲师组的解 决方案。

(三)SOLO分类法的元认知学习模式下元认知要素分析 元认知的首要因素在于根据个体自我适应感的不同,通 过三要素的正向交叉作用,产生适应于在SPOC中建立自我的 选择性方法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督和元认知调节,三 者相互协调作用,影响着对处于SPOC学习环境中的个体学习 活动与认知结构发展。首先,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在社会学习 中进行认知监督与调节的实践背景。其次,在SPOC学习环境 中,元认知监督协调个体在学习模式下对内容性主体与再认 知主体的学习进程与学习平台中的认知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馈。此外,具有诊断性功能的元认知调节对社会学习网络 中各个学习环节均有调控作用。

四、研究案例 西方文明——古代与中世纪因其古典遗产、法治的政治 核心、社会的多元主义化等特征对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有积 极作用。本研究案例选取了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部 分课程(西方文明)知识点,以下是关于“古代希腊、罗马 的政治制度”的知识图谱,其知识层次结构,见图4。

在社会化学习平台中,SPOC学习环境对于不同个体推送 不同范围的知识点,会依据学习内容与个体特征双方进行决 策。SPOC环境下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元认知学习模式主要以 下几个关键环节。

Step1:分析“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各类知 识之间的上位关系、归属关系与并列关系等,结合个体在学 习环境中学习主体性内容的应答响应机制(SOLO分类原理) 的反馈,评测个体认知层次,见表3。

Step2:SPOC环境获取了个体认知层次信息,融入认知 记忆等量化方法选择推送于个体个性化的再认知内容,以下 是处于“构建”层次的学习者在认识“罗马法的发展与演变” 中,SPOC学习平台推送的再认知内容与间歇性训练。

Step3:在SPOC学习环境下,讲师组基于个体具体问题, 将反馈信息fnCA、fnCB传达于社会网络中的个体与社会平台 A,见图6。与此同时,个体为寻找在社会网络学习中的持续性认知学习,会与环境中其他个体、讲师组多项循环交流。

认知与遗忘、探索与新知两者相互关联的螺旋式发展。

Step4:个体在学习“罗马法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 个体在“罗马法的发展与演变”内容节点汇总方面存在内容 理解性困难。讲师团队针对学习者反馈进行个性化指导,见 图5。

综上,本文在SPOC学习环境背景下,分析了目前主流的 SPOC学习模式类型并构建了以再认知为目的的层次式元认 知学习模式,在该模式中更加突出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对自我 认知渐进成长的独立性把握,也强调了SPOC学习环境的循环 生态属性。本研究以诸多个体认知记忆等特征为分析基础, 革新了社会平台中认知主体内容,从而影响了以学习共同体、 混合式教育指导者为局中人的教育传播方式,并对各环节进 行了详尽阐述。通过理论研究与个体实践探索,该模式学习 方式干涉了处于社会学习中各节点的个体的网络学习流程, 对其合理性学习与学习效率的提高均有意义。下一步研究工 作将对SPOC环境下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元认知学习中,间歇 重复训练生成、推送方式等部分进行定性研究与质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Garrison D R, Akyol Z.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metacognition construct for communities of inquiry [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3(17): 84-89.[2]Zehra Akyol, D.Randy Garrison, Assessing metacognition in an online community of inquiry,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Volume 14, Issue 3, July 2011, Pages 183-190. [3]Manuela A.Spiess, Beat Meier, Claudia M.Roebers.Development and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 s executive functions, prospective memory, and metacogniti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Volume 38, April  June 2016, Pages 99-113. [4]刘伟方,司继伟,王玉璇.认知策略选择的元认知因 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1(9):1328-1338. [5]高黎,陈唐艳,曾洁.学习策略培训对学习者元认知 水平影响的历时研究[J].外语界,20129(1):35-43. [6]Biggs, J.B., & Collis, K.F.(1982).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The SOLO Taxonomy.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7]Flavell J H.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J].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1976(12): 231-235. [8]Flavell J 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 developmental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9(10): 906. [9]汪玲,郭德俊.元认知的本质与要素[J].心理学报,2000(4):458-463. [10]戈尔茨坦.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 [11]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 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9.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